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上海人對里弄的稱呼,它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中國江南民居,也區(qū)別于任何一種西方的建筑形式。 上海剛一解放,上海市軍管會就派人深入寶興里,把群眾發(fā)動起來,由居民自己推舉居民代表、居民組長。1949年12月成立的“寶興里居民福利委員會”(后改名為寶興里居民委員會),成為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個居民委員會。 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的前半段,建立居委會成了上海基層組織生活的一件大事,眾多居民委員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其時,上海新聞日報館敏銳地抓住機會,專門出版了一本《街道里弄居民生活手冊》,指導里弄基層組織如何建立、如何開展活動;甚至細致到居民的家庭生活,指導居民如何開展家務勞動,團結家庭關系等。 《街道里弄居民生活手冊》說些啥? 1.“要使孩子進步得快和進步得均勻,單單是一本正經(jīng)念書做功課是不夠的”,教育的工具并不限于書本,更不限于學校的教科書。 2.離婚當然是允許的,但是誰都不能否認離婚是不幸的事,什么樣情形之下才能離婚呢?那就是兩個人在思想上完全背道而馳,彼此間不能幫助,而且經(jīng)過一再調解,沒有挽回的余地,這樣的夫妻關系事實上早已不存在了,那何必硬要來個“掛名夫妻”呢? 3.封建社會里的相敬如賓,我們并不鼓勵,在那種社會所出現(xiàn)的相敬如賓,十幾歲就是妻子服從丈夫的男性權威,丈夫說什么就得聽著,妻子有委屈不敢說,還得處處賠笑臉。 4.談戀愛得有思想準備,既然戀愛就不用怕失戀,要掌握失敗的經(jīng)驗,勇敢地生活下去,不因失戀而影響工作學習,更不因失戀而殺傷自己。 5.在家庭矛盾中,忍不是辦法,長久以來形成的“張公百忍”已不奏效。要搞好家庭間的關系、緩解家庭矛盾,成員之間應該訂立《家庭公約》,彼此遵守。 6.女工葉麗馨所訂立的家庭公約:設立一個公共錢盒、限定每日生活支出、七天開一次檢討會、三個月總結一次;能堅決執(zhí)行,克服缺點的獎衫一套,如發(fā)脾氣,第一次罰洗地煮飯,第二、三次檢討批評,四次以上,罰不做衫。 工作寶典: 不允許領導作威作福 對于里弄組織的領導者,手冊中注明了必須遵守的準則,強調既不能站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也需要經(jīng)常反省,批評與自我批評。 《手冊》還對里弄學習、公安、福利、優(yōu)撫等方面都有詳細解說。例如在學習方面就包括了怎樣開展學習活動,怎樣舉辦文化、政治學習班,怎樣組織學習小組,怎樣搞好讀報小組等;公安方面則著重介紹如何協(xié)助政府辦好戶口工作、怎樣搞好里弄消防工作等。 家庭公約: 家庭矛盾與經(jīng)濟有關 中國傳統(tǒng)道德強調家和萬事興,為了維護家庭和睦,家庭成員常常忍氣吞聲,導致矛盾懸而不決。手冊提醒讀者,在家庭矛盾中,“忍不是辦法”,長久以來形成的“張公百忍”已不奏效。要搞好家庭間的關系、緩解家庭矛盾,成員之間應該訂立《家庭公約》,彼此遵守。 論及家庭矛盾產(chǎn)生的原因,《手冊》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與家庭的經(jīng)濟有關,尤其在有錢人家,家人因為爭奪財產(chǎn)而勾心斗角,以致家族分崩離析,而在貧苦人家,往往又是貧賤夫妻百事哀,關系難以和諧,“忍饑挨餓的妻子或子女,可能會成為男人的出氣筒”,即使在勞動者家庭,也會因經(jīng)濟上的矛盾而發(fā)生爭執(zhí)。 戀愛指南: 青年人不要“外貌協(xié)會” 如何選擇戀愛對象,《手冊》一針見血地指出,舊社會的戀愛觀已經(jīng)過時,門當戶對的觀念需要更新。“解放兩年來,舊社會的戀愛觀基本失去了依據(jù),但不少青年,對新的戀愛觀卻也不能完全掌握”。同時還教導青年不要對外形有過高要求,在心中設定好模型,開導青年“人究竟不是藝術家吊秤的石膏像,何況青春易老,紅顏易逝,沒有思想只有外形的人和插在花瓶中沒有根的花朵有什么兩樣呢?” 除此之外,怎樣搞好家庭團結以及對失戀、結婚、夫妻之間、離婚等家庭問題都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并盡其所能地給予讀者指導。 在父母如何教育子女學習方面,《手冊》宣傳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先進的。第154頁提到,勸說父母從錯誤的教育觀念中走出來,不要誤認為孩子在家里一味埋頭做功課,就是好孩子、好學生。“要使孩子進步得快和進步得均勻,單單是一本正經(jīng)念書做功課是不夠的。” 教育的工具并不限于書本,更不限于學校的教科書。 《手冊》列舉的“現(xiàn)代化工具”,包括電影、喜劇、展覽會、音樂會、博物館、動物園,認為都是有效的現(xiàn)代化工具,應該充分利用和幫助孩子進步。此外,其中還提到遠足旅行也是教育方式的一種,鼓勵父母應該讓子女參加學校舉辦的旅行,同時家庭本身在天氣好的假期,也應該組織旅游,父母可以將沿途所見的風景、名勝、古跡,解釋給孩子,促進孩子的身心發(fā)展。 (來源:東方早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