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4《黃梅戲》特種郵票
中國郵政定于2014年7月6日發行《黃梅戲》特種郵票1套3枚。詳情如下:
志號:2014-14
圖 序 圖 名 面 值
(3-1)T 天仙配 80分
(3-2)T 女駙馬 1.20元
(3-3)T 打豬草 1.20元
郵票規格:33×44毫米
齒孔度數:13.5度
整張枚數:16枚
整張規格:165×210毫米
版 別:膠印
防偽方式:防偽紙張、防偽油墨、異形齒孔、熒光噴碼
設 計 者:張 旺
責任編輯:董 研
印 制 廠:遼寧省沈陽郵電印刷廠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采茶戲、是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以黃梅采茶調為主的民間歌舞基礎上發展而成。在劇目和音樂上,曾受青陽腔和徽調的影響。黃梅戲劇情雅俗共賞,唱腔委婉清新,表演質樸細致,富于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現已成為頗受全國廣大觀眾歡迎的劇種之一。2006年,黃梅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集郵總公司同時發行首日封、啟用紀念戳各一枚。 中國郵政集團公司 <擴展閱讀>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并稱為“中國五大劇種”。它發源地在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的安慶地區,戲曲語言為安慶方言,是當之無愧的安徽省“省戲”。2006年5月,黃梅戲進入了中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盡管黃梅戲的源起“可以上溯至清代乾隆五十年(1785年)左右”,但那并不是黃梅戲的真正出現。誠如我國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在研究中國戲曲文化時所說:“巴顏喀喇山的皚皚白雪和淙淙小溪,并不就是黃河、長江。蔚藍的天際幾絲云彩,可能聚集而為雨,也可能隨風飄散……戲劇的最初蹤影,遠不是戲劇本身。”湖北黃梅縣是早期黃梅戲基本聲腔黃梅采茶調的發源地,但是由于地方閉塞,缺少交流,這里流行的黃梅采茶調長期以來缺少變化和發展,旋律也比較簡單。1950年成立了縣級職業采茶戲劇團,后改為新生劇團。1956年秋,正值黃梅戲影片《天仙配》在黃梅縣連續放映之際,黃梅縣新生劇團正式更名為黃梅縣黃梅戲劇團,并立即選派人員到安徽安慶學習黃梅戲的演唱方法和舞臺劇目。 清末,黃梅戲的基礎——黃梅采茶調傳入安徽安慶地區,汲取了青陽腔、徽調和漢劇中的營養,與流行于安慶地區的道情花鼓、蓮花落、羅漢樁、送儺神等民間演唱藝術結合,與高蹺、旱船、挑花藍、推車燈、竹馬、采茶燈等民間歌舞融匯,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到了辛亥革命前后,黃梅戲已積累了“三十六本大戲,七十二折小戲”代表作與平詞、花腔兩大腔系音樂唱腔。民國早期,黃梅戲進入安徽省城安慶城,在城區吳越街黃金舞臺演出,開始有了固定演出場所,建立了大本營,由季度性聚會演唱轉向常年演出。黃梅戲落腳安慶,為其發展提供了良好環境。 沒有共產黨和新中國,也就沒有黃梅戲的發展與繁榮。新中國成立不久,政務院頒發了《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戲曲改革的中心內容是“改戲、改人、改制”,而“改戲”的重點是對傳統劇目中不健康的粗俗成份和庸俗成份進行必要和適當的修改。就黃梅戲來說,許多知識分子出身的新文藝工作者們響應政府號召積極參加戲曲改革工作,介入到黃梅戲傳統劇目的整理改編,在安徽安慶留下擺脫粗俗和庸俗,提高藝術品位的第一步腳印。從此,黃梅戲獲得了新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藝術品味得以迅速提高。改編后的《天仙配》、《女駙馬》、《打豬草》《鬧花燈》……精品劇目人們耳熟能詳,經典唱腔家喻戶曉。特別是由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黃梅戲拍成電影后,更是風靡全國,波及海外,使無數黃梅戲迷為之傾倒。 三劇目整理改編于安慶 《打豬草》是黃梅戲早期演出的“七十二折小戲”之一,它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被挖掘整理并使黃梅戲迅速產生影響的傳統劇目。1952年,黃梅戲赴上海演出的籌備工作在安徽安慶進行,鄭立松為此次演出執筆整理改編了傳統小戲《打豬草》。《打豬草》原本內容趣味和情調有些粗魯低俗,經整理改編,原“偷筍”的情節得到妥善的修改:陶金花打豬草時不慎碰斷了竹筍,引起看筍牧童金小毛的誤會。金小毛開始有些粗魯,踩壞了陶金花的竹籃,后來知道不對,愿意賠償銀錢。陶金花不收,金小毛又賠竹筍,并且送她回家,陶金花也以“打三個雞蛋,泡一碗炒米”的盛情款待。改編后的劇情,表現出了牧童金小毛和村姑陶金花那純潔無瑕的心地和彼此無猜的友情,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有了長足的提高,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出現在藝術舞臺上。《打豬草》雖然演出時間不過20分鐘,卻受到上海觀眾的熱烈歡迎和上海專家的高度評價。當然,嚴鳳英和王少舫以演員身份參與《打豬草》的整理改編,也功不可沒。《打豬草》常演不衰,備受觀眾喜愛,成為長期演出的黃梅戲保留劇目。 《天仙配》源自明代青陽腔《織錦記》,為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本大戲”之一。1952年,安徽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班書友在安慶最早對《天仙配》中精彩折子“路遇”進行整理改編,改七仙女奉命下嫁為思凡下嫁,改董永的秀才身份為農民,如此改動一方面剔除庸俗的宿命論思想痕跡,另一方面強調了人物性格的典型性和人物行為的自覺性。1953年5月,當過記者、做過編輯的陸洪非根椐老藝人胡玉庭口述本和安慶坤記書店木刻本著手改編《天仙配》全劇。改本刪除董父等十余個人物,以及董永與傅員外、傅小姐的諸多糾葛,將劇情集中到七仙女和董永的聚散離合上。隨著劇情結構的調整,劇中的唱詞也大都重新創作,其間洋溢的詩情畫意為原本唱詞無法相比。例如膾炙人口的“滿工對唱”共有十二句,用語雖然通俗,卻抒情意味濃郁,把七仙女和董永對生活的美好憧憬的情緒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1954年9月,黃梅戲《天仙配》在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上獲得成功,引起了上海文藝界對黃梅戲的重視,會演結束不久,上海電影制片廠就開始著手將《天仙配》拍攝成電影。1956年2月黃梅戲曲片《天仙配》發行后,在全國各地引起巨大反響,在很短的時間內使全國億萬民眾知道了黃梅戲,從中領略了嚴鳳英、王少舫等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的風采,黃梅戲立即成為了全國人民喜愛的著名戲曲劇種。 《女駙馬》是在黃梅戲傳統劇目《雙救主》的基礎上改編而成的。《雙救主》原本非常單薄,不屬于黃梅戲“三十六本大戲”之列,新中國成立以后,安徽安慶潛山縣老藝人左四和獻出這個劇目的手抄本,1958年,由安慶專署黃梅戲劇團將它改編整理(王兆乾執筆),更名為《女駙馬》,除了刪除秋香替嫁之類的庸俗內容而外,重點在于新寫《金殿》一場和改寫《洞房》、《狀元府》兩場,完善了戲劇結構,強化了戲劇沖突,排練后參加了當年安徽省第二屆戲劇會演。1959年,安徽省黃梅戲劇團的陸洪非根椐王兆乾改本進行《女駙馬》的再次改編,并著重擴展《金殿》和《狀元府》等場次馮素珍的行為舉止,豐滿了主要人物形象。王兆乾的初改和陸洪非的再改,使《女駙馬》在藝術水準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遂成為繼《天仙配》后又一個影響廣泛的黃梅戲代表劇目。 綜合上述,黃梅戲是在安徽安慶地區孕育與發展起來具有安慶地方特色的新興劇種,經典劇目《天仙配》、《女駙馬》、《打豬草》又都在安慶整理改編后,演出獲得成功。它是當之無愧的安徽省“省戲”。將于7月6日將發行的《黃梅戲》郵票,全套3枚圖案分別表現了《天仙配》、《女駙馬》、《打豬草》等經典劇目,因此,安徽安慶是《黃梅戲》郵票的最佳原地,在安徽安慶實寄的首日封和制作的極限明信片,是最具有紀念意義和收藏價值。 民國初期,黃梅戲進入安慶城區演出,最早落腳點是在城中心吳越街黃金劇場,也稱大眾劇場;還有位于錢牌樓街的民眾劇場,也稱勝利劇場。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人民劇院、皖江影劇院也是黃梅戲演出的主要場所。這些演出場所,屬安慶市人民路郵政所(人民路557號)所轄,郵政編碼246003。 2009年10月,安慶市黃梅戲藝術中心在安慶市湖心中路6號落成并對外開放;經國務院批準定名的“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也同時在此地落成并對外開放。安慶市黃梅戲藝術中心現是黃梅戲演出一重要場所,安徽中國黃梅戲博物館是全國唯一一家黃梅戲專題博物館。藝術中心和博物館集演出、創作、研究、展覽、陳列、藝術制作等為一體的綜合型文化藝術活動場所,屬安慶市市府路郵政所(市府路7—4號)所轄,郵政編碼246003。 另據了解,為配合《黃梅戲》郵票發行,安慶市郵政部門屆時將啟用黃梅戲主題郵局日戳,為廣大集郵愛好者和黃梅戲迷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