婢女的病好了后,曹穎甫自己也生了一次病。什么病?也是咳嗽,一陣陣劇烈的咳嗽,咳的時候撕心裂肺、痛連胸肋,然后吐出來粘稠的濁痰。吐出痰后,感覺虛的直喘。 曹穎甫讓人找了四枚大點的皂莢,用火烤成末,盛到碗里。接下來應該再用大棗使勁煮,煮出棗膏,合上皂莢末一起喝。但是曹穎甫想想熬棗膏太費時間,改了主意,讓家人用紅糖沖水,調上皂莢末來喝。曹穎甫知道皂莢末的藥性劇烈,為了穩妥起見,不讓藥力傷到身體,他采取了一個緩服的方式,間隔一天服一次,連服四次。 服藥后,藥效立馬顯現,開始拉肚子,每天都要跑到廁所蹲上兩三次。曹穎甫不僅是患者,還是醫生,他很注意觀察所下的是什么東西。結果發現,痰涎和糞俱下,有時竟然全部是痰液。 連服四次之后,曹穎甫的咳嗽就好了,但是曹穎甫感覺身體大虧。他對皂莢丸藥性之猛烈有了切身的體會,并且明白了棗膏的重要作用不是紅糖水所能替代的。 說到這里,我們還是跟著曹穎甫繼續學習中醫吧。 上文講到了曹穎甫用過的兩個藥方,一個是皂莢丸,一個是甘草粉蜜湯。這兩個藥方有一個共同之處。 疾病有各種各樣,藥方也要因地制宜,因情制宜。有的病是虛癥,對應的藥方就應該是滋補的方子,就像一個公司缺錢了,轉不動了,只要給它一筆錢,它又可以運轉了。有的病是身體里有不好的東西了,需要用一個藥方來排除它,這就象敵雙方對陣,要消滅敵人的陣地,這個靠撒錢恐怕不管用,要用到飛機大炮這些兇猛的家伙。 皂莢丸和甘草粉蜜湯的共同之處就是,這兩個藥方都是飛機大炮類型的。 先來看看皂莢丸。 我小時候會想:古代的人沒有肥皂和洗衣服,那他們用什么洗衣服呢?后來知道了,古代的人是用皂角洗衣服。皂角就是皂莢,可見這個東西在古代是個很常用的東東,不像現在這樣覺得陌生。為什么用皂角洗衣服?因為古人發現,有些臟東西,特別是些粘稠的東西光用水很難洗下來,用上皂角就很容易洗,真是一物克一物。由此可見,皂角善于除掉粘稠的東西。我們古代的醫生早就利用了皂角的這一特性,當身體里存在著黏痰,用別的藥難以化開的時候,就用上皂莢,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但是皂莢這個藥傷身體也很厲害,就像曹穎甫試過的那樣,會使身體大虧。為了避免藥力傷到自身,古代的醫生給這個藥配了一個搭檔,就是大棗。大棗這個長的圓圓的精靈可以有效的保護人腸胃中的津液,用十個大棗熬成棗膏,服后就相當于給腸胃穿上了金鐘罩,不會受到皂莢藥力的攻擊。 如果說皂莢丸這個藥方的搭配像是李逵和宋江搭檔,該砍的有李逵去砍,不該砍的有宋江護著,那么甘草粉蜜湯這個方子就像是玩潛伏,使陰招。 甘草粉蜜湯是治蛔蟲病的。古代衛生條件不行,寄生蟲病比較多,所以古人也積累了豐富的對付寄生蟲的經驗。 同樣是蛔蟲病,情況也不一樣。這個病是一個棘手的病,這次醫生要對付的蛔蟲與其他的不同,它們是一群狡猾的家伙。為什么說它們狡猾?因為一般的驅蟲藥治不了它們。病人吃進飯去,立馬成了它們的腹中餐;病人吃進藥去,它們才不吃呢,一通折騰,病人立刻腹痛如絞,把藥吐的精光。所以往往醫生拿這幫蛔蟲一點辦法都沒有。 有人要問,為什么要用鉛粉?用別的毒藥行不行?不行,鉛無嗅無味,最易于偽裝,就像余則成,長的就像國民黨。 當然,醫生還有考慮到保護病人,所以再配上甘草,以防止病人中毒。 這兩個藥方用的都是猛藥,甚至是毒藥。在皂莢丸中,中醫通過給皂莢搭班子,既發揮出了它的效力,又制約了它危害,讓它乖乖的給人治病。在甘草粉蜜湯中,中醫通過給鉛粉偽裝和配伍,使它作用于蛔蟲而不傷害病人。通過這兩個藥方,我們可以一窺中醫配方的妙處。 第八節 辛亥革命來了 如果你認為曹穎甫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仲景書,那你就錯了。你別忘了,曹穎甫有一個綽號叫“曹戇”,他還會做出你想不到的事。 1911年,辛亥革命的浪潮涌到了江陰,江陰和華夏大地其他地方一樣有了一項新時尚,就是剪掉大辮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下了一個命令:“……凡未去辮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凈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命令一下,一股剪辮子的熱潮在全國興起,人們紛紛剪掉大辮子,朋友在街上見面打招呼,不再問:你吃了嗎?而是問:你剪了嗎? 剪辮子熱潮帶動了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最忙的是街頭的剃頭匠,剪頭發的人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剃頭匠忙的連吃飯的空都沒有了。洋貨店忽然發現來買洋帽的人越來越多,洋帽很快脫銷,后來連草帽、衛生冒、氈帽的生意都紅火起來,只要是帽子就好賣。 當然也有守舊的人不愿意剪辮子。這個不要緊,全國各地大街小巷上都活躍著剪辮隊,手持剪刀,見了大辮子就剪。 曹穎甫也不想剪辮子,街上就站著剪辮隊,要上街怎么辦呢?他想了個辦法,他把儒巾找出來,把辮子盤在頭上,用儒巾把頭包起來。呵呵,我們的曹穎甫真是挺可愛。可是他的小把戲很快就被人發現了,有人盯上了他頭上的儒巾,曹穎甫只好躲在家里,不敢出門了。 估計一般人躲在家里就沒事了,但像曹穎甫這樣中了舉人的,在小小的江陰城也是名人啊,躲在家里人家剪辮隊也會找上門來。一天剪辮隊計劃要專門到曹舉人家里給他剪辮子,這個架勢有點像現在的計生干部上門抓孕婦。可是這個行動沒有提前保密,被曹穎甫知道了,為了保住大辮子,他來了個三十六計走為上,像超生游擊隊一樣,乘著夜色偷偷跑了,跑到了上海,一直待到風聲過去了才回來。 你可能會認為,曹穎甫這個人太守舊了,可是我覺得他其實很單純,僅僅是想留住辮子,沒有對舊時代的戀戀不舍。 但是有人雖然剪掉了辮子,卻依然對舊時代戀戀不舍,誰?袁世凱。 1914年,袁世凱自編自導自演了一場稱帝的鬧劇。稱帝前,袁世凱先搞了一通為自己立牌坊的把戲,花錢在各地各縣找士紳作為地方代表聯名上書勸進。江陰縣有一位士紳,接收了袁世凱政府的賄賂,做了江陰縣的代表。 這個士紳曹穎甫很熟,他是曹穎甫的親戚,確切的說是曹穎甫老婆的叔叔,不僅如此,他還是曹穎甫的老師。 曹穎甫是個尊重老師的人,可這次他沒有給老師一點面子。 曹穎甫聽說這個事后,來到了這個士紳家里。士紳一看是侄子兼學生曹穎甫來了,連忙打招呼,并讓傭人上茶。 令他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曹穎甫對自己的招呼毫不理會,反而鐵青著臉,指著自己的鼻子質問道: “叔竟受袁氏之賄,而作此無恥之事耶?我江陰人之顏面,為汝剝盡矣!” 這個士紳沒想到平日里憨厚老實的曹穎甫竟然對他如此不留情面,大驚失色,簡直想找個地縫鉆下去,急忙說:“無此事,無此事”。 我想,如果是換做別人遇到老師有這種事,會怎么做? 個別的會跑到老師那里同流合污,分一杯羹;有的人會義憤,但是見了老師的面還是要裝出親熱的樣子;有的人會義憤,見了老師會遠遠的避開,不屑于交往。但是象曹穎甫這樣不僅義憤,而且要登門斥責一番的,恐怕也不會有旁人了。 我漸漸感覺曹穎甫和梅花很相像。 |
|
來自: johnney908 > 《經方大家及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