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方證解 【組成】 麻黃湯方:麻黃(去節)三兩,桂枝(去皮)二兩,甘草(炙)一兩,杏仁(去皮尖)七十個。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歠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方解】 此方為治療太陽病傷寒證的代表方,麻黃為一有力的發汗藥,佐以桂枝更宜致汗,并治上沖逆。杏仁定喘,甘草緩急,故其適應證是:太陽病表實無汗、身疼痛而喘者。 【解讀仲景原文】 《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解讀:太陽病,是在表的陽熱實證,以頭痛、發熱、惡寒為常,若更見有身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者,此為表實證,則宜麻黃湯主之。 按:前已反復論述,桂枝湯證由于有自汗出,郁集在人體體表的體液和廢物、有毒物被排出一部分,這樣雖有身疼痛,但不劇烈,并亦不至于上迫于肺;而麻黃湯證,由于無汗,體液和廢物、有毒物充盈于人體體表(仲景謂之“陽氣重”),壓迫肌肉和關節,因此使得身、腰、骨節無處不痛,并且向上逼迫于肺而發喘。這里要注意,太陽病根據汗出和無汗的癥狀特點,來判定表虛和表實,在治療上形成宜用桂枝或麻黃系列藥的關鍵。 《傷寒論》第36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解讀:不可下,是本條的解讀重點。太陽與陽明合病,是指既有發熱、惡寒的表證,同時又有大便難的里證。喘可見于承氣湯,也可見于麻黃湯,是兩方的共有證。不過承氣湯證主證有腹滿而喘;而麻黃湯證的特點是喘而腹滿。因見喘而胸滿,不是承氣湯證而是麻黃湯證,因此謂不可下,而宜用麻黃湯發汗。 按:腹滿而喘者,是腹滿為主要癥狀而喘為次要癥狀,也就是先有腹部實滿,由于實滿而上逆逼迫胸膈,阻礙呼吸而發喘,這種喘用下法治療,實滿去除了,喘也就自然消失了;而胸滿而喘者,是喘為主要癥狀而胸滿是次要癥狀,也就是先有呼吸困難、喘,由于喘使胸腔內壓增高而胸滿,這種喘用發汗法以平喘,喘平則胸滿自消。證有主從,治分表里,對于辨證至關重要。 本條就喘之一證,以示麻黃湯證與承氣湯證的鑒別法,對于辨證甚關重要,應仔細玩味。 《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解讀:太陽病已十余日,脈雖浮但細,并且還見患者疲乏嗜臥,有病已傳少陽之象,因此稱外已解也。假如再見胸滿脅痛者,則具備了小柴胡湯證,故可給服小柴胡湯;假如脈只是浮而不細,而且無倦怠嗜臥及胸滿脅痛者,這說明病仍在表,雖然過了十多天,也可給服麻黃湯。 按:脈細主血少,津液不足,脈浮細,是因體表津血不足(言外之意已不是陽氣重),即小柴胡湯條所指出的血弱、氣盡、腠理開的情況。嗜臥與嘿嘿都是倦怠的樣子,詳見小柴胡湯條,可互參。 《傷寒論》第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解讀:本條的陽氣重,是全書的解讀重點。 太陽病見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為麻黃湯方證,病已雖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證仍存在,表現為陽氣重,這種情況亦應當用麻黃湯發其汗。服藥已微除,是說服麻黃湯后,上述癥狀略有減輕。發煩目瞑,為病欲解時而發生的瞑眩狀態。劇者必衄,是說瞑眩發作劇烈者常出現鼻衄,而病情隨著鼻衄而緩解。 這里要注意的是,陽氣重,張志聰認為是“太陽合并于三陽……陽熱盛”。如是三陽陽熱盛,應用白虎或承氣清熱,怎還能用辛溫的麻黃湯發汗?顯然其說不妥。實際在經方體系,陽氣,不是指陽熱,這里指津液,概含津血、水、濕、邪氣等,姜春華即持這種觀點。太陽病所以出現鼻衄,是因為日久不得汗出,津液(陽氣)過多、過重郁集于體表的緣故。對照前面的幾條則更易理解。 《傷寒論》第51條: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解讀:脈浮,主病在表,如果有汗出為表虛,則宜用桂枝湯,如無汗出為表實,則宜用麻黃湯發汗治療。這里的脈浮,當是脈浮緊。 《傷寒論》第52條: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解讀:脈浮而數,為表有熱的反映,亦屬表實熱證,故宜用麻黃湯發汗解之。 按:以上二條都屬簡文,麻黃湯證已在前面詳細論述,故這里及后文的論述皆簡略。這里只舉可發汗的脈象特征,出示脈象,同時也暗示有無汗、惡寒、身疼痛等麻黃湯方證適應證。 《傷寒論》第55條: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解讀:太陽傷寒脈浮緊,治療本來應用麻黃湯發汗,若拖延日久不發汗,體表郁閉,致使陽氣重于表,邪無從出,體液上沖而造成鼻衄。鼻衄后有兩種情況,一是因鼻衄而證解如第46條所述;一是鼻衄后證不解即本條所述,這種情況可用麻黃湯治療。 按:表實宜發汗,如果拖延不發汗,往往造成陽氣重于表而致衄。亦有因鼻衄而表解病愈者,本條所述為鼻衄后而表不解,故用麻黃湯發汗來解表,表解則鼻衄亦自然好轉。另外,要注意,患太陽病后出現的鼻衄,要與衄家相鑒別。所謂衄家是指長期鼻衄、衄血的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等,由于長期失血,津血內虛,即遭受外感亦不可發汗,因汗出奪津液,進一步使血虛。而本條所述之證,是本應發汗而不發汗治療,致使體液(陽氣)上沖而致衄,這時發汗表解而鼻衄亦自止。 《傷寒論》第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解讀:脈浮、無汗為太陽表實證,同時見有喘癥,此喘是因表實甚明,其證與36條同,故發汗則愈,亦適宜用麻黃湯先發汗治療。 按:本條冠以陽明病,是說有陽明病提綱所述的胃家實特征。一般陽明病有汗出身熱,本條所述是無汗而喘且脈浮,故實際是太陽陽明并病,因是表實證明顯,所以用麻黃湯先發汗。 這里要提示的是:張仲景這種寫作方法,在《傷寒論》有許多處,不要理解為“陽明病……宜麻黃湯”。而是要細審其中的癥狀倒底是什么方證。 【六經辨證探討】此方證已明確為太陽病證。 【臨證思辨】本方證的辨證要點:惡寒、身疼、無汗、脈浮緊。 本方加減變方則見于臨床各病,在臨床常見證為: ①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②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 ③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者。 ④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 ⑤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 http://p.t.qq.com/longweibo/page.php?lid=190613781570916212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