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雜志駐東京記者/王小鵬 實習記者/賈茹 電影《2012》中,地震以吹灰之力將房屋道路掀翻,海嘯形成的巨浪輕易地將世上最后一塊陸地吞沒,幸存的人類在一片恐慌之中乘坐三艘巨型“諾亞方舟”躲過了這一災難……在2012年即將到來之時,一款“諾亞方舟”果真在日本橫空出世了。只是,這款“方舟”實在是小得可憐,因而被稱為“迷你諾亞方舟”。 它實際上是一種家用迷你逃生艙,號稱即使遇到巨大海嘯也能保乘坐者一命。“諾亞”直徑約1.2米,重70公斤,看起來就像一個巨大的網球。它整體采用黃色、球體外形和強化玻璃纖維材質。黃色是在海上漂浮時最容易被救援人員注意到的顏色;球體外形能使它在遭受巨大外力撞擊時保持受力均勻,減少對逃生艙本身的傷害;強化玻璃纖維則加強了其抗壓度,“諾亞”已經安全通過7.2噸的壓力測驗,相當于2層房屋倒塌的重量也不會對它造成任何損壞。 “諾亞”外部設有一個圓形出口、一個玻璃窗以及兩個小型通氣孔。內部則分為乘坐部和注水部。乘坐部設有鋼管供乘坐者保持平衡。注水部則用防水材料與乘坐部隔離開,使逃生艙在漂浮時能保持重心穩定。 目前這種逃生艙有四人用和六人用兩種,價格分別為3000美金和4500美金。在日本,一個白領用一個月的工資購買一個逃生倉綽綽有余。 神奈川縣78歲的主婦櫻庭千里和80歲的丈夫一起生活,他們雖然沒有住在海邊,但“3·11”地震還是震壞了他們的老房子。這老兩口原本打算給臥室做加固,但在得知有了“諾亞”逃生艙之后,就放棄了原來的打算。“諾亞”既便宜,又因占地小可以放在臥室里,平時還可以當儲物柜使用。櫻庭千里說,“雖然都這把年紀了,可是實在不想最后落得一個尸體被埋廢墟的下場。” “諾亞”的發明者田中昭次說,他是4年前在電視上目睹九州特大暴雨后想到制作逃生艙的,之后把草圖公布在了公司主頁上。沒想到4年后日本遭受千年難遇的地震、海嘯以及核泄漏災難后,這種逃生艙的訂單會如雪片般飛至。 “諾亞”逃生倉在市場上暢銷,在網絡上卻招來罵聲一片。有人說:“無知,完全不了解海嘯的可怕。”也有人說:“海嘯來了在那么小的逃生艙里隨海浪翻滾,頸椎早就折斷了。”還有人逗趣卻不失深刻:“打開蓋子,發現世界都變了也很可怕吧。”“要是卡在海底上不來,憋死更慘。” 《環球》雜志記者不久之前去過在海嘯中遭受到毀滅性打擊的巖手和宮城兩縣。一路經過的漁村都基本被夷平。進到村里面有時會發現,廢墟之間夾雜著還算成形的房屋,但它們面向大海的那一面已經沒有了門和墻壁,只剩下巨大的四方形空洞。而這一路上接受采訪的幸存者口中的海嘯更是讓人心驚。 家住巖手縣的一個女孩說:“老人們說海看起來不對勁,才躲出去的。可是躲到了避難所又能怎樣。避難所和整個村子都被沖走了,僥幸活下來的也都被燒死了。” 根據相關研究,浪高為10米的海嘯在地面上的最低時速達到36公里。海浪在退去和在灣內鼓蕩時通常還會造成燃油泄露并引起火災。 在應對這些復雜多變的狀況時,一個小小的球體“諾亞”能否確保乘坐者的性命無恙?有分析人士認為,“諾亞”之所以如此有人氣,與其說是出于對海嘯恐懼而尋求自保的心態,不如說源自一種對從未掙脫出海嘯夢靨的安慰。但不管怎樣,未雨綢繆總比臨渴掘井有道理,小小的“諾亞”至少給了人們帶來了些許安全感。 來源:2011年12月1日出版的《環球》雜志 第2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