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醫易通說·唐宗海

     順其自然王也 2014-05-14

    閑云老叟:此書校對者未署名,十分感謝。

    ………………………………………………  

    “不知易,無以言大醫!”可見易在中醫中所占的分量,通過《醫易通說》這本書,或許可以初步建立起易醫之間的橋梁。

    作者簡介: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成都府彭縣人,光緒十五年進士。《醫易通說》一書,乃其「醫易同原」主張的實際論述著作,書中以《易》理作為論述之主軸,而以醫理、西學之說貫串聯屬其間。

    目    錄

    上 卷

    緣起... 7

    考辨... 8

    總綱... 10

    太極... 11

    兩儀... 12

    四象... 13

    先天八卦... 14

    天干... 29

    地支... 34

    花甲... 43

    下 卷

    后天八卦... 44

    八卦方位... 52

    八卦取象... 53

    《醫易通說》之人身八卦... 54

    《醫易通說》之《重卦》... 56

    《醫易通說》之《六子》... 57

    《醫易通說》辟卦... 59

    《醫易通說》之《月候》... 62

    交易... 63

    變易... 64

    不易... 65

    互卦... 65

    爻位... 66

    序卦... 67

    雜卦... 69

    引伸... 70

    附:校勘記... 73

    上卷

    緣起

    余每談醫,輒引《易》義,聽者多河漢①其言。不知人身贓腑,本于天地陰陽,而發明天地陰陽者,莫備于《易》。雖近出西學,窺測算、量、光、電、化、熱、汽機制造,無不精奇,然推究其理,一一皆具于“易”中。故吾說《易》,每參西學。西人譯“易”,譯為“變化”二字,是西人已知《易經》為化學氣數之根源。將來西人必有通中國文字者,詳譯《易》文,當⑴大有益于西學。乃知中國圣人,貫三才②,匯萬匯③,亙古今而其能外。惜乎中國自元明后,制藝設科,學術浮薄,于《詩>》、《禮》、《春秋》④,且不能身體力行,何況《易經》所言,皆是性⑤與天道!故注家空談名理,罔得實跡,甚且翻衍卦爻,與小兒斗七巧圖更無以異,將一部《易經》置諸無用。豈知圣人作《易》,開物成務⑥,無一語話諸空淡。愧吾少學,未能避德類情,以盡發《易經》之旨,惟于易道見有合于醫理者,,必引伸之,為醫學探源,為易學而引緒。尤愿中國通儒,共參易旨,泰西⑦賢士,同明易道。以參(2)贊天地之化育,則誠盛德大業矣。

    [注釋]

    ①河漢;謂空言無實。亦用為不置信,或忽視時意思。

    ②三才:古指天、地、人為三才。“才”亦作“材”。《易·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兩之故六。

    ③匯萬匯:前一個“匯為匯合,后一十“匯”,指品類。

    ④《詩》:《詩經》;《禮》:《儀禮》,亦指“禮”(包括《儀禮》、《周禮》和《禮記》;《春秋》:編年體春秋史,相傳為孔子據魯國史官所記編成。古以《詩》、《書》(《尚書》)、《易》,《禮》、《春秋》并稱五經,為儒家最重要之經典。

    ⑤性:古代哲學概念。講《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宋·程朱派理學認為“性即理也”(“理”指“天理”、準則)。

    ⑥開物成務:《易·系辭上》“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孔穎達疏:“言易能開通萬物之志,成就天下之務。”

    ⑦泰西:對西方國家的舊稱,意為“極西”。

    考辨

    上古之《易》,并無文詞。至文王、周公、孔子,乃作《彖》、《象》,《爻辭》、《系辭》,皆是《易》之注腳。其實,《易經》只有爻象卦圖而已①。當孔子時,必有先天八卦圖、河洛九數十數圖②、后天八卦圈、六十四卦圖。是以孔子《系辭》第一章言天地定位③、“八卦相蕩”,是言先天八卦;第四章言“易與天地準④”、“知幽明之故”、“通乎晝夜之道”,是言九數法天地之晝夜也⑤。九數世名“洛書”,惟宋·劉收⑥以為“河圖”。今考《系辭》先稱“河圖”后稱“洛書”,九數之義居先,是當改名“河圖”。

    以與《易》義相合。第九章日“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云云,又言十數,象五行四時以成變化也。十數世名“河圖”,惟宋·前牧以為“格書”。今考《系辭》.十數之義居后,是當改名“洛書”。再觀《下系》⑦第五章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先言晝夜,后言四時,則九數法晝夜,當居于先,名“河圖”,十教法四時,當居于后,名“洛書”,義可想見。劉牧說本希夷⑧,不為無據。先儒力辨其非,習于舊聞,不信劉說,又謂:“天乃錫禹洪范九疇⑨”為龜書出洛之證。不知《洪范》原文,并無龜書,九疇效法九數,亦非法龜書,何乃執天錫為出洛之據?余按“圖”、“書”二字,“圖”謂園形,“書”謂積畫。九數分八方,其形園,有五數無十數,因龍馬之形不方,而背又屬陽,圖負于龍馬之背,是以無腹下之十數,只有背上之五數也。若乎“洛書”分四方,有天五又有地十,因龜之腹背皆有積畫,背甲之畫象天,腹版之畫象地,背上之畫其數奇,腹下之畫其數偶,合為十數,以成天地對待之形。蓋龜形本方,又有腹背之甲版以象天地,所以其數以天地分言也。今因從劉說,改九為“河圖”,十為“洛書”,非敢阿好,實與《易》旨有合耳。義詳于下。

    [注釋]

    ①今本《周易》,除六十四卦圖外,還包括卦辭、爻辭,象傳、彖傳、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等九種文辭(后七種十篇世稱《十翼》)。對各種文字的作者和著作時間,各家看法頗不一致。以前比較流行的一種傳說是:伏羲畫卦,文王,周公演卦辭爻辭,孔子及其門人作《十翼》。伏羲畫卦時尚無文字,故日;“只有爻象卦圖而已”。

    ②河洛九數十數圖:“河”指“河圖”,"洛”指“洛書”。傳說上古伏羲氏時,有龍馬從黃河出現,背負“河圖”;有神龜從洛水出現,背負“洛書”。伏羲據以畫成八卦。《易-系辭上》;“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后世所傳河圖洛書分別為九數、十數圖(見本書附圖四和附圖五)。此兩圖始傳千北宋陳摶而不見于宋以前的古文獻,據考為宋人模擬古“太乙九宮占盤”及附會前人《易》注而作。

    ③天地定位:《易-系辭上》“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縮句。《說卦》有“天地定位”句,言先天八卦之乾南坤北,為準擬天地之位而定。

    ④易與天地準:孔穎達疏:“謂準擬天地”。準:比照,依據。

    ⑤通乎晝夜之道:孔穎達疏;“晝則明也,夜則幽也,言通曉于幽明之道,而無事不知也”。“九數法天地之晝夜”的解釋,詳見本書“先天八卦”章。

    ⑥劉牧:宋·衝州西安(今浙江省衢縣)人,字先之《四庫提要》謂彭城人,字長民)。受易學于范粵昌,著有《易解》、《卦德通論》,《易象鉤隱圖》等。

    ⑦《下系》;即《系辭下》。

    ⑧希夷;即陳摶。陳摶(?-989)字圖南,自號扶搖子,唐宋間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人,著名道士。著作有《無極圖》、《先天圖》,《指玄篇》等,為宋代理學的先導者。

    ⑨天乃錫禹洪范九疇:語出《尚書.·洪范》。“錫”通“賜”《公羊傳·莊公元年》:“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錫者何?賜也。”洪范九疇,相傳大禹治水時,“上天”賜給他治理天下的九類大法。洪:大。范:法、規范。疇:種類。

    總綱

    西學有《物理推原》一書,由一名一物次第推求,而歸本于造化主,是萬殊推到一本,《中庸》所謂:“其次致曲,曲能有誠①”也。中國圣人作《易》,由太極衍為八卦,由八卦重為六十四卦,范圍天地,曲成萬物;。是一本散為萬殊,孔子所謂“吾道一以貫之”也。太極者,謂天地來分之先,只渾然元氣一團而已。由太極生出兩儀,有陰有陽,由兩儀生出四象,則陰中又有陽,陽中又有陰,由四象生出八卦,邵子所謂先天八卦也。非僅空名,實有此八樣氣化以化成天地。于是乎天旋地轉,陽為晝,陰為夜,遂有河圖九數之位。積晝夜以成四時,天地轉運,四時互更,又有洛書十數之位。天與地一往一來,將先天八卦之氣,變而為后天八卦之運,則萬物成矣,物相雜,卦相蕩,合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則變化盡矣。《焦氏易林》②又衍為三百八十四卦,二千三百四爻。然《內經》云“陰陽者,……數之可千,推之可萬”,安能以爻象盡之?圣人舉例發凡,備于六十四卦,廣矣,大矣,莫能外矣,何必更加推衍。吾于易義,尤不過窺豹一斑,只就確然可據,有關醫學者,約略言之,所望醫學昌明,允躋仁壽③。至于易學,尤望海內群公,闡明圣道,位天地,育萬物,豈曰小補之哉!謹將臆說序例于后。

    [注釋]

    ①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謂致行于細小之事,也能達到“誠”(《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的境界。這里比喻近代西方科學從分析局部認識整體的方法,致:推致。曲:鄭玄注:“猶小小之事也”。

    ②《焦氏易林》》十六卷,西漢人焦贛所著。焦贛:字延壽,專治易學,自言得盂喜(西漢初另一易學家)之傳。其書以每一卦演為六十四卦,各系繇辭,占驗吉兇,為后來以象數說《易》者所推崇。

    ③允躋仁壽,達到長壽。允:文言語首助詞。躋:登、達到。仁壽:以仁者安靜能致長壽,故謂仁壽。《論語·雍也》:“仁者壽。”

    太極

    天地未分之先,無物無象,人誰得而見之?圣人原始返終,由有形推到無形,知天地初生之始,只是渾然元氣一團,無以名之,尊稱之曰太極。欲將⑶太極寫圈,則當作“○”,以象渾然元氣⑷之形。泰西算法,從0起,從九止,謂天地之數,皆起于0,即是起于太極之義。中國數起于一,一字本作“.”,后人引長作“一”,其實古只一點,以象太極。故許氏《說文》云,“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世稱包羲一畫開天,皆指太極而言。至宋周濂溪先生,乃以“○”為無極圖,而另以“▓”為太極圖,其說未嘗不通,然“▓”圖既分黑白,已有陰陽,是已生兩儀,不得仍名太極也。雖草木之核內仁,多是兩瓣,然五谷之實,不盡兩瓣,不得以核仁兩瓣為象太極。凡核仁兩瓣者,其中間必有微芽,是芽象太極,兩瓣仍象兩儀。故追寫太極,必以“○”為元氣渾然之象。

    又按《易經》只推(5)到太極而止,并來推到無極。蓋太極者,造化之根柢也,若云無極,則并根柢而無之,亦何關于造化?故周子無極之說,束免頭上按頭。

    天地初生,無從目見,惟將人物初生考驗之,則太極之象可見。有如雞卵,皆以為太極一團之象,然卵白象天,卵黃象地,黃為陰,白為陽,已分阻陽,便是兩儀,不得名為太極也。惟未成卵之先,附於雌雞背脊骨間,只有細子,小者如梧子,大者如彈丸,只是園核一牧,并無黃白二色,乃為雞卵之太極。人之初胎,一月為胚,亦只渾然一團,是為生人之太極。推之萬物,返之兩大②,太極之義,從可想矣。

    太極者,肇造天地人物之真宰也。耶穌天主,尊祟造化主,虛奉其名,不知其實。問如何肇造天地人物,則但曰神妙奠測。不知圣人言太極,則真是造化生。如何肇造,如何神妙,皆有變化生成之實據,不徒托諸空談,《易》其至矣乎!

    男守潛按:西人生理學言生殖器中有核如卵稍虛,男子精以顯微鏡照之,有動物形如蝌蚪,為精蟲,男女交則精蟲入女之卵核,補其虛處而成孕。夫女之卵核即太極形,男女交成孕,即太極生兩儀。男子之精蟲如蝌蚪,女卵核虛處如蝌蚪,相補完兩儀圖。此圖今以為太極也,詳后。

    [注釋]

    ①周濂溪:北宋哲學家(.1017-1073),名敦頤,字茂叔。“濂溪”是他的號。“無極而太極”之說,見其所著《太極圖說》。

    ②兩大:兩儀。指天地或陰陽。

    兩儀

    太極動而生陽,靜面生陰,于是乎化生兩儀。兩議者,一陰一陽也。原無形象,今欲擬諸形容,則當作“▓”,左為陽,右為陰,以北為陽之初生,以南為陰之初起。有此兩儀,而天地萬物皆自此生。故《內經·陰陽虛象大論》曰:陰陽者,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化氣,陰成形,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帶之征兆也;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6]。

    謹按人身,由一陰一陽生出三陰三陽。三陰又分手足六經,含于坤之六爻;三陽亦分手足六經,臺于乾之六爻。故人身一小天地,而天地只一陰陽。《內經》又曰:“陽為氣,陰為味”,則辨藥之性亦自此起。

    《內經·生氣通天論》曰:“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謹按藏精衛外,皆是言人身陰陽之功用,惟“起亟”二字,是言起于根源處。“亟”即古太極之“極”,言陽根于陰,陰根于陽,起于太極之義。中國圣人言兩儀生于太極,明且確矣。泰西《舊約書·創世記》.曰:神造天地,其初空虛黑暗,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將光暗(7)分開了,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此與太極生兩儀之說相合。所謂空虛黑暗,即《內經》起亟者也。中國圣人言太極是造分天地之根源,而泰西《創世記》另言有神造天地。夫太極之外,更有何神?,宋·周子①于太極外,再溯無極;《創世記》于天地外,另有一神,皆不免于托空。

    問陰陽初分之時,究是何物何象?答曰:只是光暗二色而已。問日:可是冷熱二氣否?答曰先分光暗,后分冷熱。譬如侵晨有光而不熱,黃昏已暗而不冷,則知先有光暗,后有冷熱。

    [注釋]

    ①周子,指周敦頤。

    四象

    既有陰陽,互相感召,陽育陰,陰保陽。泰西名為發力,又名吸力、攝力①,互相吸攝,于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陰陽二氣,又分為四,名日四象。凡此四端,尚無定形,未可以圖寫之。今欲擬諸形容,則當作“▓”。此圖并非實象,不過以左為陽,而陽中又有陰;以右為陰,而陰中又有陽,略寫四象之意,閱者章勿拘執。邵康節②有平方圖,于四象圖之理,尚能形容,今附如下<附圖一>。

    [注釋]

    ①發力、吸力、攝力:均為引力(Attraction)的舊譯。

    ②紹康節:北宋哲學家(1011-1077)名雍,字堯夫。“康節”是他的謚號。著作有《皇極經世>、《伊川擊壤集》等。

    先天八卦

    既有四象,乃變生八卦,邵子所謂先天八卦也。今將紹子之圖列于下端(附圖二).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八卦生六十四卦,邵子皆有圖,茲不具錄。

    上圖下二位,一陰一陽為兩儀,中四位,太陽、少陰,太陰,少陽為四象。由四象而生出八卦上八位,乾、兌、離、震為陽之所生,巽、坎、艮、坤為陰之所生,又以乾兌生于太陽,離震生于少陰,巽坎生于少陽,艮坤生于太陰,次第相生。序列其數,則為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邵子所謂先天八卦之數也。后人以先天二字,與《易經》“先天弗違,后天奉若①”義不相合,遂詆其非。然考八卦,實有先后二義,位次各有不同。雖“天”字之名不甚骸洽,不得謂卦無先后也。故系詞“天地定位”二章在“帝出乎震”之前,足見“帝出乎震”章是言后天卦,當在后;“天地定位”章是言先天卦,當在前也②。

    推衍八卦之序,而知人之初胎在母腹中,第一月只是一點元陽之氣,以應乾一。有氣即有液,第二月氣又化液,以應兌二,主澤液(9)。第二月氣澤臺化為熱,以應離三。第四月振振而動,以應震四。既震動,則有呼吸象風氣。第五月子隨母氣有呼吸,以應巽五。第六月胎水始盛,以應坎六。第七月子之腸胃已具,以應良七,主中土。第八月肌肉皆成,以應坤八,形體俱全。故凡懷孕逾(10)八月生者,其子易養;不滿八月則子難養。今醫遇人體弱,以為先天不足,所謂先天,即指胎元而言。

    再按人在胎中,先生頭,為乾一;次生肺,為兌二;次生心,為離三;次生肝、膽,為震四、巽五;次生腎,為坎六;次生腸胃,為艮七;次生肌肉,為坤八。西醫剖視,大略如此,頗合先天八卦之象。

    數者,所以紀氣也。茍無其氣,則數只空名,非造化之確數矣。有如先天八卦之數,皆實有其氣可憑。乾居一數者,蓋肇造天地之先,太極初分,先有天陽,只一點光氣而已,故乾居一數。有此一點光氣,次有潤澤之氣,故兌而二。光澤二氣合化為熱,于是生火,做離火居三。火氣發則震動,故震居四。有發動即有往來,是生風氣,故巽風居五。雷動風散,雨水斯降,故坎水居六。有流即有止,有水即有山,故艮居七。山水具而地體成,故坤地居八。古人未有此說,余覽泰西《舊約書·創世紀》云:神造天地之始,空虛無物,神曰要有光,就有了光。此即《易經》先天卦乾居一數之義。摩西③、耶穌出于西土,未讀中國《易經》,言創世先言有光,恰符乾一之數,非聰明絕世,安能言此。惜其說出于想象,不能次第推詳,故其后言神要有水、要有火、要有山,要有地,與《易》之序不合。揆之造物(11),次第未符。不如中國圣人。所列先天之卦,次第相生,與造化絲毫不差。今人不究易義,抑知易道精博,佛釋、耶穌之教,何一而不賅哉!

    問日:先天八卦之數,由一至八皆順數也,系詞何以有“數往者順,知來者逆④之說?

    答日:由一至八,此天地并未成形之先,原無定位,只是一氣相生。故畫卦則一陰一陽次第相加,而造化則由一至八,陰陽相生。此生陰生陽之數,并無順逆者也。惟天地已成形后,則有定位。有定位則陰陽對待,八卦相錯,于是乎分陰分陽。陽數順行,陰數逆行;陽為晝,陰為夜。.陽法天,陰法地,天旋地轉,寒往暑來,《易》所謂“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也。另圖如下(附圖三):

    上先天八卦方位象數圖義,原出于《易》,并非邵子創說。系詞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錯,數往者順,知來者逆⑤”,即此之謂也。

    問曰:震、離、兌何以當居左?巽,坎、艮何以當居右?

    答曰:此以其數定之也。陽數順,主生,當居左,故自乾至震位在左;陰數逆,主成,當居右,故自坤至巽位在右。以其數之順逆分為左右,八卦隨之,遂成對待之形。以六子論,則乾坤者父母也,艮、坎、震三男卦皆依于坤母,巽、離、兌三女卦皆依于乾父。陰求陽,陽求陰,故《易》曰:“乾稱父,坤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散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⑥。索者,求也,取也。天索地氣,地索天氣。泰西天學名為“發力”,又名“吸力”,又名“攝力”,實即《周易》所謂“索”也。西人謂天空純是冷氣,地心純是熱質,皆是陰陽互換之證。惟西人言天,冷際上仍是熱際,則出于臆斷,并無考驗,且與吸力、發力之說相閡。安有冷際上又有熱際之理?即云冷際上又是熱際,亦欺人語,誰往試驗?不知中國圣人衍出先天八卦,凡陽卦皆依附于坤,凡陰卦皆依附于乾,而天純冷,地純熱,陰陽互換,象已見于卦圖,不待西人乘氣球,鑿地穴始知之也。堪輿家《青囊經》⑦雖偽書,然頗通《易》。其曰“天依形,地附氣,陽育陰,陰含陽”即此之謂也。

    問:數往者順,知來者逆,何者為往?何者為來?

    答曰: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皆言天地之往來也。以一日論之,自子至午,上半日天左旋,行震、離、兌之位,其數逆,為來,自午至子,下半日行巽、坎,艮之位,其數順,為往,此天之往來也。若乎地之往來,地右轉,自子至午,上半日行艮、坎、巽之位,其數逆,為來;自午至子,下半日行兌、離、震之位,其數順,為往。地與天對待,而互相往來以成晝夜。由一日推至一年,由一年推之一運,以至于十二萬年為一元。天地往來之數不外于此,人事之代謝亦不外于此。圣人所以能前知,豈怪誕哉!

    問曰:先天八卦之方位,有可實驗之證乎?

    答曰:觀于天地而知矣。坤位在北,故地球偏居北方;乾位在南,故天頂正在南方。是以考中星者,必以正南為天頂。水源生于西,坎在西也,日出于東,離在東也。雖“洛書”之數以水屬北方,然“洛書”配后天八卦,主四時,言水生成之時則在北方,非謂水氣出于北方也。先天八卦以氣言,則水之氣實生于西,故天下之水源皆在于西。泰西人論海亦謂常往東流,可知水源在西矣。“洛書”以火屬南方,亦主時令言。若以氣畝,則火(15)實生東方。東方屬木,鉆木取火,即是離火在東之驗。艮在西北,故西北多山。兌在東南,故東南多湖澤。西人天學謂天有恒風,起向西南,樹枝不動亦有此風,一刻行六里,可謂先天巽在西南之實證。西南在“河圖”當二數,漢管輅⑧占云巽二起風,即指先天巽方而言。震在東北,應寅方立春萬物萌動。先天震與巽對待,巽之恒風吹向震東,震氣搏之,復還于巽,震巽合而為恒卦,即取恒風之義。中國人久不考驗,賴有泰西天學,考出恒風,而益見圣人名卦之理。

    先天主氣,后天主運。運主成物,氣主生物。凡天地間物,其秉氣以生者,多秉于先天卦氣也。有獸如鹿,是秉先天坤震之氣。震居東北,在今關東,與正北坤卦相合,是為復卦。鹿秉此氣,故鹿茸以關東者為佳。冬至一陽生,復卦值月,故鹿解角生茸以應之,用能補陰中之陽氣。麋是秉先天乾巽之氣。先天巽居西南,在今云南吐蕃,與正南乾卦相合,是為垢卦。麋秉此氣,故麇茸以吐蕃者為佳。夏至一陰生,姤卦值月,故麋角解而生茸,用能補陽中之陰血。柑、橙、桔、柚,皮皆青,有銅綠之色,是秉先天兌金之氣。先天兌在東南,當四綠之位,故皮綠,內含汁液,是為兌澤;熟則轉紅,是轉為后無兌之七赤也。柑桔不踰淮,以淮北乃正東方,屬先天離卦,兌澤遇離火則為澤火革,是以桔踰淮北則變為枳而甘澤減矣。他如荷藕秉先天離氣,梨、菔秉先天坎氣。趁此以求,則藥性可得其真。

    先天八卦,以對待為體,蓋大造⑨之匡廓也。既有此匡廓,于是天旋地轉,以生晝夜,遂有“河圖”之九數。晝夜既生,秋為四時,遂有“洛書”之十數。

    此世所傳“洛書”圖,惟宋劉牧以為“河圖”。先儒皆詆其非,然劉牧云得于陳希夷,希夷頗悉陰陽之理(13),其說當是。《易》稱“河圖”在前,“洛書”在后,今考氣化,此數實應居前,故從劉牧改名“河圖”,蓋理求其是而已,何必有成見哉。

    中五立極,臨制四方,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陽數象天,陰數象地。陽數左旋,從北方起,一在正北,三在正東,九在正南,七在正西,而復還于一為一周,陰數右旋,從西南方起,二在西南,四在東南,八在東北,六在西北。以對待計之則為十,以縱橫(14)計之則為十五。五十者,天地相合之數,萬物之根柢,即太極之功用也。

    男祖鑒曰:河洛之數,法天象地,天旋地轉,互相乘除。陽數起于三,三三如九而得九數,三九二十七而得七數,三七二十一而得一數,一三如三而得三數,皆左旋以法天,故日東出而西沒也;陰數起于二,二二如四而得四數,二四如八而得八數;二八一十六而得六數,二六一十二而得二數,皆右旋而法地,故地右轉以迎天也。西洋天學,但謂地球每日右旋一周,以成晝夜,而不知地右旋則天左旋,不得但言地轉,不言天轉也。天旋地轉,日往月來,《易》所謂:“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即指“河圖”而言。《九數通考》⑩云:天圍三而因以三乘,地周四而折半起算,因以二乘。折半之說太迂曲。蓋天數起于一,原無乘除,至三數始有乘除,故天數以三為乘也;地數起于二,已有乘除,故地數(15)即以二為乘也。

    右條經:先父信筆附入,故仍原稿不低格,祖鑒系守潛原名。

    問:天圍三,地周四,易義有取于此否?

    答曰:有。《易》法天地,故首乾坤。凡陽爻皆從乾來,法天之象。天圍三,以三乘之,極于九,故陽爻用九。凡陰爻皆由坤來,法地之象。地周四,以四乘之,極于十六,故陰爻用六。天三極于九,內含五數;地四極于六,內含十數。《易》用九六者,所以盡滅地之數也。

    問曰:天地只一區宇(16)耳,何以分此三彼二,此五彼六,而定為九方,分為九數哉?

    答曰:河圖本于晝夜,晝夜以日為主(17),日在天則有光,地承日則有熱,以光熱論之,則其數顯然。東方日初出(18),其時天有三分光,故其數三,地承日光,恰在西南,地有二分熱,故其數二。辰巳之時,日臨中五,其時天有五分光,故其數五;地承日光,恰在辰位,其時地有四分熱,故其數四。午未時天在正北,地在東北,天有九分光,故其數九;地有八分熱,故其數八。申酉時天在西方,有七分光,故其數七,地在西北,有六分熱,故其數六。戌亥子之時,日在地下正北方,其時天只有一分光,故其教一,地轉中宮,其時全無熱氣,放中宮只有天數之五而無地數也。至寅卯時,則天光又轉到三數,地熱又轉到二數矣。天至辰而臨中五,地至戌而轉中官,故《內經》以辰為天門,戌為地戶。王冰注戌為天門,辰為地戶,則顛倒矣。光熱之說不見于古,然“河圖”之數以紀晝夜。《易》不云乎;“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即光之謂也,“日以暄之”,即熱之謂也。參以泰西光熱之學而易理益明。

    男祖鑒曰(19):洛書為相加之數,加法以次第論,故洛書天一、地二、天三、地四依次(20)遞加,所以明天地一周之次序。河圖之數以紀天光、地熱,積累而成,故用乘。天光由三而累乘之,地熱由二而累乘之,其數恰符,是天地之巧合。隸首⑾作算,實取于此,故凡算法,皆不離加減乘除也。

    九數分為九官。黃帝畫井分疆,實本于此,但有數與方隅,并無色也。古人又以七色隸之,不知起于何時。然乾為大赤,配九紫;坎為赤,配七赤,則由來久矣。

    七色之說,古未有解,今就一年之地面觀之,而七色可驗。東方初春,草木青翠,故三為碧,辰巳月初夏,草術茂綠,放四為綠;夏日赤日當天,正在南方,故九為紫;末申月夏末秋初,草木黝黑,故二為黑;秋令在西方,木葉翻紅,故七為赤;亥月白露為霜,見于地為白色,放六為白;冬月雪盛,故一為白,冬春之交猶有霜旨,故八亦為白;惟中央五黃,系中土之色,四時不變。古無是說,然不取此象,則義無可通。竊嘗遠觀近取,而立是說,或亦千慮一得耳!

    “河圖”九數之方位,與先天八卦相配合,坤一、乾九、離三、坎七、震八、巽二、兌四、艮六配取之例,未知出于何時,然漢管輅占巽二起風,楊子云《太玄經》⑿多準此數,則由來己久。況乾為大赤配九紫,坎為赤配七赤,已具于《易》,惟中五之數,無卦相配,蓋中五者太極也,故曰中五立極。九數縱橫皆得十五,即是各有一太極。

    后天八卦之方位,亦與此數合,故又以后天八卦隸之:一白坎、二黑坤,三碧震、四綠巽、五黃中、六白乾、七赤兌,八白艮、九紫離。

    堪輿家以“河圖”九數推衍元運,一、二、三為上元,四、五、六為中元,七、八、九為下元。不知雖分三元,實只兩元,譬如一日,實一晝一夜而已。元運推算之法,每數各管二十年。蓋天行一位,則地行二位,天行三位,則地行四位,共八十年,天行五位,地亦在五位,將此五數寄于巽方,只管十年以上,共合為九十年。由一至五皆順數,是為上元。自此天行九位,地行八位,天行七位,地行六位,共八十年,天又行乾方,遂轉入地下;地因轉西南,而正臨五位,將此五數寄于乾方,只管十年。以上共合為九十年。由九退至五,皆逆數,是為下元。三元行盡,天乃復歸于一,地乃復歸于二。上下兩元,其數一順一逆,不能相接,必天地交于中五,以為樞紐,然后能超神接氣,故《內經》以辰戌為天門地戶(凡臨中五只須十年,因中宮較窄,故只須十年已行過了)。

    “河圖”之數,皆天左旋,地右轉。驗之于人,耳目象天,手足象地。《內經》曰:右耳日不如左明也,左手足不如右強也,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上盛而下'虛,故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下盛而上虛,故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13)

    《內經》有以臟腑配九數者。《六節臟象論》曰:“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故形臟四,神臟五。”形臟謂胃、大小腸、膀胱,神臟謂心、肝、脾.肺、腎,所以藏神也。

    “河圖”之數,配后天八卦,驗之于人,有確切不移者,無過于女子七歲更齒,二七而天癸至。男子八歲更齒,二八而天癸至。蓋少女屬兌卦得七數,少男屬艮卦得八數,故以七八起算。義詳下乾坤六子章。

    天地間物,形色不齊,然不過此七色而已。西人用三角破璃鏡,照出日分七色,亦是“河圖”七色之驗。

    此世所傳“河圖”,今改名“洛書”,義見前考辨章。再按《易經》先言“河圖”,主氣主生,自當以九數為是,次言“洛書”,主運主成,觀《易·系辭》天一地二章,是言“洛書”十數,其曰“成變化而行鬼神”(21)者,以其主成也。行者,即五行之謂也。

    此圖以成數為主,以五行為用,自當在九數之后,是以從劉牧說,改名(22)為“洛書”。

    “洛書”之數,一共六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相守。蔣大鴻@曰:“圣人觀象而求其義,以奇屬陽,以偶屬陰。其數三五所以齊一,其形對待所以往來。四時之代謝由此而運,萬物之化育由此而胚。一生一成,皆陰陽交媾之妙。二氣相交,五行兆焉。”此數語頗悉其理,然蔣大鴻仍從舊說名“河圖”,又謂圣人本此圖始畫八卦。不知《系辭》明言:仰觀俯察,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15】,至于河圖、洛書,則但曰“圣人則之【16】”,并未言本此畫卦。且此圖四方以配八卦,實屬不合。術家拆四隅之數,補成八卦,牽強已極,非造化之真跡也。

    “洛書”者,五行之根原也。其數以一三五七九屬之于天,以二四六八十屬之于地。天左行,地右行。天行五步,地亦行五步。二五媾精,遂生成水火木金土,故名日五行。

    男祖鑒曰:西洋天學,言地右轉,有循行之軌道,而不言天轉;中國舊說,言天左旋,不言地轉,皆不知古圣人五行之理。古圣人觀于“洛書”,而知天左行,地右行,一年各行五步,故名五行。然則如天地所行之軌道者,莫如“洛書”也。

    又曰:五行一生一成,而有水火木金土,此有可以實驗者。從冬至起,天左行在北,其時霜雪漸盛,為天一生水之驗;天在北則地在南.日暑【17】漸長,為地二生火之驗,立春之后,天行在東,草術皆生,為天三生木之驗;地行在西,為地四生金之候,但金在土暗生,人無從驗,菊是秋花而生于春,亦即地四生金之一端(23);春分以后,天行辰位,臨黃道,交其時,天在五,地亦在此,承天之合,故但言天五為生土之時,農乃播谷,是其驗也;夏至以后,天行正南,合于地二之位,其時赤日流金,為天七成火之驗,夏至后,地行正北,合于天一之數,其時洪水盛漲,為地六成水之驗;立秋后,地行東方,與天三之位合,其時草木成實,為地八成木之驗;天行西方,與地四之位合,其時草木黃落,鞠有黃華【18】,為天九成金之驗;重九后,地行戌位,天體漸低,地體漸高,故但言地十為成士之時,其時農功告成,即地十成土之驗;五、十二位寄于辰戌,故成戌為天門、地戶。凡此十數,以紀五行、成四時,故《易》曰:“變通莫大乎四時”。西人斥金水二物不足以當五行,中國人和之,亦以為然。不知五行者,言天左行,地右行,而有一步生水、二步生火之義,非執有象之五物言也。是以五行括盡天地之氣化。西人立土、水,火、風四端,不知風即木氣也。去金不言,試問教十種金從何生化(25)?秋日草木黃落,感何氣化?知有形之金而不知五行之氣。以西人未讀中國書,不知“洛書”十數,故不知五行,奈何中國人日讀圣人書而亦不考耶?

    “洛書”之數,一生一成,其何必得五數,《易》所謂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蓋中五者太極也,四方者四象也。中五之極臨制四方,五行皆得中五乃能生成所謂物,物各有一太極。

    五行分為五方,今就地球剖分之:英法當屬九金位,是為西方;俄美當一六水位,是為北方;非洲澳洲當二七火位,是為南方;東洋大海當三八木位,是為東方;.中國當(26)五十土位,是為中央。五洲惟(27)東洋一片汪洋,并無土地,雖有琉球、日本,究竟土面無多。蓋東方屬三八木位,水來生木,是以多水;木能克土,是以少±。然雖少土(28),而以方位論之,不得謂非東方也。惟其以海為東方,然后知中國實居中央,與洛書之位恰合。今人以昆侖為地中,因其水分四面流也。然昆侖只是地之腦頂。《撼龍經》【19】云:“昆侖山是天地骨,中鎮天地為巨物,如人脊背與頂粱,生出四肢龍尖兀。”是昆侖山如腦頂,中國在前面,如人之腹心;美利堅在背面,如人之背心。以洛書十數論,則天五是地上之中宮,中國配之;地十是地下之中宮,美利堅配之。又以五印度【20】為中者,乃中外形勢之說,實非大造之定位也。

    《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在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志為怒,其畜雞,其谷麥,其數八,其臭臊;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擾,在竅為舌,在志為喜,其畜羊,其谷黍,其數七,其臭焦;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在色為黃,在音為官,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竅為口,在志為思,其畜牛,其谷稷,其數五,其臭香;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志為憂,其畜馬,其谷稻,其數九,其臭腥;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骨生髓,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憟,在竅為耳,在志為恐,其畜贏,其谷豆,其數六,其臭腐【21】(29)。

    五倫五常之性,本于五行,出于五臟。仁者木之性,出于肝;義者金之性,出于肺;禮者火之性,出于心;智者水之性,出于腎;信者土之性,出于脾。五方之民,性各有偏,人有辱薄,性亦不齊,然皆秉天地之五行,莫不具有本性。故孟子曰:人性皆善也。蓋洛書之數,以五十為中宮,孔子之教,以五常為中道,體天地,貫四時,所謂時中之圣也。佛主仁而義不備,道主義而仁不全,天主、耶穌,各得一性之偏,而五者未備,雖各有理致,與孔于教中之道不同。蓋孔子生于中國,從中立教,此非強人為之也,實天地生成自有之性,特恐人欲錮蔽,故必立教以明之。今試驗諸物,而知五常之性,本于天矣。雁飛(30)則成行,居則成偶,從一而終,有夫婦之倫禮也。雁何故有禮哉?蓋雁乃隨陽之鳥也。日行北陸,則雁遷居至北;日行南陸,則雁遷居至南,日者離火也,雁秉火德,故主有禮。仲秋之月,鳩化為鷹【22】,應西方金氣而主殺義也。仲春之月,鷹化為鳩【23】,名布谷鳥,應東方木氣而主生仁也。以一物應時變性,蓋知人性之秉于五行。獸之有信,無過于象。越南、印度等處,設陷阱,象落其中,教令投誠,象點頭,則引出,終身相從,或代耕作,永不叛也。按其地正當坤方,坤土主信,象鼻極長,鼻準屬脾,鼻長土旺,是以有信。象色黑而兼白,黑者二黑【24】,坤之正色也,白者,坤之對官八白【25】,艮方之色。艮亦屬土,象得坤艮之間色,秉純土之氣所生,是以有信。

    信與忠同情而異位。忠者合于天地之中氣,應乎“洛書”之中五,必秉中官五黃之正氣,然后有忠。誠觀蜂蟻有君臣,其形腰中特細,以應中央。惟黃蜂、黃蟻乃有君臣,黃是中五之色,縷既中細,色衛應中央,是以有忠氣。龜能前知,鼠不穿空倉,二物皆秉北方水性,故主智。腎者,水臟也。凡物之生,皆秉父母之腎氣。獸尾長過身,是腎中督脈極長,知尊貴,老鳥鴉純黑,得腎水之氣,知反哺孝養,皆因秉腎氣足,故報本返始,不忘其由生也。相法言人耳垂有黑痣主孝,亦以腎開竅于耳,故于此驗孝。夫鳥獸猶有五常,豈可人而不知乎!

    天干地支,非《易經》之正旨,然亦易理所有,且其根源,實具于“洛書”,故即繼“洛書”而遞及之。

    【注釋】

    ①見《易·乾·文言》。原文為“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

    ②見《易·說卦》。

    ③摩西:一譯“梅瑟”(希伯來文Mosheh),猶太教和基督教圣經故事中猶太人的古代領袖。傳說《圣經》首卷出自摩西之手,有“摩西五經”之稱。

    ④見《易·說卦》。

    ⑤同上。

    ⑥參見《易·說卦》。

    ⑦堪輿家:舊時為人相宅、相墓的“風水”家。堪輿:指住宅基地或墓地的形勢,堪為高處,輿為下處。《青囊經》:堪輿家書,原題“九天玄女青囊海角經”。《晉書·郭璞傳》云,“有郭公者,客居河東,精于卜筮。璞從之受業,公以青囊中書九卷與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術。”郭氏“青囊中書”未見傳世,今本《青囊經》系后世托名之作。

    ⑧管輅(Lu):三國時魏術士,宇公明。《三國志·管輅傳》,載有管輅卜筮奇驗的傳說。

    ⑨大造;天地造化之機。造化莫大于天地,故稱。“造”為創造化育。

    ⑩九數通考:算術書名,清·屈曾發撰。

    【11】隸首:相傳黃帝時人,算術和度量衡的發明者。

    【12】楊子云:即楊雄(前53——后18),兩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著作有《法言》、《太玄經》,《方言》,《訓纂篇》等。《太玄經》十卷,體裁摹擬《周易》。

    【13】參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14】蔣大鴻:名平階,明·松江華亭(令上海市松江縣)人,工詩文,精堪輿。術數家言“三元法”者皆宗之。

    【15】見《易·系辭下》,“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16】見《易·系辭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則之;天地變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

    【17】日晷(gui):日影,引申為時光。晷:古代測日影以定時刻的儀器。

    【18】鞠有黃華:引自《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黃華。”“鞠”通“菊”。

    【19】撼龍經:相地之書,舊題唐-楊筠松撰。

    【20】五印度:古代印度之區劃分東、西、南、北、中五部,名“五天竺”,也稱“五印度”。

    【21】參閱《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和《素問·金匱真言論》。

    【22】【23】鳩化為鷹、鷹化為鳩:說見《禮記·月令》、《周禮·司裘》鄭注等。《大戴禮·夏小正》云:“鷹也者,其殺之時也;鳩也者,非其殺之時也。”高誘注《呂氏春秋·仲春記》及《淮南子·時則訓》云,“鷹化為鳩,喙正直,不鷙擊也。”

    【24】【25】二黑、八白:見本節前“七色之說”及附圖四“河圖”。

    天干

    十干與“洛書”十數恰符。戊己配中央五、十,甲乙配東方三、八,丙丁配南方二、七,庚辛配西方四、九,壬癸配北方一、六。大撓【1】作此,就天之五道,分布十干,以紀天之五行。推歷得甲乙,則知其盛德在木;得丙丁,盛德在火;得戊己,盛德在土;得庚辛,盛德在金;得壬癸,盛德在水。以十干管五行,以五行宰萬物,其法精矣!

    問:只有五行,應只立五干之名,何以必剖而為十干?

    答曰;五行之中,又各有陰陽也。“洛書”天數五,地數五,合而為十。故天干之名甲、丙、戊、庚、壬,本天數者為陽;乙、丁、已、辛、癸,本天地數者為陰。“內經”以陽干配腑,陰干配臟,故《藏氣法時論》曰:肝主春,足厥陰少陽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陰太陽主治,其日丙丁;脾主長夏,足太陰陽明主治,其日戊己;肺主秋,手太陰陽明主治,其日庚辛;腎主冬,足少陰太陽主治,其日壬癸。肝病者,愈于丙丁,加于庚辛,持于壬癸,起于甲乙;心病者,愈于戊己,加于壬癸,持于甲乙,起于丙丁;脾病者,愈于庚辛,加于甲乙,持于丙丁,起于戊己;肺病者,愈于壬癸,加于丙丁,持于戊己,起手庚辛;腎病者,愈于甲乙,甚于戊己,持于庚辛,起于壬癸。按人秉五行之氣而生,故與天之五行生死相關,醫者不可不知也。

    問曰:十干配五行,是空名乎?抑實相乎?

    答曰:非空名,皆實象也。蓋天有五道,各分五色:一曰黃道,居中央以戊己配之;二曰赤道,居南方以丙丁配之;三曰白道,居西方以庚辛配之;四曰黑道,居北方以壬癸配之;五曰青道,居東方以甲乙配之。說見《月令琉》引《考靈曜》【2】。蓋十二辰者,天之經度,就天大園之形,畫分為十二也。十天干者,天之緯度。緯度分五色,各有內外二界,故就五道剖分為十,而以十干紀之。是以太歲有在甲,在乙,在丙、丁、壬、癸之十位(31)。其位不同,其色亦異,其氣亦各別,而陰陽衰旺從可察矣。

    西人天學最精,動謂中國圣人不知天象。然赤道黃道之說,西人終不能改,但置黑道,白道、青道而不言,又不知黃道屬戊己,赤道屬丙丁。其紀歲也,但曰耶穌降生幾千幾百幾年,有象數,無氣化,與天地人物交關處不相干涉。是西人虛奉天主之名,于天之何以主宰萬物,不能發明。何如中國圣人,言天即驗于人,占人即驗于物,貫三才,賅萬類,一言數而象已呈,一言象而氣已具,于天之主宰萬物者,發揮無遺,非至圣其熟能之。

    又曰:天之五緯,有此五色,而萬物應之,各有色象。《內經》以配五臟,白當肺,赤當心,青當肝,黃當脾,黑當腎,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青如翠羽者生,如草滋者死,赤如雞冠者生,如衃血者死,黃如蟹腹者生,如枳實者死,白如豕膏者生,如枯骨者死;黑如鳥羽者生,如炲(32)者死。推之藥物:青入肝,白入肺,黃入脾,亦入心,黑入腎,無不準此【3】。

    問曰:人秉五行五色而生,故中國人皆黃種,呵非利加【4】人皆黑種,歐洲人皆白種,美洲人皆赤種【5】,五大洲人只有四種,獨無有青種,其故何也?

    答曰:人為稞蟲之長,秉土氣而生者也。土畏木尅,青色屬木,故不能生人。且青方并無片土,全是海水,是大地之土已不能布于青方,人之托土而生者,安得有青哉?故凡人面色青,皆主有病。

    問曰:天有十二辰,十二年一周天,又有十干,十年一周天。天干與地支不能整齊,從甲子年起,必行至六十年乃復為甲子。凡此不齊之數,何故使然?

    答曰:十二辰是從南北極剖分為十二,每一辰分為三十度,子,午卯、酉多一度,其三百六十四度外有零余,又四分之,故曰四分度之一,總共十二辰,合為三百六十四度零,此大圜【6】之位,天之經度也。歲星每年行盡一辰,必十二年乃行盡十二辰。若乎十干則本于五緯度,緯度與經度寬窄不同。蓋辰謂無星處,出于恒星之外,極天之大園而無止境皆是。此十二位,乃正圓之體分為十二,是為經度,若乎緯道,是七政循行之路道,斜跨天腰,東西環繞,而成橢園之形,修削而狹,較經度窄。故太歲【7】之經度在于,須十二年乃復于子位;太歲之緯度在甲,只須十年而已復于甲位。經度正園而闊,緯度橢園而狹,不能整齊,以次遞差,必六十年然后歲星乃復于甲子。六十年而立春之日同,一百八十年而立春之時刻同,五百四十年而立春之分秒同,推歷法者名為一元。天干地支之巧合,真能寫天地象數,使氣化纖毫畢見。西人以耶穌降生之日紀歲,以禮拜之日紀候,不用支干,有象數無氣化,在西人自用其法,未嘗不可,奈何中國人不考氣化之實,亦欲黜古人而專信西法,不亦悖乎!且西法言天體不動,地球繞日而成晝夜,又云地軸常指天中之一點。謹按西人所謂天中之一點,即中國所謂北極也。果如西人之說,地球繞日,則上下懸殊,安能常指天中之一點乎?吾邑呂竹如,精中西天算,著有《談天正議》,辨此甚詳。蓋地未嘗不轉,然則如輪自轉而不能繞日。西人謂地之南北有軸頭如錐。夫既有軸頭以為機紐,則有定所,不能繞日上下也。日月五星,西人既以為行星,何以獨言日不動?且日之纏度,每日一移,安得謂日獨不動!西人既言天中一點不動不應,又言日不動,甚矣!中國圣人早有定論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以知眾星皆動,惟北辰不動。據北辰分十二位以推步五緯,天地之象可見矣。

    問曰:西人不用天干,以0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立算,并無差也。今必堅信天干,以為有關氣化,究何驗乎?

    答曰:以十干配氣運合臟腑診治百病,無一不驗,理詳《內經》,未易枚舉。然就人身之氣化驗支干,其理尚微,不如舉無知之物以驗之,則氣化顯然。燕不識字,而知避戊己,非避其名,避其氣也,蝙蝠遇庚申則伏而不出,亦伏其氣也。足見支干確有其氣之可驗,非徒紀數而己。西人歷法不用甲乙,而只用一二三四,何如十干紀日,為能氣數兩全也。

    問曰:天干既分為十,何以又有五合?

    答曰:即“洛書”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以“洛書”之數言之:一為甲、六為己,一六共宗,故甲與己合,二為乙,七為庚,二七同道,故乙與庚合;三為丙,八為辛,三八為朋-故丙與辛合;,四為丁、九為壬,四九為友,故丁與壬合;五為戊,十為癸,五十相守,故戊與癸合,然此相合者,皆只以數論也。若夫隨天之運以司化育,則因五合而成五運。《內經·五運行大論》曰:“丹天之氣經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氣經于心尾已分,蒼天之氣經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氣經于亢氏昴畢,玄天之氣,經于張翼婁胃;所謂戊己分者,奎璧角軫,則天地之門戶也。”王冰注引《遁甲》,天門在戊亥之間奎壁之分,地戶在辰巳之間角軫之分,故五運皆起于角軫。甲已之歲戊己,黅天之氣經于角軫,角屬辰,軫屬巳,其歲月建得戊辰,已巳,干皆土,故為士運;乙庚之歲庚辛,素天之氣經于角軫,其歲得庚辰、辛巳,干皆金,故為金運;丙辛之歲壬癸,玄天之氣經于角軫,其歲得壬辰、癸己,干皆水,故為水運;丁壬之歲甲乙,蒼天之氣經于角軫,其歲得甲辰、乙巳,干皆木,故為木運;戊癸之歲丙丁,丹天之氣經于角軫,其歲得丙辰、丁己,干皆火,故為火運。星家有逢辰則化之說,亦出于此。蓋十干各有本氣,是為五行。若乎五合所合化者,是為五運,言其天之五緯【8】轉臨于辰巳者。看是何緯道,謂之登天門,主一年之運也。氣與運常司天地之門戶。戊己在角軫,鰣甲乙在奎壁,甲、己歲必甲戌、己亥也,故《素問》曰:土運之下,風氣承之;庚辛在角軫,.則丙丁在奎壁,乙、庚歲必丙戌、丁亥也,故《素問》曰:金位之下,火氣承之;壬癸在角軫,則戊己在奎壁,丙、辛歲必戊戌、己亥也,故《索問》曰:水位之下,土氣承之;甲乙在角軫,則庚辛在奎壁,丁、壬歲必庚戊、辛亥也,故《素問》曰:風氣之下,金氣承之;丙丁在角軫,則壬癸在奎壁,戊癸歲必壬戌、癸亥也,故《素問》曰:火位之下,水氣承上。亢則害,承乃制,相反所以為功也。

    再按王冰以戌為天門,辰為地戶,非也。辰為陽,戌為陰,天至辰方而升至極高,則當以辰為天門;天至戌方則日入地,又凡戌月以后天體降下,低入于地,地體至戌月乃漸高起,是戌當為地戶.六壬書【9】以亥為天門,巳為地戶,皆顛倒矣。今改定辰為天門,戌為地戶,謹將五緯具圖如左(圖缺)。

    右據《內經》《大始天元冊》文追寫此圖,與今之宿度有異。古堯時冬至日纏斗,今之冬至日纏箕【10】。因星有歲差,堯時斗星在丑宮,今則箕星在丑官。星雖有差,宮位不差,故自堯至今,冬至日仍在丑,可知經緯二度亙古不易也。

    【注釋】

    【1】大撓:傳說中黃帝史官,創六十甲予以記日。《世本》:“容成作歷,大撓作甲予”,漢·宋褒注,“皆黃帝史官。”

    【2】考靈曜:古天文書。《禮記·月令》孔穎達疏引用了《考靈曜》鄭玄注中關于黃道、青道、赤道、白道,黑道的講法,靈曜;“天”的別稱。

    【3】參見《素問·五藏生成》和《素問·金匱真言論》。

    【4】呵非利加;Atrrca(非洲)的音譯,亦譯作“阿非利加”。

    【5】指美洲原住居民印第安人。

    【6】大圜(yuan):指天體。《易·說卦》;“乾為天,為圜。”

    【7】太歲:古代天文學中假設的星名。木星約十二年一周天,將黃道分為十二,對應于十二地支,故稱木星為“歲星”,但木星自西向東運行,與黃道十二支方向相反,因設“太歲”與歲星相應而作反向運行,以每年太歲所在的部位來紀年。

    【8】五緯:金、木、水、火、土五星。《周禮》賈公彥疏:“五緯即五星,……二十八宿隨天右轉為經,五星左旋為緯。”

    【9】六壬:術數的一種,和遁甲、太乙合稱三式。六壬方面的書,史籍載錄頗多,如《六壬大全》等。

    【10】纏:通“躔”(ChAn),日月星辰運行的度次。《方言》第十二;“躔,歷行也。”《漢書·王莽傳》;“歲纏星紀”。斗、箕俱為星名,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箕宿。

    地支

    地支十二辰,或謂起于斗柄【1】所指,非也。蓋先有十二辰,然后視斗柄所指以為月建,非先有斗柄乃定十二辰也。若以斗柄起義,則每日斗移一度,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劃分為四方可也,為八方可也,何必定為十二辰哉?蓋創立十二辰之始,因日與月會,每年大約十二會而一周天,雖間有閏月,然閏為閏余【2】,每年十二月乃其常度也。故將三百六十五度劃分為十二方,以紀日月會合之舍次,名之曰十二地支。蓋天體渾園,難于分析,惟地有方園,易于剖判,故就地球六面分為十二支。“支”即古“枝”字,謂如樹枝分析也。既分為十二支,譬如一樹,南枝向暖,北技向寒,于是有陰陽之定位焉,有對待之化氣焉,有六合【3】之義,有三合【4】之義焉。

    何謂陰陽之定位?蓋以十二支分為四方,以配洛書十數者是也。亥、子、丑配北方一六水位,主冬令;寅、卯、辰配東方三八木位,主春令;巳、午、未配南方二七火位,主夏令;申、酉、戍配西方四九金位,主秋令。平分則為十二分,流行則為十二月,而一年四序氣化盡矣。惟土無定位,獨旺于四季,非有他義,亦以洛書之四方各得五數,故在地支之四隅各配中土。四時之季,土各旺一十八日,皆本于洛書十數之義也。

    后人又有以十二支配河圖九數者,然與九數之氣化位次參差不齊,知河圖九數與地支各別,不能強相配合。

    守潛按:十二支配九數,別亥六子一丑,六一八合十五也;寅八卯三辰,八三四合十五也,巳四午九未,四九二合十五也;申二酉七戌,二七六合十五也。

    《內經》有從四者起義者。春三月為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34)臥早起,以使志生,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三月為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35)實,使志無怒,使氣得泄.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三月為容平,天氣以息,地氣以明,早臥早起,使志安寧,收斂神氣,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三月為閉藏,早臥晚起,去寒就溫,無泄皮膚,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5】。“未央”二字,注家多不解。蓋央者,中央土也。《月令》、《內經》,皆以未月屬中央土。《內經》此篇詳言四時,但以未央一語總結之。因此篇乃四氣調神[36]論,專主四時立說,故總結此句,以見土寄予四時之義。后世脈法,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之末,和緩不忒,即是土旺四季之義。然《內經》平人脈象篇【6】云,四時之脈,皆以胃(37)氣為本,謂脈之帶緩象者為有胃氣。所謂胃氣,即土旺四季之氣也。

    對待者,兩支對沖,合為一氣者也。子午合化為少陰熱氣,卯酉合化為陽明燥氣,寅申合化為少陽火氣,巳亥合化為厥陰風氣,辰戌合化為太陽寒氣,丑未合化為太陰濕氣。蓋十二辰分之為十二,合之為六,六合之間化生之氣是為間氣。間者,隔也,雜也。十二支本相隔,因其對沖則相見,相見則兩氣雜合,化成一氣,謂之間氣。雖《內經》只言司天在泉,并無間氣之名,然在司天之左右者為左右間氣,則知兩相正對,合同而化,以司一年之氣者,尤間氣之大者矣,左右間氣特其副焉者耳。上天下地,謂之兩間,人居其間,在氣交之中,實秉間隔雜合之氣以生。是以人有六氣,以生十二經,上應天之十二辰。仲景《傷寒論》專主六氣,深知六合交感間氣生人之理。故六經括病,為千古不易之法。

    問:子水午火何以化熱?

    答曰:-水中之陽發見于天,與離日相交,則化為熱。試觀夏月水氣上騰,日光下灼,亢熱之至,即明驗也。又如黑色與赤色相合,即化為紫。紫者水火之間色也。推之于熱,亦是水火之間氣。又如咸鹽,是海水熬曬而成,即是子水與午火合化為熱之物,故多食鹽味則發渴。今人以鹽生于水,謂其清潤,既不知五味五氣相反為用,又不知雖生于水,實成于火。不講間氣,不講試驗,豈不謬哉!試觀西人以鹽精作炸藥,可想鹽性之熱;而子午合化為熱之理,亦可概見。然以熱為主而仍名少陰者,蓋熱是從午火之化,所謂本氣也;陰是存子水之陰,所謂標氣也。人身'十二經,皆以臟腑為本,經脈為標。本為氣化之根,標為氣化之末,皆應地支間氣合化之理。余按間氣即《內經》所謂氣交也。經云:氣交之中,人之居也,萬物由之,此之謂也【7】。

    卯酉對沖,合化為陽明燥氣。蓋卯為日出之門,故稱陽明。日入于酉,酉為秋金之位,金氣剛勁,神名蓐收,收去潤澤之氣,則草木黃落,是以木當秋令而枯槁,從燥化也。木從金化,從其所不勝也。在人身屬胃與大腸。大腸屬酉金,人猶能知,惟胃配卯木,人皆不知。蓋胃在后天八卦當配艮土,先天震卦變為后天艮卦。谷入于胃(38),西醫以為(39)全賴膽汁入胃化谷,中醫所謂木能疏土,皆是震木變艮土之義。注《傷寒》者混稱陽明,以大腸配酉,而不知以胃配卯,因不知胃與膽通耳。今觀蒼術得土木之間氣而能燥胃,即是以胃配卯之義;李東垣補中益氣湯因柴胡升胃中清氣,亦是此義。胃受水谷,至大腸盡成干糞,即是燥化之實驗。

    寅申對沖,合化為少陽火氣。寅為初春,陽從水底上丹,而發于草木以升花萼。凡花皆是木生之火象也,火與熱不同,熱是水火相交之氣,火是陽從陰出,附木則明之氣。申乃西方金水之位,在天為陽氣入陰之方;寅乃東方木位,在天為陽由陰出之方。申與寅對沖,合化則陽氣由申而入,由寅而出,借木氣以發泄,遂化為火。今且就一燈驗之,燈炷或棉或草,皆系白色,是屬申金之物,油入炷中,象陽氣之入于申,炷系棉草,又是屬寅木之物,燈火燃于炷頭,象陽氣之出于寅,此即寅申相合化而為火之一驗。又凡樹木之有花者,其內皮皆有白膜一道,由白膜通陽氣,上樹顛乃能開花。樹顛屬寅,白膜屬申,皆是寅申合化為火氣之象。在人身,少陽經配三焦與膽,而根亍腎中之命門。三焦者,周身膜隔也,膜色白,屬申金,上合于膽,膽色青,屬寅(40)木。三焦根于命門,引命門之陽氣上附于膽木,則化為火,故《內經》云:“少陽之上,火氣治之【8】。”

    巳亥對沖,合化為厥陰風氣。盞亥水之陰,從巳火之陽,遂化為風。巽卦以下一陰從上二陽,西人天學言日行南陸則風從北來,日行北陸則風從南來,亥陰從巳陽而化為風,即此義也。亥者荄也,謂木之根荄【9】,屬于北方水位以養根荄。根荄既養,便當發生,故交于巳位,如根荄上升,發生枝葉,以象風氣之四散。故巳亥對沖,合化則為厥陰風木也。人身之肝木,生手腎水,配亥以象根荄。心包絡是由肝系上連而生,如木之枝葉;包絡包心,象葉之承花。肝挾腎水之陰氣,上連心包,以陰從陽,有如亥交于巳,化為風氣,故經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10】”。凡中風病,多入于心包。

    辰戊對沖,合化為太陽寒氣。蓋辰方乃皎日當天之位,故稱太陽,戌方乃日入虞淵【11】之所,遂生夜寒,是以辰從戌化而為寒氣。西人造冰之法,用玻璃罐一枚,外面安放水銀,另將凈水煮至極熱,傾入罐內,劇結成冰。雖全賴水銀之冷,然水不煎熱亦不易凝,此可見太陽之熱化為寒也。人身有小腸以宣心陽,故曰太陽小腸之膜通;水道下入膀胱,為寒水之府,以寒濟熱,陽乃不亢,是以小腸下合膀胱而化為寒氣。今人但知人身不可無熱氣,不知尤必有寒氣乃能濟熱。故張口呵之則熱氣出,是上焦太陽之氣也;撮口吹之則寒氣出,是下焦寒水之氣也。冬則皮膚熱,太陽衛外也;夏則皮膚冷,寒氣濟熱也。

    丑未對沖,合化為太陰濕氣。蓋未屬坤,丑屬艮,坤艮皆土也;而未近午兼火氣(41),丑近子兼水(42)氣,以火蒸水而后生濕。譬有干臘肉,是屬未官火土之物。遇天將雨,則臘肉回潤發濕,是未宮火土得丑宮之水而化濕也。又如干茶葉,其內本含水澤,是丑宮水土之物,遇火烘之則回潤,又是丑宮水土得未宮之火而蒸濕也。濕土為萬物之母,故稱太陰。在人之身,心與肺交之處,有黃油相連,即未土也。《月令》以未月為中央土,漢之中宮名(43)“未央”,《內經》“未央絕滅”,皆指未為中官,而人之未央,實在心包與肺相交之間,一塊黃油即未土也。肺附此油而生,故肺亦配太陰經。此油屬未土.下連脾臟,生出腹中之板油網油,是為丑土。丑未合化為濕,凡潤濕之物,無逾膏油者矣,消化飲食全賴膏油,今人但稱脾為濕±,不知濕是何物,吾為指出,即是膏油,然后知太陰所司之氣化[41]矣。

    守潛按:據黃庭內景之說,則未央又不在心肺之間,當參。

    《內經》六氣司天在泉,司天者主春夏,在泉者主秋冬。厥陰在上則少陽在下,少陰在上則陽明在下,太陰在上則太陽在下,少陽在上則厥陰在下,陽明在上則少陰在下,太陽在上則太陰在下;子午之歲上見少陰,丑未之歲上見太陰,寅申之歲上見少陽,卯酉之歲上見陽咀,辰戌之歲上見太陽,巳亥之歲上見厥陰,皆言司天之氣本于六沖【12】合化也,說詳《內經》【13】,茲不具贅。惟在泉是言在地體之中間,非在地球之底面。譬如午年,午在天頂以司天,則卯酉恰當地體之際故在泉,蓋午與子對,午在天頂則子在地底,其卯酉二位安能翻入地底?故卯酉只在地體之際,是為在泉。此可以潮汛明之:凡海潮,子年來則卯酉退,寅申來則巳亥退。潮訊隨月,月在泉則潮來,月離于泉則潮退。一日兩潮即兩辰對沖使然也。

    地支六合者日躔與月建相合也,如正月建寅,日月會于亥,十月建亥,日月會于寅,故寅與亥合,余仿此。日躔右轉,月建左旋,順逆相值,故為六合。日月與斗建為氣運之主宰,故其所合能化氣以司令。蓋日月所會者,天左旋之方位也;斗柄所指者,地右轉之方位也;斗建與日躔合,即是地與天相合,所以能司氣化也。自來皆以子丑合土(45),寅亥合木,卯戌合火,辰酉合金,巳申合水。午未合火。是五行惟火獨有二,于義不符。后人改為午未合日月,以午配日,以未配月,用符七政【14】之數。謂六合者,合于天七政之位;子丑上合土星之位,寅亥上合木星之位,卯戌上合火星之位,辰酉上合金星之位,巳申上合水星之位,午未上合日月之位。然午未之位最高,月輪最低,安得與日同合于最高之位?子丑最下,當考七政行度,土星最高,不應合乎子丑之下位;木星亦在日之上,不應合于寅亥而反在日下,是則六合不可以配七政。有求其故而不得者,遂詆六合無憑,抑亦妾矣。余嘗考究“圖”、“書”,揆則儀、象,而知六沖、三合,是就地體平面劃分為十二,則方隅異位,氣亦異焉。至于六合,是就天體橢園之形,自下而上,層累剖分以為六合也。平面剖分,則上無(45)定位,寄旺四隅;園形豎(46)剖,則地當在下,天當在項,上(47}仍不得列為定位;日月在天,亦不得專配午未。蓋天在頂上,于洛書當配中五;地在底下,于洛書當配中十。是午未合天,子丑合地,乃貫四氣而為之主者也。除去子、丑、午、未,然合以木、火、水、金配之,則氣象始確。木附于地,子丑既合地,則附子丑之寅亥二辰應合化而配木。有如寅月草木花,亥月草木亦花,名小陽春,即是寅亥合木之驗。木上生火,附于寅亥之卯戌,二辰則合化為火。卯為日出之方,戌為日入之方;卯月始雷,戌時焚膏繼晷【15】,離火繼明,即是卯戌合火之驗。由地生木,由木生火,此三者自下而生上者也。天者,乾陽金精之氣也。午未既合天,附于午未之巳申二辰,承天之氣,當化為金。舊說巳申合水,然巳月無水可驗,且與自上生下之義不合,今改作巳申合金。試觀申月立秋,農乃登谷;巳月盛夏,麥亦稱秋。夏枯草生于亥月,是秉寅亥合木之氣也;死于巳月,是感巳申合金之氣也。黃河以南,歲獲兩次,麥、蕎、蠶豆、芥菜、罌粟皆以十月種,至次年巳月收,為上季。巳雖夏月,儼然秋金告成之象,是為巳申合金之驗。金下生水,辰酉之附于巳申者,當合化為水。舊說辰酉合金,然酉是巳定之金位,非化氣也;辰月更(49)無金氣可驗。余按辰屬三月,酉屬八月,古人以清明改水【16】,八月觀潮,足見辰酉二月盛德在水。故詩曰:“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17】”,“春水浪高三月渡【18】”,皆言辰月水旺;酉月值參星,秋汛尤多,故當改怍辰酉合水。由天生金,由金生水,此三者乃自上而生下者也。天居于上,地居于下,水火二氣交于兩大之中。蓋先天八卦水火居中,此六合化氣,亦以水火居中。乾坤之功用寄予坎離,萬物之化生不外水火。今人以午為天頂,然天極熱時必在未月,蓋天頂與地心正對之時乃極熱,必五六月午未之交,恰與子丑合地處兩相正對,天乃極熱,是天體偏未故也。丑月極寒,是地體偏丑故也。上天下地,即是天五與地十正對。午未屬天,五亦可配陽土,《月令》名為中央土,主于生長萬物;子丑屬地,十亦可配陰(50)土,《月令》所謂“土返其宅”,主于終成萬物。以午未配洛書之天五,而土寄旺于此間,所以下能生金也;以子丑配洛書之地十,而土寄旺于此間(51),所以上能生木也。此說古本所無,然考之天象,合于洛書,于義尚通。

    問曰:以午未合配天五,以子丑合配地十,與前所言洛書中央之位殊有不合。

    答曰:此不過縱橫之別耳。譬有一(52)瓜,縱剖之為十二分,則從瓜心為中;若橫切則以瓜蒂為中也。具圖如下(53):

    六合之理,可配先天八卦:午未在上,配先天乾卦,天位于上也;丑子(54)在下,配先天坤卦,地位于下也;卯戌配離火,然以卯為主,先天之離在正[55]東也:辰酉配坎水,然以酉為主,先天之坎(56)在正西也;金附于天而生水,配先天之巽兌二卦;木附于地而生火,配先天之震艮二卦。然木之根在亥,而實成于寅,故論木當以寅為主;金之根在巳,而實成于申,故論金當以申為主。金木異其位,水火交于中。人在氣交之中,皆秉水火之氣而生,故道家煉長生.不過坎離交媾而(57)已耳。

    再按星辰之運,始則見于辰,終則伏于戌,自辰至戌,正于午而中于未,故《堯典》曰言“日永星火,以正仲夏【19】”,是以午為正也;《月令》于季夏未月乃曰“昏火中【20】”,《左傳》曰“火星中而寒暑退【21】”,《詩》曰“定之方中【22】”。亦皆以未為中。蓋以天干之緯道言,則辰巳間為黃道之中;以地支之經度言,則午未相會之處為天頂之中。經度起于南北極,午未合處南極也,子丑合處北極也(58)。

    地支三合,仍配洛書四方,故皆以四正為主,而四隅之支,只從四正以立局。木生于亥,壯于卯,死于未,故亥卯未會木局;火生于寅,壯于午.,死于戌,故寅午戌會火局;金生于巳,壯于酉,死于丑,故巳酉丑會金局;水生于申,壯于子,死于辰,故申子辰會水局。后世衍為長生帝旺墓庫【23】之說,并添土之長生帝旺墓庫以足成五行之局,而不知四局之墓皆在四季,即皆歸于土,可知土旺四季無定位也。

    《史記·貨殖傳》水毀、木饑、火旱,金穰,亦不言土,足見士寄旺而無定局。故《內經》言歲氣會同,亦只有四局。《六微旨大論》云,甲子之歲,初之氣,天氣始于水下一刻,謂子初初刻為冬至;乙丑之歲,天氣始于二十六刻,謂卯初初刻;丙寅之歲,天氣始于五十一刻,謂午初初刻;丁卯之歲,天氣始于七十六刻,謂酉初初刻;戊辰之歲,天氣復始于一刻;亦以子初為冬至節,申歲亦然,余仿此。故申子辰歲氣會同,巳酉丑歲氣會同,寅午戌歲氣會同,亥卯未歲氣會同。終而復始,所謂一紀。另詳余《內經本義》。

    [注釋]

    【1】斗柄:北斗七星中的玉衡、開陽、搖光三星。古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定月建。

    【2】閏余:陰歷十二個月與回歸年的差數。《漢書音義》:“以歲之余為閏,故曰閆余”。

    【3】六合:十二支分陰陽,子與丑合,寅與亥合,卯與戌合,辰與酉合,巳與申合,午與未合,稱“六合”。

    【4】三合:術數家以十二支配五行中之金、木、水,火,取生旺墓三者以合局,謂之“三合”(參見本節注【23】“長生帝旺墓庫”)

    【5】參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6】平人脈象篇:指《素問·平人氣象論》。

    【7】【8】【10】見《素問·六微旨犬論》

    【9】根荄(gai):木根曰根,草根曰荄。《漢書》:“青陽開動,根荄以遂”。

    【11】虞淵:古代傳說中的日落之處。《淮南子·天文訓》:“日至于虞淵,是謂黃昏”。

    【12】六沖:沖,對向相克之謂。十二地支中,子午相沖,丑未相沖,寅申相沖,卯酉相沖,辰戌相沖,巳亥相沖,稱為“六沖”。

    【13】參見《素問》“五運行大論”和“六微旨大論”篇。

    【14】七政: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書·舜典》:“在璿璣玉衡,以棄七政”,孔穎達疏:“察此璿璣玉衡,以齊整天之日月五星七曜之政”。

    【15】焚膏繼晷:膏:油脂,指燈燭;晷,日光。戌為下午七~九時,猶言點燈以繼日光。

    【16】改水:淘井換水,為古時習俗。《管子·禁藏》:“當春三月,萩室熯造,鉆燧易火,抒井易水,所以去茲毒也”。《后漢書·儀禮志》:"是日浚井改水。”

    【17】見《東坡志林》“記夢參寥茶詩”。

    【18】春水浪高三月渡:出處未詳。疑為唐許棠洞庭湖詩“青草浪高三日渡”之誤記。

    【19】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孔傳“永,長也,謂夏至之日;火,蒼龍之中星。”孔穎達疏:“天星大火,東方七宿合昏畢見,以此天時之候,調正仲夏之氣節。”

    【20】昏火中:黃昏大火(心宿)出現于正南方。《禮記·月令》;“季夏之月,日在柳,昏火中,旦奎中.”“柳”、“奎”均為星宿名。

    【21】火星中而寒暑退:覓《左傳·昭公三年》。《詩·豳風·七月》孔疏引服虔云:“火,大火,心(心宿)也。季冬十二月平旦正中在南方,大寒;季夏六月黃昏火星中,大暑退,是火為寒暑之候事也。”

    【22】定之方中:見《詩經·鄘風》。定:星名,又稱“營室”,包括二十八宿中的室,壁兩宿。方:正當。中:指正南方。

    【23】長生帝旺墓庫:術數家語。五行配十二地支,各有生、壯、死三支,如“木生于亥,壯于卯,死于未”等。生即長生,壯稱帝旺,死謂墓庫(見《協記辨方書》。

    花甲

    六十花甲,因天干之緯道與地支之經道狹廣不同,歲星循行五緯,旁行斜上,與經度參差不齊,故從甲子起,必六十年乃復為甲子。《內經》云:上下相臨,陰陽相錯,而變由(59)生焉。應天之氣,五歲而右遷;應地之氣,六期而環會。五六相合,凡六十歲為一周,不及太過,斯皆見矣【1】。蓋以十二辰所主之六氣在上司天,以十干所合之五運在下運行,十干與十二辰相錯,於是乎五運與六氣有相生相克。風木司天而遇木(60)運,火氣司天而遇火運,濕土司天而遇士運,燥金司天而遇金運,寒水司天而遇水運,是為太過。如木運之歲而遇燥金司天,則木受克制,是為不及,余仿此。六氣與五運不相勝負,是為平和。推之六十花甲之氣運以制病藥之宜忌,詳余所注《內經本義》。陳修園謂五運六氣與人病多不相驗,然《內經》論理甚精,取證亦確,但人之強弱各異,五方不同,末可執一以論,若謂氣運不如此(61),盍即《內經》所言各物盛衰之變以考驗之哉!

    支干之義,大約如是。后人衍《易》,又有爻辰納甲之說,于義未確;又以六十花甲配河洛之數,皆不確實。或謂河圖以九為數,花甲九周,共五百四十年為一大元,故推元運者必以花甲配河圖。不知花甲只以紀年,河圖九數只以紀運,是河圖九數為經,而花甲又為緯,若以花甲強配之則不合也。

    [注釋]

    【1】參見《素問·天元紀大論》

    【2】納甲:漢代易學術語,以十干分納于八卦,乾納甲壬,坤納乙癸,震、巽、坎、離、艮、兌分納于庚、辛、戊、己、丙、丁。說者以月之晦朔弦望象卦體,而以其出沒之方位納之。

    下卷

    后天八卦

    河洛二數,流行于大造匡廓之中,遂將先天八卦之氣,變為后天八卦之運(62)。具圖如下:

    《易》曰:“帝出乎震,齊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悅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1】”此后天八卦之運也。蓋先天八卦,雖各有氣,猶未成形,一自天旋地轉,經緯互交,運之所至,氣斯變焉。先天八卦之方位,遂變為后天八卦之方位矣。

    守潛按:四正之卦,各變其中爻,則乾為離,坤為坎,離為乾,坎為坤,四隅之卦錯之,又孌其中爻,則震為艮,巽為兌,艮為震,兌為巽。如下圖:

    四隅四正之卦既變訖,于是以長子代父,乾退于西北,震在東而木運行焉;以少女代母,坤退于西南,兌處西面金運行焉。諸家有云長女代母者,不知女未嫁始代母也。

    后天八卦,坎水在北,離火在南,震木在東,兌金在西,合于洛書四方之位。其四隅,乾在西北,坤在西南,巽在東南,艮在東北,后人以為折取四方之數補而成之,然考洛書四方之數,乃天與地一步一行,各有五步以成五行,安得任人折算找補成卦哉!蓋八卦之義與五行原有不同,無容牽強。

    有以后天八卦配河圖九數者:一白坎,二黑坤,三碧震,四綠巽,五黃中,六白乾,七赤兌,八白艮,九紫離,方位恰合,以時令氣數考之皆無差忒,惟中五無卦配合。蓋中五即太極也。先天以前為渾然無形之太極,后天以后為昭然有象之中五,故《洪范》曰“五皇極”。“皇”即“太”字之義。《青囊經》曰“中五立極”,雖出術士之說,而其理確然可據。

    問曰:同是八卦,何從分先天后天?

    答曰:先天后天,不過言造物先后之序耳。有如人身胚胎,是為人身之先天;及其成形,是為人身之后天。人之先天在母腹中,以臍通呼吸,人之后天出母腹中,以鼻通呼吸。先天后天,體用不同,卦之有先后天,亦猶是也。故先天為體,后天為用,先天八卦主氣,后天八卦主運,各有不同。

    問曰:先天八卦變為后大八卦,如何變法,必有實氣實象,不得徒舉空名,能將事物一一指出否?

    答曰:善哉問也!使無實在證據,則圣人立卦,幾同虛設。不知圣人真洞悉造化也。今日就己所見詳列子下:

    先天坎卦▓在西方,變為后天兌卦▓仍居西方,於五行屬金,于氣為露澤。草上露珠,必生于日入之時。試從日入看稻苗,見其根下引水珠上顛,則結為露,可驗坎水變為露澤之象。蓋日入則陽入于水,坎下之陰變而為陽,陽蒸于下,陰騰于上,遂生露澤。及天將明,日光(63)猶在水中,故露更盛,至日出則露唏矣。即云上于天而為雨,亦是陽蒸于下,澤自上生。有云出不降雨者,則以云未到冷際,不合兌卦陰爻在上之象,故不化雨。問曰:何謂冷際?答曰:西洋天學以去地最高則純是冷際。人身下焦之氣上出於口,化為澤液,蓋上焦肺金,即人身之冷際。下焦陽氣上出遇陰,而化為津液,是人身之兌澤也。

    先天離卦▓,變為后天震卦▓。蓋離火即電也。電先發而雷后應,是離變為震之明驗.所以成震之故,因陰水加于陽火之上,搏擊而成。試觀有電無雨,斷不成雷,以電火不遇陰水不相搏擊也。但有雷聲,無不有雨,蓋電火之陽,遇陰水加之,相搏成雷。所以離之上爻變陰,即為震卦。先天之離位在東方,以東方為日(64)所出,日即離火之精也,而后天之水皆歸于東方,是水陰加于離陽之上,變為震卦。故東方海水潮沸震湯,陽氣在水下鼓動不休。江河之水無潮,以江河未加離位,其下無陽氣鼓動,是以不潮。惟東方坎來就火,離變為震,陽在下而上騰,乃發為潮。此氣發于萬物,則為生氣;蠢然而動,即是“帝出乎震”之氣,東方所以主春也。人身膽木,是陰中之陽,實配震卦。凡人郁冒、振戰、沖逆諸病,亦是人身之震氣。

    先天坤卦▓,變為后天坎卦▓。因坤體純陰,凝而不流,土返其宅,水歸其整。故在月令,坤當十月,純陰用事,固陰冱寒【2】,地下之水泉盡自涸竭,必得陽氣蒸之,然后凍化,水泉乃出。先天坤位正當北方,日幽都,坤之黑色也;坤初爻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3】;北方有冰海,則全是坤純陰之氣所凝。冰得日光而化,是為純陰中得一陽,遂化為水。遍地球之水,所以流而不冰者,以地心純是熱汁,故能化水,是即坤變為坎之義。地心熱汁,出于泰西地學,考驗得實,與易義合。再按人身,坤(65)為脾土,主膏油;坎為腎水,主水精。脾之膏油滲水入腎,則化為溺;五谷之液入腎化精,即人身之坤化(66)為坎也。

    先天乾卦▓,變為后天離卦▓。蓋乾陽乃周天之空氣,純是輕清,并非火熱。西洋天學家言去地一千六百丈,則上面純是冷際。又謂冷際之上乃為熱際。夫冷際者,西人乘氣球已到之際也。至于冷際上復有熱際,則西人想象之詞,并未曾到,揆之于理,實屬無憑。惟《易》系詞云:乾為天,為寒,為冰【4】,可知乾天純是冷際。雖圣人亦未身到,然以氣推之,地本陰而含陽熱,則知天本陽而純陰冷也。且此冷際,乃生發陽光之際,所以言天只可言陽氣、陽光,而斷不可言陽熱。蓋此陽光,散而不聚,必得日質以凝之,則六合之光,皆聚于日,是日光屬陽,日質屬陰。凡有體者皆陰也。西人遠鏡窺日,見有黑斑,便是察見陰體之驗。日在天中為乾中得陰,合于離卦之象,然有光無熱(67),是以天空仍是冷際。必日光下交于地,而后生熱。地在南方,正當天頂,先天之乾位在南方,故天頂為陽光所聚,得南方地球之陰體,承受其光,遂成離火。是以在天則赤道在南,在地則火位在南。西人默瓦南,尋得南極之火地,今稱澳洲,真屬正離之位矣。地球聚天陽而成火,故地心尤熱。天陽是離上一卦,地熱是離下一卦,天之光合于地之熱,則“明兩作離【5】”是為火矣。此先天乾卦變為后天之離之義。或疑陽光不熱之說無據,然試觀金銀銅鐵有光,寶石玻璃有光,皆冷而不熱,且皆無火也,必物觸擊之,則發面為火。是陽光遇陰質觸之乃為火,即乾陽得陰乃變離之一驗。人身心屬火,全賴腎水交心,以養此火,亦是陽中得陰,然后合成離卦。

    先天兌卦▓變為后天巽卦▓。蓋巽為風,風氣之生,輕微閃灼,見于禾苗之末。當日光初出時,人從旁而斜視之,則見禾苗末有此閃閃灼灼之氣,往上升發。故易曰“地風升”,謂風從地上升出,即宋玉《風賦》“起于青蘋之末【6】”也。此風之起,多在日出時,因日出則露澤之陰下降于地,而地中之陽應之以起,遂上升于天,莊子名為“野馬”,生物之息以相吹者也【7】。凡是草木皆秉風氣。草木伸長,便是風氣上升之驗。《管子》云:“澤下尺伸上,尺謂澤下潤其根至于一尺,其上之苗莖遂伸長一尺,足見澤下則風上,而兌變為巽,義可窺矣。人身之呼吸象風,必肺中澤液下調,而后呼吸靜息,亦是兌變為巽也。道家調息之功,只是調肝肺,以兌澤化其巽風而已。

    先天巽卦▓,變為后天坤卦▓。《爾雅》云,“風而雨土為霾【8】”,是其驗也。莊子以風為野馬塵埃;西洋天學言樹枝不動亦有微風,一刻行六里。稱野馬者,言其行也。日光照隙,但見光線中無數塵埃,回旋飛舞,此即風所生之土氣,由微至著,集埃成土,特人不覺耳。草木樹葉感風而生,零落則腐化為土,皆為巽變為坤之義。西洋地學,言天之空氣,最能侵蝕各物,無論木石銅鐵等件,皆能逐漸剝落,空氣愈濕則侵蝕愈甚。按濕即士氣。風之化濕,即是化土之先兆;及至各物剝,皆化為有形之土矣。人身肝木配巽卦,主局身之膜;脾士配坤卦,主周身之膏油(68)。膜上生膏油,即是巽變為坤之形。

    先天震卦▓,變為后天艮卦▓。西洋地學,言改變地勢,由地中有火力奮發突起,或于水面突出島嶼,或地震時凹然地下凸然高起,此皆震變為艮之象。又云火山常有轟聲,山頂破裂,噴出稀汁,冷則凝結成石,此尤震變為良之顯著者。中國各山,雖未見漲突之跡,然必地下有氣奮起,乃能高出。人身膽配震木,胃配艮土。西醫言膽汁入胃化谷,中醫言木能疏土,李東垣補中益氣湯用柴胡、升麻達木氣以扶中土,皆合震變為艮之旨。

    先天艮卦▓,變為后天乾卦▓。艮為山,山頂出云氣,放霞光,皆山氣變為天氣,乾天純陽,艮則上一陽而下二陰,必得日光照射,將山下之陰變而為陽,然后能出云氣,放霞光。艮之變乾,其理可微會矣。先天艮卦方位在戌,古之昆侖,今之烏拉大嶺,實在戌方,以應先天艮卦,乃地之腦頂也。其山最高,其地氣自與天相接。天左旋至戌方,則入于地下。天之就地在此,地之近天亦在此。天空純是冷氣,山之最高者,其氣最冷。山生冷氣,即是艮氣變為乾氣。昆侖、烏拉嶺寒氣較重,可為艮氣變乾之一驗。乾又屬金,五金之礦生于山中,皆是石體,即艮體也;以火煉之,然后成金,是將艮體下二爻之陰,變為純陽,遂成乾金,此尤艮變為乾之實事。在人身以腦為乾,以胃配艮。西人言腦筋多系于胃,中醫言胃絡上通于(69)腦。又人身之背亦配艮卦,太陽經由背上腦頂,是艮變為乾之通路。

    問曰:吾子所論先后天變化之理,凡陰爻變陽皆主日,言陽爻變陰皆主水;言又謂天頂純是冷際,地心純是熱(70)汁,與乾卦純陽坤卦純陰不合何也?

    答曰:此西人所謂愛力、吸力、攝力也。乾天純陽,而地之陰氣皆為所攝,故天上純冷;坤地純陰,而天之陽氣皆為所攝,故地心純熱。此《易》所謂“天地交泰”也。惟其天地交泰,所以化生人物。無地之功用寄于坎離。日者離之精,水者坎之氣,化生人物,全賴水火。蓋乾南坤北,一變而變為坎離,所以后天功用,全在水火。人身心配離火,腎配坎水。醫家所重者,水火相加而會于中土。人秉土氣(71)生,故醫重坤土。道家所重者,取坎填離而變為純乾。道以天仙為上,故煉取純乾。

    先天卦變為后天卦,即一草一木亦有可驗。試舉數端為格致者實證之:荷藕中空即離象也,生出蓮葉,其形仰盂,即是先天之離變為后天之震;開花色紅內虛,又是象先天之離,生出蓮蓬,又是仰盂,象后天之震。至于蓮子,外白肉,內青心,亦象離中虛,又將來生蓮葉之先天也。然蓮子非入水不能生葉,蓋離之上爻必變為陰乃成震卦。水者陰也。蓮子入水,是離體之上加以陰爻,遂變為震卦矣。炮銃聲響遠,即震象也,然必先發火而后能轟擊,是皆震響居后,離火居先。問曰:火發即銃響,是響即離陽所發,何以卦體必離上之爻變而為陰然后為震卦哉?答曰:響是沖擊空氣而響。炮內膛離火發作,一出炮口,遇空中冷氣,則離上陽爻遇陰而變為震卦。水銀能變為真銀。水銀屬先天坎卦,變為真銀即是先天坎水變為后天兌金。銅色多赤,屬兌金七赤之色,然銅礦初出土未熔煉時,多帶綠色。綠者,四綠之色也。先天兌卦位本在四綠方。以銅論之。礦屬先天,故帶四綠之色;銅屬后天,故變成七赤之色。柑、橙、桔、柚亦含兌澤之氣,初綠后紅,有如綠礦轉為紅銅之義。造柚皮糖法,用淘米水泡至明軟,綠色變黃,次換水,以銅錢白礬煮之,則還為綠色,再伴糖曬干。柚秉先天兌澤甘潤之氣。先天兌卦在四綠方,故皮色綠。業經泡去其色,用銅錢白礬煮還其綠,是先天兌金返歸四綠之位也。甘蔗有青紅二色。天下之蔗皆青,惟四川出紅蔗更甘潤,因四川在西,得七赤之氣。至閩廣之青蔗,又較別省為盛,以閩廣位在東南,得先天兌氣,故亦有甘澤,然終不敵川中赤蔗,因東南先天兌卦己變為后天巽木,故色青,不純甘。四川赤蔗純得兌澤,兼含先天坎水之氣,故色赤液多為更佳也。草木禽獸,秉先后天卦氣者不一而足,愿同學者引伸觸類。

    【注釋】

    【1】見《易·說卦》

    【2】固陰冱寒:語出《左傳·昭公四年》,謂天氣嚴寒,積凍不開。

    【3】《易·坤》原文:“初六、履霜、堅冰至。象日:履霜陰始凝也。馴至其道,至堅冰也。”

    【4】見《易·說卦》。

    【5】明兩作離:語出“易·離》象辭。孔疏:“明兩作離者,離為日,日為明,今有上下二體故云明兩作離也”。

    【6】青蘋:水草。蘋通萍。末,葉尖。

    【7】《莊子·逍遙游》:“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馬:浮游的云氣。成玄英疏:“此言青春之時,陽氣發動,遙望藪澤之中,猶如奔馬,故謂之野馬也。”

    【8】風而雨土為霾(mai音埋);見《爾雅·釋天》。孔穎達疏:“風而雨土為疆者,孫炎日大風揚塵土從上下也。《詩·邶風》云‘終風且霾’是也。”《釋名》:“霾,晦也,言如物塵晦之色也。”

    八卦方位

    后天八卦,分為八方,風氣既殊,物產亦異,皆隨卦氣為區別也。巽卦在東南分野,當湖北、江西、廣東、瓊州、廣西、西貢、越南等處。巽為風,主春溫之氣。湖北蘄州當巽之下爻,風氣乘和溫而不烈,故產蘄葛,又產蘄蛇,為治風妙藥。蛇在十二辰屬巳,巳在巽位.故巽之分野多產蛇。蘄蛇、蘄艾獨得風氣之和,故善治風。又產綠毛龜,應巽四綠之色,何以綠色獨[72]于龜?因龜與蛇相配,蘄蛇出巽宮而反帶乾六之白花,故龜本屬北方之物,出于巽官亦反帶巽四之綠色。此本卦與對宮之卦相錯而生,所謂間氣也。以一龜之體論之,龜身屬陰,其毛屬陽,陰伏于下,陽生于上,合于巽卦,故生綠毛。地龜不產巽方,腹背皆陰,故無綠毛。有造綠毛龜法,用生姜汁涂龜背,則生綠毛,以其陽加陰上,陰伏陽生,合于巽卦,遂生綠毛,益知蘄龜綠毛之故。廣東、廣西瓊州等處,值巽之中爻,其蛇尤多,又產蚺蛇,并產綠毛鸚鵡。西貢、越南值巽上爻,其蛇更毒,產孔雀食蛇,毛色純綠,與綠毛龜同得四綠之色。龜屬陰,故應下爻,雀屬陽,故應上爻。又出肉桂,是極溫之藥。蘄州值巽之初爻,故艾性柔和;越南值巽之上爻,故桂剛烈。問曰:巽是四綠之方,自出綠色之禽介,乃隴西、云南,地在西南坤方,亦產綠毛鸚鵡,其故何也?答曰:先天巽卦本在西南,故西南亦出綠色之禽。其嘴初黑,應本方二黑坤之色,老則變紅;因鸚鵡得先天巽氣獨多;僅一一嘴黑,是得后天坤氣極少;老則巽氣愈盛,克盡坤土之色,而生出離火,嘴遂變紅。離火主智,主言語,故必紅嘴,乃能人言。人在萬物中,是秉坤土之氣所生,敢禽獸之秉坤氣者往往能人言,猩猩象人亦能人言。云南四川,地當二黑坤位,產秦吉了鳥,色黑,耳嘴黃,純得坤氣,故能人言,較鸚鵡尤巧。鸜鵒【1】色黑嘴黃,亦能人言。鸜鵒不逾濟,逾濟則犯震位,土受木克,故不逾也。百舌鳥色黑。剪圓其舌,能學人言。黃鴉色黃,頭黑,亦有能人言,皆秉二黑坤土之氣也。然山西、順天、遼東等處,亦出黑色之禽獸,如玄狐,強鼠、黑貂、黑驢,獨不能人言,此又何說?蓋北方秉水之黑色,配洛書應天之黑道,與四川、云貴配坤土者不同,故狐、鼠、貂(73)、驢雖(74)黑色皆不能人言。

    本此意以辨藥性:人參秉北方坎水之陽而補氣,朱砂秉南方離火之陰而補血,陽起石生于泰山,秉三碧震氣,故能上升;楓、柿色赤,秉七赤兌澤,故有膏澤,產于正西山、陜等處者佳;地黃色正黃,產于河南中州,秉中央土之正色,蒸曬則變為黑色,是轉為坤二之黑色也。人身脾為太陽坤土,故地黃為補陰要藥。凡辨藥能詳卦氣則更深遠。

    【注釋】

    鸜(qu)鵒(yu):亦作“鴝鵒”。《說文》段注:“今之八哥也”。

    八卦取象

    八卦之象,無物不賅。先天八卦,本象天、地、雷、風(75)、水、火、山、澤【1】;后天八卦,又象父母男女【2】。孔子以其說未盡,更加推廣,曰乾為玉、為金,坤為布、為釜,震為元黃、為旉,巽為繩直、為工,坎為溝瀆、為隱伏,離為甲胄,為戈兵,艮為路徑,為門闕(76),兌為巫,為口舌云云【3】,義類備矣。《九家注》【4】又以乾為衣、為直,坤為囊、為裳,震為鼓、為鵠,巽為楊、為鶴,坎為蒺藜,離為牝牛;艮為鼻,兌為頰云云。《來注》【5】又以乾為旋,為頂;坤為戶、為敦,震為筐、為躋,巽為茅、為后,坎為沫、為垅,離為苦,為朱,艮為握,為尾,兌為笑、為眵云云。《孟氏遺象》【6】更推廣至數千百事,八卦之象,庶幾大備。然此皆中國自古所(77)有之事物。近出泰西新學,分門別類無奇不有,幾疑中國古人皆所不知。乃細按其理,仍不出易義之外。今仿《遺象》衍之曰:乾為機器、為算學,坤為力學、為重學,坎為水學,離為光學為化學,震為電學,為炮學,巽為氣學,兌為汽學,艮為礦學。蓋機器法天,旋轉迅速,較人力百倍,本乾行之健,天有經緯度分,為算數之根源,故算法以天元為最。坤象地,厚重載物,以順承天,借重力為機器之用,故重力法坤。坎為水學,本卦即水也。離為光學,本卦即光明也;又為化學,《易》所謂相見乎離.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震為電學,電即震之氣,發電報必擊機,燃電燈心搓札,皆應震動之義;又為炮學,發火即炮響如電而后雷。炮以水雷、地雷為最烈,因震卦下一陽而上二陰,地下水中皆陰,掩其陽,故一發更烈。巽為氣學,氫氣、氧氣、氮氣,碳氣、皆天地之空氣,有象乎風.故屬巽卦。兌為汽學,凡汽機(78)必用鍋爐,以火煎之,象坎卦下爻變陽而氣上出,遂為兌澤;且氣管傳到冷水柜,則仍化為水,是即露澤下降之義。艮為礦學,先天艮卦變為乾卦。乾,金也,艮,石也,礦石變為金,是其理矣。西學各門中有分子目,所謂八卦相錯,爻位各殊,而生出事事物物,會心人自當領取,非筆者所能罄也。

    [注釋]

    【1】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2】乾為父,坤為母,震為長男,巽為長女,坎為中男,離為中女,艮為少男,兌為少女。

    【3】詳見《易·說卦》。

    【4】九家注:即《九家周易集注》,又名《荀爽九家集注》,魏晉時人編集漢魏荀爽,京房、馬融、郊玄等九家易說而成。原書已佚,唐·陸德明《經典釋文》有引錄,清代王謨、孫堂、黃奭、張惠言等各有輯佚本。

    【5】來注:指明·來知德《周易集注》。

    【6】盂氏遺象:漢·孟喜所傳的易學著作。《漢書·藝文志》載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等三種均佚,《經典釋文》、《周易正義集解》等間有引用,清代王謨、孫堂、黃奭盛、馬國翰等各有輯俠本。

    《醫易通說》之人身八卦

    以八卦配人身。乾為骨,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且,艮為手,兌為口。《易·系辭》此章“近取諸身”【1】,實吾《醫易通說》之根源。能將此章發明,則醫道思過半矣。

    乾,天也,陽也。首居上法天,鼻通呼吸以受生氣,人之與天相通,全在于鼻,凡植物之頭皆在下,本地親下也;動物之頭(79)皆在上,本天親上也。三陽經皆聚于頭,故頭面獨不畏寒;頭上之發全屬太陽經,太陽象天,全包人身,而頭上發際有如天頂。仲景《傷寒論》太陽病,先言脈浮,以見太陽如天包于身外也;次言頭痛,以見頭為太陽所總司;用藥升散,皆是乾為首之義。坤為腹,三陰經皆會于腹也。腹非指大小腸,乃指腹中油網,西醫名為腹統膜,在腹內為油網,生連于外,包筋連皮為肌肉,屬于脾土。脾旺則膏油與肌肉無不肥厚。乾為首而統皮毛,坤為腹而主肌肉,二者相連,如地配天。觀仲景桂枝湯解肌,必用大棗甘草,并食熱粥,填補腹中之油膜,益知肌肉是由腹外達矣。震卦一陽在下,人身陽氣自下而生,故是象震。人生三焦主少陽,乃腎水中之陽,發于命門。命門之膜,下為丹田氣海,又下生筋直抵足跟。下焦陽旺,其足乃溫。仲景少陰經證,下利清谷,手足厥冷者,甩四逆湯、白通湯,皆以附子為主,以生足下之陽;白通加豬膽汁人尿湯,尤合震卦二陰在上一陽存下之旨。震陽在人身即魂氣也,黃坤載天魂湯溫養下焦,亦頗有理。巽卦陰生于下,陽應于上,配厥陰肝經,主血脈。脈(80)中之膜,生出周身之膜。膜生筋,筋之大者下行于股,凡股脛焦削腫痛,皆屬肝經。肝主血脈,股內尤屬血分。坎水配腎,腎開竅于耳。耳之中心有薄翳一層,包裹陽氣,為聽宮。耳竅外通,與空氣相接,外邊有聲響擊動空氣,則耳內薄翳應之,故能辨音。耳外空而內含陽氣,是坎中滿之象。若耳內薄翳戳破,則一點陽氣外散,坎之中爻見奪,不能辨聲音矣。氣虛耳鳴,則宜補腎,以復坎中之爻。然中爻之陽,又賴兩爻之陰以封蟄之。設陰虛陽動,亦能耳鳴,宜滋腎陰。至于少陽經風火壅塞耳鳴者,是火擾其陰,不能成坎卦外陰內陽之象,須清火以還其陰爻,則耳自清沏。離卦配心火,心中之神,晝出于目(81)則醒,夜歸于心則寐,神隨天日以為晝夜,而目隨醒睡以司光暗。眸子內陰而陽光外發,合于離體。眼科(82)多主退火,是抑離陽之太過也。然亦有陽光不足,不能遠視者。目閉則離火內斂不用。若睡中多夢,是目不用于外,而反用于內,皆離火妄動,心神不安之故。艮為手。艮與震對觀,震陽在下故配足,艮陽在上故配手。震陽是地下有雷聲,一陽來復之陽也,故屬下焦而主足,艮陽是春陽出于地以發生萬物,冒土而出之陽也,故屬胃經,乃膽中清陽上升,入胃處達于手。小兒胃中有食積則手心熱,亦是一驗。兌上缺,象口,兌金屬肺.肺氣出于口。兌為澤,主津液,如天之露澤,口之為用,全在津液。時方甘露飲,治口干舌燥,是益兌上爻之陰也;霍亂口干,理中湯加人參、花粉,則合于兌卦之全體。雖《內經》、仲景書未嘗及《易》,然《易》通醫,此章即是明文,其余“為心病,為耳痛,”“勿藥有喜”、“艮其背”,“臀無膚”【2】,皆通于醫。在圣人借醫明易,而余則因《易》知醫。本此意以讀書,或亦一隅之助耳。

    【注釋】

    【1】《易·系辭下》:“古者包犧民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道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2】“為心病為耳痛”見于《易·說卦》,“勿藥有喜”見于《易·無妄》,“艮其背”見于《易·艮》,“臀無膚”見于《易·夬》.《易·姤》等。

    《醫易通說》之《重卦》

    問曰:八卦既定,又必重為六十四卦何也?

    答曰:造化之氣機,交加參雜,生出事事物物,是以錯綜變互成六十四卦,非圣人強重迭也。《系辭》云:陰陽相摩,八卦相蕩。有如亢陽遇雨,即坎于離,重為水火既濟之卦也;有如雷發雨降,云散天晴,震陽上升,坎水下流,即重為雷水解之卦也,若震在下,坎在上,震氣方騰,雨水未下,陰云彌布,為水電屯卦。屯即云氣上騰之義,必雷發雨降,然后能解。觀此氣機,便知明陽參互,卦體重迭,乃克神其變化。重卦之理,《易》有明文,說易家類能言之,茲不其贅。

    問曰:八卦蕩摩,氣化相雜,和合二化,變生萬物,是以重迭,以成六十四卦,理固然矣。至于八卦之本體,三爻已足,乃必復重三爻而并,不改名色,仍為本卦,其故何也?

    答曰:《說卦》(83)云:“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是以八卦之本體,亦須重為六爻,然后完全。試舉物象顯證之;乾為天,而天有六合,地球上面之天,乾之上一卦也,地球下面之天,乾之下一卦也;坤為地,而地分六面,地球有東半球,西半球,實則上下二面,合于坤之上下兩卦而已,坎為水,在天為雨,即坎上之一卦,在地為泉,即坎下之一卦,雨不降則泉不發,上下相資而后水源滾滾也;離為火,在天為日,在地為火,互相資生,放曰重離繼照;震為雷,收聲在地,發聲在天;巽為風,西洋天學有冷帶吹往熱帶之風,有熱帶吹往冷帶之風;艮為山,面日山陽,背日山陰;兌為澤,有自下上升之露澤,有自上降下之露澤。所以八卦必自為重迭,而其義始備。

    《醫易通說》之《六子》

    乾稱父,坤稱母,而生六子之卦。《易》曰:“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放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1】。”舊說云:索者,陰陽相求也。陽先求陰,則陽入陰中而得男;陰先求陽,剛陰入陽中而得女。三男本坤體各得乾之一陽而成,男陽根于陰也,三女本乾體各得坤之一陰而成,女陰根于陽也。此與西洋天學互相吸攝有一往一來之異,然往而不來非索,來而不往亦非索也。是二說異而實同。

    天地定位以后,乾坤之功用全在六子。《說卦》(84)云:“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水火(85)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86)成萬物也”。此章單言六子,重之曰神,則真神妙奠測矣。

    男祖鑒曰:六子之說,不過以陰陽言,非有形之男女也。然禽獸人物,凡有血氣者,皆應卦氣而各有男女。至于人之男女,尤符卦氣。《內經》之“上古天真論”曰:女子七歲更齒,二七而天癸至,三七而真牙生,四七體壯盛,五七始衰、七七天癸竭,地道不通;男子八歲更齒,二八而天癸至,腎氣盛,三八真牙生,四八滿壯,五八始衰,八八天癸竭。男起八數,女起七數,注家皆無確解。不知天癸未至時,皆少男少女也也,實應艮、兌二卦.故男女皆從此二卦起數。兌在河圖配七數,故女子之數起于七。二七一十四歲,是為少女。七歲更齒,應兌之下一卦也;二七天癸至,應兌之上一卦也。天癸氣在腦內,以象兌卦陰爻在上,天癸既至,則陰氣下交于心,任脈始通,月事乃下,是兌變為離。自十四歲至四七二十八歲,名為中女。三七二十一歲真牙生,應離之下一卦;四七二十八歲身盛壯,應離之上一卦。自二十八歲至四十二歲,陰血全歸于陰,則離變為巽,是為長女,四十二歲以后,陰血漸衰;至七七四十九歲,則巽變為乾,女血盡矣。艮在河圖配八數,故少男之數起于八。八歲至十六歲為少男,應艮卦在頭,故下無腎精。八歲更齒,應艮之下一卦也,二八而天癸至,應艮之上一卦也。十六歲后,天癸既至,則艮上之爻入于中爻,遂成坎卦。是少男變為中男,放腎氣盛,精溢泄。三八二十四歲真牙生,應坎之下一卦,四八三十二歲身體滿壯,應坎之上一卦。由五八至六八四十八歲,陽氣全歸于下,是坎變為震,是為長男。四十八歲后至八八六十四歲,則男精已竭,是震變為坤,不能生子矣。亦有男逾八八,女逾七七,尚能生子者,秉氣獨厚,修養皆優,故出于常數之外。醫家道家,有返老還童之說。欲返長男在下之陽,還為少男在上之陽,故必轉河車,運轆轤,醍醐灌頂,服藥還丹【2】,使陽氣復歸腦中。竊造化之機以逆用,其術豈不難哉!

    又按:男女天癸,路道不同。女子天癸至,是從前面下交于心,合于離卦,故《內經》原文先言任脈通,男子天癸至,是從背后下交于腎,合于坎卦,故《內經》先言腎氣盛。

    【注釋】

    【1】見《易·說卦》。

    【2】“轉河車,運輾轤”和“服藥還丹”均為道家修煉術語。“河車”指北方正氣。“醍醐灌頂”是佛教的一種儀式。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

    《醫易通說》辟卦

    男祖鑒曰:十二辟卦起于京房【1】。以一年分配乾坤兩卦,上半年為陽,屬乾卦;下半年為陰,屬坤卦。每一月又應一爻。

    從冬至起為陰極陽生,坤卦下生一陽,是為復卦。邵康節云:“地下有雷聲,春風彌宇宙”,言陽氣來復也。《易》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2】。《爻詞》曰:“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至日謂冬至言,令當閉藏也。觀之草木,萬卉皆凋,梅花獨開,為一陽出生之驗。宋-翁森詩云:“數點梅花天地心。”鹿角解亦應復卦【3】。古人以律管【4】測氣,冬至律中黃鐘,葭管飛灰【5】,十二月應十二律,無不符驗,乃知十二辟卦非浮說也。

    丑月二陽初生,為地澤臨。二陽在地下,井中水極溫是其驗也。澤者汽也。丑月掘地下入,則見其出汽。律中大呂。

    寅月三陰在上,三陽在下,為地天泰。天地氣交,芶萌盡達【6】。是月立春,萬物發生,律中大簇,以成太和之氣象。

    二月驚蟄動雷。雷出地而上于天,故應雷天大壯,言萬物方壯長也。律中夾鐘。

    三月為澤天夬,言雨澤自天而降。律中姑洗。

    四月陽極,為純乾之卦,故晝日極長。律中仲呂。

    五月陽極陰生,為姤卦。《月令》“半夏生。”今四川松蕃產蟲草,冬至生蟲,至五月蟲長寸余,蠢然行動,到夏至節蟲忽入土,變生為草,居民掘得其根,猶顯然蟲也。此蟲由陽入陰,實應姤卦。麋角解亦應姤卦【7】律中蕤賓。

    六月二陰初生,四陽在上,為天山遁。遁者,藏也。六月亢陽在上,陰氣欲出而不得。名曰三伏。金遇火伏,即遁藏之義,人皆避暑亦是遁意。律中林鐘。

    七月三陽在上,三陰在下,為天地否。否與泰對。天地氣交,則萬物生,天地氣不交,則萬物死。故立秋以后,草木漸死,梧桐一葉落,是其驗矣。六壬書以申為人門,寅為鬼門,實屬顛倒。蓋寅值泰卦,人生于寅,何得以寅為鬼門?申值否卦,天地不交,萬物漸死,當以申為鬼門。七月節名處暑,蓋暑者天地水火相蒸之氣也。暑自此止,則天地之氣上下各分矣。律中夷則。八月陰漸盛,為風地觀。觀與臨反。

    至于八月,則臨卦之氣體休囚,故《爻詞》日:“至于八月有兇”,以見八月觀卦為主。律中南呂。

    九月五陰一陽,為山地剝。草木黃落,剝即落也。木落而果見樹梢,有碩果僅存之象。律中無射。

    十月六爻皆陰,為坤卦。俗名陽月,謂其無陽也。晝短夜長,以應陰極之數。律中應鐘。

    十一月陰極陽生,又為復卦。凡十二卦各值一月,以律考之,氣化胥合。

    京房又以其余配公卿大夫,十二月共配六十四卦,謂系六爻發揮、理雖可通,事無定驗,可置勿論。《內經·陰陽別論》曰:“人有四經十二從”,“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月。張隱庵注: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為四經,其十二從謂手太陰應正月寅,手陽明應二月卯云云【9】,義與從字不合。蓋從者從經脈也。經脈弦應春令,主木氣,春三月之從脈,正月當是足厥陰肝,二月足少陽膽,三月手厥陰包絡。夏三月經脈洪應火,其從脈四月手太陽小腸,五月手少陰心,六月足(37)太陰脾。秋三月經脈毛,主金氣,其從脈七月當是足陽明胃,八月手太陰肺,九月手陽明大腸。冬三月經脈石,主水氣,其從脈十月當足太陽膀胱,十一月足少陰腎,十二月手少陽三焦。《內經》無明文,茲因張注與月氣不合,故改配之。

    【注釋】

    【1】京房(前77——前37):本姓李,字君明,西漢今文易學“京氏學”的開創者。著作今存《京氏易傳》三卷、《周易京氏章句》一卷等。

    【2】見《易·復》彖辭。孔穎達疏:“天地養萬物,以靜為心,不為而物自為,不生而物自生,寂然不動,此天地之心也。此復卦之象動息地中,雷在地下,息而不動,靜寂之義與天地之心相似。”

    【3】參見前“先天八卦”章“震居東北,在今關東”段。

    【4】律管:古代正樂之律器。自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昌,無射、應鐘。以十二律相配十二月,見《禮記·月令》。

    【5】葭管飛灰:古代測節氣的方法。將葦膜燒成灰放在律管內,到某一節氣,相應律管內的灰就會自行飛出。說見《后漢書·律歷志》。葭:初生的蘆葦。

    【6】芶萌盡達:草木的芽苗都冒出了地面。“芶”:通“句”(gou同勾),草木芽苗屈者為句,直者為萌。

    【7】參見前《先天八卦章》“麋是秉先天乾巽之氣”段。

    【8】胥合:皆合。《方言》第七,“胥,皆也”。

    【9】詳見張氏《黃帝內經素問集注》。

    《醫易通說》之《月候》

    月者魄也,日者魂也。月無光,借日以為光,而有晦朔弦望。每月以五日為一候,以一候應一卦,除去坎離,其余六卦以應六候;所以除去坎離者,離為日,坎為月,日與月乃其本體,故坎離二卦不應候也。仞三至初八,明自下生,應震仰盂;初八至十四為上弦,應兌上缺;十五月體全明,應乾卦純陽,十六至二十三,魄自下生,應巽下斷;二十三至二十八為下弦,應艮覆碗;三十月晦,應坤卦純陰【1】。月者坎水之精,日者離火之精。月滿則與日正對,陰中含陽,合于坎之正體,故氣澤充滿,潮水應之。人身天癸之水,實與月應,女子稱為月信,言其如潮水之有定期。男子亦有天癸,仍與月應。故《參同契》【2】以三日為震,八日為兌,十五為乾,十六轉巽,二十三轉艮,三十日轉坤。其詞曰: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88),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丹家之重月候,實重己身之天癸也。夫男女天癸,不必定與月候相應,蓋人身心離腎坎,各自秉一日月,各有盈縮不同,又不拘定天時,然必知天之月侯所以盛衰,而后知人者自具之坎離也。《內經·八正神明論》曰:“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月廓滿,則血氣實,肌肉堅,月廓空,則肌肉減,經絡虛,衛氣去,形獨居。”“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廓空無治。此為針刺言也,用藥者亦當知之。試觀草木莖中有蟲,望前則蟲頭向上,望后【3】則蟲頭向下,可知氣候升降之故。凡人腹中有蟲積者用藥治之,皆宜望前,蟲頭仰上,易于受藥。《群芳譜》【4】云:“凡種菠(?)(89)菜,以其子布地中,必更月朔而后生,不知何故?”吾為之解曰:此菜色深綠,應三碧震卦,其根紅,應震下一陽也。過月朔則月候成震,是以此菜方生。草木之能應卦氣,神妙如此!

    【注釋】

    【1】此段中所云“仰盂”、“覆魄”等,為前人對八卦不同卦象的形象描述。習慣稱乾三連、兌上缺、離中虛、震仰盂、巽下斷、坎中滿、艮覆碗、坤六斷。

    【2】參同契:即《周易參同契》,東漢魏伯陽撰。謂以“周易”、“黃老”、“爐火”三家相參同,歸于一方契大道,而名“參同契”。

    【3】望前、望后:舊歷以日月相對曰望,故稱陰歷十五為“望”,之前曰“望前”,之后曰“望后”。

    【4】群芳譜:明·王象晉撰,論述各種植物形態特征、栽培方法及典故藝文等的專著。

    交易

    交易者,八卦相交而化成者也。有如乾坤兩卦,乾天在上,而不下于坤交(90),則為天地否。否者陰陽不通也。必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則天地交泰,萬物亨通。人之初胎,秉受父母之氣,乾男本在上,坤女本在下,及其交媾成胎,則乾陽下交,坤陰上交,合為泰卦,是以生人耳。目鼻皆兩竅,口與前后陰皆一竅,上三偶,下三奇,即泰卦也,見陳修園人字解。惟其乾坤相交,是以化成坎離。乾得坤陰而成離,坤得乾陽而成坎(91)。坎在人為腎,良由已身陰陽交泰,是以水火既濟,為無病也。道家修煉,欲返人道為神仙,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使離仍變為乾,坎仍變為坤,是返為天地否卦。在十二辰否當中申位,申即神也。神道與人道否塞隔絕,故避谷絕欲,乃能成否卦之象,然末至于純陽也。必將下三爻盡煉為純陽,而后成神仙。此丹經【1】大意,非圣人著《易》本旨。蓋圣人盡人合天道在交泰,天地交而萬物通,下下交而其志同【2】。尹躬暨湯,咸有一德;先主孔明,如魚得水,秦二世寵用趙高,李斯棄市;文中子獻策不納,退教河汾。盧杞親而陸贄疎,秦檜專而武穆死。韓琦王英雄短氣,湖上騎驢;小人乘權君子避世。觀于否泰二卦,可知興廢之機。醫家以火氣上逆,水氣不下,結于胸中,名曰痞疾。張仲景五瀉心湯,瀉火之亢,使之下交,即是轉否為泰之大法。本此法以醫國,上下交而其志同,庶幾國泰民安矣。又如山本在上,澤本在下,山澤相交,則為咸卦。“咸,感也【3】”,氣感而后能生萬物。若山澤之氣不相交,則為山澤損。是山為童山,不生草木,澤為荒澤,不產五谷。必山上有水泉,湖澤有原隰【4】是為澤山咸,乃產萬物。水火交為既濟,水火不交為未濟。風雷為益,亦取其氣交。雷風為恒,則其氣相搏也。

    天地定位以后,乾坤之功用寄于坎離。凡天地間物,皆是坎離相交而生。有絕異者,如鳥鼠同穴,其他在甘肅通渭縣,是中國之正西方也,屬先天坎卦,渭水出焉,向正東流去。正東屬先天離卦。水去則氣來,先天離氣自正東來,與先天之坎相應。鼠者坎水之物也,鳥者離火之物也。先天之離來交于先天之坎,是以鳥鼠相為雌雄,且其地近河洛,去中洲不遠,當先天坎之初爻,主于潛伏,所以同穴。有一物而備鳥鼠之形者,蝙蝠是也。蝙蝠鼠身鳥翼,惟黃昏一出,是感晝夜相交之氣。晝日屬離陽,夜月屬坎陰,黃昏是坎離相交之時。故蝙蝠能壽千歲,以彼之坎離本相交也。道家煉坎離,正取其相交,與蝙蝠之壽同一理。又凡物產分方位,非其他不生,如鳥鼠同穴,是秉時令者。通天下皆有如蝙蝠是。

    [注釋]

    【1】丹經:道家煉丹一類的著作,如《參同契》即被稱為“丹經王”。

    【2】“天地交”兩句,見《易·泰》彖辭。

    【3】見《易·咸》彖辭。

    【4】原隰(xī音希):廣原低濕之地。《國語·周語上》:“猶其原隰之有衍沃也。”注:“廣平曰原,下濕曰隰。”

    變易

    變易,陽變陰,陰變陽。雉入大水為蜃,雀入大水為蛤,是離變坎;蛤又出水為雀,是坎變離;鳩化為鷹,是巽變兌;鷹化為鳩,是兌變巽。詩曰“高岸為谷”,是艮山變兌澤;“深谷為陵”,是兌澤變艮山。鯊魚生于南海,陽中之陰潛伏于下,應姤卦也;能出水變為鹿,是變為復卦。鯉魚應震卦,能化龍上天;鯉乘霧而飛,偶落山谷間,則化為鯪鯉,俗名穿山甲,善穿穴入山,是震變為巽。巽,入也,上飛者變為下入皆是。變易之理,未能盡舉,理可類推。凡病,冬月傷寒,或變為熱;夏月傷暑,或變為寒;受寒已久,皆變郁熱;瘡痛潰漏,皆變虛寒。變易(92)之理,不可不知。

    不易

    天地定位,陰陽對待,星迴斗轉,寒往暑來,皆一定不易。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亦是不易之理。不易者其體,交易、變易者其用。醫家治方,以寒治熱,以熱治寒,不易之法也;熱因熱用,寒因寒用,是交易之法也;先寒后熱,先熱后寒,變易之法也。合宜而用,決不執方。如仲景云:亡陽厥逆,兩脛攣,咽干,心煩,譫語,飲甘草干姜湯,兩足當溫;脛尚拘急,用芍藥甘草湯,腳即伸;再以調胃承氣湯止其譫語【1】。忽用寒藥,忽用熱藥,變動不拘,深合《易》旨。

    [注釋]

    【1】見《傷寒論》第二十九條。

    互卦

    二至四,三至五,兩體相互,各成一卦,先儒謂之互卦【1】。一卦之中又包兩卦,比如大山中又生小山,大營中又包小營,一事中又有支節,一器中又雜零星。譬如廚灶,于卦為風火家人,凡家必有灶,灶以風火用,其卦▓,中爻互坎。灶非水不能熟食,故必須互坎。艮為山▓ ,中互坎,有山必有水也。坎為水▓,坎中互艮,有水必有山也,離為火▓,下互巽,火發則風生也;上互兌,物有膏澤,乃生火也。醫家配合方藥,當仿互體之義。仲景麻黃湯,用桂麻達太陽,杏仁利肺經,而必兼甘草以調和其間;溫經湯溫血脈也,而必用參甘;建中湯溫中氣也,而必用芍藥;腎氣丸地萸附桂溫水也,而丹皮澤瀉為運用;小青龍湯桂辛麻姜散寒也,而五味白芍相斡旋。他如瀉心湯寒熱互用,烏梅丸,白通加膽汁人尿湯皆寒熱互用,或以脾為轉靈,或以胃為機紐,或治肝肺而以少陽為樞,或治心脾而以厥陰為輔,因其臟腑交通,是以藥物互用。醫者按證處方,必先定其本臟,然后兼求互體,則得宜矣。

    [注釋]

    【1】    互卦:又稱“互體”,為漢代經學家荀爽虞翻等釋易之說。八卦相重,構成六十四卦,每卦合六爻,中間二至四爻,三至五爻各可構成一卦,因取上下兩卦(兩體)之爻參互而成,故稱“互卦”。

    爻位

    《易》曰:“六爻相雜,惟其時物【1】”;“其初難知,其上易知;【2】”。圣人此章,詳言爻位,說易家辨論纂詳,毋庸再贅。今但以人身言之:弱冠二十年當初二爻,中歲二十年當三四爻,晚歲二十年當五六爻;又以足至膝為初爻,膝至股為二爻,小腹至臍為三爻,臍至膈為四爻,膈至胸項為五爻,項至頭頂為上爻。以一藥配之:根為下爻,梗為二爻,莖為三爻,枝為四爻,葉為五爻,花實為上爻。覩于剝卦,上爻一陽象碩果,便知花實應上爻也。藥性之升降浮沉,全祝爻位為衡;草木惟牛膝之根下行入土甚深,如卦之初爻,惟牛膝下達足脛。木通亦下行,然不盡直入,雖入下焦,不單應卦之初爻,能通行小便,是兼應二三爻。杜仲是樹身之皮,以近根者為佳;續斷是草根,然入土不深,故二物皆當應二三爻,能治膝腿腰股病。食茄治發脹,食葫蘆治膨脹,因二物生于莖中,故走中焦,應第四爻。厚樸是樹身之皮,枝上者不取。樹身應中爻四三位,故厚樸理中焦之氣。枳殼是樹之果,是上第五爻,故治胸中之氣;杏仁亦然。至于荊芥穗、旋復花、薄荷葉、金銀花、白菊花,皆系草之顛末,應上第六爻,故治頭目諸疾。然羌活、獨活皆根也,而性升,蓋自下生上,仍屬下爻。太陽膀胱雖在上,而腑實在下,故羌活、獨活根入膀胱而走太陽經。蘇、芥子皆實也,而性降,蓋自上降下,仍屬太陰肺經,雖下行而實歸肺。甘草頭能補氣,身能和中,梢能利水,則一物而升降之性,皆以上中下三停為辨,而《易經》爻位之理于此可悟。

    [注釋]

    【1】六爻相雜,唯其時物:見《易·系辭下》。孔疏云:“一卦之中,六爻交相雜錯,唯各會其時,唯各主其事。”

    【2】其初難知,其上易知:見《易·系辭下》。孔疏云:“其初難知者,謂卦之初始起于微細,始擬議其端緒,事未顯著,故難知也,其上易知者,其上謂卦之上爻,事已終報,成敗已見,故易知也“。

    【3】二與四同功而異位,三與五同功而異位:見《易·系辭下》二、四、三、五都指爻位。同功:陰陽之性相同。異位:卦位不同,第二、三爻在內(下)卦,第四、五爻在外(上)卦。

    序卦

    《連山》始艮,所以成始成終也;《歸藏》始坤,以天承地也(94);《周易》首乾,萬物皆本于天也【1】。本天必親地。故以坤配乾,一陰一陽,形相對待,氣則循環,人物皆于是秉氣。故《系辭》曰:“乾坤其易之門耶【2】”。近出泰西天學,謂天體極大,地球極小,日月五星皆各是一地球。又謂天空中如地球者尚有二三,斥中國以地配天之非。試問日月五星各是一地球,從何而知?則曰秉氣球上升至數十丈再用遠鏡窺測,恍有所見,得此景象。問所見絲毫不差否?則曰有里差、視差、蒙氣差,是躲閃語,不是據為定論,今且勿與之爭。即云日月五星各是地球,各有人物,亦彼此各一天地,不得是彼而非此。即云如地球,者天空中尚有二三,然彼之地球仍當配天,此之地球亦當配天,譬如人同父異母,仍當以父母并稱,不得謂母不配父也。我等既生此地球中,則當以此地球上配乎天,而乾坤定位,日月往來,逐生出形形色色,一本萬殊,總不外乎乾坤也。圣人六合之外,存而不論【3】,非不論之,謂關造化,無容鑿空。觀于《易》,首乾坤,而舍地球以談天文者可息喙矣!又云里差、視差,泂可推測,惟蒙氣差無可如何,不知圣人于乾坤的繼以屯蒙,屯者氣之上騰者也,蒙者氣之下覆者也。人生皆在屯蒙氣交之中,圣人早已言及。今欲捨蒙氣以窺星辰,舍地球而言天象,安知造化功用哉!《上經》【4】多言天道,故首乾坤;《下經》多言人事,故首咸恒。咸者感也(95),人物相感,而后吉兇生焉,《序卦》一篇,已有明文。或謂序卦出于偽讬,然頗有理致,足開學者悟境。夫圣人作《易》,萬理畢賅,智者見智,仁者見仁。即圣人系詞,亦不能竭盡易道,未窺萬一,只就已見進質高明。愿天下賢士大夫,明發圣道,啟迪萬世,予雖與執鞭,所欣慕焉。

    [注釋]

    【1】相傳古有三《易》,《周禮·春官宗伯·太卜》云:“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今但存《周易》,《連山》、《歸藏》已失傳。

    【2】見《易·系辭下》。孔疏:“易之變化從乾坤而起,猶人之興動從門而出,故乾坤是易之門邪。”

    【3】《莊子·齊物論》:“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

    【4】上經:《周易》經文分上下兩部分,從乾至離三十卦為“上經”,從咸至未濟三十四卦為“下經”。

    雜卦

    天地間有合于六十四卦者,難盡言也。約略論之(96),如水澤為節【1】,蒲生水澤中,其根九節;萑【2】、葦、蘆、荻、稻草皆生于水澤中,故皆有節;竹雖不生水澤之中,然實秉水澤之氣,故竹多節。節有引水上升,引澤下降二用,故節卦下互震,上升之義也;上互艮,下降之義也。浮萍生于水面,其葉色綠四瓣,是秉四綠巽氣;其根色白,在水中,是秉一白坎氣。合根葉論之,是象風水▓,故能治風行水。雞頭芡實,葉面有刺,亦感風氣;根生水中,亦感水氣,與浮萍同一風水渙而有不同者。芡實是秉渙中爻互卦之氣。渙卦下互震,芡之根自下而生上是渙之震;上互艮,芡葉止于水上而不遷,是渙之艮。并渙卦互體,一一胥合,為治風利水之良藥。蜂蟻上身大下身小,合于履卦下天下澤,故有君臣。掛蘭懸空,秉風氣而生,合于巽卦。其根多汁,可以解熱。因巽卦下互兌,主有澤液。以鐵釘錠入根中則肥,得兌金故也。仙人掌草種于墻上,綠色多汁,合于先天兌卦。先天兌卦在四綠方,中爻離巽(97),故仙人掌能治風水,且善避炎災。凡人之身有合于六十四卦者:人之醒睡合于晉與明夷。《易》曰,晉晝也,火地晉▓,“象曰:明出地上,晉。”晉者進也,謂日出地平,陽氣上進。人身之陽氣應之,外出皮毛以衛寒,上出眼目以視物,是以醒也。地火明夷▓,“象曰:明入地中,明夷。”謂日入地平,不明而晦,人氣應之,目合不明,是以睡也。有欲睡不得,必呵欠而后能睡者,以其人胸腹中先有熱氣未出,雖眼目間陰氣已生,而必脾之陽熱作梗,不能成地火明夷,而成澤火革之象▓。革之義當吐故納新,必將熱氣從口中吐出。兌為口,故呵則張口,胸腹之陽熱遂從口出,而革上(98)之兌卦還變為坤,乃成地火明夷,是以得睡。其有欲醒不得,或夢魘中惡,呼之不醒,必用通關散吹鼻取嚏乃得醒,是其人關竅為陰所掩,不能成火地晉之象,而成雷地豫▓。雖雷出地奮【3】(99),奮發沖散乃能了。此豫卦之事,故從嚏噴而出,嚏氣必冷。冷氣出則豫之上爻還變為離而成火地晉,故得蘇醒。蘇即易震蘇之蘇。凡風寒閉鼻竅多嚏噴者,亦是豫奮以出。疾稱不豫,謂不得嚏噴則不能解。又如風澤中孚▓,風(100)是巽卦,配厥陰包絡經;澤是兌卦,配太陽肺經。包絡與肺相接之間,只有一塊脂膏,是為中宮,乃心火所生之中士,為太陽脾之根蒂也。孚字古作▓,象雞伏卵,以兩瓜抱之【4】。言人中宮一塊脂膏,與心包肺膜相連,裹結成團,有如孚卵,故名中孚。人之忠信實從此出,故曰中孚信也。此近取諸身之卦,注家多不得其解。張仲景建中湯治心下悸,用桂芍以治風氣,用甘棗飴糖以助澤液,頗合風澤中孚之旨。菜如紅蘿卜,葉四散披離色綠,是四綠巽風之氣;根赤色,是得七赤澤兌之氣; 其心甚黃,是中土之色氣合為風澤中孚,是一菜實備此卦德,故實之益中土。有但感謝風氣者,如:蛇床子葉如紅蘿卜而無紅根,川芎葉如紅蘿卜有根而不紅,則皆治肝風用藥者。知物各秉一氣合化成方,與八卦之重為六十四卦,其義一也。

    [注釋]

    【1】節:節卦。卦象坎上兌下▓,坎為水,兌為澤,故曰“水澤為節”。

    【2】萑(huán音環):蘆類植物, 幼小時叫“蒹”,長成后稱“萑”。

    【3】雷出地奮:見《易·豫》象辭。孔疏:“雷是陽氣之聲,奮是震動之狀”。

    【4】《說文解字》:“孚、卵孚也,從爪從子”。徐鍇曰:“鳥袌恒以爪反復其卵也”。

    引伸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豈僅為醫言哉(101)散者圣人觀象制作,前民上揀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1】;“來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2】”。《系辭》所方各事,非圣人只取此象(102)而已,謂節此數事,而知圣人制作,皆取卦象。推之天下后世,隨時制宜,因地為利,不難取諸易象,以盡镼物之性。乃近日泰西新出化學、汽學,中國人未經目覩,輒謂中國圣人亦所不知。即今之通儒,亦謂光學僅見于《墨子》,化學如煉火生云、煉云生水,亦僅見于《淮南子》,其它未之前聞。豈知我孔子一部《易經》,已將西人化學包舉無遺。西人謂光、熱、電三者能化開備物,分出原質。夫光、熱、電即離火也。《易》曰:離者,麗也,萬物皆相見謂得火。化之則萬物皆分離,而原質化出,是以萬物皆相見。故火蒸水則化為輕氣,養氣,輕、養得火又化為水,此化分化合皆不外火也。雖有用藥汁化分者,然硝強水、磺強水皆火之精,硝、磺、炭三者化為火藥,硝是光質,磺是電質,炭是熱質,此三者化分各物,能含定質變為流質,流質變為浮質,浮質變為氣質,無一不借火力。則圣人相見乎離一語,包舉化學無遺矣。

    問曰:火燒銅鐵,每燒一次,則體積輕減,以受火克即消化也,惟燒赤金,雖火功(103)極大,然后能,及冷復還本體,并不輕減,其故何也?

    答曰:赤金是七赤,兌澤之純金所秉之氣澤甚厚,故雖受極大之火力而澤氣不減。

    又問曰:赤金遇綠養則化為綠氣,其本體(137)遂輕減,此又何說?

    答曰:綠屬巽卦,先天兌卦變為后天巽卦,赤金遭遇綠色而化為綠氣,即是兌變為巽之理。此等化學,惟《易經》得其根源,西洋雖有試驗,尚未能通一畢萬。

    中國見外洋汽機自古所無,不知《易經》已包括汽機之妙。《易》曰:斷木為杵,掘地為曰,蓋取諸小過【3】。按小過▓上震下艮,震木動于上而象杵艮土止于下而象曰,后人變為水磨,上一面止而不動,下一面動而研物,又是上艮下震,合為山雷頤卦。頤即人上下牙床,上牙床止而不動,下牙床動而嚙物,故卦名頤,取人頰車為名也。頤以嚙物養人,水磨亦碾米麥以養人;頤之用在齒,而磨亦有齒,與卦象可謂巧合。

    《易》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蓋取諸睽【4】,睽者,乖離不合也,卦體▓,火炎上而不下,澤降下而不上,兩相乖離,故謂之睽。彎弧向后,象澤之降,發矢向前,象火之炎,若今之洋槍銃,則是睽卦錯錝而變為兌上離下之革▓。磁藥象離火,彈子象兌金。洋槍皆鉛彈,鉛恰是兌金,故極銳利,中國舊用鐵彈,所以不及。

    《易》曰:“刳木為舟,剡木為楫,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蓋取諸渙【5】”。按渙卦▓上巽下坎,本木在水上,其象顯然。雖西人船屢變,問能外木在水上之義乎?且巽為風,行船必掛帆借風,于卦象絲毫不爽。或謂火輪船又何所取?答曰:船身仍象風水渙,而以火蒸水,氣機發動,則取象既濟▓。既濟爻詞曰:曳其輪,濡其尾,無咎。即今輪船之象矣。讀此詞者能不驚圣人為神妙哉!

    《易》曰:“服牛乘馬,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蓋取諸隨【6】”。按駕車必絡系牛馬之口鼻,口鼻之絡,引繩曳輪,輪動則車隨,口鼻是兌象,輪動是震象,合之為澤雷隨卦▓。膏油亦是兌澤,一切機器必用膏油灌沫,然后滑利,皆合隨卦之義。友人贈我福建錫燈,架上置壺,油滿則嘴平,燈不斜;油少則嘴欹,燈不滅,隨油多少以為俯仰。其妙處只在有嘴象兌,有樞象震,合于隨卦而已。問曰:古之車制象澤雷隨,若今之火輪車又將何象?答曰:象火雷噬嗑,火炎于上,輪動于下,互體得坎。坎,水也,以火蒸水,然后輪動。故吾謂火輪車實象噬嗑,雖噬嗑爻詞并無火車之義,然系詞云: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貸,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方今五洲互市,全賴火車,以致民聚貨。蓋氣運已當噬嗑,應候而有火車,是圣人衍易已逆知有此一時,造火車者能知圣人否!問曰:圣人何不興造火車?答曰:未當其時,故不須此,問當今何以值噬嗑之運?答曰:日中者午時也,方今正當午會,離卦值運,義見邵予《皇極經世書》。

    醫易詳解卷全

    [注解]

    【1】見《易·系辭下》:“上古穴居而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

    【2】見《易·系辭下》:“包拪氏沒,神農氏作,所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耒耜(sī音四):古代翻土之器,柄之曲木謂之耒,耒端之刃謂之耜。耨(nōu)鋤草之器。《廣韻》:“如鏟,柄長在尺,刃廣三寸,以刺地除草。”

    【3】見《易·系辭下》:“斷木為杵,掘地為臼,臼杵之利民以劑,蓋取諸小過。”

    【4】見《易·系辭下》。睽:卦名,六十四卦之一,離上兌下,離為火居上,故曰“火炎上而不下,”兌為澤居下,故曰“澤降下而不上”。

    【5】【6】見《易·系辭下》。

    附:校勘記

    (1):“當”字原作“將”,掘千頃堂本改。

    (2):“參”字原作“衛”,據千頃堂本改。

    (3):“將”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4):“元氣”兩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5):“推”字原作“追”,據千頃堂本改。

    (6)此段原稿中與《內經》有出入的文字,均據《內以》校正。

    (7):“暗”字原作“明”,據千頃堂本改。

    (8):原圖中“少陽”與“少陰”誤倒,據千頃堂本校改。

    (9):“主澤液”三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10):“逾”字原脫,據千頃堂本改。

    (11):“造物”千頃堂本作“造化”。

    (12):“火”字原作“水”,據千頃堂本改。

    (13):“理”字千頃堂本作“蘊”。

    (14):“橫”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15):“數”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16):“宇”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17):“主”字原作“舉”,據千頃堂本改。

    (18):“初出”原作“出初”,據千頃堂本改。

    (19):“男祖鑑曰”四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20):“依次”原作“次序”,據千頃堂本改。

    (21):原誤作“成變化行鬼神成”,據《易·系辭》校改。

    (22):“名”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23):“菊是”以下至“一端”計十七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24):“鞠有黃華”四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25):“生化”千頃堂本作“化生”。

    (26):“當”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27):“惟”原作“為”,據千頃堂本改。

    (28):“然雖少土”四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29):本段引文中原與《內經》有出入的個別文字均據《內經》校改。

    (30):“雁飛”原作“飛雁”,據千頃堂本改。

    (31):“位”原作“分”,據千頃堂本改。

    (32):“炲”原作“炤”,據《內經》改。

    (33):“婁胃”原作“奎婁”,據《內經》改。

    (34):“夜”原作“早”,據《內經》改。

    (35):“華”原作“榮”,據《內經》改。

    (36):“四氣調神”原作“四時調氣”,據千頃堂本及《內經》改。

    (37):“胃”原作“脈”,據千頃堂本改。

    (38):“谷入于胃”后。據千頃堂本有“所謂能化者”五字。

    (39):“以為”原作“所謂”,據千頃堂本改。

    (40):“寅”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41):“兼火氣”三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42):“水”原作“火”,據千頃堂本改。

    (43):“名”原作“為”,據千頃堂本改。

    (44):“化”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45):“子丑合土”句原脫,據文理補。

    (46):“無”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47):“豎”原作“堅”,據文義校改。

    (48):“土”原作“上”,據千頃堂本改。

    (49):“更”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50):“陰”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51):“所以下能”以下至“于此間”計二十三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52):“一”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53):原圖表文字有錯亂,此據千頃堂本校改。

    (54):“子”原作“未”,據附圖六改。

    (55):“在正”原作“正在”,據文理乙轉。

    (56):“先天之坎”四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57):“而”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58):“子丑合處北極也”句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59):“由”字原脫,據《內經》補。

    (60):“木”后原衍一“氣”字,據千頃堂本及下句文體刪。

    (61):“此”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62):“之運”兩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63):“光”字,千頃堂本無。

    (64):“日”字原脫而衍一“為”字,據千頃堂本改。

    (65):“坤”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66):“化”字千頃堂本作“變”。

    (67):“熱”原作“氣”,據千頃堂本改。

    (68):“膏油”原作“油膏”,據千頃堂本及下文”膜上生膏油“乙轉。

    (69):“于”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70):“熱”字原作“純”,據千頃堂本改。

    (71):“以”原作“所”,據千頃堂本改。

    (72):“獨”字千頃堂本作“得”。

    (73):“貂”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74):“雖”原作“皆”,據千頃堂本補。

    (75):“風”原作“雨”,據千頃堂本改。

    (76):“門闕”原作“闕門”,據千頃堂本改。

    (77):“所”字后原衍一“未”字,據千頃堂本刪。

    (78):“汽機”原作“機器”,據千頃堂本改。

    (79):“之頭”兩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80):“脈中之膜”千頃堂本作“肝中之膜”。

    (81):“晝出于目”原作“晝于目出”,據千頃堂本改。

    (82):“科”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83):“說卦”原作“系辭”,據《周易》校改。

    (84):同上。

    (85):“火”字后原衍一“不”字,據《周易》刪。

    (86):“化既”兩字原脫,衍一“即”字,據千頃堂本及《周易》校改。

    (87):“足”原作“手”,據《內經》改。

    (88):《周易參同契》原詞為“上弦兌數八,下弦亦如之”。

    (89):“薐”原作“蔆”,據千頃堂本改。

    (90):“下與坤交”千頃堂本作“下交于坤”。

    (91):從“離”至“坎”八字據易理校補。

    (92):“易”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93):“三與五同功而易位”句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94):“天承地”,千頃堂本作“地承天”。

    (95):“感”原作“氣”,據千頃堂本改。

    (96):“約略論之”四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97):“巽”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98):“上”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99):“奮”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100):“風”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101):“糖”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102):“此象”原作“象此”,據千頃堂本改。

    (103):“火功”,千頃堂本作“火力”。

    (104):“體”字原脫,據千頃堂本補。

    唐宗海,字容川,四川成都府彭縣人,光緒十五年進士。《醫易通說》一書,乃其「醫易同原」主張的實際論述著作,書中以《易》理作為論述之主軸,而以醫理、西學之說貫串聯屬其間。全書完。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少妇扒开毛茸茸的B自慰| 又湿又紧又大又爽A视频国产| 好紧好湿好黄的视频| 日韩电影免费在线观看网站| 不卡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另类 亚洲 图片 激情 欧美 | 国产精品久久久尹人香蕉|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一个人免费视频观看在线WWW| 免费av深夜在线观看| 黑人巨大AV在线播放无码| 中文人妻av高清一区二区| 麻花传媒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al| 免费人成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蜜桃|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尤物|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99九九视频高清在线| 欧美成人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人人爽人人片人人片AV| 97欧美精品系列一区二区| 中文有无人妻VS无码人妻激烈 | 少妇厨房愉情理9仑片视频| 国产偷窥熟女高潮精品视频| 一道本AV免费不卡播放| 久久午夜无码免费| 久久男人AV资源网站| 国产小受被做到哭咬床单GV| 中国女人高潮hd| 国产精品福利自产拍在线观看 | 日韩欧美不卡一卡二卡3卡四卡2021免费 |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视频午夜福利| 久久国产成人午夜AV影院| 韩国青草无码自慰直播专区|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网站| 亚洲夂夂婷婷色拍WW47| 国色天香成人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