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載胡瑗天資聰明,“七歲善屬文”,十三歲通詩書,近乎小神童。他從小立下宏圖大志,“以圣賢自期許。”即通過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獲得功名,然后做官,成為人們眼中的圣賢之人。
胡瑗參加過幾次科舉考試,均榜上無名。幾經思考,胡瑗決定相約孫復、石介,遠離家鄉,一行三人前往千里之遙的山東泰山,隱身于深山之中,埋頭讀書。
胡瑗三人在泰山選擇山澗一隅,終日苦讀詩賦,“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心無旁騖,十年不歸。胡瑗接到家書,開拆展閱,見到家書中有報“平安”的字眼,即隨手將家書投入山澗之中。在他看來,時間太寶貴了,一切與讀書無關的事,只能放到一邊,不予理會。這種潛心學業的做法,折射出頑強拼搏的學習精神。投入山澗的家信一封又一封,讓山澗為之動容,并由此傳為佳話。后人在山澗立碑,上書“胡安定公投書處”,如今已成為一處景點。
十年的泰山苦讀,胡瑗、孫復、石介三人,成了宋初頗負盛名的大儒,被稱之為“宋初三先生”。
飽讀詩賦的胡瑗,沒有從科舉入仕途徑中繼續前行,他從山東回到了家鄉,主動當上了一名塾師,開始了講學教書生涯。
據傳泰州古城西南隅,今江蘇省泰州中學舊址,就是當年胡瑗在泰州講學的地方。現在我們已無法知道胡瑗在泰州講學培養了多少人才。當年泰州的社會風尚則折射出了相關情景。宋代《吳陵志》(泰州最早的地方志)記載說:(泰州)“俗務儒雅,雖窮巷茅茨之下,往往聞弦誦聲。”
南宋寶慶二年(1226),知州陳垓在傳為胡瑗講學舊址處,創建安定書院。招收生徒,聘請博學者講學,并定期會講。明清以來,書院不斷修建、擴建,規模與影響越來越大。清光緒時,書院處改為泰州學堂。民國時,興辦泰州中學堂、私立淮東公學、私立時敏中學等,并一直沿襲至今,成為江蘇省泰州中學分部。胡瑗講學舊址,是千余年來泰州辦學的場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