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常識大全(1) 一、總論 1、 大洲分界線(注意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范圍) A、南美洲、北美洲自然分界線;北美洲、拉丁美洲政治分界線。 B、亞非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C、亞歐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高加索山、土耳其海峽。 D、南極洲是跨經度最大、地勢最高的洲;歐洲是地勢最低的洲;亞洲是面積最大的洲。 2、 四大洋的位置(被哪些大洲包圍);及大洋中著名的島嶼。 A、分別被哪些大洲包圍 B、島嶼:太平洋------夏威夷群島、新西蘭南北二島 太平洋——夏威夷群島、馬來群島、新西蘭南北二島 大西洋------格陵蘭島、冰島 印度洋------科倫坡島、馬達加斯加 北冰洋是跨經度最大的大洋。 3、 世界主要的交通要道及其地位(包括運河、海峽)。 A、蘇伊士運河:通航能力26萬噸;巴拿馬運河------通航能力為5—10萬噸。 B、馬六甲海峽、直布羅陀海峽、麥哲倫海峽、非洲南端好望角、曼得海峽、霍爾木茲海峽、土耳其海峽、白令海峽。 4、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發達國家:20多個,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大洋洲、亞洲的日本。 發展中國家:150多個,絕大部分是亞非拉國家。 二、亞洲 1、季風氣候顯著:(熱帶季風、亞熱帶季風、溫帶季風、大陸性季風、海洋性季風) 讀亞洲氣候類型分布,分析季風氣候顯著的原因。 2、日本: (1)自然環境特點: 先熟悉地名:四大島、瀨戶內海、日本海、太平洋、關東平原、東京灣、富士山、北海道漁場。 A、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如橫濱(最大港口)、名古屋、大阪、神戶、北九州。 B、3/4為山區;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森林覆蓋率世界第一(68%);水力豐富。 C、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多火山、地震。(富士山3776米活火山,1995年阪神地震) D、礦產貧乏------工業所需的燃料、原料需大量進口。 利用優越的海洋運輸條件進口鐵礦石、石油、煤炭: 鐵礦石------由澳大利亞、巴西、印度進口 石 油------中東、東南亞 煤 炭------中國
(2)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 A、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B、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多港灣、多人力資源優勢、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不利條件:礦產貧乏、市場狹小。 C、進口原料,出口工業品,大力開拓國家市場。冶金、石化、汽車、造船、電子等工業是日本的主要工業部門。 D、日本工業遵循“接近消費市場,接近對外貿易的海港”布局原則,工業區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 四大工業區:京濱區、阪神區、名古屋區、北九州工業區、瀨戶內海工業區。 3、東南亞: (1)熟悉東南亞各國的位置 (2)熟悉東南亞的物產:天然橡膠、金雞納霜、錫(馬蘭西亞)、石油。------“單一經濟” A、分析東南亞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的有利條件是什么?(濕熱的氣候;肥沃的土壤。) B、分析東南亞單一經濟的不利影響是什么?(初級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價格低廉,因而在國家貿易中處于不利的地位。 (3)新加坡似東南亞新興的工業國,其發展的原因是什么? A、扼馬六甲海峽咽喉位置,且地處東南亞中心,成為東南亞各國相互貿易的集散地和轉口中心。 B、針對資源匱乏,面積小、市場狹小的缺陷,充分利用本國人口多,技術先進的優勢,發展轉口貿易(加工型貿易)。 C、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優勢(“世界花園”城市) 新加坡成為“世界花園“城市的原因? A、熱帶雨林氣候,適宜熱帶樹木、花草的生長。 B、市政規劃合理:重工業集中在西部,有污染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 C、環保工作做得深入、細致。 4、印度的位置 (1)熟悉南亞的位置: 恒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印度河、恒河三角洲、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新德里 主要物產:煤、鐵、錳、棉花、小麥、水稻、黃麻 (2)獨特的熱帶季風氣候: 一年分三季: 4—5月為熱季(西南季風尚未來臨,氣溫很高,降水稀少。) 6—9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豐沛,常出現洪澇災害。) 10—次年3月為涼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溫暖干燥。) 由于熱季和涼季同屬干季,因此,一年也可分為干季(10—5月)和雨季(6—9月)兩季。 (3)印度耕地面積1.73億公頃,居亞洲第一位,為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但由于降水集中雨季,干季降水稀少,且降水量年際變化大,水旱災寒較頻繁,因此發展水利灌溉對農業生產特別重要。 5、中亞 (1)中亞位置的重要性:自古以來是亞歐大陸東西交通的必經之地。 中亞深居大陸中心地區,遠離海洋。
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從中亞南部穿過。“絲綢之路”東起中國西安和渭水流域,向西經河西走廊、新疆、阿姆河和錫爾河中上游,直到地中海東岸。“絲綢之路”在歷史上促進了歐洲、亞洲和非洲各國與中國的友好往來。 在現代,中國新疆境內的鐵路已與哈薩克斯坦的鐵路接軌,從而形成從我國江蘇連運港向西橫穿中亞,直到西歐的鐵路線------亞歐第二大陸橋。 (2)中亞是世界重要的棉花產地:烏茲別克斯坦有“白金之國”之稱。(棉花) 中亞主要的出口物資:小麥、棉花、畜產品(細毛羊、羔羊皮) 6、分析西亞在世界上的戰略地位 (三洲五海之地、豐富的只有資源) (1)熟悉西亞地圖,掌握主要產油國、海灣、霍爾木茲海峽等。 (2)西亞成為戰略要地的原因: A、處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土耳其海峽、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 B、是世界石油儲量最多、產量最大、出口量最多的地區。 儲量占世界一半以上,產量占世界1/3,出口量占世界60%。西亞石油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國和西歐。 (3)西亞發展農業離不開灌溉。(灌溉農業) 三、非洲 1. 熟悉一組地名:四大河流、沙漠、幾內亞灣、埃及、南非、尼日利亞、開普頓等。 2. 東非大裂谷的成因 成因:屬于地塹構造,由板塊張裂作用造成。(或由地質作用形成的大斷裂) 3. 非洲的氣候特色: A、“熱帶大陸”------3/4以上面積處于南北回歸線之間;絕大部分地區年均溫在200C以上。 B、“干燥大陸”------干旱半干旱面積廣大。 C、氣候類型呈帶狀分布并大致對稱于赤道 *分析氣候類型南北對稱的原因 先看圖,熟悉南北對稱的氣候類型------自然帶。 (1)赤道橫貫中部 (2)地形起伏不大,海岸線較平直。 但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因地勢高,而出現了熱帶草原氣候。(*非洲的熱帶草原面積居世界第一。) 4. 非洲尤其是東非、中非、西非糧食匱乏的原因 (1)人口增長快 人口自然增長率在世界大洲中居首位,約為28‰。(歐洲5‰,中國11.2‰) 1978—1988年十年中,非洲人口增長了34%,糧食只增長了24%。人口增長超過了糧食增長。 (2)農牧業生產落后,產量很低。 因為:長期的殖民統治 長期地發展單一經濟。 原始落后的耕作方式,使自然環境惡化。 (3)國家政局不安定,影響生產發展。
5、“富饒的大陸”----黃金和金剛石產量長期以來居世界首位。 尤其是南部非洲區是世界罕見得礦產富集區,主要有金、鈾、金剛石河多種稀有金屬。 6、埃及:(屬于北非,屬于白非洲) (1)熟悉地名:開羅、尼羅河(世界最長6600KM)、阿斯旺大壩、蘇伊士運河 (2)盛產長絨棉。 條件適宜:A、肥沃的沙性土壤 B、便利的灌溉條件 C、夏季陽光充足,冬季溫暖無霜。 *埃及最大的港口亞歷山大港是著名的棉花市場。 (3)首都:開羅,是非洲最大的城市。附近有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和獅身人面像。 7. 南非: (1)開普頓港口:屬于地中海氣候。 (2)黃金之國,其他主要礦產有鈾礦、煤炭等。 四、歐洲 1、海岸線最曲折 多半島、島嶼、海灣。(地名:四大半島、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 冰島、地中海、波羅的海、北海、巴倫支海、挪威海、英吉利海峽。) 使歐洲大陸深受海洋的影響,與同緯亞洲地區相比,冬季比較溫和,夏季較為涼爽,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季節分配較均勻。 *挪威峽灣------冰川侵蝕形成。 2、面積第六(1000萬平方公里);地勢最低(平原地形為主)。 3、擁有世界上最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1)分析溫帶海洋性氣候典型的原因?(主要分布在西歐地區) A. 歐洲大部分地處盛行的西風帶 (復習有關氣壓帶、風帶的知識) B. 西部沿岸海域有勢力強盛的北大西洋暖流,直達北冰洋巴倫支海西部。西風吹過暖流上空,將溫暖濕潤的空氣帶入歐洲大陸內部,使之溫和多雨。 C. 歐洲海岸曲折,山脈多呈東西向延伸,有利于西風和海洋影響的深入。 (2)海洋性氣候的特點: 冬季溫和,夏季涼爽,全年有雨,秋冬較多,雨日多,日照少。 由于日照少,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 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 (3)分析地中海氣候的成因?(主要分布在南歐地中海一帶) 冬季受西風帶控制------溫和多雨 (復習有關氣壓帶、風帶移動規律) 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炎熱干燥 植被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葉質堅硬。 盛產油橄欖、檸檬、無花果、柑橘等 4、熟悉歐洲各分區主要國家 看圖時,注意河流與流經的國家,河流與流經的城市,河流與流經的工業區之間的關系。(著名的河流------萊茵河、多瑙河、塞納河、泰唔士河。) 5、簡介歐洲聯盟 原稱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共同市場),簡稱“歐共體”,是歐洲國際性經濟組織,成立于1957年,成員國有愛爾蘭、比利時、丹麥、德國、法國、荷蘭、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臘、意大利和英國等12國。1991年12月,歐共體12國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簽訂了歐洲聯盟條約。該條約1993年11月生效,原歐共體改稱歐洲聯盟。1995年奧地利、芬蘭、瑞典加入歐洲聯盟。歐洲聯盟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已成為國際上的一支重要經濟力量。 6、德國 1. 熟悉德國的位置;德國1990年10月統一,全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都柏林。 2. 分析德國魯爾區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德國是歐洲經濟實力最強的國家;貿易額與美國不相上下。 魯爾區是歐洲和世界著名的工業區。 有利條件: A、煤炭資源豐富(褐煤產量世界第一) B、地處東歐和西歐、南歐和北歐鐵路交通樞紐,萊茵河流貫全區,水源充 足,航運便利。 C、雄厚的科技力量。 工業部門中以煤炭、鋼鐵、化工有名。 德國的新興工業正在向南部發展。如慕尼黑------宇航、飛機和電子工業。 7、英國與法國: 1. 英國與法國的相對地理位置:英吉利海峽 2. 比較英國、法國的主要自然特征 英國 法國 首都(流經的河流) 倫敦(泰晤士河) 巴黎(塞納河) 最大海港 倫敦 馬賽(地中海岸) 主要工業區和工業中心 英格蘭中部區、蘇格蘭地區(電子)、倫敦(新老工業中心)、伯明翰(鋼鐵)、曼徹斯特(紡織)、阿伯丁(石油) 巴黎盆地(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區)、敦刻爾克、福斯(鋼鐵) 在歐洲的經濟地位 是歐洲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海運發達。 工業占絕對優勢; 農業產值和谷物產量僅次于俄羅斯,是歐洲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出口小麥) 主要特產 葡萄酒(香檳、白蘭地 8、俄羅斯 (1)了解其鄰國;掌握莫斯科、摩爾曼斯克(冬季不凍港,受暖流影響)的位置。 鄰國: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蒙古、中國、朝鮮 (2)重要的地理特色: A、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亞寒帶針葉林帶 B、擁有歐洲最長的河流------伏爾加河。 C、摩爾曼斯克瀕臨北冰洋,位于北極圈以北,終年不凍。 D、西伯利亞是北半球的寒冷中心。 E、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核工業、宇航工業占絕對優勢)。輕工業不發達。農業不穩定,谷物需大量進口。 F、主要工業區:莫斯科綜合工業區、圣彼得堡(波羅的海沿岸)、烏拉爾工業區(鋼鐵、機械)、新西伯利亞工業區(重工業、軍事)。 G、目前工業、人口正向烏拉山脈以東遷移。
例題:1999年上海地理高考題:將俄羅斯西北工業區和中國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的工業部門以及工業發展條件等方面的異同點填入表中。
工業區(工業基地) 俄羅斯西北工業區 中國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 瀕臨的海域 波羅的海 南海 主要工業中心 莫斯科、圣彼得堡 廣州、珠海、深圳 主要工業部門 機械、化學、多種輕工業 以出口為主的多種加工工業和制造業 兩地工業發展特點及條件的共同點 ( AC ) A、屬于加工型工業區 B、靠近國內有色金屬重要礦產區 C、主要工業中心是全國重要海港與外貿中心 D、附近的燃料與原材料價格低 E、著重發展技術要求較高的工業部門 (珠江三角洲主要為家用電器、服裝、食品、玩具制造等勞動密集型工業) 9、巴爾干半島上各國的相對位置。 巴爾干半島被稱為“歐洲火藥桶”。 參見附錄資料: 材料一: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的一個自治省,南部與阿爾巴尼亞和馬其頓毗鄰。面積10887平方公里,首府普里什蒂納,人口約200萬,其中90%為阿爾巴尼亞族人,塞族和黑山族人不足10%。科索沃多山,礦產資源豐富。 科索沃曾是中世紀塞爾維亞王國的政治中心,是塞族歷史和文化的搖籃,那里有眾多塞族人的教堂和修道院。后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領近500余年,其間大批塞族人被迫外遷,阿族人乘機遷入。1912年科索沃地區并人塞爾維亞版圖,后來成為第-南斯拉夫公國的-部分。二戰結束后,科索沃隨塞爾維亞進入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60年代成為南享有較多自治權利的兩個自治省之-,其自治地位被寫進了1974年的憲法。但是,科索沃省阿族人鬧獨立、試圖建立“大阿爾巴尼亞”的暴力活動始終未停止過。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初,科索沃的局勢一直動蕩不安。1989年,塞爾維亞當局通過修改憲法,取消了科索沃自治省地位,使科索沃的阿族人大為不滿,民族矛盾進一步激化。1992年,在前南斯拉夫解體過程中,阿族人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國”,但除阿爾巴尼亞外,“新國家”至今未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一些阿族分裂分子還組建了“科索沃解放軍”,試圖通過暴力活動達到獨立的目的。 材料二:巴爾干半島諸國地圖。 材料三:科索沃戰爭嚴重惡化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同俄羅斯的關系。巴爾干是俄羅斯南進戰略的主要基地,俄南兩國是歷史盟友。北約打擊南意味著打斷俄在巴爾干的戰略支點。科索沃戰爭結束后,俄已決定修改軍事理論,并且準備重新審議裁軍計劃。其次,科索沃戰爭使歐洲警醒。法國前國防部長米永4月9日就發表文章說:“北約1999年春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發動的戰爭可能會成為歐洲覺醒的一個起點,它使歐洲意識到如果想要在國際舞臺上特別是在自己所在的大陸上維護自己的政治存在的話,那它就必須擁有自己的防務。”科索沃戰爭之后,越來越多的歐洲國家對美國在北約事務中“唯我獨尊,我行我素”的霸權作風表示不滿。雖然美國一直擔心歐洲防務特性的發展可能動搖其對歐洲安全的主導權,甚至還發出警告:歐洲防務特性真正形成之日,就是北約名存實亡之時。但是今年下半年以來歐盟還是加快了建設共同防務的步伐。第三,科索沃戰爭也從反面教育了發展中國家。包括印度、印尼、阿爾及利亞等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進一步認識到:當今世界還是一個強權的世界,為了捍衛國家獨立和主權,民族必須團結,國家必須強大。 五、北美洲(自然地理意義) 1、熟悉四組地名: (1)海洋、海灣、半島、島嶼(太平洋、大西洋、北冰洋、墨西哥灣、拉布拉多半島、阿拉斯加半島、佛羅里達半島、紐芬蘭島。)
(2)主要地形區(落基山脈、海岸山脈、大平原、阿巴拉契亞山脈)
(3)河流、湖泊(密西西比河、科羅拉多河、五大湖(美洲大陸地中海)冰蝕形成、尼亞加拉瀑布) (4)著名城市(華盛頓、紐約、波士頓、費城、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休斯頓、舊金山、洛杉磯、西雅圖、多倫多、渥太華、蒙特利爾、溫哥華) 2、北美洲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 (1)分析三大地形區對氣候產生的影響。 A、西部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是北美洲大陸重要的氣候分界線。) 使太平洋和西風帶的影響難以深入內陸。(使北美洲的降水來源主要來自大西洋。) 使山系西部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呈南北延伸分布。 B、中部廣闊的大平原:(西部稱大草原) 冬季,北方寒潮可不受阻礙地南下。夏季,南部暖濕氣候可長驅北上。 大面積地區夏熱冬冷,氣溫年較差大。大陸性特征顯著。 C、東部低矮的山地高原: 由于地勢低矮 來自北方的干冷氣流一直影響到東海岸。 夏秋季節,颶風常常襲擊東南部。
3、美國: (1)美國是世界石油產量最大,進口最多的國家。 A. 工農業高度發達,生產消費量大。 美國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鋼鐵、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美國農業屬“石油農業”,能源消費量大。 B. 人口多,高消費,高浪費。 (2)美國三大工業區: *分析美國東北部工業區高度發達的原因? A. 東北部是歐洲移民最早遷入的地方,資本主義發展最早。 B. 礦產資源豐富。如阿巴拉契亞山北部的煤炭,五大湖西部的鐵礦。 C. 大西洋沿岸有許多良港。如紐約、費城等。 D. 五大湖水運便利。(保證了鐵礦石、煤炭與主要城市高效率的運輸聯系) E. 平原肥沃,臨近玉米帶、小麥區、乳畜帶,農業基礎好。 F. 擁有龐大的市場。(人口稠密、生活水平高,市場潛力巨大,發達的工業、農業、礦業、交通運輸業本身就是重工業產品龐大的消費市場。) G. 東北部地區是美國數量技工和科技人員集聚的地方。 東北部主要工業城市: 紐約------美國最大的工業中心、港口和金融中心。 芝加哥------美國第二大工業中心,機械制造有名。也是國內最大的交通樞紐。 底特律------四大汽車城之一。 匹茲堡------著名的“鋼都”。 波士頓和費城------是重要的工業中心。 **小結:一個地區工業發展條件的分析規律。 a.歷史基礎;b.礦產資源;c.交通運輸;d.農業基礎;e.消費市場;f.科技力量;g.勞動力。(運用以上分析規律,學會分析日本、德國、英國工業發展的條件。)
*分析美國西部、南部地區工業發展的原因? 西部、南部工業區是新興工業區,工業發展速度大大超過東北部工業區。 A. 東北部工業區已達飽和狀態,且出現環境問題。 B. 西部、南部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如南部墨西哥灣沿岸,西部加利福尼亞洲。 C. 西部、南部環境優美,旅游業發達,屬于“陽光地帶”。 D. 建立了新興的石油、宇航、電子、飛機等工業。 休斯敦------石油化工、宇航工業。是最大的石化中心和最大空間研究、發展中心。 舊金山------附近有世界著名的電子工業中心“硅谷”。 洛杉磯------西部最大的城市、工業中心和海港。其西北郊有電影業中心好萊塢。 西雅圖------飛機制造工業 *分析美國“硅谷”高速發展的原因? 美國“硅谷”是高技術工業發展的先驅和典范。“硅谷”以微電子工業為主導,集中了數千家電子工業企業,是美國以至世界電子工業的中心。微電子工業是電子工業的技術基礎,因而成為高技術中的最高技術。“硅谷”的每一項重要發明,都會影響到全世界電子工業的發展。自60年代以來,世界電子工業更新換代的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幾乎都出自“硅谷”。至70年代末,由于“硅谷”的土地被占盡,許多企業把新工廠建到國內的得克薩斯等州,以及東南亞、墨西哥等地,以充分利用這些地區勞動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的優勢條件。 “硅谷”現在是美國經濟增長最快、最富裕的地區。 刺激“硅谷”迅速崛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硅谷”位于舊金山東南部,背靠海岸山脈,面金山灣。) B、氣候宜人。 C.有高等院校,智力和科技發達。(有斯坦福大學等) D.便捷的交通,臨近舊金山航空港,高速公路貫通全境。 E.穩定的軍事訂貨量。(美國國防部一直維持著對“硅谷”半導體元件穩定的訂貨量, 其訂貨額一度占“硅谷”總產值的40%。) (3)分析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 A、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和化學化。) 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生產率最高的農業國。 B、種植業和畜牧業并重。(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水稻、燕麥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中國、 美國、中亞地區是世界產量最多的三大棉花生產國)、大豆、甜菜、煙草等,畜牧業很發達,以養牛、豬、雞為主。) C、是世界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但進口熱帶農產品) D、農業生產實行了地域專門化。 *地域專門化------指農業生產中按地區進行的社會分工,即各地區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市場需求及歷史地位,形成一種比較集中的特定農業部門,該部門以大量商品性農產品投入到區際農產品的交換中去。 *地域專門化生產的好處是:a.充分發揮地區的環境和資源優勢。b.充分采用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 缺陷:加劇了農業生產不平衡的狀況。 *主要的專業化農業區和農業帶有:(參考地圖) 棉花帶:位于北緯350以南的美國東南部。得克薩斯州是美國棉田面積最大、棉花產量最 多的州。 玉米帶:位于乳畜帶以南廣大低平原地區。這里也是美國的大豆產區和重要的肉牛與豬的 飼養區。 乳畜帶:位于五大湖以南的東北部地區。(此處熱量不足,土壤不肥沃,不宜發展種植業。) 小麥區:位于大平原中部(冬小麥區)和北部地區(春小麥區)。 混合農業區:亞熱帶作物帶:以種植柑橘、甘蔗和水稻為主。 畜牧灌溉農業區: 4、熟悉中美洲、西印度群島的位置。 了解中美七國的國名; 西印度群島中最大的為古巴島(甘蔗) 六、南美洲 1.熟悉地名: (1)海洋、海峽、島嶼:加勒比海、麥哲倫海峽、德雷克海峽、火地島 (2)河流:亞馬孫河(世界河流之王)、馬拉開波湖(石油產區) (3)主要地形區:呈“K”字 安第斯山脈(世界最長)、巴西高原(世界最大)、巴塔哥尼亞高原、亞馬孫平原(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拉普拉塔平原、潘帕斯草原 *巴西高原與拉普拉塔平原交界處,多急流瀑布,如著名的伊瓜蘇瀑布。巴西和巴拉圭在伊瓜蘇瀑布以北合作建造了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伊泰普水電站。 (4)主要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熱帶草原氣候(巴西高原)、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巴西高原東南部、潘帕斯草原東部)、溫帶大陸性氣候(巴塔哥尼亞高原) 2.安第斯山脈對南美洲氣候的影響。 (1)使來自太平洋的水汽難以影響東部。如南段西側為溫帶海洋性氣候,而山脈東側為溫帶大陸性氣候。破壞了經度地帶性分布規律。 (2)山脈西側氣候類型呈狹長的帶狀分布,且南北更替。(規律類似于北美大陸西岸) 3.巴西 (1)掌握巴西的輪廓,和阿根廷的相對位置。 (2)主要物產: 礦產:鐵、錳的儲量占世界前列 農產:咖啡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香蕉和蔗糖產量居首位。 *巴西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產品(主要是熱帶經濟作物)出口國。但糧食尚不能完全自給。 (3)首都:巴西利亞(政治職能)、圣保羅(南美最大)、里約熱內盧(原巴西首都)。
七、大洋洲 1. 熟悉澳大利亞、新西蘭、夏威夷群島、中途島、關島、火奴魯魯港的位置。 *注意赤道、180度經線的位置。 2. 太平洋中眾多的島嶼在國際交通和戰略上占有重要地位。 (1)是亞洲、南美洲、北美洲之間海上、空中航線和海底電纜的必經之地。 (2)是遠洋船舶的淡水、燃料和食物供應站。 3. 面積最小,人口最少。-----但人均資源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如人均水資源、人均糧食等。 4. 澳大利亞 (1)顯著特征:面積------768萬平方千米,世界第六。 人口------1600萬 地廣人稀(2人/平方千米)。 (2)分為三個南北縱列的地形區。 西部高原(450~600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