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關民命,其道尚矣。顧古之名醫,率先針砭,而黃岐問難,于此科為獨詳,精其術者,立起沉疴,見效捷于藥餌。得同仁信,予此文之詳述,吾未諳此道,望勿吝言辭鞭策之。 常病于吾科,不另痹、痿、中風等,雖法理嚴明,然論功力修為,雖侍杏林,尚屬攜履之輩,為論其明,吾參閱醫典,始成文。 驗、便、廉,針砭之著。有特效、有減緩之功、有存一時之優,亦有不足者,即或同病、同穴、同術,其效亦有同異。究其因,一者曰患方,論其病程、病勢、體質、生活條件、思想之優樂、經絡之敏感、耐力、恒心等,法同則效異;二曰醫方,術業之優劣、能力之強弱,故此吾提針灸六要:辨證精、取穴準、手法明、善妙用、病適應、貴于恒。 一、辨證精 臨證選穴,或有效、或無效、或速效、或遲至,細究其理,不出辯證。如:吾常言俠溪治眩暈,特效。然其不善祛血虛與痰濁所致之。憶及合谷,曰:“面口合谷收”,若下牙痛,是因虛火而為,只取合谷與內庭而拒脾經或腎經之穴不用,少效或無。辯證施治乃針灸之精華,詳熟用之,則依據嚴明。 二、取穴準 常聞言“寧失其穴,勿失其經”,緣何內、難、甲乙均細及其數,不外其效之不同耳。 三、手法明 論及針灸,補瀉適時,方可調和陰陽、氣血、經絡虛實使之平衡,才可斬獲良效。若手法不明,即補瀉不清,難取良效。針下得氣,是行補瀉之首要。若取穴不準者,應及時糾正針刺方向、角度、深度;若屬病者之因,當全由術者自我感知。 四、善妙用 臨證選穴,貴在隨機靈活,加減配合。取穴多少,針刺先后,刺激強弱,都需吾等細心琢磨,以便發揮常效。 五、病適應 針灸治病雖廣,但亦非百病皆可,盲目為之,荒其用,損其形,毀其價。 六、貴于恒 余常聞言“針多少回可善?能善否?善后易復否?”余實難作答。且不論吾等術業,若求醫者能持之以恒,嚴以配合,吾等辨證精,選穴準,滿適應,妙為之,又何愁其不能善,何愁不能揚我針威。 合理用穴,源于辯證精準。針灸臨證,須明經絡之虛實、病位之深淺、因果辨析,方可定則選穴。選穴之道,不外按診選穴、是因選穴、機位選穴、隨機取穴。何謂之按診,即術者體察經絡及經穴之異常。是因不外病因,機位常曰機理與病位,隨機者,非盲目認為,實乃特效穴者乎! 針灸處方=病因治療+病機、病位治療+調整經絡平衡+癥狀治療 附錄1: 方劑中講“七方十二劑”,針灸配穴處方也要講“七方十二劑”。 一、針灸七方 大方:1)條件:取穴多、用針粗、手法重。2)適應癥:腦血管意外、多發性風濕性關節炎等 小方:1)條件:取穴少、用針細、手法輕。2)適應癥:新病、輕病、身體虛弱的或者。 急方:1)條件:穴位易找、操作簡便、立效。2)適應癥:取穴不拘多少,隨時隨地都可應用。 緩方:1)條件:取穴少、病程長、留針時間短。2)適應癥:慢性疾患。 奇方:只取一穴,中病即止。 偶方:同名穴兩側均用或者數目為偶。多用于全身疾患以求平衡。 復方:1)配合組方,2)雙病或多病齊治,3)兩病或多病分治。 二、針灸十二劑 1.補可扶弱 2.重可鎮逆 3.輕可去實 4.宣可決壅 5.通可行滯 6.澀可固脫 7.滑可去著 8.瀉可去閉 9.濕可勝燥 10.燥可勝濕 11.熱可去寒 12.寒可制熱 附錄2: 我科常見病多見于頸肩腰腿痛等疾病,我雖不才,也混跡杏林3年有余,不敢談及經驗,只論及自己的針灸感悟!前文說到針灸原則,處方,下面我將針灸臨床中我所熟知的配穴方法介紹一下: 1、循經取穴——經絡源于臟腑,它的走向在臟腑部分的稱之為“體內循行”,延伸到體表的部分的叫做“體外循行”。內外溝通,彼此反應。 2、驗方取穴——古人所留的四總穴歌、馬丹陽十二穴以及前人的取穴經驗,如《百癥賦》、《肘后歌》等共有八十多種。 3、表里取穴——臟腑各有表里關系,由經絡聯系。此為針灸界所共知,不再贅述。 4、五行生克取穴——“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5、交經繆刺——利用經脈左右相通、前后呼應、互相制約、互相調節的特點。 5、前后取穴 6、上下取穴 附錄3: 介紹一下我對于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疾病的慣用配穴。 對于頸椎病,我們有不同證型,對于不同證型,有著不同的取穴標準,但是我在臨床中總結以下穴位備用:鳳池、完骨、三間、落枕為主穴,腕骨、列缺、崇骨、天柱、肩井等選用。 談及肩周炎,我常以肩嵎、肩前、肩后、臂臑為主穴,肩髎、肩井、天宗、養老、中平等選用。 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常見的腰痛多以腎虛、扭傷為多見。亦有寒濕所犯與其它疾患激發者。腎陽虛宜灸,腎陰虛宜針。外傷刺絡放血或平補平瀉。寒濕者針后加灸。主穴常以腰陽關、瀉痛。配穴多以水溝、后溪、腰痛、腎腧、命門、委中、承山、飛揚、昆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