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陵泉屬足少陽膽經之合穴,又為膽腑的下合穴,主要治療內腑之病變。合穴是五俞穴的一種,均位于肘、膝關節部位。《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曰:“所入為合。”就是指在經脈流注時好比各處的江河匯合流入大海一樣。隋·楊上善《太素》注:“如水出井以至海為合,脈出指井,至此合于本臟之氣,故名為合。” 筋會陽陵泉,可主治筋病。中醫講肝藏血,肝主筋,是指筋脈有賴于肝血的濡養,才能主持全身關節的屈伸轉側活動,故筋與肝密切相關。若肝虛不能養筋,則發生肢體麻木,手足振顫,甚則瘛疭;只有肝血充盈才能“淫氣于筋”,使筋得到充分的滋養。 《說文》解釋“筋”作:“肉之力。”意指能夠產生力量的肌肉,故可認為,筋病即指筋肉系統的病證。臨床所見筋脈的牽引、拘攣、轉筋、抽搐和關節的強直、弛緩、屈伸不利等,多屬本穴的治療范圍。但筆者認為,陽陵泉穴在臨床上的應用遠不止于此。 痹 證 《素問·痹證》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凡痹之類,逢寒則急,逢熱則縱。”當外邪侵襲經筋時,特別是風寒濕邪的入侵,經筋就會出現一系列的病證,如筋脈的掣引、拘攣、轉筋、強直、抽搐、腫痛等。 《素問·長刺節論》說:“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為筋痹。”說明痹證是經筋病的主要表現。另外《靈樞·經筋》篇將四季十二月配合十二經筋把痹證分為十二種,也說明了這一點。故筋會陽陵泉可治療痹證,尤以下肢寒痹取效最捷。 痿 證 痿證是指肢體筋脈弛緩,手足痿軟無力而言。《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說明痿證病因與筋有重要聯系,陽陵泉有通利筋脈的作用,治療痿證確有效驗。 有臨床報道稱:治療1例進行性肌萎縮長達20年的,雙下肢不能起立之病人,取筋會陽陵泉,配髓會絕骨等穴以強筋壯骨治療8天,患者雙下肢力量漸復且能自己起床坐立,并在攜扶下行走。 半身不遂 俗稱偏癱,系指一側肢體癱瘓不能隨意運勞而言,是中風病的主癥或后遺癥。癱者,坦也,筋脈弛緩,坦然不收,瘓者渙也,氣血渙散,筋骨不用。臨床上半身不遂遷延日久,患者多發生廣泛性的筋肉萎縮或強直拘攣,故半身不遂多可表現筋肉系統的癥候。因筋會陽陵泉具有舒筋、強筋的作用,所以陽陵泉是治療半身不遂常用穴之一,尤多用于下肢不遂。 鶴膝風 系膝關節部位腫痛的總稱。《玉龍歌》曰:“膝蓋紅腫鶴膝風,陽陵二穴亦堪攻。”《玉龍賦》說:“陰陵、陽陵除膝腫之難熬。”都說明陽陵泉能夠主治鶴膝風,此為局部取穴法。《素問·脈要精微論》曰:“膝者,筋之府也。”陽陵泉為筋會,具有疏利關節的作用,故可治膝關節病變。 脅肋痛 陽陵泉能夠治脅肋痛,尤對肝膽疾病出現的脅痛效果好。十二經脈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即《靈樞·海論》所謂:“內屬于腑臟,外絡于支節。”當內腑出現病變時,可通過經絡的傳注由里達表,因脅肋為肝膽之分野,故脅肋痛多屬于肝,所以當肝膽發生病變時,取陽陵泉以達“合治內府”之效,臟腑安定,則疼痛自去。 帶狀皰疹 俗稱蛇串瘡、蛇丹等,故中醫稱為“纏腰火丹”。如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所載有關本病的治療法則,干者治以龍膽瀉肝湯;濕者,治以除濕胃苓湯,較干者更疼,屬肝脾濕熱。”陽陵泉具有清泄肝膽濕熱的作用,故臨床治療此病,可內服中藥、外用針灸,雙管齊下,可收到顯著療效。據報道,使用外治法以針灸取陽陵泉、合谷、支溝及局部周刺,均用5~10次可取到良好效果。 嘔吐、泄瀉 水谷的消化吸收主要靠脾胃的受納與運化,脾主升,胃主降,脾胃的升降又與肝氣的疏泄密切相關,肝膽功能正常,疏泄調暢,則脾胃升降適度。當肝失疏泄,肝氣橫逆侵犯脾胃時,就會使胃失和降而出現嘔吐,脾失健運而出現泄瀉。陽陵泉治療吐瀉是“合主逆氣而泄”的具體運用。陽陵泉可通過疏肝利膽而達到降逆止瀉之效。 小溲疾患 足之三陰及足陽明之筋皆聚于陰器,故有“前陰者,宗筋之所聚”之說,故陽陵泉可通過調整諸筋而治療小溲疾患。另外,筋會還可通過約束膀胱筋肉而達到控制尿液排泄的作用。《針灸大成》載:“小水不禁,灸陽陵泉。” 《千金方》說陽陵泉又治:“諸風,頭面腫、失禁、遺尿不自知。”可見陽陵泉治療小溲疾患前人早有載述。有人報道以其治療產后尿潴留,還有報道以其治療遺尿。取其調整諸筋,約束浮腫的作用。 肩 痛 《素問·五臟生成》篇:“諸筋者,皆屬于節。”十二經筋起于四肢末端,過肌肉豐滿處,結聚于大關節周圍,故肩關節疼痛,可根據上病下取的原則,取筋會陽陵泉來治療。據報道,有取陽陵泉治愈筋脈牽掣而引起的肩痛;還有取筋會一穴治愈因風寒入侵,經筋受累所引起的肩痛。 黃 疸 風濕之邪入侵肝膽,或脾陽不振,濕邪內阻,均可使膽汁外溢而發黃疸,取膽腑之合穴陽陵泉可收到清利濕熱,利膽退黃之效。據報道針刺陽陵泉透陰陵泉、足三里,可治療黃疸并而取得滿意療效。(賈佩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