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原理核磁共振現象來源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動量在外加磁場作用下的進動。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原子核與電子一樣,也具有自旋角動量,其自旋角動量的具體數值由原子核的自旋量子數決定,實驗結果顯示,不同類型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也不同: 質量數和質子數均為偶數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為0 ,即I=0,如12C,16O,32S等,這類原子核沒有自旋現象,稱為非磁性核。質量數為奇數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為半整數 ,如1H,19F,13C等,其自旋量子數不為0,稱為磁性核。質量數為偶數,質子數為奇數的原子核,自旋量子數為整數,這樣的核也是磁性核。但迄今為止,只有自旋量子數等于1/2的原子核,其核磁共振信號才能夠被人們利用,經常為人們所利用的原子核有: 1H、11B、13C、17O、19F、31P ,由于原子核攜帶電荷,當原子核自旋時,會由自旋產生一個磁矩,這一磁矩的方向與原子核的自旋方向相同,大小與原子核的自旋角動量成正比。將原子核置于外加磁場中,若原子核磁矩與外加磁場方向不同,則原子核磁矩會繞外磁場方向旋轉,這一現象類似陀螺在旋轉過程中轉動軸的擺動,稱為進動。進動具有能量也具有一定的頻率。 原子核進動的頻率由外加磁場的強度和原子核本身的性質決定,也就是說,對于某一特定原子,在一定強度的的外加磁場中,其原子核自旋進動的頻率是固定不變的。 原子核發生進動的能量與磁場、原子核磁矩、以及磁矩與磁場的夾角相關,根據量子力學原理,原子核磁矩與外加磁場之間的夾角并不是連續分布的,而是由原子核的磁量子數決定的,原子核磁矩的方向只能在這些磁量子數之間跳躍,而不能平滑的變化,這樣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能級。當原子核在外加磁場中接受其他來源的能量輸入后,就會發生能級躍遷,也就是原子核磁矩與外加磁場的夾角會發生變化。這種能級躍遷是獲取核磁共振信號的基礎。 為了讓原子核自旋的進動發生能級躍遷,需要為原子核提供躍遷所需要的能量,這一能量通常是通過外加射頻場來提供的。根據物理學原理當外加射頻場的頻率與原子核自旋進動的頻率相同的時候,射頻場的能量才能夠有效地被原子核吸收,為能級躍遷提供助力。因此某種特定的原子核,在給定的外加磁場中,只吸收某一特定頻率射頻場提供的能量,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核磁共振信號. [編輯本段]核磁共振的應用
NMR技術 核磁共振頻譜學 NMR技術即核磁共振譜技術,是將核磁共振現象應用于分子結構測定的一項技術。對于有機分子結構測定來說,核磁共振譜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核磁共振譜與紫外光譜、紅外光譜和質譜一起被有機化學家們稱為“四大名譜”。目前對核磁共振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H和13C兩類原子核的圖譜。 對于孤立原子核而言,同一種原子核在同樣強度的外磁場中,只對某一特定頻率的射頻場敏感。但是處于分子結構中的原子核,由于分子中電子云分布等因素的影響,實際感受到的外磁場強度往往會發生一定程度的變化,而且處于分子結構中不同位置的原子核,所感受到的外加磁場的強度也各不相同,這種分子中電子云對外加磁場強度的影響,會導致分子中不同位置原子核對不同頻率的射頻場敏感,從而導致核磁共振信號的差異,這種差異便是通過核磁共振解析分子結構的基礎。原子核附近化學鍵和電子云的分布狀況稱為該原子核的化學環境,由于化學環境影響導致的核磁共振信號頻率位置的變化稱為該原子核的化學位移。 耦合常數是化學位移之外核磁共振譜提供的的另一個重要信息,所謂耦合指的是臨近原子核自旋角動量的相互影響,這種原子核自旋角動量的相互作用會改變原子核自旋在外磁場中進動的能級分布狀況,造成能級的裂分,進而造成NMR譜圖中的信號峰形狀發生變化,通過解析這些峰形的變化,可以推測出分子結構中各原子之間的連接關系。 最后,信號強度是核磁共振譜的第三個重要信息,處于相同化學環境的原子核在核磁共振譜中會顯示為同一個信號峰,通過解析信號峰的強度可以獲知這些原子核的數量,從而為分子結構的解析提供重要信息。表征信號峰強度的是信號峰的曲線下面積積分,這一信息對于1H-NMR譜尤為重要,而對于13C-NMR譜而言,由于峰強度和原子核數量的對應關系并不顯著,因而峰強度并不非常重要。 早期的核磁共振譜主要集中于氫譜,這是由于能夠產生核磁共振信號的1H原子在自然界豐度極高,由其產生的核磁共振信號很強,容易檢測。隨著傅立葉變換技術的發展,核磁共振儀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時發出不同頻率的射頻場,這樣就可以對樣品重復掃描,從而將微弱的核磁共振信號從背景噪音中區分出來,這使得人們可以收集13C核磁共振信號。 近年來,人們發展了二維核磁共振譜技術,這使得人們能夠獲得更多關于分子結構的信息,目前二維核磁共振譜已經可以解析分子量較小的蛋白質分子的空間結構。 [編輯本段]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核磁共振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人體內含有非常豐富的水,不同的組織,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夠探測到這些水的分布信息,就能夠繪制出一幅比較完整的人體內部結構圖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就是通過識別水分子中氫原子信號的分布來推測水分子在人體內的分布,進而探測人體內部結構的技術。 與用于鑒定分子結構的核磁共振譜技術不同,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改編的是外加磁場的強度,而非射頻場的頻率。核磁共振成像儀在垂直于主磁場方向會提供兩個相互垂直的梯度磁場,這樣在人體內磁場的分布就會隨著空間位置的變化而變化,每一個位置都會有一個強度不同、方向不同的磁場,這樣,位于人體不同部位的氫原子就會對不同的射頻場信號產生反應,通過記錄這一反應,并加以計算處理,可以獲得水分子在空間中分布的信息,從而獲得人體內部結構的圖像。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還可以與X射線斷層成像技術(CT)結合為臨床診斷和生理學、醫學研究提供重要數據。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一種非介入探測技術,相對于X-射線透視技術和放射造影技術,MRI對人體沒有輻射影響,相對于超聲探測技術,核磁共振成像更加清晰,能夠顯示更多細節,此外相對于其他成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不僅僅能夠顯示有形的實體病變,而且還能夠對腦、心、肝等功能性反應進行精確的判定。在帕金森氏癥、阿爾茨海默氏癥、癌癥等疾病的診斷方面,MRI技術都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編輯本段]核磁共振測深 核磁共振探測是MRI技術在地質勘探領域的延伸,通過對地層中水分布信息的探測,可以確定某一地層下是否有地下水存在,地下水位的高度、含水層的含水量和孔隙率等地層結構信息。 目前核磁共振探測技術已經成為傳統的鉆探探測技術的補充手段,并且應用于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中,但是相對于傳統的鉆探探測,核磁共振探測設備購買、運行和維護費用非常高昂,這嚴重地限制了MRS技術在地質科學中的應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