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癥狀體征
臨床可分為中樞性面癱和周圍性面癱兩大類型
1.中樞性面癱 系對側皮質-腦橋束受損所致,因上組面肌末受累,故僅表現為病變對側下組面肌的癱瘓,并常伴有該側的偏癱。
2.除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圍性面癱主要有以下幾種,主要病因可參見表2。
(1)Guillain-Barré綜合征(腦神經型):可出現周圍性面癱,但病變常為雙側,多數伴有其他腦神經損害。腦脊液可有蛋白(增高)細胞(正常或輕度高)分離現象。
(2)腦橋病變:因面神經運動核位于腦橋,其纖維繞過展神經核。故腦橋病損除周圍性面癱外,常伴有腦橋內部鄰近結構的損害,如同側外直肌麻痹、面部感覺障礙和對側肢體癱瘓等。
(3)小腦腦橋角損害:多同時損害同側第Ⅴ和Ⅷ對腦神經以及小腦和延髓。故除周圍性面癱外,還可有同側面部感覺障礙、耳鳴、耳聾、眩暈、眼球震顫、肢體共濟失調及對側肢體癱瘓等表現。
(4)面神經管鄰近部位的病變:如中耳炎、乳突炎、中耳乳突部手術及顱骨骨折等,除周圍性面癱外,可有其他相應的體征和病史。
(5)莖乳孔以外的病變:因面神經出莖乳孔后穿過腮腺支配面部表情肌,故腮腺炎癥、腫瘤、頜頸部及腮腺區手術均可引起周圍性面癱。但除面癱外,常有相應疾病的病史及特征性臨床表現,無聽覺過敏及味覺障礙等。
面神經麻痹的體征分為運動、分泌和感覺3類。常急性發病,病側上、下組面肌同時癱瘓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常伴有病側外耳道和(或)耳后乳突區疼痛和(或)壓痛。
上組面肌癱瘓導致病側額紋消失,不能抬額、蹙眉,眼瞼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閉眼時眼球向上方轉動而露出白色鞏膜(稱Bell現象)。因眼輪匝肌癱瘓,下眼瞼外翻,淚液不易流入鼻淚管而滲出眼外。
下組面肌癱瘓表現為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嘴被牽向病灶對側,不能撅嘴和吹口哨,鼓腮時病側嘴角漏氣。由于頰肌癱瘓,咀嚼時易咬傷頰黏膜,食物常滯留于齒頰之間。
嚴重損傷者,面肌麻痹顯著,甚至見于面部休息時。病人下半部面部肌肉松弛、面紋消失,頸闊肌裂隙較正常寬,面肌和頸闊肌隨意和協同運動完全性消失。當病人試圖微笑時,下半部面肌拉向對側,造成伸舌或張口時出現偏斜的假象。唾液和食物聚集在癱瘓側,病人不能閉眼,隨閉眼動作可見眼球向上、并略向內轉動。當病變位于周圍神經至神經節時,淚腺神經失去作用,不能通過眼瞼運動將眼淚壓進鼻淚管,導致結合膜囊內眼淚聚集過多。因上眼瞼麻痹,角膜反射消失,通過眨動另一側眼瞼才表明存在角膜感覺和角膜反射的傳入部分。
若病變波及鼓索神經,可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
若鐙骨肌支以上部位受累時,除味覺障礙外,還可出現同側聽覺過敏。
若膝狀神經節受累(多為帶狀皰疹病毒感染),除面癱、舌前2/3味覺障礙、聽覺過敏外,還有同側唾液、淚液分泌障礙,耳內及耳后疼痛,外耳道及耳郭出現皰疹,稱膝狀神經節綜合征(Ramsay Hunt’s syndrome)。總體講Ramsay Hunt綜合征的面神經麻痹比Bell麻痹預后差,約66%的患者不完全性麻痹可完全恢復,而僅10%的完全性麻痹患者恢復了正常的面部功能。預后差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耳部疼痛的程度、面神經麻痹是完全性還是不完全性的、面神經麻痹與皰疹同時發病。
盡管面神經也傳導來自面肌的本體感覺和來自耳翼、外耳道小范圍的皮膚感覺,但是很少發覺這些感覺缺失。
面神經部分損傷引起上半面部和下半面部無力,偶爾下半面部比上半面部受累更為嚴重。對側很少受累。面肌麻痹的恢復取決于病變的嚴重性,如果神經已被切斷,功能完全、甚至部分性恢復的機會均很小。多數面神經麻痹的病人可部分或完全性恢復功能,完全性恢復者在休息或運動時,兩側面部表情無區別;部分性恢復者在癱瘓側出現“攣縮”的改變,
表面檢查似乎顯示正常側肌肉無力,隨病人微笑或試圖運動面肌,此不正確印象更加明顯。
2 用藥治療
針對病因進行治療,是基本原則。另外可以試嘗中西醫結合治療及理療。應用按摩或電刺激癱瘓肌肉,可以維持癱瘓肌肉的緊張度,手術也可能有助于本病的治療。
有學者推薦應用激素治療面神經麻痹,以緩解神經水腫。但由于幾乎所有病人均出現自行緩解,又未見到進行充分治療性對照實驗以驗證結果的報告,故此方法的療效并未得到確認。阿昔洛韋(Acyclovir)治療也未得到證實。一些耳科醫生建議行顱內神經減壓術,以促進面神經麻痹的功能恢復。尚無有效證據支持此種治療改變了病程,手術本身亦有風險,所以,許多外科醫生已經停止做這種手術。
3 飲食保健
一、面癱食療方:
1.防風粥
防風10—15克,蔥白口莖,粳米30—60克,前兩味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藥汁,煮成稀粥,溫服。本方功可祛風解表散寒,適用于風寒襲絡引起的面癱,肌體肌肉酸楚等。
2.薄荷糖
簿荷粉30克,白糖500克,將白糖放入鍋內,加水少許,文火煉稠,后加入薄荷粉,調勺,再繼續煉于不粘手時,即成本方具有疏風清熱,辛涼解表的功效,對于突然口眼歪斜,眼瞼閉合不全,咽干微渴等癥有效。
3.川芎白芷水燉魚頭
川芎3—9克,白芷3—9克,鳙魚頭500克,蔥、胡椒、姜、鹽適量。武火燒沸,再以文火燉半小時,分早、晚食魚喝湯。本方功能祛風散寒、活血通絡,適用于外感風邪引起的面癱。
4.姜糖蘇葉飲
紫蘇葉3—6克,生姜3克,紅糖15克,以沸水浸泡5—10分鐘。本方具有流風散寒,常浸解表的功效。適用于外感風邪引起的諸癥。
5.大棗粥
大棗30克,粳米100克,冰糖適量,煮至熟爛成粥,本方功能補氣養血,適用于氣虛弱之口眼歪斜,氣短乏力者。
6.參枸蓮蓉湯
白人參,枸杞子,葡萄干各2克,蓮子肉,山藥各2克,肉蓮蓉,火麻仁各12克,橘紅3克,大棗,胡桃肉各2枚,煎湯取藥汁服,口服2—3次。本方有補中益氣,兼滋養肝腎之陰的功效。
7.生地蝎子湯
以生地黃20克、枸杞子10克、全蝎3至5只、天麻10克、豬肉100克及陳皮、生姜適量煲湯。其中全蝎為治風要藥和著名的昆蟲食品,與各藥食料相配,能滋養陰血、祛風通絡,適合中期和恢復期病人尤其是素來肝腎陰虛,伴頭暈耳鳴肢麻,外風、內風兼見者飲用。而孕婦慎用。
8.參芪烏雞湯
備黨參15克、北芪15克、田七10克、竹絲雞四分之一只除去皮脂,生姜2片,煲湯飲食。本湯可以補虛扶正、祛痰糾偏,適宜恢復期氣血較弱的患者使用。
二、面癱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1.補充鈣及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疾病都有幫助。鈣不僅能對骨骼和智力有益,還能促進肌肉及神經功能正常,由于面神經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經傳導障礙而導致肌肉萎縮,所以補鈣很重要,排骨、深綠色蔬菜、蛋黃、海帶、芝麻、水果、胡蘿卜、西瓜、奶制品等都富含鈣質。
2.維生素B族元素對面神經疾病也有幫助,如B1、B2、B12等。維生素B族富含于下列食品中:香菜、番茄、冬瓜、黃瓜、木瓜、蘋果、菠蘿、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維生素B,能夠幫助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所以應該適當進補。
三、面癱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面神經麻痹病人不宜吃辛辣油膩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蔥、大蒜等,這類食物辛溫燥熱,易化火傷陰,而有些面神經麻痹病人是由中耳炎或腦膜炎等疾病引起的,辛辣食物或吸煙喝酒會加重中耳炎等原發病,從而加重繼發的“面神經麻痹”病情。油膩食物如肥肉、油煎、油炸食品、年糕、糍粑等,這些食物質性黏膩,不易消化,容易助濕生痰,阻滯經絡,而本病有些病人是因風寒侵襲,阻滯經絡所致,油膩食物不利于疏散風寒,以致于面神經麻痹久治不愈。故不宜食用。
4 預防護理
預防:
預防面癱要從小處做起,避免空調、電扇直吹身體,感到有點涼了就要調整風向或關掉電器。遇到大風和寒冷的天氣,出門時要輕拍、輕按面部、耳后、頸部的一些重要穴位,增加自己的御寒能力。要以樂觀平和的精神狀態面對工作和生活,減輕心理壓力,避免過度勞累。如果面部出現麻木等不適,應該及早就醫。
面癱的護理方法
1、 心理護理:患者多為突然起病,難免會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有的擔心面容改變而羞于見人及治療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遺癥,這時要根據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釋和安慰疏導工作,緩解其緊張情緒,使病人情緒穩定,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接受治療及護理,以提高治療效果。
2、 護眼:由于眼瞼閉合不全或不能閉合,瞬目動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長期外露,易導致眼內感染,損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護的非常重要的,減少用眼,外出時戴墨鏡保護,同時滴一些有潤滑、消炎、營養作用的眼藥水,睡覺時可戴眼罩或蓋紗塊保護。
3、 局部護理:熱敷祛風: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癱側,每日1/2小時;溫濕毛巾熱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側,按摩時力度要適宜、部位準確;只要患側面肌能運動就可自行對鏡子做皺額、閉眼、吹口哨、示齒等動作,每個動作做2個八拍或4個八拍,每天2—3次,對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縮及促進康復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癱患者應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臉,避免直接吹風,注意天氣變化,及時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自我按摩治面癱
本病治療除根治原發病外,主要療法為針灸、理療、按摩、藥物等。自我按摩可提高療效,縮短病程。現將具體操作方法介紹如下:
1.準備。取臥床位者枕好;若坐位者頭靠墻壁。患者思想集中排除雜念。按摩前先做熱敷或中藥煎湯(桂枝9克,防風9克,蘇葉9克)浸濕毛巾熱敷。謹防藥液誤入眼內。
2.輪刮眼瞼。以兩手食指及中指的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眼內眥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瞼各50次,然后輕揉眼皮20-30轉。
3.指擦鼻翼。以兩手食指羅紋面為術端,分別從鼻根兩側向下擦至鼻翼兩旁迎相穴50次,在該穴處輕按揉1-2分鐘(迎香穴在鼻翼旁開0.5公分)。指端按壓由輕漸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癥。
4. 點捻四白穴。該穴在眶下孔凹陷處,瞳孔直下。以食指為術端捻四白穴,邊捻邊漸施壓力。持續1-2分鐘。
5.掌揉頰車、地倉穴。以同側手之大魚肌緊貼病側頰車穴(咀嚼肌),邊揉邊移至地倉穴(口角旁開0. 5公分),往返50次。
治療時注意面部保暖,莫受冷風吹,忌冷水洗臉,不食刺激性食物。每天按摩1-2次,對治愈面癱大有裨益。
5 病理病因
1.特發性面神經麻痹 面神經麻痹的主要類型是特發性面神經麻痹,常稱為Bell麻痹,占所有面神經麻痹病例的60%~75%。最常見的是單側面神經麻痹,面神經麻痹的程度可以是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麻痹,在排除其他病因后考慮此診斷。在不用治療下,Bell麻痹完全恢復率為71%,13%的患者僅遺留輕度的后遺癥,16%的患者中度恢復或恢復差。
美國Bell麻痹發病率為每年13/10萬~34/10萬,西方國家的文獻報道,Bell麻痹發病率為每年20/10萬人。日本為每年30/10萬人,Ramsay Hunt綜合征為3/l0萬人,是Bell麻痹的1/10。
1982年我國6城市調查本病患病率為425.7/10萬人,年發病率沒有報道,估計與日本類似。
2.感染 感染是面神經麻痹的第2個最常見的病因。常見的感染原因有病毒、螺旋體及細菌等。
Ratanaprasatporn等在5年研究中發現,面神經麻痹患者中約5.7 %的患者由感染引起。Ramsay Hunt綜合征伴有帶狀皰疹,是感染類型中最常見的病因之一,一般病情較重。
此類型的面神經麻痹占所有面神經麻痹的12%,伴有不同程度的蝸神經受累,表現為蝸神經和前庭神經癥狀的約占20%。其他的病毒感染還有單純皰疹病毒、麻疹病毒和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也可以產生類似于耳部帶狀皰疹的臨床癥狀。
Lyme病是引起面神經麻痹的另一種感染原因。Lyme病由Steere于1977年在美國康涅狄克州的Lyme鎮發現,是一種可以侵犯神經、皮膚、眼、心臟和關節等多個系統的一種蜱媒傳染病。本病呈區域性流行,多見于夏季。人群普遍易感,居住于森林地帶和鄉村者更易發病,發病常與旅游、狩獵、野營等有關。發病年齡和性別無差異。該病在五大洲20多個國家流行并有擴大趨勢。中國Lyme病調查研究小組于1987~1992年對全國19個市、區進行了Lyme病調查,發現本病在我國的分布也相當廣泛,11個省(市、區)有發生和流行,在東北林區患病率為1%~4%,而四川省某些林區患病率高達9%。
面神經麻痹也可繼發于中耳感染。中耳炎沒有及時治療,可以引起面神經麻痹。Ratanaprasat-porn等報道了161例面神經麻痹病例中,9例是由于中耳炎引起的。中耳感染在美國每年導致1.96萬例面神經麻痹。
3.腫瘤 腫瘤是僅次于感染的常見病因,約5%的面神經麻痹患者由腫瘤引起。這些腫瘤包括聽神經瘤、腮腺瘤、原發性膽脂瘤及頸靜脈球腫瘤。在異常情況下,腫瘤本身及外科切除腫瘤均可以引起面神經麻痹。
在美國聽神經瘤的年發病率約為1/10萬,而腮腺腫瘤的發病率為5.8/10萬,由此,可以計算出美國每年因腫瘤引起面神經麻痹患者為1.72萬例,而我國用此比例計算(13億×6.8/10萬)為8.84萬例。
4.神經源性 Ratanaprasatporn和May發表的研究結果表明,神經源性病因引起的面神經麻痹占全部面神經麻痹的5%。有許多顱內,非創傷性神經源性面神經麻痹以及腦血管病,都是面神經麻痹的病因。Ratanaprasatporn等發現約2.5%面神經麻痹是由于腦血管病引起。
Guillain-Barré綜合征和Melkersson-Rosenthal綜合征是面神經麻痹罕見的神經源性病因。根據上述提到的發病率推測,在美國每年約1.72萬例新的面神經麻痹的患者是由于神經源性原因引起的。
5.創傷性 創傷性損傷是面神經麻痹常見的病因之一。其中顳骨骨折是面神經麻痹在創傷性原因中最常見的。骨折既可以是縱向的也可以是橫向的,可以由車禍或從高處摔下及自行車事故等引起。美國國家衛生統計中心估計,在1988年有5.8萬例顱骨骨折患者,其中約3275例引起面神經麻痹。
新生兒創傷性面神經麻痹最常見于分娩中,年發病率為1.8‰。在美國每年約有400萬新生兒,這導致7200例新生兒患面神經麻痹,約9.0%(700例)新生兒將永久受面神經麻痹的折磨。
在新生兒,面神經麻痹并不常見,發病率為新生兒的0.2%~6.9 %。在Kochi醫學院面神經診所,統計不同原因的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的患者中,新生兒面神經麻痹的發生率占1.4%。
新生兒面神經麻痹主要分為3種類型:
(1)先天性面神經麻痹:包括胚胎發育中出現的發育障礙,導致面神經麻痹或伴隨其他癥狀。
(2)出生前獲得性面神經麻痹:是由于影響神經發生的宮內環境或因素的結果。
(3)出生后獲得性面神經麻痹:從感染、創傷、到顱內和顱外各種病因的顱骨疾病。
1900~1990年的90年中有關面神經麻痹致病原因的醫學文獻回顧,報道了許多引起面神經麻痹的病因,國內王興林等將其總結歸類(表1)。
6 疾病診斷
靜止檢查
莖乳突:檢查莖乳突是否疼痛或一側顳部、面部是否疼痛。
額部:檢查額部皮膚皺紋是否相同、變淺或消失,眉目外側是否對稱、下垂。
眼:檢查眼裂的大小,兩側是否對稱、變小或變大,上眼瞼是否下垂,下眼瞼是否外翻,眼瞼是否抽搐、腫脹,眼結膜是否充血潰瘍,是否有流淚、干澀、酸、脹的癥狀。
耳:檢查是否有耳鳴、耳悶、聽力下降。
面頰:檢查鼻唇溝是否變淺、消失或加深。面頰部是否對稱、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覺發緊、僵硬、麻木或萎縮。
口:檢查口角是否對稱、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腫脹,人中是否偏斜。
舌:檢查味覺是否受累。
運動檢查
抬眉運動:檢查額枕肌額腹的運動功能。重度患者額部平坦,皺紋一般消失或明顯變淺,眉目外側明顯下垂。
皺眉:檢查皺眉肌是否能運動,兩側眉運動幅度是否一致。
閉眼:閉眼時應注意患側的口角有無提口角運動,患側能否閉嚴,及閉合的程度。
聳鼻:觀察壓鼻肌是否有皺紋,兩側上唇運動幅度是否相同。
示齒:注意觀察兩側口角運動幅度,口裂是否變形,上下牙齒暴露的數目及高度。
努嘴:注意觀察口角兩側至人中的距離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狀是否對稱。
鼓腮:主要檢查口輪匝肌的運動功能。
7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依據可能的病因選擇必要的有選擇性的檢查。
1.血常規、血電解質:一般無特異性改變,起病時血象可稍偏高。
2.血糖、免疫項目、腦脊液檢查,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Melkersson-Rosenthal綜合征:從病因學角度出發必須除外某些炎癥,如結核、結節病等。為此應做有關化驗,通常要做結核菌素試驗、Kveim反應、血清丙球蛋白測定。
Lyme病血沉可增快;血清GOT、GPT及LDH增高。急性期可從血液、腦脊液、關節液和皮膚病灶中查到病原螺旋體。腦脊液初期檢查正常,幾周至幾個月后白細胞增高,以淋巴細胞增高為主,蛋白可略增高。酶聯免疫試驗(ELISA)和免疫熒光抗體測定抗BB抗體陽性,對診斷有重要意義。IgM和IgG滴度1∶64以上為陽性,本病患者IgG和IgM效價發病3~6周測定,90%的患者>1∶128,早期以IgM增高為主,后期以IgG升高為主,其效價高可維持幾年。
其他輔助檢查:
以下檢查項目如異常,則有鑒別診斷意義。
1.CT、MRI檢查。
2.顱底攝片。
3.腦電圖、眼底檢查。
4.耳鼻喉科檢查。
8 并發癥
這個病一般無并發癥。
9 預后
治療只要是靠針灸治療,早期可以服用營養神經和激素的藥物,恢復期主要靠針灸治療。平時注意休息,別熬夜、勞累、受風,保持心情舒暢。一般一個月都能夠完全恢復,個別的會時間會長些。三個月以后還沒完全恢復,就到后遺癥期了,恢復可能更慢些。
10 發病機制
面癱的發病原因有以下幾點:感染。特發性。腫瘤。神經源性。創傷性。中毒。代謝障礙。血管機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經核發育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