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南少林金剛拳功揭秘 南少林拳發源于福建莆田九蓮山,清康熙年間,莆田南少林寺為官府所鎮壓燒毀,只有部分南少林拳術隨劫后余生的武僧流落民間,隨著時間的推移,官府禁止,門派之爭,封建保守等多方面的原因,只有極少部分的南少林拳以父子,師徒等方式得幸以保存下來,故世人知之甚少。莆田南少林拳汲取各家各派的精髓部分,并結合南方地理,南方人生理特點,揚長避短,立足實踐,不練與博擊無關的花拳秀腿,每招每式非攻即防,巧狠并行,動作迅猛凌歷,短小精悍。 為了弘揚莆田南少林武功,再揚莆田南少林雄風,這里披露莆田南少林寺秘不外傳的金剛拳的整套練功方法,以饗讀者。 金剛拳功為莆田南少林正宗武功功法之一,它歷代單傳口授,被視為不泄之秘,即是寺內武僧,并非皆曉其奧秘,俗家弟子,更是不得其門而入;即使有得之者,也只是殘缺不全,難窺豹之金斑,即是如此,習者均是拳風凌人,拳如巨錘,由此可見金剛拳功實為不可多得的罕見之珍寶,稀世之瑰寶。 莆田南少林金剛拳功是一種專門鍛煉人體拳部的功法,其功法簡功顯,為南少林武功之精華,它的練法有別于世人所習的“鐵拳功”,“渾元錘”等硬功,它內外兼修,剛柔并濟,特別注重丹田氣的修煉,“內練一口氣,外練勁骨皮;丹田一叫力,泰山也能移”,而且內功修煉始終貫穿整個外功練習之中,力求氣力合一。故久練此功,筋骨強勁,內氣充盈,精力充沛,力大無窮,一旦運功發拳,斷碑碎石易如反掌,殺傷力驚人,克敵制勝只有揮拳的一瞬間。 何為拳呢?拳譜云“拳者”屈指握固,團聚氣力,用一擊敵也“。拳型有方拳、封眼拳、彈子拳、單珠拳等,莆田南少林金剛拳用的是方拳(亦稱四平拳),即譜云”除母指外,其余四指并攏伸直,然后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的第二三節骨(有指甲的一節為第三節指骨)向內彎曲,最后彎曲母指,使它的第二節指骨壓在食指、中指的第二節指骨上,卷緊握固,一齊用力,必定擊之不散,分之不開,方為合法之妙“。其實,練功采用何種拳型并不重要,“一通百通”,蓋方拳為各種拳型之基本,金剛拳練好了,拳上有了功夫,無論運用何種拳型、拳法、其威力均是令人膽戰心驚的。 金剛拳功的內容有內功、外功、輔助功,其中外功共十式,分為靜功和動功兩種方式,現將其全套功法和盤介紹如下: 一:內功 兩腳平行站立,與肩同寬,腳尖正對前方,腳拇指扣地,微屈膝,重心置于兩腿間;舌抵上腭,閉目垂簾,含胸撥背,頭頂如懸;左手內勞宮穴對準右手外勞宮穴,兩掌相疊覆蓋于臍下丹田穴處。 1、全身自然放松、肛門微提,意念臍下丹田處10分鐘,此時不要追究呼吸。 2、接著進行先天胎式呼吸,呼氣時,兩掌稍用力按丹田,吸氣時,兩手松勁,但仍要覆蓋于丹田之處,如此呼吸36 次。 3、接著下盤步型不變,兩掌微握拳,收于兩腰際,雙眼平視,仍行先天胎式呼吸,不過吸氣時,兩手不動,意守丹田,呼氣時,意念轉至兩手拳面,如此一呼一吸重復72 次即可。 4、收功,同1,不過守三分鐘后,兩掌對擦至熱浴頭面24 次,然后左右放松慢行。 注:先天胎式呼吸,即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順腹式呼吸,為人體先天之本,此內功為金剛拳功的筑基功,為必修之功法,疏活經脈,培養丹田真氣,增強內力,并引丹田真氣強腰充臂,使內氣自然貫注兩拳,久而久之,氣充血盈,形體剛堅。 二、外靜功的練法: 第一步:雙拳拳心相對,以拳面撐地,與肩同寬,兩肩伸直,接著雙腳后伸,并攏伸直,以腳前掌支地,身體成俯臥式。項挺直,舌尖緊頂上腭,腰勿下塌,屁股不能上。 意念:以鼻作先天胎式呼吸,吸氣時意守丹田,呼氣時意想丹田之氣由兩拳面噴瀉而出,入地三尺,同時兩拳用力擰緊,似乎要鉆地而入。(靜練法的以下幾個步驟與此相同,請參考,下面不再累述),如此呼吸36 次。 第二步:身體側倒,左拳拳面支地,拳眼向左,與肩垂直,右拳上舉,拳心朝前,與左臂成一直線;右腳掌外側支地,右腳掌內側貼著左腳掌內側擱于左腳,整個身體成一個傾倒的“十”字。 意念:參考第一步。略注:左拳練后,換右拳練習,動作相同。 第三步:兩拳心相對,以拳面撐地,接著腹肌用力,兩腳并攏,勾起腳尖往前平舉,使兩腿與身體成90 度,以雙拳支撐重量。身體懸空。 意念:參考第一步,略。跪肘后,頭部向上抬起。 第四步:上體前俯,兩拳心相對撐地,屈肘,雙手支撐使身體懸空,然后兩膝彎曲跪在兩肘上,進行順式呼吸。 意念:參考第一步,略。跪肘后,頭部向上抬起。 第五步:面壁而立,身體前俯,以兩拳面支地,拳心相對,與肩同寬,然后兩腳蹬地,使兩腳倒靠于墻壁上,成倒立狀,力運雙臂堅持。 意念:參考第一步,略。 第六步:離墻40CM 處,左拳面支地,然后右拳撐地,右腳緊靠墻壁,左腳貼靠放于右腳背上,右腳尖靠墻,接著,右拳上舉,左右手成上下成一條豎直線,兩腳與左手成一條斜線, 意念:參考第一步,略。 注:金剛拳功一般左右手均練習,也可只練一只手,副功:金剛拳功的靜功練完畢后,力量暴增,但各個關節也相應邊短,肌肉變硬,所以為使勁力能“催于肘,達于手”。使肌肉得以放松,保持速度的快捷,必須接練“少林五方錘”,即馬步左右前方錘,右弓步右左方錘,左弓步左右方錘,馬步前斜下方錘,馬步落斜上方錘等五方錘,使之在實戰更有效地打擊對方,這一點,由于世人的俗見觀念,至使許多人忽略或不懂得練習,以致拳頭上有一定功力,但打出的拳卻是呆板、僵硬、緩慢的拳,此誠可嘆可惜也! 三、外動功練法: 第一步:雙拳拳心相對,以拳面撐地,與肩同寬,兩臂伸直,接著兩腳向后并攏伸直,兩腳落掌支地,舌尖抵腭,腰挺直。然后吸一口氣,用意送至丹田處,同時雙臂彎曲,身體向下探,全身貼近地面,然后雙臂用勁,緩緩推動身體離開地面至雙臂伸直為至止,恢復到原來姿勢,與此同時,意念丹田內氣配合呼氣奔瀉至兩拳面,并入地三尺。如此反復練習,做到力盡不能再做時,即可停止。 注:此式初練時,每次只能做20 來次,以后每天增加一次,到每次可做60次,即可練習第二步。 第二步:身體側倒,以左拳與右腳掌內側支撐,(左拳眼朝左,與左肩垂直,左腳擱于右腳外側上,身體斜直,與地面約成30 度角)右拳上舉,與左拳成一直線,拳心朝前,接著,身體向左傾俯,同時左臂彎曲,并吸一口氣送至丹田,然后,左肘伸直,與此同時噴一口氣,意念丹田內氣向左拳面奔瀉而出,并入地三尺,如此反復練習,至力盡而止,注:左拳練畢,續練右拳,每次連續能做至60次,即可轉習第三步。 第三步:兩拳拳心相對,兩臂與肩同寬,靠墻倒立;口吸一口氣,送至丹田,同時兩肘彎曲,使身體下沉至臉至地面一拳之距,然后兩拳用力,雙臂伸直,恢復原勢,同時呼氣,并意念丹田內氣向兩拳面奔瀉而出,并入地三尺,同時,兩拳用勁擰緊一次,如此反復練習,力盡則止。 注:此式與平時的“倒立功”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彼為掌撐此為拳支;彼為雙臂伸直支撐不動,此為雙臂屈伸做俯臥撐動作。此步能一次做到45 次,即可轉入下一步。 第四步:兩拳面支地,兩臂間距與肩同寬,拳眼朝前,拳心相對,屈臂;兩腳伸直,腳尖著地,身體俯臥,胸腹距地兩三寸左右,頭腳成一直線;然后,腰部用力,兩拳兩腳尖向上用力彈跳,全體離地躍起,在離空中身體向前運動;落地,兩手直臂支撐;接著屈雙肘,腰部用力再向前蹦跳,如此連做他幾次。 注:本動作難道較大,動作時以腰部為軸,先抬兩臂離地,兩臂落地同時跳起兩腳,腳落兩臂起,而非拳腳同起同落。蹦跳中腰部務須挺直,不可凸臀、彎腰或塌腰,此步功法有前蹦、后蹦、左蹦、右蹦等四種動作,可單做一個方向,也可四個方向混合起來,不過動作須以不亂為準。 副功:金剛拳功的外動功練完后,務須即進行擊打沙袋、石塊、甚至擊打鋼鐵塊練習,有條件者可以擊打汽車輪胎,以增強拳面的硬度,使拳力更加凌厲,具有極大的穿透力,不可少,否則,必難至上乘之境界,切記!! 輔助功:金剛拳的輔助功法頗多,其目的是使本功早日功成,增強本功威力,鞏固功力,同時,寓練功于日常生活之中,使練功成為個人的興趣與習慣。 茲介紹幾種較為簡便易行,且功效顯著的輔助功法如下: 身體附臥或仰臥,腳尖或腳跟支地,兩拳心相對撐地在地面上游行,猶如蛇行一般,至疼痛難忍時,練功即可停止。此式是鍛煉拳面皮膚的堅韌度。 無論站立或坐、臥均可,仰或侯車、等人無事之際,可以兩手握拳于胸前,用力使兩拳拳面相互頂觸或使兩拳面相互頂撞。此法是鍛煉短距離發力的拳擊勁力。 平時,可用鋼筆、竹筷、鋼尺等硬物敲擊手掌各個關節。以此來硬化拳骨;此外。平時散步、行走等也不失時機地對身邊的硬物狠狠地砸上幾拳。 平時,可用拳頭擊打自己的頭面,胸腹、四肢等部,用力大小以自己能忍受為度,這樣既可體會發拳的勁力、實戰感;也可提高自身的抗打能力。不過,在拳頭打到身體的同時要配合噴氣。 注意事項 此功每日都要練習,每日三五次,“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百日空”,凡事貴在堅持,假使實在無暇練功,也要練練輔助功,本功功法簡單。不受器械場地限制,有臥牛之地外加一個沙包即可練習。 此功最好在不平坦的硬地上習練,蓋此效果最妙,功效最顯。開始習練本功,拳面疼痛難忍,此刻以苦為樂,堅持他十天左右,拳面皮膚增厚加黑,尤其以突起的骨節最為顯著,此時拳面平坦,拳骨堅韌,力量倍增,但是,雙手不宜在水中停留過久,以免影響功效。 本功練后,特別是砸打沙包、石塊后,要適當涂抹以正骨水、活絡油、萬花油等藥水,以利于血氣的暢通。金剛拳功注重內外兼修,故平時要多多習練內功,以培養浩蕩的丹田內氣,“丹田一叫勁,泰山也能移”,“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氣為根本,修煉到一定程度,自然水到渠成,此時斷磚碎石隨拳而開。 以上各式要循序漸進,不可急功求成,切記“欲速則不達”。 “功是死的,人是活的”,可先練靜功,也可先練動功也可動靜結合,不過,無任如何,練功之前,內功的修煉是必不可少的。 “未習拳先習德。蓋本功功成后,拳功凌厲兇猛,此時拳頭擊在對方任何部位,不死即傷,故時時恪守武德,不可隨意出手傷人;如持強凌人,不但有違武德,而且法網恢恢,后果必將是難逃法律制裁,后悔莫及,切記,切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