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公元25年-22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大一統的朝代。東漢又稱后漢,乃為區別于西漢之前漢。東漢的首都洛陽被稱為東京,因此又以東京為東漢的代稱。共有十二帝,歷經196年。 公元25年劉秀稱帝,仍沿用漢的國號,定都洛陽。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東漢時,三公權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書臺權力得到提升。 在漢章帝后期,外戚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斗的序曲。漢和帝后,皇帝都是年幼即位,使得外戚勢力與宦官橫行朝堂,朝政日益衰敗。而東漢因富商豪強勢力已成,造成地主莊園勢力的膨脹問題無力解決,人口也不斷增加,糧食生產沒有跟上人口增長,漢靈帝即位之后,沉迷酒色,農民在多重殘酷壓榨下不堪重荷,終于在184年爆發了黃巾之亂,朝廷調集重兵才將這場聲勢浩大的變亂鎮壓下去。 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名存實亡,公元190年,又逢“董卓之亂”,皇帝大權旁落,而地方豪強也趁勢崛起,揭開了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大幕,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在洛陽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東漢結束。中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達400年的大分裂時期。 東漢在文化、軍事等方面亦有顯著成就。蔡倫改進造紙術;張衡發明地動儀和渾天儀。 同時佛教也在這段期間傳入中國。 東漢一代,豪強地主勢國擴張,門閥世族形成。這一時期,匈奴、羌族開始內遷,鮮卑族人據蒙古草原,都對后世的民族交流和融和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西漢末年,社會矛盾空前激化。王莽代漢建新朝之后,先后頒布“王田令”、“私屬令”等一系列新政,力圖緩解日益激化的社會矛盾。然而,王莽改制觸動了大豪強與許多上層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與排斥,加之改革措施過激過快,不但沒能緩解的社會矛盾,反而使這種矛盾空前激化,新朝末年水旱災害不斷,終于在新莽天鳳年間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一時間,四方響應,天下大亂。終于使這場由封建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自救式改革以失敗告終。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九世孫,父劉欽曾任南頓令。赤眉、綠林起義爆發后,新朝地皇三年(公元22年),劉秀與其兄為恢復劉姓統治,起事于舂陵,組成“舂陵軍”。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昆陽城下,面對新朝號稱百萬的圍剿大軍,西漢皇族后裔劉秀奮力死戰,終于在其他綠林軍配合下,一舉摧垮新莽大軍。昆陽之戰,標志著新朝賴以維持其統治的軍事力量基本上消耗殆盡。同年,綠林軍攻破長安,王莽死于義軍之手,新朝滅亡。更始帝劉玄北都洛陽后,劉秀被派往河北地區鎮撫州郡。河北地區的豪強地主率宗族、賓客、子弟先后歸附劉秀,成為他的有力支柱。 此后,劉秀拒絕聽從更始政權的調動。同年秋,又破降和收編了河北地區的農民起義軍,擴充了實力,因此,關西稱劉秀為“銅馬帝”。不久,與更始政權徹底決裂。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軍立漢朝皇裔劉盆子為漢帝,史稱建世帝。同月二十二己未日(公元25年8月5日),劉秀在河北稱帝,因劉秀系西漢皇族后裔,故國號仍為“漢”,劉秀就是漢世祖光武皇帝,稱建武元年。因劉秀所建立的漢朝首都在洛陽,劉邦所建立的漢朝首都在長安,在地理位置上一東一西,故后世稱劉邦所建漢朝為西漢,劉秀所建漢朝為東漢。 劉秀定都洛陽后,不斷對四方用兵,先后消滅了盤踞關中、號稱百萬的赤眉軍,割據隴右立地稱王的隗囂與在西蜀稱帝的公孫述等大小數十個割據勢力。經過十一年的東征西討,劉秀終于在公元36年掃滅了最后一個割據勢力—成家帝公孫述。自此,經歷了自新莽末年長達近十九年的紛爭混戰,中國再次歸于一統。 劉秀建國后,鑒于西漢時期權臣當政、外戚篡權以及地方權重等歷史教訓,首先致力于整頓吏治,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防范功臣、宗室諸王及外戚專權。雖封功臣為侯,賜予優厚的爵祿,但禁止他們干預政事。對諸侯王和外戚的權勢,也多方限制。 劉秀以“柔道治國”為主理念,退功臣、進文吏,使得大多數開國將帥皆以列侯歸鄉享受優厚待遇,而不參與政治。當時功臣能夠參議大政的僅鄧禹、李通、賈復三人而已。這幾個人亦深知劉秀心跡,“并剽(消除)甲兵,敦儒學”,以避猜忌。 劉秀對大臣更為警惕。建武時任大司徒者多遭打擊,如伏湛因事罷官,韓歆因剛直去位,又被逼自殺,歐陽歙、戴涉皆因罪下獄而死,史稱“自是大臣難居相任” 劉秀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為了提高皇帝的專制權力。劉秀對宗室諸王及外戚的控制更嚴。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劉秀重申西漢時代的阿附藩王法,嚴禁諸王交通賓客,結黨營私。公元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賓客,“坐死者數千人”。漢明帝即位后,更是屢興大獄,株連極廣。 在行政體制上,劉秀一方面進一步抑奪三公職權,使全國政務都經尚書臺,最后總攬于皇帝;另一方面,又加強監察制度,提高刺舉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隸校尉和部刺史的權限和地位。又令全國共并省400多個縣,吏職減省至十分之一。 天下平定之后,劉秀重視生產與人民生活的恢復與發展,開始著力發展生產、提高民生、恢復國力,劉秀還采取了不少措施來安定民生,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建武六年下詔恢復三十稅一的舊制。東漢初年的封建租賦徭役負擔,比起西漢后期和戰爭期間有所減輕。他前后九次下詔釋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為庶人,使流民返回農村,促進生產。他統治的時期,遭戰亂破壞的生產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復,人口與墾田數目大大增加,史稱“光武中興”。 又歷經漢明帝、漢章帝三十多年的統治,東漢的國力空前強盛,四夷臣服。公元26年(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金,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 東漢經“光武中興”,社會的經濟有了一定的恢復,文化進一步發展,完成了光輝燦爛的漢文化的創造。東漢時期,豪強地主的統治是政治的,也是經濟的一大特色。各地豪強控制大量土地及耕作的農民,建立大型田莊,發展自給自足的田莊經濟,甚至擁有私人武裝力量,這一切都成為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漢光武帝死后,明帝即位。命竇固、耿秉征伐北匈奴。漢軍進抵天山,擊呼衍王,斬首千余級,追至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盧地。其后,竇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恢復了西域與漢朝的聯系。自王莽公元9年(始建國元年)至此,西域與中原斷絕關系65年后又恢復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復置西域都護。 在位于今云南、緬甸北部一帶的古哀牢國。公元69年(漢明帝永平十二年),因慕漢之教化、威德,哀牢國舉國歸附東漢,以其地設永昌郡。哀牢之地,范圍大半與東漢所設全國第二大郡的“永昌郡”轄地基本一致,即東起哀牢山脈,西至緬北敏金山,南達今西雙版納南境,北抵喜馬拉雅山南麓。哀牢歸漢,初步奠定了以后歷代中原王朝對云南西部版圖的管轄范圍,使古哀牢境內的各民族從此匯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也促進了古哀牢境內的各少數民族與漢民族融合地區的經濟文化的發展。 此外,隨著對外交往的正常發展,佛教已在西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明帝聽說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書及沙門,并于洛陽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明帝之世,吏治比較清明,境內安定。加以多次下詔招撫流民,以郡國公田賜貧人、貸種食,并興修水利。因此,史書記載當時民安其業,戶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國載于戶籍的人口為2100多萬,至漢明帝末年,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激增至3400多萬。漢明帝死后葬于顯節陵。 明、章兩帝共統治三十一年(公元57年—公元88年),秉承劉秀遺規,對外戚勛臣嚴加防范;屢下詔招撫流民,賑濟鰥寡孤獨和貧民前后凡九次;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漢平帝以來河汴決壞;經營西域,再斷匈奴右臂,復置西域都護府和戊己校尉。史載“天下安平,百姓殷富”,號稱“明章之治”。 漢章帝時期開任用外戚之先河。在他死后,漢和帝劉肇只是一個10歲的孩子,由他的養母竇太后執政。竇太后仰仗他的兄長竇憲,竇氏戚族開始掌權。盡管漢和帝后來聯合宦官力量消滅了竇氏,但是東漢政治的格局已經無法扭轉 漢和帝去世后,漢殤帝年齡更小,只是一個剛滿三個月的孩子。政權又到了外戚的手中。這一次由鄧太后的兄長鄧騭為代表的 鄧氏戚族掌握實際權力。漢殤帝只當了不到1年的皇帝就去世。由他的堂兄劉祜即位,也就是漢安帝。漢安帝本身就是由鄧氏戚族擁立的,所以自然也成了傀儡。鄧太后死后,漢安帝才親政,他消滅了鄧氏。然而他卻未能阻止其他外戚集團掌握權力,東漢王朝開始走向下坡路。 劉懿在閻氏戚族的支持下登基,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不久之后閻氏戚族就被宦官消滅。宦官擁立漢順帝。但是漢順帝對外戚繼續放任自流,結果導致梁氏戚族長達20多年的專政。梁冀更是達到了外戚權力的巔峰,漢沖帝、漢質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漢質帝僅僅因為一句怨言就被他毒死,后漢桓帝即位。 公元159年,漢桓帝聯合宦官一起誅滅了梁氏。漢桓帝將與他同謀的十三個宦官封侯,宦官開始成為東漢政權的主導力量。但是宦官的腐敗比外戚更甚,這引起了很多士大夫的不滿,他們與外戚聯合,一同對抗宦官。宦官不愿意放棄權力,雙方斗爭激烈。最終導致了兩次黨錮之禍,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政府。漢靈帝比漢桓帝更信用宦官,他曾指著兩個宦官說:“張讓是我父,趙忠是我母。”。漢靈帝把朝政全交給宦官,使政局更為惡化。公元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政府陷入混亂,黨錮終于被解除。 公元189年,漢靈帝去世,漢少帝劉辯即位。外戚何進官拜大將軍,掌控朝廷,他打算鏟除宦官勢力。但是少帝的母親何太后反對。此時,士大夫領袖的袁紹提出建議,讓西北軍董卓進京,逼迫何太后答應。何進同意了袁紹建議,鏟除宦官的計劃開始了。 然而,事情泄漏。宦官先下手為強,殺掉了何進。當時在西園軍的袁紹聞訊,立即率軍攻入皇宮,對宦官進行屠殺。宦官張讓挾持漢少帝逃走,追兵到,張讓自殺身亡。可此時董卓的武力已經到達帝都洛陽,外戚和宦官的勢力同歸于盡,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 董卓為了樹立威望,他首先廢掉了漢少帝,立他的弟弟劉協為皇帝,即漢獻帝。公元190年,他又把漢少帝和何太后一起殺掉。這種行徑引起了地方諸侯勢力的不滿。他們推舉歷代公卿的世族人士袁紹為代表,組成關東聯軍討伐董卓。雖然這次戰爭未能達到目的,但仍使董卓感到不安。董卓于是挾持漢獻帝遷都到長安,并且焚燒了洛陽,經營多年的京師洛陽城毀于一旦。與此同時,各地的地方軍閥紛紛積極擴充自己的勢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蕩然無存。 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將呂布,合作謀殺了董卓,下令大赦。中央政府的權威一度恢復。然而不久之后,董卓幕府的部將李傕、郭汜卷土重來,王允被殺,中央政府再度陷入混亂。公元195年,李傕、郭汜發生內斗,漢獻帝劉協和群臣逃出長安,回到洛陽。但洛陽已是一片廢墟,漢獻帝陷入窘迫的處境。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到許昌。之后,曹操逐漸掌握朝廷權力,漢獻帝只能聽命于曹操。公元220年,漢獻帝禪位,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東漢結束,從此進入三國時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