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考臨近“心理營養”也得補核心提示: 轉眼今年中、高考的腳步近了,備考的氣氛也日益緊張。記者在考前特地探訪了心理門診,請心理專家為考生和家長 轉眼今年中、高考的腳步近了,備考的氣氛也日益緊張。記者在考前特地探訪了心理門診,請心理專家為考生和家長支支“減壓”的招。 高考生心理咨詢多 “最近接觸到的幾個病例都是高三考生。”市心理學會理事,第四人民醫院主任醫師李業平告訴記者,近一段時間找他咨詢心理問題的人還真不少,尤其是高三學生比較多。他們的癥狀五花八門,有的突然害怕去學校,覺得同學和身邊人都在議論自己;有的看書看不進去,情緒很不穩定;有的甚至出現幻聽。更多的則是吃不香、睡不好,考試臨近了,卻有了放棄的想法,覺得自己“這次一定是考不好了”。 “越是成績好的學生,期望值越大,越發患得患失,心理壓力就越大。”李醫師指出,像高考這樣的重大考試,對考生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適度的焦慮是正常、健康的。家長可以多開導、陪伴孩子,和孩子談談心,陪著孩子一起做體育運動都是不錯的減壓方式。傾訴、流汗,可以很好地釋放情緒。但如果考生出現明顯異常,比如睡不好覺持續2周以上,情緒大起大落舉止異常,家長就應當留意或者就醫了。 家長“心病”多過孩子 “我不敢跟女兒提考試的話題,生怕給她壓力”,“我真怕孩子考不好,常常晚上擔心得睡不著”……這樣的話成了很多家有考生的父母近段時間的口頭禪。 “很多孩子的心理問題來源就是父母的問題。”李醫師強調說。在他看來,家長的焦慮和緊張會對孩子造成不良暗示。即便有的父母刻意不表現出來,但通過察顏觀色孩子還是能感覺到父母的心情和態度。因此,父母的焦躁不安往往會“傳染”給孩子。 家長是否心理出現了問題,可以對照以下幾種表現自測:一是前怕狼后怕虎,又希望孩子用功復習又怕孩子身體受影響;二是問長問短,嘮嘮叨叨;三是對孩子不信任,刻意去了解孩子狀況;四是要求孩子一門心思備考,拒絕電視、電腦、電影等等一些休閑活動;五是過分強調考試重要性,不斷提醒孩子;六是加重學業負擔,聽到別人有什么復習資料都要買到。 李醫師認為,家長對子女未來前途的擔憂、攀比心理乃至在子女身上求得心理補償等等都是造成家長心理焦慮的原因。 釋放是最好的“減壓”方式 “情緒都是一種能量,不能消化只能轉化,不管是家長還是孩子,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釋放出來。心里好像有只‘垃圾桶’,負面情緒多了必須倒掉,一味往里填終有一天這只‘垃圾桶’會撐破。”李醫師給所有考試家長六個字的建議:肯定、贊美、認可。 他建議家長只需要保持日常的生活狀態,正常與孩子相處。如果父母有擔心,不妨開誠布公,試著把自己的心理壓力釋放出來,讓孩子也學著說出心里話,有時甚至可以聽聽孩子對你的心理問題有什么“指點”。 “考前家長不僅要加強孩子的飲食營養,更要加強孩子的‘心理營養’。”李醫師表示,家長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既不要太強調高考的重要性也不要刻意表現得無所謂,正視這場考試十分重要,也要讓孩子相信,即使考得不理想,父母依然愛他、支持他。 李醫生特別提醒家長,考前切忌過多說到“別人家的孩子”,要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關愛。他建議考生,如果考前過分緊張,不妨適當“停一停”,寫日記、畫畫、唱歌、大聲喊叫、運動讓自己流汗,都是釋放情緒的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