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療過程需隨時注意證型的變化。本文雖然將cag的患者分為四個標準證型,但人畢竟是有機體,發病時往往是數種證型兼夾在一起,甚至寒熱錯雜(如病例2所示)。這時醫者就必需明確的辨證處方,才能提高療效。再則,cag的治療往往需要數個月甚至半年以上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患者的證型不可能一成不變,因此,需時時注意證型的轉變,做到方隨證轉,依當時的證型處以適當的方藥,才符合中醫的治療原則。 (2)cag的診治需時時注意補益脾胃。在脾胃病的論治中,調氣和中為治本大法。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總以脾胃氣虛為其本,故臨床證治總以益氣健脾、扶正固本為基礎,這是阻斷和逆轉慢性萎縮性胃炎癌前病變的關鍵。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之相關性胃病與人體正氣不足有關,脾胃氣虛,可為hp的附著、繁殖、致病提供客觀條件;hp感染后可進一步損傷脾胃,加重脾胃虛弱程度,使機體抗邪無力,hp更不可能清除。現代研究表明,脾胃虛弱患者不僅hp檢出率高,菌量多,引起細胞變性崩解,并且胃炎的活動程度也較其他證型的患者為高。健脾益氣能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可改善臨床癥狀和病理,有助于清除hp,防止復發,從而反證了脾胃虛弱是發病的根本。 (3)衷中參西,舌鏡互參,病證相合。在治療的過程以中醫辨證為主,同時結合現代檢查,堅持衷中參西,病證統一的原則。臨證首先辨清病位、病性、結合現代檢測手段,闡述病機轉化規律,選擇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有助于提高療效。在辨證用藥的同時參照胃鏡檢查結果,如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化或不典型增生者以及幽門螺桿菌陽性者,多加黃芩、仙鶴草、蛇舌草、半枝蓮等以清熱解毒,以達抑菌之目的。在治療中若能使用湯藥則更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原則,而且療效也遠比成藥好。中醫辨證有寒熱虛實之別,西醫辨病有萎縮程度輕、中、重、腸化、不典型增生之分。二者互參,取長補短,中醫辨證察舌、西醫辨病觀鏡,結合臨床,綜合判斷,指導治療,既可提高療效,又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開拓了臨床科研思路。 6 結論 在經歷過眾多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診治后,可以發現本病若能堅持中醫的治療半年以上,再配合適當的飲食與良好的生活習慣,大多愈后良好。但慢性萎縮性胃炎伴有中、重度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屬于胃癌前期病變者,有一定的癌變比例。然而,胃黏膜上皮細胞癌變并非是由正常細胞一躍而成為癌細胞,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發展為惡性腫瘤之前,常經歷多年持續的癌前變化。這時若能及早識別和治療這些病變,即為防治胃癌的有效途徑。世界公認的癌前病變主要有:中度以上萎縮性胃炎、胃黏膜上皮中度以上的腸化和異型增生。因此,加強對本病中醫藥預防治療就變得非常重要,這也是值得我們所有中醫同道特別注意的。 【參考文獻】 1 閻清海.胃腸病診療全書.北京:中國醫藥出版社,2000,637-639. 2 田德祿.中醫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77-190. 3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4,416-429. 4 凌錫森.中西醫結合內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264-322. 5 單兆偉.內科多發病中西醫綜合治療.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24-235. 6 單兆偉.中醫臨證與方藥應用心得.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63. 7 王永炎.中醫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85-412. 8 羅云堅.常見病診療常規.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5-89. 9 刁玉英.中國內科專家經驗文集.沈陽:沈陽出版社,2001,348-355. 2 江蘇南京,江蘇省中醫院消化科
|
|
來自: johnney908 > 《精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