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春 2014-06-09 18:16
去年年初開始在微信上做了幾個實驗,其中一個是建各種行業群,并取名為“軟硬結合”、“軟硬結合2”、“軟硬結合3”等。為什么是軟硬結合?如果把2009-2012這段時間劃分為移動互聯網的軟件時代,那么從2013年開始,可以算是移動互聯網的硬件時代。 移動互聯網硬件時代的開啟,要感謝幾件產品:Pebble,Google Glass,Jawbone Up,也就是所謂的可傳遞設備。 如果不是國外有這么幾件具備代表性的可穿戴設備火爆,國內的硬件創業浪潮也不會這么快到來。本月27號本人會去參加雷鋒網聯合主辦的上海首屆智能穿戴產業創新峰會,屆時會對可穿戴設備目前在國內的發展跟上海的朋友做一些討論。 目前國內可穿戴設備遭遇的最大問題,應該是“雷聲大雨點小”。遇到做硬件創業的小伙伴,只要問起,大多數會說自己在做些可穿戴設備。但我們隨便打開一個國內的電商網站,搜智能可穿戴設備,得到結果最多的依然是手環和手表。智能手表基本都長一個樣,功能也沒有太大差別,都是基于Android做了些修改。手環也差不多,無非是計步,測心率,測睡眠,沒了。 難道真的就這樣了? 軟硬結合并不是說做個硬件,配個App就完了。軟硬結合更強調的是一種跨界,而不僅僅是軟件+硬件。目前看來,在做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從業者,大多數還只是硬件或者軟件工程師以及產品經理,如果能有更多別的領域的從業者進來,可穿戴設備才有可能真的爆發。 很多產品在國外很火,但在國內卻未必,中國市場很大,也很神奇。如果沒有學術界的力量,沒有藝術,沒有設計等領域的精英聚到一起,所謂的軟硬結合,始終難以實現真正的結合。 沒有真正的結合,國內的可穿戴設備就只能是雷聲大雨點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