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 唐·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詩詞朗誦《黃鶴樓》朗誦踐離 【歷史傳說】 黃鶴樓,舊址在武昌黃鶴磯,背靠蛇山,前臨大江,今武漢長江大橋武昌橋頭。關(guān)于黃鶴樓的來歷有多種說法,,《齊諧志》說仙人王子安乘黃鶴飛過黃鶴山,后人在此山造樓紀(jì)念,故名黃鶴樓。《述異記》說茍環(huán)曾在黃鶴樓上望見空中有仙人乘鶴而下,然后騎鶴而去。《太平寰宇記》說三國蜀漢費文襪登仙駕鶴到此樓休息,故名。據(jù)《報恩錄》記載,黃鶴樓原為辛氏開設(shè)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fù)來,取笛吹奏,并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了紀(jì)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歌曲:黃鶴樓 演唱:童麗 【作者簡介】 崔顥(hào)(約公元704—754年),漢族,唐朝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士,以《黃鶴樓》詩,頗令李白折服。唐玄宗開元11年(公元723年)進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寫詩,唐代詩人,《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崔顥是盛唐著名詩人,現(xiàn)存作品四十多首,其中約三分之一描寫婦女生活,反映了當(dāng)時上層統(tǒng)治階級生活的一個側(cè)面。他的邊塞詩寫得慷慨豪邁。小詩如《長干行》接近民歌。 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jié)忽變常體,風(fēng)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并驅(qū)江、鮑。后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關(guān)于此詩還有一段傳聞不脛而走。據(jù)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載:“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云。” 【注釋】 昔人:指傳說的騎鶴仙人。 已:已經(jīng)。乘:乘坐。 去:離去。指離黃鶴樓而去。 此地:這個地方。即黃鶴樓所在的黃鶴磯。 空:副詞,只,僅。余:剩下。 一去不復(fù)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來。語出《史記·刺客列傳》:“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一:副詞。一旦,一經(jīng)。 千載:千年。悠悠:這里形容白云浮蕩的樣子。 晴川:陽光照耀下的平川。這里指漢水平原。 歷歷:分明的樣子。漢陽:武漢三鎮(zhèn)之一。因在漢水北岸,故名。樹:樹木。全句意思是陽光照耀看漢水平原,漢陽鎮(zhèn)四周的樹木顯得格外分明。 芳草:香草。 萋萋:形容詞,有四個義項:①形容草木茂盛。本詩“芳草萋萋鸚鵡洲”即取此義。②云行彌漫的樣子。如鮑溶《范真?zhèn)魇逃塾屑囊蚍畛辍罚骸拜螺挛讔{云,楚客莫留恩。”③華麗的樣子。如潘岳《藉田賦》:“襲春服之萋萋兮,接游車之轔轔。”④衰颯的樣子。如王嬙《怨詩》:“秋木萋萋,其葉萋黃。” 鸚鵡洲:唐時在漢陽西南長江中,后漸被江水沖沒。 日暮:太陽將要落山。鄉(xiāng)關(guān):故鄉(xiāng)。何處是:意思是在何處。 煙波江上:江上的煙霧波濤。 【名句】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譯文:只見漢陽的樹木在陽光下郁郁蔥蔥,歷歷在目,鸚鵡洲上芳草一片茂盛,令人心動。 這一聯(lián)暗接“此地空余黃鶴樓”一句,由“空”而實,由昨而今,吟詠了一個主題:人生短促,自然永恒。 【詩詞賞析】 首聯(lián):“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詩的前兩聯(lián)寫身在黃鶴樓下仰觀寥廓天宇所見所感。當(dāng)詩人第一眼看到黃鶴樓時,無窮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飛的故事。黃鶴樓與仙道相關(guān),成仙得道,是人對自身生命永恒的冀盼,然而人生有限自然永恒,這是人類最大的無奈,因而,對人的生命短暫的無可奈何和對大自然生命永存的驚嘆和羨慕,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對生命的體悟,而是帶有十分自覺的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深刻思考了。 頷聯(lián):“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說它“一去不復(fù)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白云千載空悠悠”是在說天空的白云千百年來依然在空中飄來蕩去,并沒有因黃鶴一去不返而有所改變。面對白云,詩人意識到宇宙中時間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雖然沒有發(fā)生一連串《天問》式的感慨,但讀者已感覺到詩人心潮的起伏,領(lǐng)悟到詩人借助“黃鶴”、“白云”,等意象所傳達出的關(guān)于宇宙、人生真諦的思考。在詩人的筆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靈魂,千百年來朝來夕往,黃鶴樓相伴。 頸聯(lián):“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兩句筆鋒一轉(zhuǎn),由寫傳說中的仙人、黃鶴及黃鶴樓,轉(zhuǎn)而寫詩人眼前登黃鶴樓所見,詩人居高臨下,如從天上觀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這感慨也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展開。與寥廓的宇宙空間相比,人世間的距離感應(yīng)該是微不足道的,由寫虛幻的傳說轉(zhuǎn)為實寫眼前的所見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漢陽城清晰可見的樹木,鸚鵡洲上長勢茂盛的芳草,描繪了一個空明、悠遠的畫面,為引發(fā)詩人的鄉(xiāng)愁設(shè)置了鋪墊。 尾聯(lián):“日暮鄉(xiāng)關(guān)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時已黃昏,何處是我的家鄉(xiāng)?煙波飄渺的大江令人生起無限的鄉(xiāng)愁!這是寫詩人所感,感嘆人生,感嘆鄉(xiāng)愁。至此,詩人的真正意圖才顯現(xiàn)出來,吊古是為了傷今,抒發(fā)人生之失意,抒發(fā)思鄉(xiāng)之情懷。 全篇起、承、轉(zhuǎn)、合自然流暢,沒有一絲斧鑿痕跡。詩的前四句是敘仙人乘鶴的傳說,寫的是想象,是傳說,好就好在它是因黃鶴樓而觸發(fā)的,不能移于別處。它是自然而成,如沖口而出一般,絲毫沒有斧鑿的痕跡。而后四句則是寫實,寫景比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來的眼前景,作者并非著意刻畫,寫眼前所見、所感,抒發(fā)個人個人情懷。將神話與眼前事物巧妙融為一體,目睹景物,吊古傷今,盡抒胸臆,富含情韻,飄逸清新,一氣貫通。 前人推許此詩,王夫之說它“鵬飛象行,驚人以遠大”。宋人嚴(yán)羽在《滄浪詩話》里曾說:“唐人七言律詩,當(dāng)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清人孫洙深受此言影響,在《唐詩三百首》中就將其列為七律之冠。但此詩非七律之正格(頷聯(lián)就未對仗),而是亦古亦律的“變體”。 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顥是依據(jù)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云的詩句。亦如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所云:“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來源:http://ww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