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作為歷史上一名有作為的皇帝,其文治武功當然不能磨滅,但是,作為一名封建皇帝,他也有不可忽視的缺點,犯下了嚴重的錯誤。
其一:窮兵黷武,連年征戰,耗盡國力。漢武帝自即位后,就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戰爭雖然消除了匈奴大規模入侵的威脅,卻使文帝,景帝之時國庫積蓄耗盡,使國家疲憊不堪,人民負擔沉重,但是匈奴的威脅并未徹底消除,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匈奴是因為最后連年內訌和嚴重天災,發生分裂之后,對西漢的威脅才最終消除的。
其二:任人唯親,賞罰不明。漢武帝所重用的宰相或重臣,都有外戚背景。明相竇瑩,乃其祖母竇太后之弟,田蚡乃其母之弟。為了重用衛青(皇后之弟),,霍去病,(衛青外甥)他不惜打擊李廣等老將,每次出征,他們的裝備和士兵都優于其他將領。此外在作戰任務上,他也大作文章,把重要的,出彩的任務交給他們,而把誘敵,掩護之類的苦差留給老將們,在事關國家大事上如此厚此薄彼,也幸虧衛青,霍去病爭氣,但衛霍的成功是踩在老將們的肩膀上取得的。漢武帝的賭博式用人方式雖取得了一時成功,但不可取,漢武帝晚年重用李廣利,(其寵妃之兄),但后來李廣利兵敗投降,就是對其用人方式的最大否定。
其三 剛愎自用,不聽勸諫,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兼聽則明,像唐太宗李世民,從諫如流,政治清明。反觀漢武帝,一意孤行,對于勸諫者,不分青紅皂白,一律無情打擊,導致言路閉塞,無人敢講真話,溜須拍馬之流控制了大權。朝廷連年征戰,導致國庫空虛,百姓疲憊,太子出于對國家大局和長遠考慮多次上諫,武帝不但不采納,反而將其疏遠,最終造成太子被逼謀反的冤案。司馬遷僅僅位李陵辯解了幾句,只不過說了幾句公道話,結果也逆了龍鱗,慘遭宮刑。
其四:親小人,遠賢臣,致使朝政烏煙瘴氣。武帝時期,人才輩出,可是很多賢才卻未能被重用,啟用專會溜須拍馬,徇私舞弊,聚斂錢財的舅舅田蚡做宰相,實在是一大敗筆。主父妟能力出眾,力主推行推恩令,從根本上解除了地方王國對中央的威脅,他對中央政權的貢獻無人可比。可是,就因為他在推行推恩令過程中犯了急躁的錯誤,就被誅滅九族,成了他安撫劉氏皇族的替罪羊,盡這一點,足以讓所有愿為朝廷效力的大臣感到寒心。
其五:好大喜功,講究排場,意氣用事。在匈奴威脅已經基本解除的情況下,還派兵出擊,炫耀軍力,匈奴避而不戰,無功而反,轉而在泰山舉行重大的封禪儀式。十幾萬大軍就這么隨意調動,空耗財力,無謂的加重百姓負擔。為了幾匹汗血寶馬,竟然勞師遠征西域大碗國,結果十幾萬大軍,只有兩三萬得以生還。得到的竟然是幾千匹在國內無法養活的寶馬。當后來匈奴進犯邊境時,存馬只有三萬匹,造成李陵以步兵深入匈奴腹地,兵敗被俘。
其六;刻薄寡恩,濫施刑法。重用酷吏,對大臣動輒嚴刑逼供。司馬遷只為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便創下大禍,雖然僥幸免死,卻被施以宮刑。司馬遷在李陵傳中,曾借李陵之口大發牢騷:皇帝老年昏庸,大臣們無故被全家抄斬的就四五十家。在如此酷刑面前,大臣們無不戰戰兢兢,深恐大禍臨頭,無人敢講真話。而對真正的功臣,卻是賞賜吝嗇。飛將軍當時威震匈奴,在他防區內,匈奴不敢進犯,可謂是西漢邊防的萬金油,立下赫赫戰功,卻始終未能封候。而當時因抗擊匈奴而被封候的不下二百人,后人感慨:馮唐易老,李廣南封。蘇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丁年奉使,皓首而歸,”受盡苦難,返汗后“無寸土之封”,只做了個管理少數民族的小官。李陵對此都心中怨氣難平,“漢厚誅陵以不死,薄尚子(蘇武)以守節,欲使遠聽之臣,望風馳命,此實難矣。”
其七:目光短淺,無大局觀。這突出表現在對太子的態度上。太子溫柔敦厚,缺少武帝的殺氣與霸氣,武帝因此對太子不太喜歡。主張實行修養生息的政策以減輕農民負擔,積蓄國力。這在漢武帝進行連年戰爭,國力耗盡之時,是非常明智合理的政策。太子多次勸諫,武帝非但不予采納,還對太子疏遠打擊,終于使小人有機可承,設計謀害太子,太子在無奈之下被逼反,兵敗被殺。太子謀反,這在歷史上應該還是第一次。太子被殺,這對漢王朝地影響是致命的。因為太子正直盛年,精力充沛,他的治國發略又符合國家的實際,假如他即位后,西漢很可能延續強盛的態勢。而太子被殺后,新太子即位后才幾歲,根本無法控制局勢,造成大臣,外戚政權奪利,混亂的朝政一發不可收拾。武帝死后不到一百年,就被外戚王蟒奪取了政權。漢武帝為解決財政問題,竟然公開出賣官爵,這也是首創,這種做法無異于法飲鴆止渴,使地吏治腐敗,動搖了國家地根基。漢武帝還對李廣利投降事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當時李廣利正率大軍同匈奴激戰,漢武帝卻將其全家拘捕,使李廣利無法安心打仗,最后兵敗投降,致使漢軍損失七八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