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下導學案編寫及使用要求 一、導學案界定 1、什么是導學案 “導學案”是引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它是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已有經驗、具體文本、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當地的教學資源而制定的學生的學習方案。導學案實質上是教師用以幫助學生掌握教材內容,溝通學與教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建構知識能力的一種重要媒介,具有“導讀、導聽、導思、導做”的作用。 2、導學案的主要特點 從導學案的內涵看,導學案具有鮮明的主體性、探索性、引導性。 從導學案的實施看,問題探究是導學案的關鍵;知識結構梳理是導學案的重點;閱讀思考、質疑釋疑是導學案的特色;鞏固、練習、反思是導學案的著力點。 3、導學案與教案的區別 導學案在目標要求、課堂角色、教學方式等方面不同于教案。教案是教師閱讀課標和教材,經過分析、加工、整理而寫出的教學過程案例。而導學案則是在教案基礎上為發展學生學習能力而設計的一系列問題探索,由學生直接參與,并主動求知的學習活動的案例。
二、怎樣編寫導學案 1、導學案設計的原則 (1)課時化原則:分課時處理學習內容,防止幾個小專題內容只寫成一個導學案。 (2)問題化原則: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點、能力點,通過對知識點的設疑(以問題形式設計成題組)、質疑、釋疑、激思、培養學生的能力品質和創新素質。要使設計的導學案讓學生學得懂、學得興趣,關鍵在于所設計的導學問題是否有探索性,能否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要依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依據學情,精心構建導學問題鏈。 (3)參與化原則:在導學案設計中應考慮讓學生進行參與性學習,通過導學案創造人人參與的機會,激勵人人參與的熱情,提高人人參與的能力,激勵人人參與的意識,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 (4)方法化原則:強化學法指導。通過導學案教學變“授人以魚”為“授人以漁”,同時注意學法指導的基礎性與發展性。 (5)層次化原則:在編寫導學案時應該將難易不一,雜亂無序的學習內容處理成有序的、階梯性的,符合每階層學生認知規律的學習方案,從而達到提高全體學生素質,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6)生活化原則:盡可能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聯系。 2、導學案編制的要求 從“教案”到“導學案”的轉變,必須把教師的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學習的目標,把學習目標設計成學習方案交給學生。根據學生現有知識,自學能力水平和教學要求,參照各方面信息,制定出一整套學生自學的“導學案”。其特點是教學重心由老師如何“教”轉變為學生如何“學”,要具有預先性和指導性。 各科的導學案設計和編寫的一般要求: (1)理清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努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自問、自做、自練的方法和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增強對學習的興趣。 (2)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實現掌握知識(學會)與發展能力(會學)的統一,使導學案成為學生掌握學科知識體系和學科學習方式的載體,教師教學的基本依據。 (3)實現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的統一。導學案的編寫應該充分考慮和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知識水平,使導學案具有較大的彈性和適應性。 一個優秀的導學案設計,應具備以下顯著的特點: (1)目標明確—具體而明確(用什么具體方式來學,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 (2)重點難點清晰—把握要準確(基于學情和認知規律,表述到位); (3)學法指導到位—精到而適用(學法指導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手段,即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對某個內容學習時會出現什么問題,用什么方法方式解決這個問題時可以走最短的路、最有效,學法指導的實質就是告訴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需要注意的方法或使用說明。) (4)知識鏈接有效——簡明并相關(目的性強、提升性強) (5)問題探究性強——編寫要精心(啟發學生思維;問題不宜太多太碎;問題應引導學生閱讀并思考)。問題設計的關鍵是要使學生意識到要解決教師設計的問題不看書不行,看書不看具體也不行,光看書不思考也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即讓學生通過問題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學會看書,學會自學。 3、導學案編制的方法 (1)明確教學目標建立知識結構框架。 導學案中要體現出明確、具體的學習目標。即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知識結構包括學科知識結構、單元或章的知識結構、課時知識結構。通過知識結構分析,建立知識結構框架,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宏觀認識。 (2)把握知識重、難點,找出最佳切入點。“導學案”把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給學生一定方法引導和思維啟示,讓學生自己動腦,分析解決問題,在探究中加深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能力。 (3)設計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 設計恰當的問題是引導學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是“導學案”設計的關鍵所在。教師要依據學習目標、學習內容、依據學生的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問題的設置要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認知規律,有一定的科學性,啟發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同時還要具有一定的層次性。 (4)通過練習及時自查和鞏固學習效果。 在“導學案”的最后還要有一部分對學生自學探索后的自查鞏固。學生層次不同,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較大差異,自學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許多各個層面的新問題,幫助學生及時從練習中發現這些問題并進行及時的正確的引導,對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思維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4、導學案編寫的主要內容 (1)學習目標:對本節課的知識點按照掌握的程度進行分類,并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有機整合,讓學生一目了然,知道本節課要探索的內容及達到的目的。重點:突出過程與方法,關注獲取知識、養成能力的過程,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結論的本身。 (2)學習方法:對本節課使用的主要學習方法進行突出,如實驗探究法、小組互助法等,使學生有據可依。 (3)學習過程: 1)回顧舊知,復習自測。主要是對與本節課相關的一些知識進行突出、提示。有時也可用來引出課題。 2)導學過程,含教學內容、情境、問題、方法、媒體設計等,把知識問題化,引導學生更好地去閱讀課本,帶著問題去主動思考課本知識,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最大程度的還原科學發展的過程,充分體現導學案導學的功能。 3)小結。在設計導學案時,必須留有小結時間,指導學生對本課時學習內容、學習活動進行總結反思。 4)達標訓練,緊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能力培養目標,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題,一般是分為兩組,題組一是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練習,題組二重在培養學生能力,使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的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5、導學案編寫中的集體備課程序 導學案編寫中必須落實好集體備課要求,要真正意義上實現資源共享。學科組教師對課時任務的分配可結合組內實際情況,提倡寒暑假的超前備課。具體過程為:寒暑假備課→主備教師備課→備課組備課→課前備課→課后備課。 (1)寒暑假備課,指了解學生,疏通教材,從縱橫兩方面把握知識體系。 (2)個體備課:主備教師提前一周根據課標和教材體系以及學生情況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合適的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以及多種多樣的學科探究方法、建構好課時及單元知識體系、符合學生學情的課堂鞏固訓練題組和達標檢測題,設計教學程序,最終以電子版的形式將導學案初稿提交學科組。 (3)集體備課:備課組長召集組員集體審稿,提出修改意見,主備教師按集體意見將“導學案”修改后印刷。 (4)個人細備:上課前一天,任課教師對導學案再次進行閱讀,在導學案左右兩旁規定的教學隨筆處加注個人備課內容。 三、導學案使用要求: 1、對學生的要求 (1)教師需要在提前一天或在課堂上將導學案發給學生,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內容認真進行課本預習。所有學生必須自行解決導學案中基礎題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做拓展題,即每個學生通過預習要自主學會50%的新知,生疏或難以解決的問題應用雙色筆做好標記,并做好筆記,課堂上與同學交流或向老師質疑。 (2)課堂上注意使用雙色筆做好糾錯記錄,養成標注重點內容的習慣,以便今后復習。學完一課后,要在導學案的空白處寫上學后記,記錄出自己對一些易錯點知識的分析。 (3)每一周將各科導學案進行歸類整理裝訂成復習資料。 2、對教師的要求 (1)認真指導學生使用導學案,上課前必須抽批部分導學案,以便了解學情,再次進行課前備課。 (2)課堂教學時要充分發揮課本的作用,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獨學、對學、群學將新知識放手給學生,讓學生在思考、討論、解答、歸納、展示中學會學習、學會知識、培養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學相長。 (3)課堂可分為五環節:自學質疑、認定目標、交流探究、梳理小結、達標反饋。 (4)課后反思要不斷完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