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武學講座-史文灼 法簡效宏的防身功 外壯神勇八段錦闡秘--王兵偉 竹林八大勁功.千把攢.易筋經.內壯功.抓功 古希臘的神秘格斗術 八卦掌中老三掌-胡鐵牛 怎樣提高拳頭的攻擊力度 練打秘功 古傳螳螂門三回九轉功(筋骨皮篇) 羅漢十八功(調理氣口篇) 勍手螳螂門真傳鷹爪功 百花武學講座-史文灼
法簡效宏的防身功
外壯神勇八段錦闡秘--王兵偉 【古傳秘譜】
竹林八大勁功.千把攢.易筋經.內壯功.抓功
古希臘的神秘格斗術 ![]() 古希臘,一個從腥風血雨中走來的文明古國。這里經歷過歷史上最宏大的幾次戰爭,曾有五百多年都被交替的戰火籠罩。波斯人、羅馬人、土耳其人、歌德人還有汪達爾人都曾企圖征服這片土地。就是在這種殘酷的條件下,英勇善戰的希臘人為了生存,創造出了一種高效而又野蠻的格斗技術——潘克拉辛格斗術。 這種用于古希臘戰爭中的格斗術已經消失了近兩千年了,然而近些年,一些武術大師又在重新復興這項殘忍的古代武術。潘克拉辛格斗術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讓人們又一次開始研究和學習了呢?新視界紀錄片《古希臘格斗術:潘克拉辛》, 將帶你體驗格斗的樂趣! 第一招:強力“攔膝摔” 和現代格斗術一樣,大多數潘克拉辛比賽都以一方倒地結束。攔膝摔則是把對手摔倒在地的最有效一招。這個動作需要在找準恰當的時機后,蹲下身子來突破對方的防守。抓住對手的小腿以及腳踝處,利用臀部和大腿的力量直接將其舉到半空中,隨后便可將對手重重的摔在地上。當然,把對手舉得越高,摔倒地上的速度也就越大,再加上自身重力產生的加速度,對手在摔到地上時,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 第二招:扭打奇招“過肩摔” 在雙方的格斗過程中,兩人大部分時間沒有機會出招,而是扭打在一起的。所以在扭打的時候最有效的制敵動作就是過肩摔。過肩摔從扭打開始,在有利條件下伸出手去勾住對方的小臂,轉身的同時扭動他的手臂及背部,并向前拉,直到使之失去平衡。這時,便可用臀部頂住他的下體,用自己的后背作為支點,身體前傾,用力拽他的胳膊,把他摔過肩膀,將其摔倒在地。 ![]() 第三招:痛苦“肩臂鎖” 肩臂鎖是一個地面動作,靈感來自于斯巴達戰士的繳械動作,它是極具殺傷力的關節襲擊動作。使用肩臂鎖時,要先把對手摔倒在地上,在他倒下后,用大腿夾緊他的頭,然后把他的胳膊扭到背后,鎖住其肩關節,讓他任憑你的擺布。這個動作是利用對手的胳膊,像杠桿一樣在他的身上產生作用。他的肩膀扭轉得越厲害,疼痛也就越劇烈。當關節扭動的范圍超出了正常的動作范圍,軟組織、肌肉和骨頭都可能因壓力造成嚴重的損傷。 ![]() 第四招:令人生畏的“鎖腿術” 這個動作是在對手摔倒后使用的,能夠很快的制服對手。在破除對手的防衛后,將其腳踝拉向自己的身體,用手臂鎖在他的腳踝跟腱下邊,那里是最柔軟脆弱的部位。然后,將身體向后倒,并用自己的雙腿夾住對手被抓住的那條腿。這樣,只要臀部稍微抬一下,肩膀往后一縮,對手的肌腱就會從根部撕裂。 ![]() 第五招:殘酷的訓練要想成為一名 真正的潘格拉辛格斗手,光學會幾招基本動作是遠遠不夠的,強壯有力的身體才是關鍵。在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戰士們的訓練是非常嚴苛的。他們為了鍛煉肩部和背部的肌肉,要抬著68公斤重的木板在山上奔跑;他們要互相支撐住對方的體重,來完成俯臥撐;為了完善體能,強壯拳頭,他們用13斤的石頭作為鐵餅用力投擲,徒手舉起180斤重的水罐,并用小腿和手肘擊打纏繞著線的木樁……只有經過這樣的訓練,才能真正開始運用潘格拉辛格斗術。 ![]() 怎樣提高拳頭的攻擊力度 作者: 于海洋 一、功力訓練:分外力訓練和內力訓練。 1、外力訓練:可采用杠鈴、啞鈴、拉力器、臂力器等器具練力及俯臥撐、深蹲跳等徒手練力,在這里我僅介紹幾種既簡單又實用的啞鈴練力,其它一些練力方法,可參考別的教材或書刊。 (1)擴胸運動:雙腳分開同肩寬而立,雙手握啞鈴于胸前直臂做擴胸運動,擴胸時(手分開)鼻吸氣,還原時鼻呼氣,20次/組做3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發展胸大肌力量,同時對發展三角肌、背闊肌有作用。 (2)曲小臂運動:端坐于凳子上,一手握啞鈴,肘部放置于膝上,另一手按置肘窩貼緊膝部,而后做手握啞鈴上下曲伸練習,曲肘時吸氣、伸肘時呼氣,30次/組做3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發展小臂肌力,同時對指抓力、大臂力亦有效果。 (3)俯身側平舉運動:上身向前俯約90°左右,雙手握啞鈴同肩側平舉成一線,而后還原成雙手握啞鈴朝地面方向,平舉時吸氣,還原時呼氣,20次/組做3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發展背肌等。 (4)負鈴仰臥起坐:雙手握啞鈴于腦后,身體仰臥于板凳上,做仰臥起坐動作,起時呼氣動作快,臥時吸氣動作慢,30次/組做3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發腹肌力及腰力。 (5)負鈴深蹲:雙手握啞鈴至肩部,做上下起蹲動作,蹲時吸氣將啞鈴回收肩部,起時呼氣,同時將啞鈴直臂舉起,30次/組,3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發展全身各部位功力。 (6)握鈴快速沖拳:雙手握啞鈴于胸前,快速向前做沖拳動作,出拳時噴氣,力竭而止,30次/組做3組,亦可量力而行。 功效:增強出拳的爆發力。 做完上述動作后應深呼吸,拍打按摩全身進行放松。 注意事項: ②放松:不管是訓練時還是訓練后,均要放松肌肉。絕對閉免練僵肌肉,尤其是練完力量后要迅速放松,方法有“拍打、按摩、熱水浴、意念放松(可參照大成拳樁功意念放松)。 ③要量力而行,有條件平時多加強營養。 2、內力訓練 所謂內力就是通過呼吸意念加特定的姿勢所培養出來的武術內勁,作用是培訓充實流動的內在能量,形成“意、氣、力”合一的強大內勁,這些在練習的過程中慢慢的去體會。下面雨燕為大家介紹幾種比較有效的方法供朋友們參考: (1)站樁: 雙腳分開一肩半寬而立,雙腳趾似抓非抓大地、足心含空、膝曲(不超過腳尖),臂部似后坐一高凳、重心穩固上身正直、涵胸拔背收腹,頭正目直,頭頂似被小線上掉,而后抬起雙臂曲肘環抱于胸前、手心向內、十指相對、做到沉肩墜肘、十指間距為一拳,手心距胸約一尺遠,十指自然分開似曲似直,做上述姿勢要求全身放松,而后意想雙手環抱一大樹,雙臂內側、胸腹、兩腿內側皆與樹似觸非觸。 要求:姿勢保持穩固,心平氣和,呼吸自然,平心靜氣,全身做到松而不懈,緊而不僵,目視前方,排除雜念。 (2)俯臥樁:站樁完畢后既可進行俯臥樁練習,姿勢同俯臥撐式要求雙腳跟并攏,腳尖觸地,雙拳撐地開立與肩同寬,從后腦到腳跟成一線,全身挺身,動作:身體慢慢下俯至胸幾乎貼地,全身仍然保持一線,下俯同時吸氣入丹田,而后身體慢慢撐起,同時呼氣,意想丹田氣經雙肩至雙肘至拳面,在身體上撐雙肘近乎伸直時,突然加速伸直雙肘,同時噴氣并意想氣達拳面,同時意想雙拳下各墊一磚塊氣到時磚塊即被我內氣擊碎,如此反復練20次/組,力竭而止。 注意事項: ①無論是站樁或俯臥樁均保持全身放松,排除雜念,精神集中,全身保持松而不懈,緊而不僵,但在俯臥樁力達拳面時,要求有意握緊拳頭,并有拳往下鉆的感覺(緊后既松)。 ②內力練習每天最少保持練習兩次以上,先站樁后俯臥樁。 ③飯前后一小時內最好不要練功,練功前解除身上一切緊身物及排除大小便。 ④站樁后可拍打全身,深呼吸放松,俯臥樁后可快速沖拳放松。 ⑤練習時保持循序漸進,不硬撐,慢慢延長練功時間,保持呼吸自然,不故意造作憋氣,保持精神集中,如雜念太多無法克制,不要強求,可眼微閉想一些愉快的事,練習要持之以恒,只有勤加練習才能登堂入室,一般在1—3個月即感效果明顯。 二、發力(技術)訓練 一聽發力,大家可能都知道是將拳力打出去,但怎樣發力,怎樣正確的發力,可能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武術追求的效果是爆發穿透力,但怎樣練出或者說發出爆發力呢?很多書刊教材上對發力的描述只局限在“腳蹬地、擰腰、送髖、順肩”等,試想這樣的描述對有一定武術基礎者是一聽就明白,但對那些武術初學者或一些悟性較差者來說,就不那么好理解了,為此在介紹寸拳發力技術之前,我先介紹一下“現有之力爆發訓練”。 1、現有之力爆發:什么叫現有之力爆發呢?就是在自身沒有練習武術功力之前將自身原來所具備的功力(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具有功力)發出去,體會、學習發力技術,為以后學習寸拳發力,更高層次的發力技術服務。 (1)體會腳蹬力與腰力:面前準備一沙袋或讓同伴持腳靶站立面前,動作要領:取截拳道警戒式站立(左手左腳在前列),右肘(后肘)抬平,肘尖朝外,前臂回收靠近大臂、左手扶右手拳面,隨后,以前腳為軸,后腳掌猛蹬地面,同時后腳掌后轉,上體左轉,髖左擰,肩內轉,同時右肘以小臂為力點,隨同全身轉動,由右側向左正前方(鼻子正前方)橫擊沙袋,噴氣發力。 注意: ①擊打目標時,雙眼始終盯著要打的位置,擊中目標(沙袋)后,立即回復原來位置。 ②重點體會:“腳蹬地與擰腰力”。 ③你在練習前可先按自己想象中的方法用肘擊沙袋,再按此方法擊沙袋試比威力如何,體會什么叫發力。 2、體會現有爆發拳力:仍然面對沙袋,取截拳道警戒樁站立(左手、左腳在前),仍然以前腳為軸,后腳掌猛蹬地,同時后腳掌內轉上體左轉,髖左擰,肩內轉,肩催動大臂,大臂催動小臂,小臂催動拳頭,同時噴氣發力擊中目標,目視沙袋,如此反復練習,直至熟練。 注意: ①拳擊中目標一定是在鼻子正前方的位置。 ②拳擊中目標前全身均放松,只是在拳頭擊中目標的一剎那有意握緊拳頭,而后迅速放松恢復至警戒樁式,再做下一次練習。 ③必須嚴格按照要領練習,練習時一下一下的來,不要用連續,等熟練后,體會到正確爆發出拳后再連續出拳。現有之力爆發兩個步驟只是由簡單的肘擊過渡到拳擊,你就學會了爆發出拳,也就是學會了發力(重點:腳蹬地力與腰擰力),在學習“現有之力爆發”前,你可先按原來的方法擊沙袋,再嚴格按照此方法擊沙袋,比一比便知武術中的爆發力跟平時死力氣是不能相比的。學習“現有之力爆發”后,你再學習其它拳法就輕而易舉了,像“直、擺、勾、彈、鞭、栽”等,再學寸拳發力技術就更容易了,如果等練習了寸拳功力后,你再按此方法將“現有之力”爆發后,你的攻擊威力將會更加無比強勁。 寸拳發力要領: 我們以對敵的警戒式站立(注意:將有力的拳腳置于前方,下面以右手右腳在前為例)。 首先度量距離,伸直前手臂,指尖觸目標,為合適站位,然后前手輕握拳,拳眼向上,拳面向目標,回收身前離目標13CM處,松握拳并塌腕,肘貼肋部,正對目標,后手拳置下頦處,同時將身體重心后移,前腳掌輕著地,重心大部分在后腳,做好上述動作后,目視目標,做幾次深呼吸,以放松身心,然后深吸一口氣入丹田,而后后腳猛蹬地面(并微向外轉動),同時向外(右)擰腰,轉髖、展胸、順(轉)肩,以肩催動大臂,大臂催動小臂,小臂催動拳頭,并將原來塌腕之拳猛上翹擊中目標,同時重心前移將原來之高虛步變成前弓后箭之弓箭步,在拳擊中目標的一剎那,拳頭猛握緊,內部呼吸猛下沉,短促的爆喝一聲(聲音:“哈”、“嘿”、“哼”等),壓縮橫隔膜,使腹腔突然膨漲,同時意想丹田之能量通過前臂達拳面噴射而出,其勁力洞穿目標。 注意事項: (1)動作前應全身放松,集中精神,凝神定意,注視目標; (2)拳擊向目標時應像離弦之箭飛速射穿目標; (3)擊中目標的勁力是由全身肌肉力量,自身體重、內力和寸拳特定的技術動作發出的瞬間爆發穿透力(切記腳蹬地之力用上); (4)拳擊中目標后應迅速放松還原成警戒式,再進行下一次練習; (5)習者練習前應仔細閱讀弄懂動作要領。 此即為“神秘”的寸拳技術,勤加練習即可掌握,練習時可讓同伴持雙層腳靶(單層容易受傷)于胸前,試驗寸拳威力。 1、如果你自身具備了一定內外合一的功力和一定的武術基礎,可直接按寸拳要領練習即可,不幾日你就能全面地掌握寸拳絕技。 2、如果你是一個武術初學者,就得一步一個腳印的練習了。首先,每天早晚進行功力訓練,可同時輔以“現有之力爆發”和“寸拳要領”體會,給自己訂立一個訓練計劃表,持之以恒的練習,60天左右,您就能基本發出寸拳威力了。外力訓練部分應隔天訓練(或者今天用器具(啞鈴)訓練,明天徒手訓練,不用隔天),內力訓練部分應每天堅持練習,練力時應以滿負荷為佳,不要做太大的超負荷運動。60天后,你可讓一同伴(壯實一點的)手持雙層腳靶放置胸前試驗寸拳威力,可一拳將他擊倒)。 3、在練習寸拳時可同時兼練截拳道其它技術,特別是當你掌握了“現有之力爆發”后,即可根據發力要領輕而易舉的掌握其它拳法發力。 練打秘功 練打秘功 一、要害圖 發出各種打法,對準要害圖實施空擊,也可接觸,招招不離要害,不得亂發。先固定單形單個要害打擊,練至純熟后再隨意全面整體打擊。 一可幫助入門者認準認清人體的打擊目標,實施傷殺。二可使初學者對圖練打,怎樣學就怎樣用,無盲目出招之弊,目標明確,有的放矢。三可使初學者盡快獲得傷殺實感,培養技擊心意。四可鍛煉適當的臨敵距離以及眼睛感認要害的能力。五可通過打擊要害圖,學習掌握基本打法,為深層技擊打好底功。 初習要害圖,用意不用力,隨其自然,只求打擊準確、動作準確、養成好習慣,以免走錯門徑。 二、輕靈袋 練習時,置輕靈袋數個,用繩索吊起作為打擊目標,高度因人體適宜而定,然后使用各種手法、腳法、肘法、膝法、頭法、肩法、胯法打之。要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準確性,練習出招的閃電之功、出招的準確程度以及出招時身體的協調嚴謹,練習發勁的透達性能、梢節的發勁功力和技法使用的質量。練習日長,功力漸深,靈活度、準確度已略具功底,可多置輕靈袋,高低左右隨意設置,練習閃展騰挪,靈活地使用步法、身法、招法,練習對付多人的群戰戰術。 一招打出,輕靈袋因重量較輕會自然隨手飛出、動蕩不定,此時繼續出招,連環不斷,捕捉出手的機會,捕捉動態中的目標,可練習移動中的技法以及使用的靈活性,逐步達到在運動中進退自然、變化隨心、見袋打袋、見形打形,體會技擊感覺,講究出招的落手出腿,尋求流動中技法的流暢自然。而當輕靈袋數量增多之后更加令人難測,練習者要努力守住自己的陣地,飄閃身肢,走躲攔御,很具實戰感,同時也練習了眼睛搜尋移動目標的準確能力。如此練習,攻防合一,打中有閃,閃中有打,能得全功。 也可不用出招,只練習步法身法。隨意行走,各種步法閃躲進退,隨形變化,全身渾然一體,如同天仙游空,靈敏無礙、輕盈自然,身不碰袋,是為有功。或讓輕靈袋動蕩搖晃,再施此法,更可增加難度。若能在急速運動的袋群之中閃展騰挪、隨心所欲、瀟灑自如,則說明其功已達到至神的境界。傳統古法走九宮八卦陣圖,栽植木樁,在樁間穿行,與此類似,然不若輕靈袋之隨意簡便。 三、沉重袋 定步發力能幫助練習者學會各種儲蓄功勁的方法,體認周身勁力的調動和傳遞,掌握正確發力的要訣,增加發勁的力量和速度及對重物的摧毀能力,感受各勁節打擊的不同表現效果,提高人體打擊重物時的適應性。其練法又分兩種打法,一種是定步單發力,一種是定步連發力。練習時先靜樁站立,擺好門戶,離袋適距。然后發力,逐節練習,先單發后連發。全身各個勁節都要操打,各種門戶都要擺練,不得偏廢。 定步發力練熟,勁力有所長進,則配合走步練,即走步發力。走步發力分有四種練法,單步單發力、單步連發力、活步單發力、活步連發力。走步發力練習可使人進一步適應技擊的需要,對人的各部要求都較高,如肌肉松緊的控制、骨節伸縮的強度、位置距離的預測、力量落點的拿捏、時間機會的把握等,主要增強和獲得人體在動態中肌肉放松蓄力藏勁的能力,提高人體在動態中對身體和勁節的恰當自控及人體在動態中打擊重物的爆發力量和準確性。 也可多吊沉重袋或先晃再打,以練習走步和捕捉動態目標的能力及群戰連環勁。亦可和輕靈袋混合操打,快中求勁,勁中求快,以成全功。 操練沉重袋不能胡打一通,必須在發力要則指導下正確操作,先輕后重,先慢后快,不要急于求成,防止勁滯或受傷。習時心意要集中,全力以赴。 四、木人功 利用木人可以單獨練習各種防御技法,主要在伸直的雙木臂上操作,封之、閉之、阻之、擋之、截之、攔之,下盤也可進步封膝及腳法封閉等,或利用木人空練、躲閃,或在走步和打擊中試驗防御技法,學習各種防御技術,掌握使用正確的御法和防御的準確部位及防御中整個身體的自我協調能力,體會防御所用的聽勁、暗勁、橫勁和力量大小控制,進一步獲得反擊(受力蓄力、受力發力)的能力。 利用木人可以練習各種連打,以期掌握完整的技擊術;或直接連打,如快打、重打、抓打等各種單打組合在一起,練習連環出招的協調控制、感應操縱、銜接合順及速度、力量、配合等;或先防后打,其中包括閃打、封打、截打、走打、攔打、閉打、滯戰等;或打中有防,防中有打,將各種戰術原則融于打法中,指導實際作戰。 古傳螳螂門三回九轉功(筋骨皮篇) 羅漢十八功(調理氣口篇) 勍手螳螂門真傳鷹爪功 古傳螳螂門三回九轉功(筋骨皮篇) 這套古傳三回九轉功主練人體筋骨皮,可練就演義小說中那位天下第一條好漢“恨天無把,恨地無環”李元霸所具有的“牛筋板肋”,既可增加人體的抗擊能力,又可以增加臂、腿打擊力量,還可有益人體康健,是一種一舉三得的三面雙修功夫。《精武》于2001年介紹太極梅花螳螂拳師楊八楞深厚的抗擊功夫,任鐵棍加身,而渾然不覺,或許很多人被楊八楞老前輩的抗擊能力所折服。然而,這正是當年太極梅花螳螂拳前輩們所傳下來的三回九轉功法在八楞前輩身上的體現。此功夫成就者,不僅身軀,就連手掌、肘尖、腳面皆可堅如頑石之硬,又不傷害皮膚,損害筋骨,不僅是克制泰拳的法寶,同時也是散打較技的護身符。 第一式 吞肩縮骨 (1)練習者兩眼平視,下頦微收,兩手十指微合,分別貼于大腿外側,兩腿并攏,兩腳靠緊。當兩個腳跟抬起的同時,兩手下墜。氣沉丹田(圖1)。 (2)練習者可在同伴或老師幫助下用手從上(胸前、兩肋)向下至丹田捋動皮膚,幫助練習者梳理內氣。隨后,用棒槌(見圖及說明)從上向下拍打練習者的前胸和兩肋。再用棒槌從肩膀開始向下至手腕部為止,拍打練習者的兩臂。按順序拍打完畢后,從腿部的陽關穴開始向下至腳面為止。讓同伴或老師用手抓握練習者的腿部。抓握完畢后,練習者的兩個腳跟落地。 (3)練習者的兩個腳跟抬起。同時,兩肩也微微上抬,兩臂帶動手掌隨肩向上微動。當兩腳跟落地后,兩肩用勁使手掌下墜,氣沉丹田。上述動作,練習者連續做三次。此式練習完畢。 第二式 抱肘排丹田 (1)接上式。練習者兩眼平視,下頦微收,兩腿并攏,兩腳靠緊。兩手握拳,兩臂屈肘,兩拳抬起與丹田同高,拳心向上,氣沉丹田(圖2)。 (2)讓同伴或老師先用手指觸點練習者的丹田(小腹)一下,然后,再用棒槌拍打其丹田三下。此式練習完畢。 ![]() ![]() 第三式 抱肘排巨闕 (1)接上式。練習者兩眼平視,下頦微收,兩腿并攏,兩腳靠緊。兩手握拳,兩臂屈肘,兩拳抬起與丹田同高,拳心向上,將氣提至巨闕穴處(圖3)。 (2)讓同伴或老師先用手指點練習者的巨闕穴一下,再用棒槌拍打其巨闕穴三下。隨后,練習者再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四式 挺胸排縮口 (1)接上式。練習者兩眼平視,下頦微收,兩腿并攏,兩腳靠緊。兩手握拳,拳心向上,同時,迅速上提至乳旁,挺胸收腹,將氣提至縮口(即華蓋穴、紫宮穴、玉堂穴)處(圖4)。 (2)讓同伴或老師用棒槌在練習者雙乳上至脖頸下拍打,隨后,用手指點其華蓋穴一下,再用手掌拍打三下。練習者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五式 彎腰排肺腧 (1)接上式。練習者兩臂向胸前伸出,兩拳拳心向下再向外。同時,練習者向前伸腰,上身伸展成水平狀(圖5)。 ![]() (2)讓同伴或老師在練習者的背部用手從身柱穴開始捋至命門穴,幫其梳理內氣。再用手蓋住命門穴,用棒槌點身柱穴一下,向下拍打,再用棒槌點筋縮穴一下,繼續向下拍打。用手指從點身柱穴開始向下點三下為止。 (3)練習者雙拳變掌內翻兩掌心向上,在握拳的同時,迅速直立身體,兩拳慢慢地拉回收于腰間,再變掌下垂于大腿兩側,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六式 立正平氣 接上式。練習者站成直立式,手指張開,貼于兩大腿外側,兩眼平視,深呼吸一分鐘(圖6)。此式練習完畢。 第七式 二次抱肘排丹田 接上式。操作方法與第二式相同。 第八式 二次挺胸排縮口(第四式)操作方法與第四式相同。 第九式 二次彎腰排肺腧 (1)接上式 練習者兩臂向胸前伸出,兩手十指張開,隨后掌指向上,掌心向前。同時,向前伸腰,上身伸展成水平狀。兩臂向前推動(圖7)。 (2)同伴或老師的動作要求與第五式中的(2)相同。 (3)練習者上身直立。同時兩臂舉過頭頂,用力向前向下連劈三次,握拳收于腰間,氣沉丹田。 第十式 懷中抱月排巨闕 (1)接上式。練習者兩臂向胸前彎曲,兩手掌合攏,氣沉丹田(圖8)。 (2)同伴或老師的動作要求與第三式中的(2)相同。 第十一式 手扣探海排肺腧 (1)接上式。練習者兩手十指交叉,在胸前外翻,掌心向前,兩臂向前伸出,同時向前伸腰,上身伸展成水平狀(圖9)。 (2)讓同伴或老師在練習者的背部用手從身柱穴開始捋至命門穴,幫其梳理內氣,再用手蓋住命門穴,繼爾用棒槌點身柱穴一下,向下拍打,再用棒槌點筋縮穴一下,再向下拍打。最后用手指點身柱穴三下,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十二式 扣手貼膝排腮門 (1)接上式。練習者將已交叉的雙手貼在雙膝關節上,抬頭咬牙瞪眼,用氣將兩腮鼓起來(圖10)。 (2)讓同伴或老師用棒槌拍打練習者的下頦,完畢后,練習者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十三式 回手護胸排肺腧 (1)接上式。練習者將貼于膝關節的雙手拉回,再貼于胸部,提氣于背部肺腧諸穴處(圖11)。 ![]() (2)同伴或老師的動作要求與第五式中的(2)相同。完畢后。練習者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十四式 手抱丹田平氣 接上式。練習者上身直立,雙手交叉貼胸,手掌慢慢下移,氣隨手掌的動作也慢慢行至丹田。再進行深呼吸一分鐘(圖12)此式練習完畢。 ![]() 第十五式 仙人拱手 (1)接上式。練習者交叉的雙手貼身上提至胸后,上身前彎,兩手掌外翻,掌心向下慢慢觸摸到腳面,再慢慢直立。同時,兩手掌內翻,掌心相對,呈抱拳式,氣沉丹田(圖13)。 (2)同伴或老師用兩掌拍打練習者的兩肩,使其沉肩墜肘。然后,再將兩手分別放在練習者胸、背處,向下捋至丹田,幫其從胸、背兩邊梳理并調整內氣,反復三次。此式練習完畢。 第十六式 仙人拱手排兩肋 (1)接上式。練習者兩臂伸直,兩掌心相對,呈抱拳式站立,氣沉丹田(圖14)。 (2)同伴或老師用兩個手指分別點練習者的極泉穴一下,再從其肩膀處沿著手臂捋至手腕處,用拳頭擊其手心,再用手指點其極泉穴一下,用棒槌依次向下拍打。用手指點居髎穴一下,用棒槌依次從項下拍打。此式練習完畢。 第十七式 仙人拱手排丹田 (1)接上式。練習者手放在丹田處,再貼腹、胸上提,兩臂伸直,兩掌心相對,呈抱拳式站立,氣沉丹田(圖15)。 (2)讓同伴或老師用手指點練習者的丹田處一下,用棒槌擊打丹田處,完畢后,再用手指點練習者的丹田一下。此式練習完畢。 第十八式 交手下按 接上式。練習者雙手交叉放在丹田處,貼于皮膚,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然后,兩手停放于丹田處,氣沉丹田(圖16)。此式練習完畢。 第十九式 扶按法 (1)接上式。練習者雙手上提至華蓋穴(圖17)。讓同伴或老師用手握住練習者的兩手,輕輕地按下后,用兩手抽打其胸和兩肋,當手掌抽打到自身華蓋穴后,練習者也隨著抽打上提的手,將氣上提至華蓋穴。 (2)讓同伴或老師用手沿著練習者的兩肋下側向上捋,幫其向上提氣后,再用手指點其兩肋一下,再用棒槌拍打其兩肋。然后用手沿著練習者的兩肋下側向上捋,到肩再捋到兩肘。 (3)練習者雙手放在丹田。讓同伴或老師握住自己的雙手慢慢上提后,再慢慢地放下其雙手停于丹田處。這時,練習者將氣隨著雙手向上提,然后,再慢慢地沉于丹田。讓同伴或老師用手指點練習者的丹田,使氣沉丹田,深呼吸一分鐘。此式練習完畢。 ![]() 第二十式 雙手下按排兩側 (1)接上式。練習者雙手交叉放在自己的丹田處(圖18),氣沉丹田。 (2)讓同伴或老師將手掌放在練習者的胸部,向下捋至丹田,幫其梳理內氣。然后,用棒槌拍打其丹田。再用手指點一下練習者的極泉穴,再用棒槌沿著極泉穴向下拍打后,用手指點一下居髎穴,繼用棒槌沿著居髎穴向下拍打。打完后,練習者兩足相互磕撞三下。此式練習完畢。 第二十一式 仙人拱手 (1)接上式。練習者雙手交叉向胸前靠近,貼身,向前彎腰,雙手觸到腳面,再慢慢起身,兩臂伸直,兩手在胸前作抱拳式站立(圖19)。 (2)讓同伴或老師用手指先點練習者的丹田,再用棒槌拍打,然后,再用手點其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二十二式 鯉魚打挺 (1)接上式。練習者雙手向胸前靠近,貼身向前彎腰,雙手觸到腳面,再慢慢起身,兩臂向頭上伸直,兩手掌指相對,手心朝上(圖20)。 (2)讓同伴或老師用手掌從練習者的腋下經肘向手腕梳理皮膚,再用棒槌由手腕開始拍打至兩臂至肩膀處。練習者須氣沉丹田。 (3)讓同伴或老師用手從練習者的肘部開始經腋下向兩肋梳理其皮膚,再用棒槌拍打其兩肋、胸、腹、背、腰等部位。結束時,再拍打練習者的華蓋穴三下。 (4)當同伴或老師拍打完后,練習者將伸在頭頂的兩臂慢慢放下,在胸前作抱拳式站立,兩足相互磕碰三下,氣沉丹田,深呼吸一分鐘。此式練習完畢。 第二十三式 仙人拱手 (1)接上式。練習者雙手由胸前伸出,兩手掌交叉呈抱拳式(圖21)。 (2)讓同伴或老師用手指點練習者的丹田一下,繼爾用棒槌拍打三下,然后,再用手指點其丹田一下。 (3)練習者兩足相互磕碰三下,深呼吸一分鐘。此式練習完畢。 第二十四式 雙拳齊敲 接上式,練習者直立,兩手握拳向自身胸、腹、肋等部位敲打(圖22),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二十五式 雙拳齊打 接上式。練習者直立,兩拳由腰向胸前方向齊打,拳心向下(圖23),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二十六式 霸王舉鼎 (1)接上式。練習者直立,兩臂向胸前屈肘呈90度,兩手握拳,由胸前向兩肩外側擴展,兩拳拳心相對,提氣于胸(圖24)。 (2)讓同伴或老師手掌用勁在練習者的肋下側開始至肩、肘梳理皮膚,然后用手指點其腋下極泉穴一下,再從其肩部開始向下用棒槌拍打胸、腹、肋等部位。排打后,練習者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 第二十七式 大鵬展翅 (1)接上式。練習者直立式站立,兩臂左右伸開與肩同高,手掌心向下(圖25)。 (2)讓同伴或老師用手指點練習者腋下極泉穴一下,再點肩腧穴一下。然后,用棒槌拍打其胸、腹、肋等部位。 (3)練習者的手掌心向后旋轉再轉向前面后,握拳,兩臂在肋部屈肘,兩拳貼肋,拳心向上。隨后,兩足跟提起,前腳掌點地。兩拳下落貼于大腿的同時,兩足跟也一起落地,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二十八式 立正平氣 接上式。練習者直立,氣沉丹田,深呼吸一分鐘(圖26)。此式練習完畢。 ![]() 第二十九式 夜叉探海 接上式。練習者兩臂屈肘,兩拳上提于胸,再向上提到頭頂。左腳向前邁一步,兩拳拳面觸地,兩腿伸直,全身展開,兩腳大趾觸地,氣沉丹田(圖27)。然后兩臂屈肘,臉接近地面,身體呈水平狀向下落,再兩臂伸直,身體向上起。起而兩臂再屈肘,身體隨著兩臂的屈伸做起伏運動,直至力盡止。此式練習完畢。 第三十式 夜叉單探海 (1)接上式。練習者右拳面觸地,雙臂伸直與身體成十字,而與地面垂直。右側身體朝下,左側身體朝上。左腳里側著地,右腳外側放在左腳的外側上。右臂屈肘,身體向地面落下。右臂挺直,身體隨著手臂伏起(圖28)。左臂的動作與右臂相同。兩臂力盡為止。 (2)稍作休息后,練習者用雙拳面觸地,兩臂屈肘,臉接近地面,身體呈水平狀向下落,然后兩臂伸直,身體向上伏起,再屈肘,身體隨著兩臂的屈伸做起伏運動,直至力盡止。 (3)練習者站立,兩臂屈肘,兩手提至胸并舉過頭頂,兩臂伸直,兩拳拳心相對。兩拳向下做劈打的動作。兩臂再舉起,兩拳向下再做劈打動作。在做第三次劈打動作時,腳跟提起與手臂所作的劈打動作一起下落。 (4)練習者右腳向一退一步,兩臂提至胸,兩手向胸前伸出,兩手掌外旋后握拳,拳心向上。左腳向后退一步與右腳并攏同時,兩拳收至腰部。兩足跟提起,并與兩手一起落下,氣沉丹田。此式練習完畢。 第三十一式 鐵牛耕地 (1)接上式。練習者將兩拳提至胸,再手指伸開,兩臂亦伸直,舉過頭頂,氣沉丹田。然后以手指觸地,兩腳大趾觸地,身體展開伸直,兩臂屈肘身向前用勁,先以臉部接近地面,然后,以胸部接近地面(圖29)。隨后,頭抬起,兩臂伸直,身體向后運動呈水平狀。兩臂再屈肘,重復上述動作。直至力盡止。 (2)練習者起身,兩臂屈肘,兩拳上提至胸,手指張開,兩臂伸直舉過頭頂,手心相對,兩掌向下做劈打的動作。兩臂再舉起,兩掌向下再做劈打動作。在做第三次劈打動作時,腳跟提起與手臂所做的劈打動作一起下落。 (3)練習者左腳向后退一步,兩臂屈肘至胸,兩臂前伸,兩手外旋后再握拳,拳心向上,右腳向后退一步與左腳并攏。同時,兩拳收于腰部。兩足跟提起后,與兩手一起落下。此式練習完畢。 第三十二式 擦手明目 接上式。練習者兩眼微閉,目光內斂。用兩大指第二關節摩擦上眼眶一分鐘。口齒相扣36次(圖30),氣沉丹田。到此,三回九轉功習練完畢。注意:練此功的時間,一般以一小時為度,要循序漸進,不可拔苗助長,操之過急。 棒槌皮須用熟牛皮做成,用麻繩縫制,不得以其它物代替,因用熟牛皮制作的不傷身體。棒槌內裝有豆粒大小的沙粒。□ 三加九轉功穴位系統表 注:此“三回九轉功”尚有姐妹篇“羅漢十八式”。二功結合練,其效更著。 棒槌皮須用熟牛皮做成,用麻繩縫制,不得以其它物代替,因用熟牛皮制作的不傷身體。棒槌內裝有豆粒大小的沙粒。棒槌長一盡三寸,寬三寸五。 古螳螂門秘傳羅漢十八功(調理氣口篇) 羅漢十八功在螳螂門中秘不外傳,少有人知,是練金剛不壞之身的秘法,今全面公開,望習螳螂拳者重而珍之!
太極梅花螳螂門三回九轉功、羅漢十八功在《精武》刊發后,讓我們足足地激動了一把。本門中這兩個被視為不外傳的神功秘笈,重又綻放光彩。但在欣慰之余,對于編輯部轉來的讀者來信,我們認真拜讀一番,感到這兩篇稀世秘法,由于過去記錄功法的人受傳統保守思想的束縛,有意在文章中打造了一些“埋伏”,本想打一個“哈欠”就可以過去之處,已被一些讀者明察秋毫,甚至一語點出問題所在。為還讀者一個明白,特將練功詳法問答公諸如下: 問:太極梅花螳螂拳的功法有哪些,能詳細介紹一下嗎? 答:本門功法有很多種,但具體地讓我們說出數和點出名來,這個我們不好講。生物學上有這么一句話:“有生命力的事物,才能繁衍下去。”把這句話引用到武術范疇,我們認為,凡是能夠讓習武者練出功夫的功法,才是好功法,自然就能代代相傳,留給后來人。現在本門中有代表性的功法主要有三回九轉功、羅漢十八功和“四鐵功”(即鐵砂掌、鐵腳功、鐵臂功和鐵腚功)。 問:三回九轉功和羅漢十八功的確是好功法,那它們是誰創出來的? 答:非常欣賞你這種追根溯源的精神,只是由于年代久遠,已無法考究。不過,大家認為是一種好的功夫,就應當毫不猶豫地堅持下去,這樣,才能讓功夫上身。有一個文人說過,你既然已經吃上了雞蛋,又何必一定要找那只生蛋的雞呢?是否這樣,請自想自思。 問:為什么說練就這兩個功法就能超越泰拳的抗擊能力,有根據嗎? 答:這絕非自吹自擂。武者大都知道泰拳抗擊能力的過人之處,同時也知道螳螂門中“鐵人”楊八楞、楊春霖和“鐵巴掌”楊三爺等名人軼事。在這里,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結果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是使練者對外力抗擊能力上的超越;二是使練者具備抗擊能力存留時間上的超越;三是使練者具備抗擊能力后在健康長壽上的超越。年代較遠的不說,就是近代、現代(從我們的師爺、師傅和師叔身上的功夫)也能證實這一點。在文章中,我們說到這些功法是三面雙修的功夫,其根據也在這里。 問:三回九轉功既然是“秘傳”,又是怎么保留下來的? 答:過去的武館里,師傅常把天賦較高的徒弟——拳不僅練得好、并且認為能夠接他班的徒弟叫到一邊沒人的地方,單傳這三回九轉功。因為這種“秘密行動”,所以給三回九轉功罩上了神秘色彩。而得到這種“神功秘笈”的人便自然懷珍自秘了,大概由于這些緣故,從而造成了這一功法流傳的面非常窄,精此功者當然是鳳毛麟角。 問:練三回九轉功是否還有其它“竅門”? 答:首先,練功夫沒有“竅門”可循,如果一定要談“竅門”的話,我們可以非常直白地告訴大家:“竅門”就是苦練。當然,苦練也要得“要領”。練三回九轉功的要領不外乎八個字:提、舉、推、拉、抽、按、抓、墜。拳譜中有幾句非詩非詞的口訣談出了這八字的修煉之意:“內煉八字在天天,五臟六腑得安然。五官百骸氣運到,血氣流通周身環。人有精神體又健,萬般事實不為難。到老沒當真羅漢,卻也落個自在仙。” 問:除了“八字”口訣外,還有其它注意事項嗎? 答:當然有,而且還有很多。比如,在練功期間,不可貪酒和房事過多。在用棒槌拍打時,頭要向上頂,腳趾要抓地,眼皮要下垂,目光要內收,心要靜,不可心猿意馬、胡思亂想。在呼吸方面,要用鼻孔吸氣,口呼氣。吸氣要細長、緩慢和均勻,呼氣也是如此。 問:練功時,常有唾液漸多之感,這是怎么回事? 答:練功時舌抵上腭,唾液自然比平時多,這是正常現象,不要吐掉,要分幾次咽下。唾液可助胃消化食物,被武家視為“神水”。 問:三回九轉功需要練多長時間才能夠有“火候”? 答:從開始練功那天算起,每天需要一小時左右的時間,不間斷,需百天左右。功成也不要停止,要慢慢地守功,即平時也要練一些,拳譜管這叫“溫熱”,其意是保持功力長期不減不退。 問:三回九轉功僅僅練就人體筋骨皮的抗打嗎? 答:這只是該功法一個重要的方面,它還有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煉五臟六腑中的內氣。 問:該功法有健身作用嗎? 答:當然有。經常拍打全身,筋骨皮腠里(毛孔)也比常人細密,這會使病毒不易侵入體內,有預防作用。特別是在偶遇風寒時,按照練功要領拍打全身,利于出汗,排除毒素,達到治病目的。 問:功法中要求用手指點擊穴位后,再拍打身體,這是為什么? 答:初習此功,自身內氣不足。用手指點穴,可使意念導引內氣,按照經絡的走向流通全身,讓自身內氣漸足。拍打穴位是封閉穴道,提高自身抗擊能力。 問:羅漢十八功是螳螂門里的重要功法嗎,怎么很少有人知其來由? 答:可以這么說,少有人知。不過,可以坦率地說,本門得到羅漢十八功也是很偶然的。也許是年代久遠,我有一個師叔馬英賢在江邊練拳,時常有人在他練拳處觀看。馬師叔遂上前與他搭訕,方知他是湖南人,也是一位練太極梅花螳螂拳的世家出身。因此,每次出差在外,總愛找練螳螂拳的。馬師叔知其為同門后,便與他談起練拳體會,并在一起切磋拳技。馬師叔感到他拳掌之力奇大,有時重拳打到他身上,渾如未覺,極其抗打。對方也覺得馬師叔拳速極快,而且妙招橫生,技法巧妙。兩人都感到自身的不足。于是,兩人相互交換了各自的絕學。羅漢十八功就是這位湖南練家傳過來的功夫。當時,馬師叔得了羅漢十八功,只顧高興,卻忘記問這位湖南人有關該功法的來龍去脈。究竟羅漢十八功是從哪代螳螂拳傳人傳下來的,恐怕現在仍是個謎。 問:練這一功法可使人體具備多大抗擊功能? 答:因為羅漢十八功是“從內練到外”的功法,且其效顯著,練法簡捷。功成之后,其最大特點是內力特別大,尤其是掌上的穿透力特別強。而人體產生的抗擊能力也如穿上一層盔甲,且具有反彈功力,螳螂門楊八楞前輩就是典型例子。 問:每天練羅漢十八功需要多長時間?練成得需幾載? 答:每天大約一小時左右可練完此功。因為它出功夫比三回九轉功慢一些,一般來說只要不間斷,一年左右,可功德圓滿。 問:比較三回九轉功,羅漢十八功又有哪些技術要求? 答:羅漢十八功比較三回九轉功的技術要求簡單一些,雖然沒有什么清規戒律,但是,它有自己的特點。比如,在呼吸方法上,它要求自然呼吸。還有在練功時,不要穿過緊的衣服等。 問:這兩種功法,是選擇一種功法練好,還是兩種功法同練好? 答:因為兩種功法一主練內(調理內氣),一主練外(筋骨皮),屬內外雙修,同練比較好,也比較科學、實用。其中,本門發生的一件事,也足以說明同練之功。上面提到的馬師叔,雖然他沒有練過三回九轉功,可是自得到羅漢十八功后,便下決心苦練。一年時光下來,馬師叔的掌力特別大,跟同門師兄弟過手,他的掌一撩上別人的身體,不是青紫,就是紅腫。后來,大家因他的掌打人特別疼痛,便誰也不敢與他過手,且管他叫“馬鐵掌”。馬師叔見師兄弟對他敬而遠之,開始抱怨說:你們像紙糊的燈籠……其中有人說:大家不是怕你掌力,而是身體抗不住打。你身體棒,你打自己一掌,如果不疼,說明你掌力一般。馬師叔可能氣不過,便照著自己胸部使勁打了一掌。這一掌下去,當時并沒有什么感覺。過了三天,馬師叔感到胸部隱隱作痛,后來竟痛得挺不住了。到醫院一透視,發現胸部有一個手掌形的陰影。后來這個陰影發生癌變,馬師叔因此而亡。這就告訴我們:第一,練成羅漢十八功后,千萬不要與人輕易過招,否則很容易造成傷害;第二,三回九轉功是練就人體抗擊能力的,猶如給人套上了一層“鐵甲殼”,而羅漢十八功則是練就人的肢體打擊力,猶如裝備了“穿甲彈”;第三,把這兩種功法結合起來練習,就是內外雙修,如虎添翼。可惜,當年馬師叔不明兩功合練之理。如果他把這兩種功法都練到身上,就不會發生戕害自身之事了。 問:這兩種功法結合練,有沒有練功的先后順序? 答:不分先后,可根據自身習慣及舒適程度即可,不必強求。 勍手螳螂門真傳鷹爪功 鷹爪功,亦名鷹爪千斤力。在螳螂門拳功體系中,鷹爪功屬行功三乘之法中的積成功法,該功法專練十指抓捏之勁,功成后凝力十指,猶如鷹之雙爪,可捏碎杯、碗或石塊。在實戰中,此功能夠充分發揮螳螂手法中勾摟采掛、擒拿鎖扣、挫骨點穴等手法的威力。在筆者家傳勍手螳螂門中,鷹爪功有練氣、練力兩種功法,學者氣力并練,方能臻入化境。 一、練氣之法 拳譜云:氣者,力之源。故練鷹爪功夫需從練氣之法開始,練氣內壯,斂氣以入骨,洗骨以伐髓,力由髓生,凝發于骨。氣力并練,鷹爪功方能展現螳螂手法的神威。勍手螳螂門鷹爪功正宗練氣之法如下: (一)擺架“鷹展雙翼”(又名鷹翼功)(圖1) 練習者雙腳分開與肩等寬,十趾抓地,足心空含,雙膝略屈,雙手在身體兩側伸開,與肩等高,在一條直線上,手心向下,十指稍彎曲內扣成鷹爪狀;沉肩下氣,猶如鷹展雙翼一般。頭部虛領頂勁,收尾閭,含胸拔背,使百會與會陰兩穴在一條直線上,舌抵上顎,雙目微開一線之光,略注鼻端,呼吸自然,意守下丹田。 按上述要領擺好功架后,約一刻鐘,即可勁達指稍,而后雙手十指徐徐向兩側極遠處伸縮(僅手指微動,要用意識)。初練此架時,兩肩酸軟難以堅持,但只要按上述要領堅持練習,過雙肩酸軟之關后,自入佳境。另外,初練者可循序漸進,不可勉強。能擺架練習半個時辰,則展雙翼架已見初功。如想收功停練,雙手可緩緩握拳,置于身體兩側,睜開雙眼,活動一下四肢即可。鷹展雙翼架擺架練習三年,則全功告成,此時雙手屈指可如鷹之雙爪,指力之大十分驚人。 (二)撕空之法(圖2) 功架:練習者雙腳分開與肩等寬,十趾抓地,足心空含,雙膝略屈,雙臂抬起微屈,與頭部等高,兩肘尖向兩側,雙手十指彎曲內扣呈鷹爪狀,手心向前上方,沉肩垂肘,含腕豎手;頭部虛領頂勁,收尾閭,含胸拔背,使百會穴與會陰穴位于一條直線之上,舌抵上腭,雙目垂簾(注:亦可盤坐或坐于凳上,上身功架略同,茲不贅述)。 練法:每日清晨太陽初升或夜晚皓月當空之時,擺好功架,雙手鷹爪前伸探出撕空時,意念雙手將日月罩住,并斂日月精華之氣于雙手;雙手回收恢復功架時,意念日月精華之氣從雙手納入下丹田。雙手鷹爪前伸探出做撕空動作時,以鼻呼氣;意念斂日月精華之氣納入下丹田時吸氣,如此一呼一吸往復練習。 功法要點:練習鷹爪功撕空之法時,全身要放松,忌用拙力、僵力,雙手鷹爪伸縮探回要緩慢柔和,呼吸要均勻細長。 (三)鷹爪功 此為 手螳螂門鷹爪功之練氣、運氣之法,通過本功的練習,可以意運氣,配合呼吸動作,斂氣入骨,使丹田真力通過肩臂貫注于手掌。經常操練能使臂堅掌硬,提勁發力,雙手十指猶如鷹爪,用于實戰可充分發揮螳螂手法的神威。本功法共四式,原屬秘傳,今將之披露如下。 第一式:青龍探爪(圖3~圖5) 1.練習者雙腳分開與肩等寬,十趾抓地,足心空含,雙膝略曲,兩腳腳尖向前,雙膝內扣,胯部內裹,雙臂自然下垂于身體兩側,沉肩下氣,頭部虛領頂勁,收尾閭,含胸拔背,舌抵上顎,目視前方。 2.用鼻緩緩吸氣(注:用順腹式呼吸),聽氣下沉至下丹田、涌泉穴,同時上提谷道(即提肛、上提會陰穴),小腹略收,雙肩松沉。 3.待氣漸漸吸滿時,左臂屈肘上提,使掌與胸部等高,掌心向斜下方。因用順腹式呼吸,氣至吸滿時,小腹應稍外凸。閉氣,同時十指分開,彎曲內扣成鷹爪狀,向前推壓探出,力達指端,目視掌指。同時意念提氣上行,小腹回收,將氣上提至中丹田,通過肩臂,運氣貫達于左手。持續一段時間后,呼氣,將左手收回自然垂于體側,成圖1之勢。如此反復練習。 功法要點: 1.本門鷹爪功練氣、運氣之法,要意識、動作、呼吸三位一體,氣血的運行不能僅靠呼吸動作來完成,還要用意識去導引。 2.閉氣、提氣上行至胸部時,臂不要用力,以氣摧力,貫氣力于手掌;雙手呈鷹爪推壓前探時,要發勁用力。 3.操練本功時,掌腕應有發漲、掌心應有發熱的感覺。 4.運氣至掌后,持續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勿要勉強。 第二式:展翅飛翔(圖3~圖8) 1.練法同前述之青龍探爪動作1。 2.練法同前述之青龍探爪動作2。 3.待氣漸漸吸滿時,兩臂微屈在身體兩側上舉,高與肩平,兩掌心斜向下方。因用順腹式呼吸,氣至吸滿時小腹應稍外凸。閉氣,同時十指分開,彎曲內扣成鷹爪狀,向兩側下方按壓,力達指端,目視前方。同時,意念提氣上行,小腹回收,將氣上提至中丹田處,通過肩臂運氣貫達于雙手,持續一段時間后呼氣,將雙手收回,自然垂于體側,成動作1之勢,如此反復練習。 功法要點:同青龍探爪之功法要點。 ![]() 第三式:公雞搏貍(圖9~圖11) 1.練法同前述之青龍探爪動作1。 2.練法同前述之青龍探爪動作2。 3.待氣漸漸吸滿時,兩臂略屈在身體左右兩側上舉,高與肩平,兩拳心向正前方。因用順腹式呼吸,氣至吸滿時,小腹應稍外凸。閉氣,同時雙拳十指分開,彎曲內扣成鷹爪狀,由兩側向前、向內、向身體中線抱裹、擠壓至與肩等寬,力達指端。同時意念提氣上行,小腹回收,將氣上提至中丹田處,通過肩臂運氣貫達于雙手,持續一段時間后,呼氣、將雙手收回,自然垂于體側,成動作1之勢,如此反復練習。 功法要點:同前述青龍探爪之功法要點。 第四式:五鳳齊飛(圖12~圖14) 1.練法同前述之青龍探爪動作1。 2.練法同前述之青龍探爪動作2。 3.待氣漸漸吸滿時,兩臂稍屈在身體兩側上舉,高與肩平,兩掌心向下,手指分開彎曲內扣成鷹爪狀。因用順腹式呼吸,氣至吸滿時,小腹應稍外凸。略一閉氣,同時意念提氣上行,小腹回收,將氣上提至中丹田處。而后將氣慢慢呼出,同時雙手鷹爪緩慢用力抓握成拳,意念丹田之氣由中丹田通過肩臂貫達于雙手十指。吸氣時,雙拳再變為掌,目視前方,如此反復練習。 功法要點: 1.兩掌抓握成拳時要用力,且要與呼吸、意識配合,肩肘要下沉,兩臂不要因手部動作而上下浮動。 2.練習五鳳齊飛時,每次宜分四組練習,每組練習36次空抓(即抓握成拳)。 練氣之法有關說明: 練氣之法即為內功練法,在螳螂門內功心法中,是以三回九轉羅漢功為內功根本,以太乙真人八段錦、服氣調息法、黃河逆流法、中脈行氣法、六底仙十四動功、純陽內功、螳螂十八用功法、氣功八字、氣功口訣、八大金剛功氣功、鐵羅漢功(即以血催力內功心法)等內功心法相輔助。鷹爪功練氣之法是以三回九轉羅漢功及八大金剛氣功為基礎,是這兩種功法在鷹爪功內功方面的延伸與深化。只有經過三回九轉羅漢功、八大金剛氣功和鷹爪功練氣之法的系統訓練后,再行練習鷹爪功練力之法,鷹爪功方能臻入化境,展現螳螂手法的神威。 二、練力之法 練氣以實內,練力以壯外。外壯未有不借內練而成者;內壯未有不借外練而顯其效用,內外相合,拳術始能臻入化境。在練習鷹爪功練氣之法的同時,或在練氣之法略有小成之后,需配以練力之法。 (一)練氣化力之法 1.騎馬蹲襠勢樁功(圖15) 口訣:頭如鉆天,腳踏兩灣。靈心下氣,氣沉丹田。 心不外馳,神不外游。雙目垂簾,導氣歸源。 練法:雙腳開立與肩等寬,十趾抓地,足心空含,屈膝下蹲(膝蓋勿超過腳尖),使兩腳如踏入泥灣之中,生根扎穩。雙臂如抱樹一般撐開、抱圓,與胸部等高,沉肩墜肘,頭部虛領頂勁,如鉆天一般,收尾閭,含胸拔背,使百會穴與會陰穴在一條直線上,舌抵上顎,雙目垂簾,全身放松,呼吸自然,注意體會聽氣下沉與氣沉丹田。每日堅持練習一刻鐘,循序漸進至一個時辰(兩小時)。 說明:騎馬蹲襠勢是 手螳螂門下盤功夫“八大勢”中的第一勢, 手螳螂門武功是由下盤練起,繼而練中盤、上盤,最后達三盤合一的。用于對敵,可達“令人入手無路,而觸處受傷”,所謂“渾然一太極”之境。騎馬蹲襠勢樁功經過換勁之后,可得拳術家所必備的整勁,對于修習鷹爪功大有益處。 ![]() 2.拳打南山(圖16~圖19) 練法:深吸一口氣,同時雙手抱拳于腰間,拳心向上,成前述之騎馬蹲襠勢站好。隨之雙腳跟抬起,重心落于前腳掌,意念氣在下丹田處,待氣吸滿時,雙拳上提至胸部,意念丹田之氣上提至中丹田,小腹略回收,同時用鼻猛烈噴氣,雙腳跟猛然震地,同時雙拳猛然向正前方抖撞沖出,在至盡頭時雙拳旋轉,使拳心向下,同時發勁將雙拳握緊,意念氣由中丹田噴瀉至拳面,成拳打南山之勢。而后緩緩吸氣,雙拳變為鷹爪翻轉抓扣,由身體正前方向左右兩側刁抓,爪心向左右兩側,意念雙手鷹爪將山向左右兩側分開,同時將天地陰陽六合之氣吸聚于雙掌勞宮穴;在左右兩臂與肩等高、成一條直線時,雙手鷹爪扣緊翻轉成拳,拳心向上,收抱于腰間,在雙手鷹爪翻轉扣緊成拳時,意念將山石捏碎;雙拳回收抱于腰間時,意念氣由勞宮穴至中丹田進而團聚于下丹田。如此一呼一吸,反復操作練習。 說明:拳打南山是“八大金剛氣功”中的一勢,是鷹爪功的基礎,故在練習鷹爪練氣化力之法時,必須堅持不懈地勤修,方有成效。 ![]() 3.鼎功 (1)鐵牛耕地:(圖20,圖21) 練法:雙腳開立與肩等寬,雙臂分開亦與肩等寬,雙手五指分開,以指尖觸地,身體懸空俯臥于地面,采用順呼吸之法,用鼻吸氣,吞津液送至下丹田,意守丹田,臀部后引;噴氣時兩臂彎曲,身體向前探出,谷道上提,意念丹田之氣奔瀉至雙手勞宮穴。當頭探出接近地面時,吸氣,頭上抬,直臂,臀部后引松肛,意念丹田之氣返歸丹田,如此一起一伏,身體似波浪一般,反復練習。初練時,練習十余次便雙臂酸軟,但如堅持練習,能反復練習百余次則此功告成。 (2)小龍探頭(圖22,圖23) 練法:雙腳開立與肩等寬,右手五指分開成鷹爪狀,以指尖觸地,身體懸空俯臥于地面上,左手成拳扶于腰后,以右鷹爪為重心,吸氣,意念氣在下丹田,右臂屈肘,身體下降,貼近地面,頭向右探出;噴氣,意念丹田之氣噴瀉于右手鷹爪,同時右手鷹爪發力,直臂,將身體撐起,如此一起一伏,反復練習。 (3)鼎功(圖24~圖26) 在有了以上兩步功的基礎之后,可練習以雙手鷹爪拿大鼎之功,具體練法如下:身體倒立,以雙手十指撐地,雙腳靠于墻或樹上,頭面向下,稍上仰,雙掌手心不要著地,用逆腹式呼吸法,以鼻吸氣時,意念下丹田之氣注入中丹田;以鼻呼氣時,意念氣由中丹田奔瀉于雙手十指,如此一呼一吸反復練習。 待能按上述要領堅持練習五分鐘后,可按下述練法練習。仍以雙手鷹爪拿大鼎,用逆腹式呼吸法,以鼻吸氣時,意念下丹田之氣注入中丹田,雙臂微屈,使身體下降。當降至雙手十指所能承受的最低點時,猛烈噴氣,同時雙手十指猛然發力,直臂,使身體上升,意念氣由中丹田奔瀉至雙手十指。如此一呼一吸,反復練習。 待有一定基礎后,可以一手鷹爪拿大鼎練功,具體方法如下:身體倒立,以一只手五指撐地,掌心不要觸地,雙腳靠于墻或樹上,頭面向下,另一只手扶于后腰處,用逆腹式呼吸法,以鼻吸氣時,意念下丹田之氣注入中丹田;以鼻呼氣時,意念氣由中丹田奔瀉于雙手十指,如此一呼一吸反復練習。至能堅持練習一刻鐘左右時,則此功練成。 ![]() 4.抓物之法(圖27~圖29) (1)抓球法:此功法所用之器械為石球或鐵球。以騎馬蹲襠勢樁功站好,一手持球,高與肩平,用順腹式呼吸之法,先以鼻吸氣。在氣將至吸滿時,口微張,吞氣一口,與用鼻所吸之氣一并送入下丹田,而后持球之手放松,噴氣。以另一只手將下落之球抓住,意念丹田之氣奔瀉至雙手十指,同時上提谷道,吸氣,將鐵球上提,松肛。如此一呼一吸往復練習,直至能將重十余公斤的鐵球按上述之法抓提64次,則此功告成。 (2)提壇法:此功法所用器械為兩個小口壇子。以騎馬蹲襠勢站好,雙手以拇、食、中三指抓住壇口根部,在身體正前方上提,而后雙手向兩側分開,高與肩平,在一條直線之上,意守丹田,斂氣凝神,自然呼吸。本功法可同時兼習“八大勢”,即在提壇練功的同時,下盤站定騎馬、登山、跨虎、仆腿、坐盤、玉環等步型樁勢,步型之間不停地變換,雙手提壇亦隨之上下左右運動。初習本功時,往往氣喘力竭,不能持久,但練習日久,自可得心應手。此后,每隔一至二日往壇里加少許鐵沙,仍如法操練,直至能將重達百余斤的壇子提兩刻鐘而上下升降百余次氣力不乏、猶覺輕若拈羽時,則此功告成(圖30)。 (3)抓葫蘆:此功注重練鷹爪功暗勁,所用器械并不一定是葫蘆,只要是光滑不宜用手抓住的物體均可,如也可用一圓錐形物體練習此功。下面以抓葫蘆為例作一說明:以騎馬蹲襠勢站好,將葫蘆放于水中,吸氣,一手發暗勁抓提葫蘆。注意:不能用拙力、蠻力,抓提葫蘆時,掌心要空含,呼氣,意念丹田之氣貫注于雙掌,將葫蘆貫穿、罩住,手要放松,但不能離開葫蘆。如此一呼一吸,反復練習。初習時不能將葫蘆從水中抓起,但練習日久,自能運丹田之氣,掌發暗勁將葫蘆抓起,抓圓錐形物體以及其它光滑物體道理相同,練習者可自悟,茲不贅言(圖31)。 5.雙人對抓 雙人對抓,又稱抓腕功,主要是練習實戰中抓握敵人手腕之法,以充分發揮螳螂手法中勾摟采掛的實效。在螳螂門行功三乘之法積成功中,有專門的手腕功練法,此處所介紹的只是鷹爪功所必修的部分。 (1)擰卷千斤閘(圖32) 本功法主練手腕、掌臂的力量以及手腕的擰轉之力,所用器械為千斤閘。即取一直徑3厘米左右、長30厘米左右的木棍一根,從棍的中部穿一小孔,用繩從正中穿過拴牢,在繩子的另一頭拴一重物,所拴重物可為壇子、水桶之類,以方便增加重量,如此即制成千斤閘。 具體練法:以高騎馬蹲襠勢站好,雙手握住木棍兩端,兩臂運力將重物提起,屈臂平舉,而后雙手依次向內擰轉木棍,將重物緩緩卷起,再緩緩向外擰轉木棍,將重物放下。如此一升一降,反復練習。 ![]() (2)擰腕之法(圖33~圖35) 擰腕之法主要練習兩手抓握之力以及手腕的擰轉之勁,有平擰腕、縱擰腕和橫擰腕三種練法。 平擰腕:雙臂前舉,高與胸平,雙手緊握一直徑5厘米、長25厘米左右的短棍兩端,使短棍水平放置,兩腕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擰轉,腕部要盡量卷屈,肩肘下沉,不可聳起,如此反復練習。 縱擰腕:雙臂前舉,高與胸平,雙手右上左下,手心向里,緊握短棍,使短棍豎起,兩腕用力向相反的方向擰轉短棍,腕部要盡量卷屈,擰腕時兩臂不要前伸。 橫擰腕:兩人以右登山式站立,均出右手抓住一直徑5厘米、長50厘米左右的短棍的兩端,而后兩人同時發力,向相反的方向擰轉短棍。擰轉短棍時,臂不要翻轉,要以手腕發力,如此左右勢互換交替練習。 ![]() ![]() (3)對抓腕力(圖36,圖37) 有了前兩步功夫的基礎之后,可進入本功法的練習,以提高鷹爪功在實戰中的勾摟采掛、擒拿鎖扣的實效。練法如下: 兩人對面而立,以騎馬蹲襠勢站定,初習時,雙方均以右小臂相搭,而后一方向自己右下方刁采捋帶另一方的手腕,另一方則順之;另一方再向自己右下方刁采對方的手腕,如此反復練習。有一定的基礎后,雙方可同時刁采對方的手腕,進而一方隨便出手,不必手臂相搭,另一方宜可隨手刁采住來手,則此步功夫告成。 (二)鷹爪功硬功練法 鷹爪功硬功練法,主要練習掌指的硬度,功成之后,十指利如鷹爪,出手能洞墻穿壁、捏碎杯、碗、石塊或將樹皮撕下。在實戰中,提勁出手,可將對手連衣帶肉一并撕下,威力之大,極為駭人,故練習者在功成之后,不可與人戲較,以防傷人,武德為先,切記。鷹爪功硬功練法主要有以下兩步功夫組成。 1.插鐵沙(圖38~圖40) 藥方:川烏、草烏、生南星、蛇床子、生半夏、百部草、花川椒、狼毒、龍骨、透骨草、海溪石(研末用)、地骨皮、紫花和地丁各一兩,青鹽四兩,硫磺二兩研末用,黑米醋五湯碗,共煎七份,以缸儲藏,忽使泄氣。至用時,再煲至將沸,手浸約十分鐘即可行功。 練法:初練本功時,應在缸中裝滿綠豆,以騎馬蹲襠勢站立于缸前,運丹田之力于指尖,而后雙手十指直向缸中插下,下插之時,用力至極點。然后雙手旋腕攪握綠豆成拳,拳向上掄起,而后再以雙拳向缸中綠豆砸下。雙掌下插時噴氣,意念氣由丹田奔瀉于十指;旋攪握沙、雙拳回抽時吸氣,意在丹田;雙拳下砸時噴氣,意在拳面,如此反復練習。每練習30次插綠豆,應稍作休息,并以手浸藥。功過百日之后,換以光滑圓潤大如黃豆的鐵沙,如法操練,一年即可小成。 說明:鷹爪功之插鐵沙法,即為拳譜所載之鐵沙掌練法,每次練習插鐵沙之后,需以騎馬蹲襠式站好,呼氣意注雙手掌,吸氣意守丹田,如此練習一刻鐘左右,方可停止,此既可保掌指無虞,又益于掌指功夫的深化,特此注明。 ![]() 2.佛手拈花功(圖41) 拈花功是練習鷹爪功捻捏之勁之法,以上各種功夫有成之后,方可練習本功法。佛手拈花功為 手螳螂門真傳鷹爪功的最后一步功夫,功成能提勁發力捏碎杯、碗、石塊,猶如拈花一般,故得“佛手拈花”之美譽。此功法是每日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捻捏黃豆,用逆腹式呼吸法,以鼻吸氣,意念丹田之氣運于三指之上;以鼻噴氣,三指提勁發力捻捏黃豆,直至能在發力時,黃豆應手而碎,則以核桃如法操練。如在提勁發力時,核桃亦能應手而開,則以小石子練功。直至在提勁發力時,小石子亦能應手而粉碎時,則鷹爪功全功告成。此時出手陰陽剛柔并濟,方能展現螳螂手法之神威,臻入佳境。 有關說明: 1.本文所述為筆者家傳混元一氣 手螳螂門真傳鷹爪功的全盤練法,具有完備的體系及科學性、權威性、準確性,望習者能珍之習之,莫以小道而視之。 2.練習者在練習本文所述之鷹爪功時,宜氣力并練,不可偏廢,需每日堅持練習,方能功成,不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將一事無成。 3.若僅為防身健體之用,鷹爪功中的硬功練法可省略不練,亦具有極強的威力。練習者也可選本功中的部分功法進行操練,只要堅持練習,亦可有所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