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從心脾相關理論論述心衰的病因病機、治療和預防。認為心衰病位涉及五臟,但脾胃失調為其關鍵。病機以心氣虧虛為本,脾胃運化受損與其密切相關;痰瘀水飲為標,心脾功能失調為其重要因素。治療上治脾胃以安五臟,治脾胃益氣化痰。通過健脾氣,扶正氣,能抗御和清除外邪,調節和維持機體陰陽平衡,以預防心衰復發。 【關鍵詞】 五臟相關 心脾相關 心衰/中醫病機 心衰/中藥療法 鄧鐵濤 慢性心力衰竭(簡稱心衰)是由于多種原因引起的心肌收縮功能和(或)舒張功能不全的一種綜合征。據最近中國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結果顯示:我國心力衰竭發病率為0.9%,其中男姓為0.7%,女性為1.0%,我國現有心力衰竭患者400萬[1]。現代醫學在改善患者癥狀和降低病死率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仍不能理想地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因心衰患者再次住院率高,生活質量差,醫療費用高,心衰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學問題和臨床醫學重點研究的難題。 心力衰竭屬中醫"心悸"、"怔忡"、"水腫"、"喘咳"、"痰飲"、"心痹"等病證的范疇。根據鄧鐵濤教授"五臟相關"、"心脾相關"的臨床經驗,筆者試從心脾相關理論為心衰尋求新的辨治規律,以期能提高對心衰的臨床療效。 1 從心脾相關理論試論心衰的病因病機 1.1 心衰病位涉及五臟,但脾胃失調為其關鍵 心衰的病位雖在心,但不局限于心。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五臟六腑,息息相關。在心衰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肺、脾、腎、肝都與心互相制約,互相影響。將心孤立起來看待就不可能正確地認識心衰的病因病機。如久患肺病,肺失于肅降治節之功,通調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內結,則可遏傷心陽,阻塞心氣;久患腎病,腎精虧乏,命門火衰,精虧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則氣化不利而水飲內停,以致心體失養,水氣凌心;"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氣日已衰,脈道不利。"肺、肝、脾、腎的功能失調都可影響于心,而致心衰。故"五臟皆致心衰,非獨心也。"然五臟之中,心屬火,脾屬土,心脾乃母子關系,故在心衰的病理演變中,脾與心的關系最為密切。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胃屬土,位居中焦,主受納運化水谷精微,化生氣血,以營養四臟?!端貑枴そ浢}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臟。"氣血的化生,來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氣?!鹅`樞·營衛生會篇》所說的:"人受氣于谷,谷入于胃,以傳于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反映了營衛來源于脾胃中焦的認識。《靈樞·決氣篇》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脾胃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臟清陽之氣主升,脾氣一升,則肝氣隨之升發,腎水隨之氣化,脾氣升而水谷精微轉于肺臟而敷布周身;胃的濁陰之氣主降,胃氣降則糟粕得以下行,胃氣降則肺氣可以隨之肅降,心火隨之下潛,心腎得以相交。脾胃居于中央以運四旁。脾胃與心臟密切相關,脾胃經脈和心臟直接相聯系,經脈上通于心。脾之支脈注心中,胃之大絡出于左乳下,足陽明之經上通于心,足太陰之經散于胸中,手太陽小腸絡抵胃屬小腸,經絡的連屬是脾胃與心息息相關的基?t詿嘶∩掀⑽缸淥染ⅲ褰底牽胄南嗔?。姊胃健,则锈c涫ⅲ幕鶼陸?,肾水上升,颇z偷魎場? 脾胃居于中央,其升降功能是人體氣機活動的樞紐,如肝之升發,肺之肅降,心火之下降,腎水之上升,無不需要脾胃的配合。脾胃又為后天之本,其他臟腑的功能活動,有賴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營養。因此,脾胃病變可影響其他臟腑而共同導致心衰的發生。結合心衰患者的臨床特點,脾胃失調除直接影響心臟之外,多涉及到肺、腎兩臟。脾肺為母子之臟,母病及子,肺失于肅降治節之功,通調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內結,則可遏傷心陽,阻塞心氣,臨床上多見于心衰的早期;"土能制水",腎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斷補充,故脾胃不健,運化無權,久之可波及到腎,不但加重了原來的病情,又可產生新的病變,臨床上多見于心衰的后期??傊谄⑽甘д{的基礎上繼發的臟腑功能失常,進一步加重了整體氣血陰陽的失衡,均可直接或間接地對心衰造成影響。 |
|
來自: johnney908 > 《精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