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毛澤東在上海視察,問身邊工作人員:“你們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人們誰也答不上來。1974年5月,毛澤東會見美籍華裔物理學(xué)家李政道博士,當(dāng)他知道李政道是上海人時,毛澤東問道:“你是上海人,有上海,有下海沒有啊?” ![]()
所謂“母親河”,是對與人民世代繁衍、生息相關(guān)的河流的親切稱呼,它滋潤大地、哺育人民,成為人類文明的搖籃,如長江、黃河常被稱作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那么,對于上海來說,“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這樣的定義準(zhǔn)確嗎? 多年來,有一種誤讀困擾著歷史學(xué)家:“200年前,上海還是一個小漁村。”其實,廣義的上海地區(qū)文明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在上海西部郊區(qū)發(fā)現(xiàn)的崧澤、福泉山、馬橋、亭林、廣富林等原始文化遺址,把上海地區(qū)的人類文明歷史推到了6000年前。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上海分屬吳、越、楚三國。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上海屬于會稽郡或吳郡。三國東吳時期,吳淞江上游已出現(xiàn)了龍華寺、靜安寺和菩提寺。唐天寶年間,
在吳淞江南岸(今青浦東北)出現(xiàn)了青龍鎮(zhèn),青龍鎮(zhèn)處江海交接處,是內(nèi)河和海洋的樞紐。到了宋代,青龍鎮(zhèn)內(nèi)外貿(mào)易發(fā)達(dá),已有“小杭州”之稱。 明清時期,上海地區(qū)成為東南壯縣,是全國經(jīng)濟文化最富庶發(fā)達(dá)的地區(qū)之一。 滋潤和哺育如此燦爛文明的河流,恰恰不是黃浦江,而是吳淞江。吳淞江,曾是從江蘇東南部流經(jīng)上海最大的一條河流,古稱“松江”(上海開埠以后,西方人因為溯
江而上可以直達(dá)蘇州,就將北新涇到黃浦江段的吳淞江喚作“蘇州河”)。實際上,連“上海”的名稱也得之于吳淞江。吳淞江下游南岸有一條支流叫“上海浦”
(在原南市區(qū)一帶),上海之名即來源于此。與其相對應(yīng)的另一條支流叫“下海浦”。清乾隆年間,在下海浦邊(今唐山路、昆明路一帶)建有一個“下海廟”,嘉
慶年間重修,香火很盛。上世紀(jì)30年代,下海廟在日軍侵華時遭毀。 1955年,毛澤東在上海視察,問身邊工作人員:“你們
知道上海還有個下海嗎?”人們誰也答不上來。1974年5月,毛澤東會見美籍華裔物理學(xué)家李政道博士,當(dāng)他知道李政道是上海人時,毛澤東問道:“你是上海
人,有上海,有下海沒有啊?”李答:“這個我不知道。”毛又說:“有上海就有下海,不然就不相稱,下海是一個鎮(zhèn)子。”(羅青長《我最后一次見到毛主
席》)看來,熟讀中國歷史、曾50多次到過上海的毛澤東對上海人文地理了如指掌。 再來看黃浦 江。黃浦江原是吳淞江的支流,舊稱“黃浦”(清代始稱“黃浦江”)。在上海境內(nèi),最大的河流叫“江”(吳淞江),“江”的支干流叫“浦”,“浦”圍繞著吳 淞江,大致呈南北走向,形成魚骨狀。 “浦”與“浦”之間,有較小的河流“塘”溝通。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才能了解迄今保存下來的“彭浦”“桃浦”“周浦”和“楊樹浦”,以及“練塘”“蒲匯塘” 和“走馬塘”等地名,這些河流縱橫交錯、溪澗貫通,形成了古時上海“水鄉(xiāng)澤國”的盛景。 黃浦江原來并不叫“江”,而是名至實歸的
“浦”──“黃浦”。老上海人有一句損人的話:“要死,去跳黃浦去!”還有一句表示走投無路、無可奈何意思的話:“東是黃浦西是海!”說的就是黃浦江,
“黃浦”后來怎么變成了“黃浦江”呢?南宋年間,為了解決吳淞江的泄水能力,人們開鑿了黃浦。 明初時,因吳淞江淤淺嚴(yán)重,
黃浦口淤塞不通,戶部尚書夏原吉率20萬人馬疏浚吳淞江南北兩岸支流,引太湖水入瀏河、白茆直注長江,又疏浚上海縣城東北的范家浜(今外白渡橋到復(fù)興島
段),使黃浦江向西北流至吳淞口入注長江,“黃浦奪淞”,黃浦反客為主,超越了“老大哥”吳淞江,吳淞江逐漸處于次要地位,成為黃浦江的支流。還有一種說
法是,近代以后西方人稱“黃浦”為“Whangpoo River”,這“River”就是“江”的意思,于是,“黃浦”又名正言順地成了“黃浦江”。 近代開埠以后,各國列強的軍艦游弋于黃浦江上,黃浦江的政治、經(jīng)濟和軍事意義日益突出,影響力超越國界。“文革”期間,上海創(chuàng)作的樣板戲《海港》有一句唱
段:“黃浦江啊!你千年流、萬年淌,淌不盡我們仇滿懷來恨滿腔……”這既是用階級斗爭來詮釋黃浦江,又是用黃浦江來演繹上海史。后來,人們索性用“浦江”
之名來取代“黃浦江”。 上海解放以后,上海最古老的著名賓館、位于黃浦江蘇州河交匯處的“禮查飯店”改名為“浦江飯店”;
上海貨曾經(jīng)名揚四海,不少品牌用的就是“浦江”之名,比如“浦江牌香煙”、“浦江牌膠卷”。越到后來,“浦江”不僅僅指黃浦江,而是用來泛指整個上海,上
海的子弟被稱為“浦江兒女”、上海的海外廣播叫“浦江之聲”。上世紀(jì)80年代初,作家阿章的小說《浦江紅俠傳》(后被改編為電影《開槍!為他送行》)在
《解放日報》上連載,風(fēng)靡一時,這里的“浦江”指的就是上海。 (作者:讀史老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