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闔補瀉,《內經》中多有載述,如《靈樞·官能》載“瀉必……搖大其孔,氣出乃疾;補必……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靈樞·終始》載:“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 ,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yǎng)其脈,疾按其,無使邪氣得入”。《素問·刺志論》:“入實者,左手開針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針空也。”這些都是說明在出針后速按針孔為補;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為瀉。至于《素問·針解》所提的“補瀉之時者,與氣開闔相合也。”則是指營衛(wèi)氣血流注的盛衰而言,后世發(fā)展為子午流注針法中的“納支法”。 [操作方法] 出針后,速按針孔,為補法;出針時搖大針孔,不加按壓,為瀉法。 [臨床應用] 本法常與其它手法配合操作,一般不作單獨應用。 [注意事項] 補法要求右手出針,左手按壓針孔;瀉法搖大針孔,如扶人頭搖之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