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研究》課題階段性研究總結 作者:濟源市梨林一中《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的研究》課題組 一、課題研究的實施方案和主要工作 (一)自從今年課題申報立項成功以來,我們課題組成員進一步明確了課題研究的目的:新的《化學課程標準》提出了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新意識,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也成為理解化學、進行科學探究、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形成社會價值觀的過程。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和解決化學問題的重要實踐活動。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也是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的重要內容,對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所學的內容,從而獲得新的知識,并由此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終身學習等能力。完善了課題的實施方案:首先明確課題研究小組中各個成員的分工:課題組成員具體分工:組長段利寧:負責組織整個課題實驗過程。 馮偉力:負責撰寫實驗方案、開題報告、課題實驗方案,整理課題階段性成果、撰寫論文、階段性實驗報告、總課題實驗報告。賀成凌、熊永紅:負責收集整理實驗資料,進行實驗檔案歸類整理,撰寫實驗論文。李合奎、蔡玉清、張佩玲:負責課堂教學實驗研究,撰寫實驗論文。 (二)、其次明確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研究目標:1、通過在化學科的課堂教學中以探究性學習的思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教師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各種能力,初步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2、促進課題組成員的教育觀、人才觀、學生觀、知識觀、評價觀的轉變,推進探究性學習。 3、構建適合探究性學習的化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究引導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方法的途徑與措施 4、加強化學實驗教學,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5、在化學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使之學生的探索與綜合實踐活動課有機的整合。 (三)、是重審課題研究的意義:義務教育的化學教學應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使學生獲得進一步學習和發展所需要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在促進社會發展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過化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提高未來公民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首先做為教師本人轉變教育觀念----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課堂教學是進行創新教育的主陣地,而傳統實驗教學往往是一只粉筆、一塊黑板,幾種儀器,以教師講授和單獨演示為主,學生沒有親自參與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這嚴重挫傷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扼殺了學生創新的欲望,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 第一:教學思想的轉變----由知識傳授轉變為能力培養,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核心,把教學當作師生相互學習、相互探討的過程,讓學生不僅動口、動腦,還要親自動手,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尋找知識生長點和知識的延伸點,為學生的創新提供基本前提。 第二:教師角色的轉變----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開放性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評價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力求去探索、認知,但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而需要后天的培養,因此教師要營造一種氛圍,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再提出探索性問題,科學引導思維發展,并對學生的分析、解答從鼓勵的原則上做出科學的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為全面發展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 2、改革教學方法----科學性原則 (1)創設情景,引發思維 積極思維是在迫切需要解決問題時開始的,提出問題是思維活動好的開端。 教學中教師設計問題時既要新穎別致,又要富有啟發性、挑戰性、誘惑力,還要具有廣泛的討論空間,創設一種情景來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在化學實驗教學時,教師應抓住知識間的滲透和遷移,明確提出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問題中來,并帶著問題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研究、探索并設計實驗方案,使學生思維始終處于積極狀態。例如,我們在講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時,事先準備了如下幾組實驗:(一)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二)純碳酸鈣粉末與稀鹽酸反應;(三)石灰石與稀鹽酸反應;(四)石灰石與濃鹽酸反應;(五)石灰石與稀硫酸反應。讓五名學生到前面來依次分別做這五個實驗,然后讓同學們共同討論:在實驗室條件下制取二氧化碳選用哪組實驗最合適?為什么?在經過討論和爭論之后,同學們得出共同的結論:實驗室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跟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最適合。從而不僅使學生們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而且也使學生們學會了對比實驗和優化實驗的方法。 (2)適時發散,開拓思維 如何使學生興趣高漲、積極思維,是尤其重要的。教師要從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千方百計啟動非智力因素,設計一些發散性問題,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動態處理,通過變換問題結構、已知條件等不同角度提出問題,提高學生對事物認識的全面性,再及時引導進行收斂,突出主題,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知識的升華。 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則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徑。為了更有效地加強實驗教學,我們把教材規定的實驗做了如下的改進和變通: (一)演示實驗本來是由教師在課堂上做并指導學生觀察的實驗,在初學時,這種演示實驗必須由教師親手去做,它對于以后的學生實驗有著示范的作用。到了一定階段,在學生們做了幾個分組實驗之后,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將演示實驗轉化為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的演示實驗。初三學生的好奇心強,富有參與精神,很樂于自己動手做實驗,而且每次實驗的成功都給他們帶來無比的欣喜。一些學生在前面做實驗,下面的同學也仿佛自己在做實驗,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一起,使得整個課堂的教與學融為一體。動手做實驗的學生由于是在全體同學面前做實驗,注意力特別集中,收效特別好。這不僅創造和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也鍛煉了他們大膽、心細、勇于表現的良好品質。 (二)將演示實驗改為邊講邊實驗。一些演示實驗的現象不明顯,可見度校盡管操作較簡單,但如果由教師在前面做,學生們在下面觀察,效果就會很不好。而把它改成邊講邊實驗,效果就很顯著,由不受學生歡迎到很受學生歡迎。 (三)將分組實驗改為單人實驗。這樣做使每個學生都能親自動手操作而且獨立進行。它有利于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們懂得:辦任何事情都要有目的、有計劃,還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培養獨立工作的能力,這也是教育本身所急需培養的一種能力。 二、具體實驗研究的主要措施: 1、組織課題組人員學習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等有關方件及有關教育理論書籍和材料,并不定期的組織交流學習。 2、精選實驗學校與執教教師,以保證實驗研究順利進行。 3、建立課題研究交流學習制度,每學期組織一到兩次教學觀摩活動,每個實驗教師每學期初必須制訂研究計劃,期未寫出階段性小結。 4、建立資料信息收集制度與實驗研究過程記載制度,保證實驗過程資料的完整性。 5、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借鑒學習他人經驗,建立本課題專用網頁,組織課題組到課改實驗區考察學習。 三、課題進展 根據課題計劃,我們采取教育實驗法、經驗總結法、文獻資料法、個案分析法。進行研究,目前已經進行了前兩個階段的工作。(一)準備階段:在此階段我們完成了課題方案的設計,并請專家論證可行性;制定了課題研究計劃,申報、確定了課題;利用網絡、非網絡收集了各種實驗資料,為課題研究做好前期工作。(二)實施階段:在此階段我們進一步學習理論,開展各項課題培訓工作;調查探索階段:開題、啟動課題實驗,設定試驗班或實驗個體,操作變量、跟蹤觀察、調查、收集階段實驗報告,撰寫相關論文。做好個案分析,進行階段論證,撰寫階段實驗報告,形成化學教學探究模式的雛形。 通過活動,我們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獲獎或發表的論文 熊永紅 《在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初探》 熊永紅 《創新教育和創新能力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馮偉力 《在化學課堂中進行探究性學習》 李合奎 《快樂學化學》 段利寧 《發揮實驗優勢、培養創新能力》 賀成林 《如何上好探究性實驗課》 張佩玲 《做好分組實驗、培養探究能力》 四、課題研究的主要問題和困難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探究性學習教育不是階段性的,不可能立馬見效,探究性學習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借此充分調動多種感官感知刺激,使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維活動,來刺激學生發現新問題,驅使他們積極思考,探究其中奧秘,進而為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所以教師必需挖掘實驗教學潛能,特別是實驗復習課,不能簡單的停留在實驗的觀察,更不能是新課的重復,而應創造性設計實驗----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貼近生活而又側重知識綜合應用,這樣學生才能感覺到問題具有一定挑戰性從而積極思考,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加工、再整理和再創造,以探求解決問題的新方案、新方法,若長期堅持對學生這種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就會使創新成為學生的一種持久的、穩固的品質----即創新精神。 五、下一步研究計劃 通過上一階段的事實,我們在理論上有了豐富,實踐經驗上有了積累,對探究性學習的情景和分寸有了把握,對今后深入進行研究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下一步我們主要是對預期目標進行評估,做好課題總結;整理深化結果;撰寫研究報告等。
|
|
來自: 昵稱17888478 > 《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