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養生主》鐘,為闡述養生之法用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作比喻。庖丁(廚師)為梁惠王解牛,其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抵,無不發出皮肉相離的沙沙作響,進刀騞然物裂的粗聲,其韻律和節奏有如樂曲之美。惠王說:“嘻,善哉!技巧怎能達到如此程度?”庖丁答稱:我初宰牛之時,所見不過是牛。三年后,不再見全牛。到了現在,解牛以神遇,而不用目視,隨心所欲,順理而行。依照牛體的自然結構,劈開筋肉相連的間隙。牛的骨節間有空隙,刀得以寬綽地運轉而有余地。雖然如此,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之處,我覺得難下刀,還得小心謹慎,目光專注,動作放慢,動刀很輕,至牛嘩啦解體。梁惠王贊道:“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庖丁講出了解牛的道理,而不是單純經驗、操作的介紹,他因循牛本身的結構,細心體察,加以解剖分割,運刀自如,游刃有余,干得干凈利落,直接告訴我們做一切事情,若按規律去做就能得心應手,違背規律蠻干必然失敗無成。 庖丁解牛多年,技藝嫻熟,運用自如了,他只用心神去操作(所謂“神遇”),而不需要眼睛去看,不靠手觸摸的感覺,感官止住了而心神仍在活動,指揮行動進行,更抬出做任何事首要的是“精神專注”,用“心”去做,這是從高的境界要求去掌握規律、英勇規律,使事情做的更臻完美。 《養生主》通篇主旨是講莊子的人生觀,闡述養生的要領和修身全神的方法。“庖丁解牛”的論述,不在宣傳庖丁的技巧之高超神奇,而是宣傳他所主張的道理,以之喻養生之道,說明處理社會事務就靠像解牛一樣,要“依乎天理”,“順其自然”,遵循規律,才能“游刃有余”地避開人生中的矛盾和障礙,生活得安詳如意,工作得“躊躇滿志(從容自得而心滿意足)。”所以梁惠王聽后說:“真好!從解牛我懂得了養生得道理啦。” 莊子繼承老子思想,形成道家學說,是我國一大哲學思想流派。他主張順應事物自然之理,而不被外在得物欲所拘泥,恬淡是非得失、榮辱富貴,忘卻感情而不違逆自然。他認為人應時而生又順乎自然而死,猶如“薪盡火傳”,是事物的本質,是天性(自然的安排)的延展。人們應遵從這個自然規律,否則就會招來不必要的煩惱…..。《養生主》篇以“庖丁解牛”等例子比喻發揮,講得很深刻。在當時得科學技術水平,他得這些“保身”,“全生”得觀點有其實際價值。連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也加以運用來闡明防病健身的思想,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并安從來。”(《素問·上古天真論》),用的老莊道家語言,足見其影響。放諸今日,若去除“清靜無為”、“回歸原始”、與世無爭的消極方面,發展其辨證思維,正確處理好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與其醫學發展之方向,于精神衛生的建設,還是有可取之合理內核;主張人要適應自然,淡泊名利,避免無謂的人際糾葛、世事紛爭,恬淡自如,于身心健康都不無裨益。 莊子學說如今又受到國際、國內醫學家、心理學家的青睞,加以重視研究。
“癡心”值沉迷于某人或某種事物的心思,“妄想”指一般不能實現的打算。“癡心妄想”這句成語即指個人的思想沉迷于想入非非、不可能實現的事情。一般人,特別是年輕人,對自己前途、理想、追求,存在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若非過度沉迷、自陷不拔,還不算癡心妄想。但也可能在某時被某事或某種幻想縈繞,沉湎其間,形成癡心妄想。明代馮夢龍著《喻世明言》提到:“大凡人不做指望,倒也不放在心上了,一做指望便癡心妄想,時刻難過。”說明這種情況也是常見的。 從心理衛生角度言,癡心妄想顯然是一種不良的心理狀態。妄想不同于理想,不僅不能實現,而且常有幾分荒誕,幾分虛幻,純屬脫離實際的空想。因此再想也是徒勞的。若當局者都是一味癡迷,醉心于那些難成現實的想法,即“妄”且“癡”,對自己的想法寄以很大的希望,成天放在心上,企盼實現,心急如焚,“時刻難過”,但又總得不到一點滿足,帶來的就只會是一系列的負性情感體驗。失望、沮喪、痛苦、焦慮、憤懣、不安、內疚、自尊心受損、自信心喪失……等等,時時折磨著他,在這種情緒狀態下,又可誘惑起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應,引發人體神經系統機能障礙、植物神經紊亂、內分泌失調及免疫功能下降,久之可導致各種心身疾病。 處于“癡心妄想”狀態的人,其需求目標超越了客觀現實,行為動機不切實際,在現實生活中必然遭受挫折。為了保持心理平衡,有益于健康,應去除一切非分之想,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自己的目標追求,使自己的目標和需要貼近現實,才能從動機的不斷實現中得到鼓舞,得到“正性強化”,形成身心健康的良性循環。
正常人中的“癡心妄想”,經人點撥,或受了挫折而通過自我認識,都是可以調整或改變的。“癡”與“妄”也是精神病學上習用的描述性術語。若是有人過分陷入自己的癡心妄想狀態中,則有可能是精神病的癥狀。精神病學上把缺乏客觀事實根據,內容荒謬,堅信不移,難以說服教育的病態信念,叫做“妄想”。妄想根據內容而分為多種,魯迅《狂人日記》中小寫的“迫害狂”,相當于被害妄想;有些人無中生有地懷疑自己的配偶有外遇,屬于嫉妒妄想;有的人不認親生父母,堅信自己為某名門的后裔,稱為顯貴妄想;有的感覺某異性對自己情有獨鐘,因而追逐不舍,即使對方毫無此意,仍舊糾纏不休,成為鐘情妄想,如此等等,種類繁多。發現有這種情況的人,久需送精神病醫院進行診治了。
我的更多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