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說The Sense of an Ending不錯。很多人都喜歡這部小說,并且它還獲得了布克獎——英語文學的重量級獎項之一。但是奇怪的事兒來了。在獲獎之后,人們沒有從前那么喜歡這部小說了。
作者:約旦·愛倫伯格(Jordan Ellenberg) 為什么帥哥都那么混蛋?譯者:knowwell 發布:2014-06-07 18:03:33
一位模特正參加悉尼的一次試鏡 Marianna Massey拍攝 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說The Sense of an Ending不錯。很多人都喜歡這部小說,并且它還獲得了布克獎——英語文學的重量級獎項之一。但是奇怪的事兒來了。在獲獎之后,人們沒有從前那么喜歡這部小說了。它在Goodreads上的排名驟然下滑,而且它并不是唯一遭此厄運的小說。最近社會學家巴拉茲·卡瓦茨和阿曼達·J·莎克里發表了一篇論文,其中研究了一組共32部英語小說,它們都曾獲得過重要的文學獎項。在獲獎之后,它們在Goodreads上的排名平均下滑3.75到4個位次。另外一組研究對象則是入圍但是最終并未獲獎的小說,它們跟獲獎小說的水平相當,但是卻未出現如此現象。 如果一本書能夠獲得布克獎,我們會理所當然的認為它是本好書。每一位社會學家,好吧,每一個12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如果我們聽說有其他人也跟我們一樣喜歡一樣東西,那我們會更加喜歡它。那又如何來解釋“布克反彈”現象呢? 從某種程度來說,它是一種被稱之為伯克遜謬誤的統計失真。如果你對相關性略知一二,你會知道相關并不代表因果關系。比如兩個變量,學生的身高和數學成績,它們可能具有相關性。雖然數學成績好并不能讓你長高,同樣的,你再長得高點,也不能提高你的數學成績。事實是,年齡大一點的孩子通常個子高一些,同時他們的數學成績也會好一些。基于一個共同的原因,使得兩個變量朝著相同的方向發展,由此兩者之間產生了相關性。 但是這并不是誤導相關產生的唯一原因。約瑟夫·伯克遜,長期擔任Mayo診所的醫學統計部領導,他在1938年發現共同的影響也可以導致相關性。伯克遜的研究是基于醫院的醫學數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大方塊中的男人”這個例子,來更容易的解釋這個現象。 假設你在和男人約會。你可能會注意到,在你的候選人員中,那些帥哥的脾氣更加不好,而那些友好的男人又往往更丑些。這是否意味著對人友好會把人變丑?好吧,也許是的。不過不是非得這樣。 讓我們回到“大方塊中的男人”。(而且我想提醒你,在How Not to Be Wrong.中你會找到比下圖更驚人的手繪插圖)
現在,讓我們做一個有效的假設,即方塊中的男人實際上是等分布的。更具體點說,我們把這些男人分為4類,既友好又長得帥的,友好但是長得丑的,不友好但長得帥的和不友好又長得丑的,每一類的人數都差不多。 但是友好和帥氣具有一個共同的效應:只有這些人你才會注意到。說實話,那些脾氣又臭長得又丑的男人根本不在你的考慮范圍之內。因此在這個大方塊中,只有一個小三角才是你的選擇范圍。
此謬誤也是文學上的勢力現象產生的驅動力之一。為什么流行小說評價如此糟糕?并非是大眾不懂得欣賞,而是因為每個人讀的小說只在自己能接受的三角范圍內,它們要么流行,要么很好。在這個范圍內,好的小說更可能不那么流行,就好比那些比較帥氣的男人更可能是個大混蛋!如果你強迫自己讀一些完全隨機選擇的非流行小說(我曾經當過一個文學獎的評委,所以我確實這么干過),你會發現它們中的大多數,都非常的糟糕,就跟流行小說的表現一樣。而且我能想像,如果你從OkCupid上完全隨機的選擇約會對象,你會發現那些不怎么具有吸引力的男人和俊朗的帥哥一樣混蛋。不過我可不推薦這個實驗,即便是打著數學啟蒙的旗號。 至此,朱利安·巴恩斯的遭遇已經相當明了。你可能已經讀過The Sense of an Ending,并且在Goodreads上給它打了分。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兩個,一個是因為它恰好就是你會喜歡的那類小說,另一個是因為它獲得了布克獎。如果一本書獲了獎,那么它的讀者就不僅僅是那些之前就已經很熱愛它的核心粉絲群體了。獲獎是每一個作家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一本書被讀到的越頻繁,喜歡它的讀者的比例就越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