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注古典詩詞 | 鼓勵原創文學 成都,別名蓉城。何為蓉?即芙蓉也,得此名,是花蕊夫人所賜,據說花蕊夫人生得: 花不以擬其色, 蕊差堪狀其容。 蜀主孟昶最喜歡她,于是令全城遍植芙蓉以贊其美,一座城,因一人。 自古詩人例到蜀,于唐為甚。李白、杜甫,岑參、高適、元稹、白居易、劉禹錫、賈島、李商隱、溫庭筠、初唐四杰等盡皆入蜀。杜甫曾兩度在成都居住,留下200多首描寫成都詩詞。蜀地之于詩人,不僅僅是躲避戰亂與多舛命運的避風港,更是成就其詩才與文名的福地,甚而成了一日都不能忘的精神故鄉。在詩人們的眼中,成都“喧然名都會”人口繁盛,“萬戶千門入畫圖”,氣候“季冬樹木蒼”,空氣質量更是“水綠天青不起塵”。他們的歌詠,成就蜀地千年的風華。 { 詩仙李白眼中的成都 } 九天開出一成都 唐代是成都這座城市鼎盛和絢麗的時期,詩仙李白在蜀中游歷時,對這座“九天開出一成都”的逍遙都市眷戀不已,寫下眾多關于成都的詩詞,至今被人傳頌。在李白的眾多詩歌中,《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集中描繪了他眼中的成都。其中成都的自然景觀、人文地理、風物無所不包,李白甚至得出結論:秦川得及此間無。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其一】 胡塵輕拂建章臺, 圣主西巡蜀道來。 劍壁門高五千尺, 石為樓閣九天開。 【其二】 九天開出一成都, 萬戶千門入畫圖。 草樹云山如錦繡, 秦川得及此間無。 【其三】 華陽春樹號新豐, 行入新都若舊宮。 柳色未饒秦地綠, 花光不減上陽紅。 【其四】 誰道君王行路難, 六龍西幸萬人歡。 地轉錦江成渭水, 天回玉壘作長安。 【其五】 萬國同風共一時, 錦江何謝曲江池。 石鏡更明天上月, 后宮親得照蛾眉。 【其六】 濯錦清江萬里流, 云帆龍舸下揚州。 北地雖夸上林苑, 南京還有散花樓。 【其七】 錦水東流繞錦城, 星橋北掛象天星。 四海此中朝圣主, 峨眉山下列仙庭。 【其八】 秦開蜀道置金牛, 漢水元通星漢流。 天子一行遺圣跡, 錦城長作帝王州。 【其九】 水綠天青不起塵, 風光和暖勝三秦。 萬國煙花隨玉輦, 西來添作錦江春。 【其十】 劍閣重關蜀北門, 上皇歸馬若云屯。 少帝長安開紫極, 雙懸日月照乾坤。 在李白眼中,成都的居住環境是怡人的,就如同九霄云一般,是一座似神仙居住的樂土。千家萬戶熱鬧非凡的繁榮景象像一幅圖畫,成都翠草綠樹白云青山紅崖如同蜀絲錦繡,長安所在的秦川,哪里趕得上這里好! { 詩圣杜甫眼中的成都 } 喧然名都會,花重錦官城。 詩圣杜甫對成都的感情更為深厚,在杜詩中,能窺見成都當時的自然風貌,“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也能發現成都的季節交替,城市景觀之美好。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此詩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名詩,也幾乎成為了成都風貌的標志性詩句,對成都這座園林式城市做了個性化描寫。 《水檻遣心·二首》 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 葉潤林塘密,衣干枕席清。 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 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生。 此詩還原了成都當時的城市格局與市容,“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描繪了成都人口的興旺、繁榮。 《贈花卿》 杜甫 錦城絲管日紛紛, 半入江風半入云。 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此詩描寫了成都上層社會優雅、高檔次的文化休閑生活,刻畫了成都自古便有的濃厚音樂氣氛。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 高者掛罥長林梢, 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 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 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 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 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此詩描寫了成都的自然氣象,如“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詩就是成都的詩史。 《成都府》 杜甫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見故鄉。 大江東流去,游子去日長。 曾城填華屋,季冬樹木蒼。 喧然名都會,吹簫間笙簧。 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梁。 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眾星尚爭光。 自古有羈旅,我何苦哀傷。 唐朝,成都“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商貿繁華,有“揚一益二”之稱。經歷蜀道艱險到達成都的杜甫,立即賦詩《成都府》,抒發了他對成都繁華的贊美和驚喜之情。成都很大,不僅有秦時所建的大城、少城,還有隋代建的州城,真可謂“曾城”。成都氣候宜人,到了歲末,樹木仍然蒼綠。成都人流熙攘,市井熱鬧,各種娛樂聲不絕于耳,樂器和弦優美,令人感嘆成都“音樂之都”的美譽名不虛傳。眼前的成都印象讓杜甫油然感嘆道:“信美無與適”。 { 眾詩人眼中的成都 } 蜀錦出名酒家多 成都蜀錦自漢代就已經相當繁榮,漢代時,成都已有專門的錦官,并建有錦官城,成都也因此而名為錦城,濯錦的河流也被稱作錦江。到了唐代,蜀錦業更加興旺發達,詩人劉禹錫寫下《浪淘沙》組詩,描繪唐代蜀錦文化的繁盛。 《浪淘沙·一》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浪淘沙·二》 洛水橋邊春日斜, 碧流輕淺見瓊砂。 無端岸上狂風疾, 驚起鴛鴦出浪花。 《浪淘沙·三》 汴水東流虎眼文, 清淮曉色鴨頭春。 君看渡口淘沙處, 渡卻人間多少人。 《浪淘沙·四》 鸚鵡洲頭浪飐沙, 青樓春望日將斜。 銜泥燕子爭歸舍, 獨自狂夫不憶家。 《浪淘沙·五》 濯錦江邊兩岸花, 春風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鴛鴦錦, 將向中流匹晚霞。 《浪淘沙·六》 日照澄洲江霧開, 淘金女伴滿江偎。 美人首飾侯王印, 盡是沙中浪底來。 《浪淘沙·七》 八月濤聲吼地來, 頭高數丈觸山回。 須臾卻入海門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浪淘沙·八》 莫道讒言如浪深, 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 吹盡狂沙始到金。 《浪淘沙·九》 流水淘沙不暫停, 前波未滅后波生。 令人忽憶瀟湘渚, 回唱迎神三兩聲。 其中《浪淘沙·五》描繪了:夕陽西下,晚霞當空,江水中的蜀錦與倒映在江水中的晚霞交織在一起,如同一幅長卷畫一樣在錦江中緩緩展開。濯錦多少緩和了錦官城的神秘氣氛,一批蜀錦織成,便到濯錦江漂練,美麗的意境也時時定格在當年成都人的記憶之中。 成都人熱愛生活,追求閑適的生活自古便有習俗。成都人的文化休閑生活也可謂豐富異常。著名詩人張籍作詩《成都曲》,通過描寫成都市郊的風物人情和市井繁華景況,表現了詩人對成都的熱愛,對太平生活的向往。唐代詩人李商隱曾經一個人在成都街頭尋尋覓覓,他戴著一方頭巾,手拿一把折扇,專揀有酒家的地方閑逛,結果發現“美酒成都堪送老,當壚仍是卓文君”,唐代成都酒家的格局還原封不動保持著漢代的格局,招攬客人的仍是美麗多情的老板娘。 《成都曲》 張籍 錦江近西煙水綠, 新雨山頭荔枝熟。 萬里橋邊多酒家, 游人愛向誰家宿? 錦江以江水清澄、濯錦鮮明而著稱。詩人順著錦江西望,新雨初霽,在綠水煙波的背景下,山頭嶺畔,荔枝垂紅,四野飄滿清香,一派祥和的如畫風光。再看成都當時的市井文化,從萬里橋一路至浣花溪,“酒家”密布,因此這一帶有很多酒家供人們把杯餞行,而“酒家”之多令人眼花繚亂,選哪一家都不知道了,成都當時酒文化的繁盛一目了然。 【每日一詩】 《初春小雨》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