古代對顏色的叫法有圖中這么多嗎?那要怎么確保各家裁縫鋪和綢緞莊的布料顏色一致呢? ![]() ![]() 無不散席烹飪工藝專業,古典飲食文獻愛好者ψ 我國對紡織物進行設色的原料中,礦物顏料使用最早,植物染料種類最多,應用范圍也最廣。這兩種雖然都是設色的原料,但它們的設色原理卻不相同。礦物顏料著色是通過黏和劑使之粘附于織物的表面,遇水及日曬容易脫落。植物染料則不然,在染制時,色素分子經化學吸附作用與織物纖維親合,改變纖維的色彩,雖經日曬水洗,均不脫落或很少脫落。故謂之“染料”,而不謂之“顏料”。因此利用植物染料,成了我國古代印染工藝的主流。我們的祖先最初也許是在無意中發現,原野上的各色野花以及它們的綠葉,搓揉成漿后可以用來描繪,以后逐漸知道草木之根、莖、葉、皮經溫水浸漬后,都可提取染液。在漫長的實踐過程中,先人逐步掌握了植物染料的提取、運用技術。人們的紡織品也由此開始五彩繽紛起來。在《詩經》《小雅·采綠》中有“終朝采綠”“終朝采藍”等詩句,描寫的是對染色原料的采集。據《天工開物》和《本草綱目》記載,到明代可用于染色的植物已擴大到幾十種,如槐米( 未開的花蕾) 可以染黃色。黃柏樹,開著紅色花苞的郁金草,以及山野里到處生長著的揪樹、柞樹、五倍子等,都是染色的好原料。將采集的植物染料變成各種艷麗的色彩。 在技術較為落后的商周至戰國時期,染色只能在夏、秋兩季進行。如采藍、染藍必在6 月至7 月;挖茜草根、染紅必在8 月至9 月;其他染草的采集和染色也大多在秋季,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染業的發展。后來在生產實踐中發現用酒糟發酵,可以隨時將沉淀了的染泥再還原出來染色,于是染色作業就再也不必搶季節趕時間進行了。這一重大發現,促進了藍草的廣泛種植;染藍的作坊開始遍及戰國時代各國,而荀子正是總結了織物染色的經驗,在《勸學篇》中寫下“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名句。 在印染的過程中人們發現:將織物反復多次地浸泡在同一種染液中著色,每染—次色澤即加深些,此為浸染。《周禮·鐘氏》染鳥羽云:“三入為纁,五入為緅, 七入為緇。”套染是將織物多次浸入兩種以上不同的染液中,以獲得各種層次的中間色。根據《詩經》對當時所染色彩的描述,說明早在3000 多年前,勞動人民即已獲得染紅、黃、藍三色的植物染料,并能利用紅、黃、藍三原色套染出更多色彩來。媒染法是借助某種媒介物質使染料中的色素附著在織物上。它不僅適用于染各種纖維,而且在利用不同的媒染劑后,同—種染料還可染出不同顏色。《淮南子·俶真》中有:“今以涅染緇,則黑于涅”,涅是一種礦物,可用作黑色染料,這里當媒質。涅本身不怎么黑,故曰淄雖由涅染,而黑于涅。媒染染料較之其他染料的上色率、耐光性、耐酸堿性以及上色牢度都要好得多,但染色過程比較復雜,媒染劑必須正確使用,才能達到目的。新疆吐魯番唐墓出土的絲織物有2 4 種顏色,其中僅紅色就有銀紅、水紅、猩紅、絳紅。黃色也有6 種之多,這就是在掌握了染原色的方法后,再經過套染、媒染得到更加豐富的顏色。 明清時期隨著我國的染料應用和印染色技術水平的提高,染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用于染色的植物種類也增加到幾十種,從而不僅使配色、拼色所用色彩范圍有了可供選擇的余地,還促使織物色彩的色譜衍生得更為廣泛。如紅色調有大紅、蓮紅、桃紅、水紅、木紅、暗紅、銀紅、西洋紅、朱紅、鮮紅、淺紅,黃色調有黃、金黃、鵝黃、柳黃、明黃、赭黃、牙黃、谷黃、米色、沉香、秋色等。張謇在《雪宦繡譜》中說:以天地、山水、動物、植物等自然色彩,與深淺濃淡結合后,可配得色調704 色。如此多的色彩,特別是在一種色調中明確分出幾十種近似色,要靠熟練地掌握染料的組合、配方及工藝條件的改變方能達到。而這一切又是從一定的科技成果中獲得的。因此,可以說色彩的發展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緊密相關的,沒有科學技術的進步,色彩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是不可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