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墓及祭祖的意義 拜祭祖先,以耀祖光宗,展示華夏兒女熠熠風采;尋根問祖,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省親祭祖、瞻禮祈福;追憶和汲取先人思想精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不斷推進人類文明、進步與發展。這是凝聚全球華人力量,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拜祭祖先,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國家與文明的歷史,靠個人與家庭的傳續來完成;沒有個人與家庭的傳續,歷史將是蒼白、抽象而沒有人情味的;清明節、重陽節對祖先的祭奠,是個體與歷史連接的精神臍帶,使今人的身份清晰而神圣。“追遠”不僅有“民德歸厚”的教化意義,還會讓我們獲得面向未來的力量,確定個體與時代的歷史位置。在崇拜“新”與“未來”的今天,實必不可少。緬懷先人,祭祀先祖,因為他們是自己的來源,他們的辛勞和奮斗乃是我們繼續前行的起點。這是尊重生命與敬畏歷史的不絕之流。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民俗節日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正式確立為法定節假日。清明節的日期,對農歷而言,從冬至節算起,第106天就是清明節;對公歷而言,每年的4月4日或4月5日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主要習俗,就是掃墓及祭祖。下面以閩南地區為例,談談清明節掃墓及祭祖的習俗知識。 一、掃墓的主要過程 1、掃墓時間 掃墓 新墳---指埋葬未超過3年的;笫一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前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笫二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前當天;笫三次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后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 舊墳---指埋葬超過3年的;舊墳掃墓的時間,選擇在清明節前后10天的任意一天,不必選吉日; 當掃墓的日期選定后,具體掃墓時辰應選在當天的五更時分,即太陽未出來之前。這是由于傳統習俗認為,鬼神天未亮,才敢出來吃供品的緣故。(注:五更時分約下半夜4點左右) 2、掃墓步驟 祭土地 應先祭“土地公”,后祭逝者;這個順序不能弄錯!親人來到墳墓前,除草、添土,修整好墳頭。民間普遍以為,逝者住于地下,墳穴是房屋,墳堆便是房頂。經雨水沖涮,雜草叢生,墳堆多有破毀。所以要除草、填土,在墳沿修排水溝,防止雨水沖人墳中。 在修好的墳墓后,便陳供品于墳后,先祭“土地公”。 然后再把供品于墳前,后祭逝者。 祭拜時點燃香燭。祭罷燒紙錢,或把紙錢壓在墳頭。 在祭墳時,民間多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庭健康、幸福,因為祖先是保佑自家的家神。 二、祭祖的主要過程 1、祭祖時間 ![]() 祭祖時間 閩南地區通常選在清明節當日。祭祖時辰為中午。 2、祭祖步驟 祭祖步驟 在家拜祖先:在家里陽臺或客廳,朝家鄉方向,擺上祭拜用的供品以及祖先生前愛吃的食品等,并擺放若干個碗及筷子。燒上三支香,鞠躬三次,默念相關詞語。然后,再燒紙錢祭祀。(注:白米飯上面要插豎一雙筷子,插豎深度要到碗底,表示這碗飯祖宗全部吃完) 持三支香祭祖要按順序進行。即父親、母親、長子、長女……由長輩到晚輩進行;什么時侯才能收下供品呢?一般要等待三支香燒完后才能收下供品。 特別提醒是:拜祖用的紙錢與拜神用的紙錢是不同的。拜祖用的是“銀白色,無寫字”;拜神用的是“金黃色,有寫字、有蓋章”。 以上習俗,各地可能有些不同,但按此操作基本一致。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內容。從前,清明節時,人家不分貴賤,總要為逝去的先人上墳掃墓。掃墓時間并不局限于清明這一天,各地情況有所差異。掃墓時,首先要剪除墳丘上所有的雜草,修理陵墓周圍,然后往墳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護,再燒紙錢香燭、供奉酒肉飯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禮。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祭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流行這樣的觀念——“國之大事,惟祀與戎”,意思是說祭祀祖先和眾神,是與通過武力手段平定天下同等重要的家國大事。儒家創始人孔子為此作了注解,他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祀之以禮。”并說:“事死如事生”。意思是說家族后人對于長者,生前要盡心盡力地侍奉,死后也要同樣盡心盡力地侍奉,這就是孝道。儒家對于鬼神一般采取存而不論的態度,他們提倡祭祖,主要不是由于迷信,而是從道德教化的角度來考慮的。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也就是說,家族后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想到自己幸福生活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領會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道理,飲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種淳樸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質。后世帝王從這種培養孝子的法門,悟出培養忠臣的竅門,他們認為,在家盡孝的孝子賢孫將來會成為朝廷的忠臣。于是,推行孝道成為保持江山穩固的長久國策,而清明掃墓祭祖也就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