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 腰椎等檢查方法(2013-10-21 14:53:28)
頸椎檢查 · 一.望診 · 二.頸部運動檢查 · 三.壓痛點 · 四.神經系統檢查 · 五.有關的血液循環檢查 · 六.特殊檢查 頸椎望診1
· 1,頸短而粗,呈翼狀頸,頸部皮膚寬闊,發際低,常提示短頸畸形。 · 頸前部腫塊,應與甲狀腺疾病鑒別。 · 頸項部腫塊,多為脂肪瘤。 · 胸鎖乳突肌的雙側不對稱或單側萎縮,常提示副神經損害。 頸椎望診2 · 2.頭頸部姿勢:頭頸有否偏斜,頸椎是否僵硬,有無頸椎后凸,側彎或扭轉畸形。 · 后凸多見于頸椎結核或骨折脫位。 · 頭頸旋轉或斜頸畸形多見于上頸椎損傷或先天畸形,及寰椎骨折或齒狀凸骨折。 · 急性扭傷,頸后部肌肉緊張為首發癥狀。 · 頸部肌肉扭傷、頸椎間盤損傷、小關節損傷多表現為頸部僵直。 頸椎運動檢查 · 作頸部運動檢查時,應注意患者肩部必須保持不動,再以第一胸椎棘突和兩側肩峰作為參照物,作主動運動和被動運動檢查。 · 前屈:正常時下頜可觸及胸前,35~45°。 · 后伸:正常可達35~45°。 · 側屈:正常左右各為45°。 · 旋轉:正常左右各為75°(60~80°) · 頭部的轉動主要在寰樞關節,頭頸大幅度的伸屈主要在下頸椎(C5~7),頸椎側屈運動主要在中頸段(C3~5)。 · 注意:急性頸椎損傷,嚴禁作頸椎被動檢查。 三.壓痛點 · 頸椎棘旁、頸椎棘突間,觸到壓痛及硬結,多為項韌帶鈣化; · 在棘間韌帶或項肌有壓痛,多為扭傷; · 胸椎棘突與肩胛部之間壓痛,多為“落枕”。 · 頸椎病或椎間盤突出癥,壓痛多在患側的下部頸椎段棘間、椎旁,肩胛內上角處,并向患側上肢放射。 四.神經系統檢查 · 1檢查上肢觸覺、痛覺、冷熱覺、肱二頭肌及肱三頭肌肌腱反射及Hoffmann 征,并與對側進行比較。 · 2對比兩側肌力及肌張力。 · 3疑有頸脊髓病變時,則應檢查軀干及下肢。 頸部脊髓損傷定位 · 第四頸脊髓節段平面損傷:膈肌、肋間肌麻痹,自動呼吸困難。 · 第五:整個上肢喪失自動活動。 · 第六:肩部能活動,能屈肘,但不能伸肘、伸腕、屈腕及手指。 · 第七:能伸肘、伸腕,不能屈肘、屈指和對掌。 · 第八:能屈腕,但不能屈第四、五指。 · 頸交感神經損傷:出現霍納(Horner)綜合征,即上眼瞼下垂及瞳孔縮小,同側顏面部出汗減小。 五.有關的血循環的檢查 · 1.對比兩手及前臂皮膚的顏色、溫度,以及指端毛細血管的充盈的時間。 · 2.對比兩手橈動脈搏動情況。 六.特殊檢查 · 1.頸椎間孔擠壓試驗(Spurling test): · 患者座位,頭頸后仰并向側方旋轉,檢查者立于背后,用雙手按壓患者額頂部,出現上肢放射痛或麻木者為陽性。 · 提示頸神經根受壓,多見于頸椎間盤突出癥或神經根型頸椎病。 六.特殊檢查 · 2.頸椎間孔分離試驗(頸椎拔伸試驗): · 對疑有頸神經根痛者令其端坐,檢查者用雙手分別托住患者雙側下頜及枕部,逐漸向上牽引,若原有上肢麻木疼痛減輕或消失為陽性,表明頸脊神經根在椎間孔內受到卡壓,多見于神經根頸椎病。 · 若原有上肢麻木疼痛反而加重為反陽性,表明脊神經根張力過高,多見于頸椎間盤突出癥。 3.頸脊神經根牽張試驗(Eaten test) · 又稱臂叢神經牽拉試驗。 · 患者坐位或站位,頸椎略屈曲并向健側旋轉,檢查者立于患者患側,一手抵于顳頂部推向健側,另一手握住患側手腕向相反方向牽拉,出現上肢麻木或疼痛者為陽性。 · 神經根型頸椎病、臂叢神經損傷和前斜角肌綜合征均可為陽性。 · 若檢查時使上肢內旋,則稱為Eaten 加強試驗。 4.頭頸傾斜試驗(Adson test) · 患者坐位,雙臂自然下垂,檢查者立于患側,一手扶住頜部,使患者頭后仰并向患側旋轉傾斜,另一手觸摸患側脈搏,檢查有無變化,再令患者深吸氣,檢查脈搏變化,最后囑患者做頭回中立位動作,同檢查者對抗用力,使前斜角肌強力收縮,若出現脈搏減弱或消失,或出現手臂麻木、疼痛則為陽性。 · 多見于前斜角肌綜合征、頸肋及胸廓出口綜合征。 胸腰椎檢查 · 一.胸腰椎望診 · 二.胸腰椎運動 · 三.胸腰椎摸診 · 四.胸腰椎叩診 · 五.神經系統檢查 · 六.特殊檢查 一.胸腰椎望診 · 1.站立位望診 · 站立位檢查時,病人身體保持立正姿勢,兩上肢自然下垂于身體兩側,兩腿并攏,雙足跟靠攏,保持一直線。 · 脊椎有無側凸 · 有無駝背畸形 · 生理曲度有無改變 · 有無寒性膿腫及流膿竇道 · 腰骶部有無叢毛或色素沉著。 生理曲度改變 · 懷孕后期、佝僂病、克汀病、肥胖者伴腹部膨隆及脊椎滑脫者,腰前凸增加。 · 胸部駝背、髖關節屈曲畸形、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扁平髖及雙側跟腱短縮等亦可繼發腰前凸增加。 · 腰椎間盤突出癥、脊椎結核則可出現腰部僵直,生理前凸消失。 · 單杠懸吊,因姿勢不正引起的脊椎畸形可以消失,但因疾病引起的脊椎畸形不可以消失。 · 脊椎前曲時,姿勢畸形可以消失,但因疾病引起的脊椎畸形不可以消失。 脊椎側凸 · 從臀裂向上延伸做一條想象的中線,作為比較標準,這樣易于發現脊椎側凸。 · 如不易看出,可囑患者向前彎腰,上肢在胸前交叉,雙手置于雙側肩上,在這種姿勢下,任何畸形必然更加明顯。 · 亦可以用有色筆在依次在各棘突上做一標記,有無側凸一目了然。 駝背畸形 · 從側面觀察有無駝背畸形,是圓形駝背還是角狀駝背。 · 強直性脊椎炎、青年性骨軟骨炎、姿勢不良、老年性骨質疏松癥、畸形性骨炎等,其駝背均為鈍圓形。 · 但強直性脊椎炎常有頭前傾。 · 而腰椎結核、骨折脫位、轉移癌所致的駝背為成角畸形。 寒性膿腫及流膿竇道 · 多見于脊椎結核。 · 靠近胸椎部位的為胸椎結核,位于腰三角處為腰椎結核。 · 糖尿病并發背腰部多頭疽。(紅、腫、熱、痛) · 背部瘡癤(面部有青春痘) 腰骶部叢毛及色素沉著 · 多見于隱性脊椎裂。 二.腰椎活動度 · 前屈:90° · 后伸:30° · 左右側屈:20~30° · 左右旋轉:30° 三.胸腰椎摸診 · 1.棘突和棘間隙 · 棘突的一側偏凸且伴有棘突旁壓痛,是胸腰椎旋轉性錯位的典型體征。 · 腰椎某一棘突低陷,與相鄰棘突成“臺階”狀改變,提示有腰椎滑脫。 · 2.肌肉緊張度 · 外傷,其他疾病的保護性反應,體位 · 3.壓痛 · 棘上韌帶、棘間韌帶的損傷及腰肌扭傷常有明顯固定的壓痛點。 放射痛與反射痛 · 按壓脊椎旁某點不僅引起局部疼痛外,還可出現向下肢遠端感應的疼痛稱放射痛或反射痛。 · 放射痛出現于腰骶神經根受壓時,如腰椎間盤突出節段患側旁開1.5cm處。 · 當下腰部及骶部某些軟組織損傷時,按壓局部也可引出沿坐骨神經向下肢放射疼痛,但按壓時間稍長些,下肢痛感應即減輕或消失,則稱為反射痛。 · 由此可用以鑒別椎管內疾病和椎管外軟組織疾患。 四.胸腰椎叩診 · 握拳自上而下叩打脊椎時,若局部出現劇烈的深部疼痛,稱叩擊痛,也稱震動痛。 · 多見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急性期, · 脊椎骨折、結核、骨腫瘤、后關節滑膜嵌頓等。 · 而對于軟組織損傷性疾患,輕輕叩捶局部反而引起疼痛緩解。 五.神經系統檢查 · 1.檢查軀干和下肢觸覺、痛覺、冷熱覺,有無感覺減退、消失或過敏。 · 2.檢查腹壁反射、肛周反射及提睪反射。 · 3.檢查膝、踝腱反射,有無膝、踝痙攣及Babinski征、 Chaddock征、 Oppenheim征、 Rossolimo征、 Gordon征等病理反射。 · 4.對比兩側肌力及肌張力。 胸腰脊髓節段損傷定位 · 第四胸脊髓:男性乳頭平面感覺喪失或減退。 · 第七胸:肋弓下緣平面感覺消失,上腹壁反射消失。 · 第九胸:臍平面感覺消失,中腹壁反射消失。 · 第十一胸:下腹壁平面感覺消失,下腹壁反射消失。 · 第二腰:大腿前面、外側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膝反射消失或減弱,髂腰肌和股四頭肌肌力減弱或癱瘓。 · 第四腰:小腿、足前面、外側皮膚感覺消失或減退,脛前肌和腓骨長短肌肌力減弱或癱瘓。 · 第二骶:大、小便障礙,肛周反射、提睪反射消失或減弱。 六.特殊檢查 · 1.直退抬高試驗 · 2.直退抬高加強試驗(Bragard征) · 3.屈頸試驗(Hepu征或 Soto-Hall征) · 4.腘神經壓迫試驗 · 5.髖膝屈曲試驗 · 6.股神經牽拉試驗(Ely征) · 7.拾物試驗 · 8.脊椎被動伸展試驗 · 9.軸位牽引試驗 直腿抬高試驗 · 患者仰臥位,檢查者以一手托患者足跟部,另一手保持膝關節在伸直位,將下肢逐漸抬高,若抬高到一定高度患者感覺疼痛,同時檢查者也感到一定阻力,即為陽性。提示:坐骨神經和腘繩肌被牽拉。 · 正常者可達到70度。 · 長期練功者,直退抬高超過90度。 直腿抬高加強試驗 · 在直腿抬高出現陽性時,再將腿放低5度,患者不再感覺疼痛,再將踝關節被動背屈,若此時出現疼痛,即為陽性。 · 提示:坐骨神經被牽拉。 屈頸試驗 · 患者仰臥,四肢自然放平,檢查者以一手固定其胸骨使脊椎不能發生前屈運動,另一手托患者頭頸使頸前屈,如此動作可使脊髓上升1~2cm,同時向上牽拉神經及硬膜。 · 如腰骶神經根有病變,將因牽拉緊張而產生下肢放射性疼痛,為陽性。 腘神經壓迫試驗 · 將患側髖關節和膝關節分別屈曲至90°,然后逐漸伸直膝關節,至出現坐骨神經痛為止。再將膝放低到不痛的位置,以手壓迫股二頭肌腱內側之腘神經。 · 如有腰至下肢的放射性疼痛出現,即是陽性;此癥多見于腰椎間盤突出癥,而在其他腰部疾患多為陰性。 髖膝屈曲試驗 · 盡量使患者兩髖、膝屈曲,然后把膝部壓向腹部,此時腹部出現前屈運動。 · 如出現疼痛,是為陽性,表明骶髂關節或腰骶關節病變。 股神經牽拉試驗(Ely征) · 患者俯臥,檢查者握住其踝部后屈曲膝關節,使足跟貼住臀部,然后使整個大腿后伸,在試驗過程中如出現沿股神經有放射性疼痛,則為陽性,多見于腰椎間盤突出癥。 拾物試驗 · 患者拾取地面物品時,腰部無法彎曲,僅靠屈髖、屈膝方可,此為陽性, · 多見于脊椎結核、腰椎間盤突出癥、強直性脊椎炎。 脊椎被動伸展試驗 · 主要用于檢查小兒患者,囑其俯臥,檢查者將患兒雙腿拉起,觀察腰部伸展是否正常或有否僵直現象,患兒出現腰部僵直,多見于脊椎結核。 · 成人推拿也常有此法作為治療手法,如 · 牛犁地 · 鴨浮水 軸位牽引試驗 · 病人仰臥,兩肘直伸,雙手握床頭的欄桿或由一助手用手自病人腋下固定軀干。檢查者用手沿其軀干的縱軸方向牽引健側下肢,并讓病人在膝伸直位抬高患側下肢,觀察抬高之度數與不牽引時相比,是否升高。 · 能升高者說明是可復位之腰椎間盤突出癥,不能升高者,可能由粘連或固定之突出,難以復位。 · 牽引(機械牽引、吊單杠、倒吊、牽抖)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基本方法。 · 在牽引時病人覺疼痛有減輕。
常用肌肉檢查方法 · 提肩胛肌:術者用一手壓于患者肩部做阻力,令患者用力提肩,術者另一手可觸摸提肩胛肌的肌張力大小。 · 斜方肌:術者用手置于肩上作阻力,令患者作聳肩動作。 · 岡上肌:令患者作肩關節外展15°時,術者用手置于被檢側上肢的外側作阻力。 · 岡下肌:令患者屈肘后作上臂外旋動作,術者對此動作給以阻力。 · 菱形肌:令患者雙手叉腰后,兩側肘部向后用力,術者一手對被檢查肘部作阻力,另一手在肩胛骨內側觸摸菱形肌的收縮力。 常用肌肉的檢查 · 骶棘肌:令患者俯臥位,軀干作向后背伸的動作,術者一手推背部向下作阻力,另一手可觸摸骶棘肌的收縮力。 · 臀大肌:患者俯臥位,用力將大腿后伸,小腿屈曲,術者一手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臀大肌的收縮力。 · 臀中肌:患者取健側在下的側臥位,被檢側下肢伸直并內旋,用力將大腿作外展動作,術者一手給以阻力,另一手可觸摸臀中肌的收縮力。 · 犁狀肌:患者取仰臥位,下肢伸直并用力外旋,術者用力作阻力,則可測之。 · 髂腰肌:患者取坐位,膝關節自然屈曲于90°。令患者用力作屈髖動作,術者用手壓病人大腿前側作阻力,可測出髂腰肌力。 常有肌肉的檢查 · 股四頭肌:患者取坐位,膝關節屈曲后用力作伸膝動作,術者一手置于患者小腿前側給以助力,另一手在大腿前側可觸摸股四頭肌的收縮力。 · 拇長伸肌:患者仰臥位,令用力將拇趾背伸,術者用手指將該拇趾向足底壓給以阻力。 · 拇長屈肌:患者仰臥,令用力將拇趾向足底屈曲,術者用手指將該拇趾向背側推給以阻力
0
喜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