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的四座廊橋 廊橋在福建全省各地都有,其中在閩北南平市、閩東寧德市范圍內最多,閩南地區比較少見。但是,在泉州市范圍內,現在還有一些廊橋存在,主要為平梁木廊橋和石拱木廊橋兩類。 1-1、永春縣東關鎮東美村廊橋“通仙橋”,當地俗稱“東關橋”,為4墩5孔的平梁木廊橋,橋長85米,寬5米,兩側各有雙層風雨板。廊橋正中有觀音亭,供奉觀音像。“通仙橋”是古代泉州通往永春、德化的交通要道,也是閩南地區最長的廊橋。現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根據立在橋頭的永春縣《文保碑》記載,“通仙橋”始建于宋代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永春縣志》中則說,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東關人顏尚朝修建橋屋,“通仙橋”始成廊橋。此后,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或重建。現存廊橋,為1984年、2001年兩次重修而成。 1-3、“通仙橋”橋墩,是用花崗巖條石交錯榫合疊壓而成的船形橋墩。橋墩上,再用花崗巖條石疊澀三層,以承載木梁。橋墩下,還有大松木沉底作臥樁,稱“睡木沉基”。 1-4、“通仙橋”內景。 2-1、安溪縣藍田鄉進德村廊橋“瑞云橋”,為單孔平梁木廊橋,長14.7米,寬5.1米,兩側各有雙層風雨板。 2-2、據《安溪縣志》記載,“瑞云橋”為明代末年所建。不過,藍田鄉的徐丁山先生告訴我,2007年,“瑞云橋”因火災被毀,現存廊橋為2008年重建,建橋師傅是從安溪縣蓬萊鎮請來的。 2-3、“瑞云橋”中,有“天竺亭”,供奉三尊佛像。 2-4、“瑞云橋”廊屋檐下的山花和人物彩繪。 3-1、德化縣三班鎮橋內村廊橋“雙桂橋”,當地俗稱“觀音嬤橋”,為單孔石拱木廊橋,橋長約27米,寬約5米。據《德化縣志》記載,該橋始建于宋代,明、清兩代多次重修,現存廊橋為1988年由臺胞鄭點金、張國寬先生捐款重建。 3-2、“雙桂橋”正中有觀音亭,供奉觀音像。當地民眾跪拜在觀音像前祈禱。 3-3、“雙桂橋”觀音亭屋頂上,閩南建筑風格的燕尾脊。 德化“登龍橋” 4-1、德化縣城潯中鎮土坂村廊橋“登龍橋”,為雙墩三孔平梁木廊橋,橋長50.4米,寬3.85米,兩側各有雙層風雨板。《德化縣志》中說,該橋始建于南宋,原名“惠政橋”,清代乾隆年間重建時更名為“登龍橋”。現存廊橋,為1925年重建。 4-2、“登龍橋”內景。 4-3、“登龍橋”內砌上明造的穿斗式梁架。 4-4、“登龍橋”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