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一、含義:以止血為主要功效,治療出血證的藥物。根據止血藥藥性和主治不同,分為收斂、涼血、化瘀和溫經止血藥。 二、功效主治 (一)功效 1、收斂止血。用于無邪氣或邪氣不盛的出血證,主要是虛證,實證可。應用廣泛。對于出血病因沒有針對性。 2、涼血止血。 止血兼清熱涼血。主要用于血熱妄行出血證。 3、化瘀止血。止血兼活血化瘀。主要用于瘀血阻滯所致出血證,瘀血是引起出血的病因。 收斂止血藥、涼血止血藥易止血留瘀。加點化瘀止血藥,即增強止血效果,又止血不留瘀。化瘀止血藥常配伍涼血止血、收斂止血藥。 4、溫經止血。止血兼溫里散寒或溫經散寒藥。既是止血藥又溫里藥。主要用于虛寒證的出血證。 (二)主治:出血證。 1、咳血、咯血:源于肺。有明顯咳嗽稱咳血,無稱咯血。 2、衄血:狹義指鼻血,源于肺。廣義指多種出血,皮下出血稱為肌衄,牙齦出血稱齒衄等。 3、吐血,嘔血:有明顯惡心嘔吐稱嘔血,沒有稱吐血,主要源于胃或食道部位。 4、便血:便血鮮紅的離直腸較近,又叫近血。便血咖啡狀,紫黑,一般是遠離肛門,在上消化道胃、十二指腸、小腸,稱遠血。 5、尿血:淋證帶血稱血淋。尿血疼痛不明顯、淋澀癥狀不突出,也稱尿血。 6、崩漏:婦女月經期外陰道明顯出血,來勢兇猛的叫崩,點點滴滴緩慢的為漏,漏下指婦科出血。 7、皮下斑疹:皮下瘀血斑點。 三、性能特點 (一)藥性、藥味 1、收斂止血藥 藥性:平和。藥味:澀或酸澀為主。 2、涼血止血藥 藥性:偏寒涼。 藥味:本身是清熱藥,味苦。分甘寒、苦寒兩類。甘寒類滋味不苦,用量較大,不易傷胃。 3、化瘀止血藥 藥性:有偏溫、平性、偏寒涼。 藥味:辛。 4、溫經止血藥 藥性:偏溫。 藥味:辛味為主,有苦澀。 (二)歸經:兩種標定方法(兩個原則) 1、肝藏血,所有出血證都可理解為肝不藏血,或肝藏血功能失調,都歸肝經。心主血脈,也歸心經。 2、突出個性特征,結合最佳止血部位,用雙重標準確定歸經。 一般以肝、心為主,考慮最佳止血部位。 (三)升降浮沉:沉降為主。溫經或化瘀屬沉降中之升浮。 四、證候禁忌 其一,用于出血證。無出血證、無瘀血不宜使用。其二,對大出血,緩不濟急,無能為力。 炭藥止血問題:李時珍炭藥止血理論,有人誤解為所有止血藥都必須炒黑炭藥;有的中藥生用沒止血作用,炒炭后才有。如荊芥;相當多的藥炒炭后止血作用不增,反而減弱,如白茅根、生地黃類;有的藥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強,如槐花。有的藥炒炭不為止血。 第一節 收斂止血藥 【仙鶴草】 一、止血。作用明顯。個性特征:收斂性不強,不易留邪、留瘀。藥性平和廣泛用于多種出血證。 二、清熱解毒。作用不強。 三、殺蟲。主要對滴蟲性陰道炎有一定效果。 【白及】 一、止血。作用很強。 (一)外用:局部外傷出血,有很強的粘合作用,易生肌、止血,外傷常用。 (二)內服:最佳止血部位,古代是肺胃,當代在胃肺次之。其他部位出血證相對用得較少。 對胃的效果最佳,是治療胃出血的一個要藥。白及治療胃出血,相當于內服和外用兩種止血途徑綜合應用。白及有很強的粘著力,對出血部位能減輕出血,相當于局部外用。有人試驗,將狗胃壁穿一平方厘米孔,把外部傷口縫合,胃壁孔保留。給狗灌服白及稀粥,一個多小時后打開,胃壁上的穿孔,全部被白及粉末和漿牢固的封閉起,胃內任何內容物都沒有通過孔遺失在胃外。 現在胃出血主要是消化道潰瘍,胃潰瘍。有出血能用,沒有出血能生肌,利于潰瘍愈合。現在治療很多消化道潰瘍的成方,如《烏及散》烏賊骨和白及。 古代肺出血主要是肺結核、肺癆。沒有抗癆藥,晚期都咯血。現在肺結核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般都不會發展到咯血程度。相對臨床價值在有所降低。但現在發現白及對肺結核桿菌有明顯抑制作用。 二、生肌消腫。 瘡癰早期:白及粘液質能保濕,外用白及主要取其保濕,增強其他藥物外用效果。 瘡癰后期:粘液質促進肌肉生長,瘡癰愈合。 古代把它治療手腳皸(jūn皮膚因寒冷或干燥而裂開)裂,古稱不皸藥。古時候很多浣紗女工,經常冬天在水下作業,手皸裂,用白及作為冬季保護皮膚的護膚品。現在保健護膚有很多比較高級的,但真正皮膚皸裂后能夠達到白及效果的,還不是很多。它可以和現代凡士林等很多潤膚媲美,沒有刺激性。 使用注意:屬十八反藥。 【棕櫚炭、血余炭】 棕櫚炭是棕櫚煅炭;血余炭是人頭發洗干凈,干燥,密閉燜煅。用于邪氣不盛出血證。 不同:棕櫚炭斂邪作用較明顯,一定要邪氣不盛時用;血余炭兼有一定化瘀傾向,但不能作為活血化瘀藥使用。止血不易留瘀,應用比棕櫚炭更廣泛,有明顯邪氣也可用。 兩藥局部外用可收斂止血,內服宜作散劑。 第二節,涼血止血藥 【概述】 一、含義:具有止血、清熱涼血或清熱方面功效,用于熱證出血證,即血熱妄行引起的出血證。 此類藥在止血藥中品種最多,包括其他章節梔子、黃芩、大黃、馬齒莧、貫眾等有止血作用的藥物,絕大多數都屬于涼血止血藥。 二、功效 (一)止血。作用都比較明顯。通過炒炭或配伍控制其苦寒性質。熱性不明顯的出血證也可用。 (二)清熱涼血。用于溫熱病的清熱藥,絕大多數都有明顯退熱作用。清熱涼血藥退熱作用不明顯,主要用于雜病的血熱妄行。其中大薊、小薊、槐花等少數藥雖有點退熱作用,但無退熱優勢,不常用。 個性特征:兼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等清熱作用,用于熱毒瘡癰或臟腑熱證相對較普遍。 三、性能 藥性:偏寒;藥味:甘。 用量:較大,一般可用到15到30克。不易傷胃,無苦寒藥的不良反應。 【大薊、小薊(jì)】 兩藥在功效、性能、主治等方面基本相同。 一、涼血止血。廣泛用于多種血熱妄行出血證。 個性特征:有活血化瘀傾向,不易留瘀血。 熱象不重,炒炭用偏于收斂止血。也用于沒有血熱的出血證。 二、解毒消癰。以清熱解毒為主,兼活血化瘀傾向,用于熱毒瘡癰,內服、外敷都常用。配伍金銀花、連翹、大黃、黃連、蒲公英等解毒消癰藥使用。 此外: 一是都有利尿通淋作用,用于濕熱淋證; 二是現代研究都有微弱降血壓、利膽退黃作用,都能收縮子宮(小薊的根更明顯)。 散瘀傾向,大薊強于小薊;利尿通淋小薊優于大薊。古方《小薊飲子》治療血淋,既涼血止血又利尿通淋。 個性特征:治療血淋。 【地榆(yú)】 一、個性特征:藥性苦寒,清降性強。廣泛用于多種血熱妄行出血癥。主要用于便血、痔瘡出血、血痢或崩漏等下焦血熱妄行出血癥。 古方《地榆苦酒煎》治療血熱妄行崩漏行之有效經驗方,苦酒即醋,單純地榆一味,量15到30克,醋煎,減少血熱妄行崩漏出血量。 炒用,收斂性較強,屬收斂止血藥。不管有無熱象,內服外用,對出血證都能收到較好的收斂止血效果。 二、清熱解毒。能解毒斂瘡,促進瘡癰腫痛消散,內服、外用都可,外用多于內服。用于瘡癰后期斂瘡主要是外用,內服無斂瘡效果。 近年來,治療燒傷、燙傷、濕疹、濕瘡等都非常常用。對紅腫、灼熱疼痛局部使用能明顯緩解。收斂作用可減少分泌物,形成保護膜,不易感染、化膿。 注意:不能大面積大劑量使用。所含水解型鞣質很容易通過破損皮膚吸收進入體內,在肝臟分解時形成肝臟毒,藥物性肝炎。實際上凡燒傷、燙傷不僅地榆,什么藥大面積使用都不安全。 【槐花】 一、涼血止血。廣泛用于各種血熱妄行出血證。苦寒沉降,常配伍地榆,主要治療下焦痔瘡出血、便血等血熱妄行出血證。 二、清熱。主要清肝火。用于目赤腫痛等肝熱目疾,與夏枯草相同,可同時使用;用于肝火上炎而眩暈頭痛。現代研究有一定降血壓作用。槐花所含蕓香苷,又叫蘆丁,能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管脆性,對血管有很好的保護作用,作為治療高血壓類的輔助藥物。現在西藥有曲克蘆丁等很多蘆丁類藥物作為治療高血壓、眼底出血的輔助藥。西醫治療高血壓常用藥“復方蘆丁片”,就是維生素C和蘆丁配伍的片劑。 現在很多人喝槐花茶,主要是避免高血壓引起腦出血。 現代研究槐花作為止血藥用,一般炒用。炒或炒炭后,蘆丁可轉化為鞣質,增加止血效果;保護血管生用。保護血管脆性,降低通透性主要是蕓香苷即蘆丁,生用不降低蘆丁含量。 附藥:槐角。作用和槐花基本一致,涼血止血和清肝明目。區別:槐角有種子,微有潤腸作用。用于痔瘡腫痛,保持大便通暢,減輕癥狀有積極意義。如《槐角丸》治療痔瘡腫痛。 【側柏葉】 藥性苦寒。 一、涼血止血(生用)。用于多種血熱妄行出血證。能祛痰止咳,用于肺熱兼血熱妄行咳血、咯血比較適合。胃腸也是它主要作用部位,便血、吐血也很常用。 炒炭,偏于收斂止血,熱象不明顯可用。 二、清肺熱。祛痰止咳、清熱,用于肺熱咳嗽痰多療效明顯。 三、祛痰止咳。當代民間經驗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加臨床應用,近二三十年來概括出來的功效。 【白茅根】 藥性甘寒。 止血、清熱作用不強。清肺熱、清胃熱作用類似于蘆根,尤其是胃熱口渴,肺熱咳嗽都可用。 清熱利尿,清利濕熱,兼有肺熱咳嗽的出血證,兼有胃熱的吐血,或兼有下焦濕熱的血淋,兩方面功效相加使用。使用比較普遍。 個性特征:大劑量使用,30克、50克比較安全,無不良反應,味道很好,在出血證中常用。 炒炭止血作用降低。 【苧(zhu)麻根】 藥性:甘寒。 一、涼血止血。廣泛用于多種血熱妄行病證,止血效果良好。 二、清熱安胎。是治療血熱而胎動不安,胎漏下血很重要的一個藥物。甘寒很安全,無不良反應。也有相當營養價值。 三、清熱解毒。用于熱毒瘡癰,主要是外敷。目的主要不在清熱解毒,象白及,也含有很多粘液,與解毒消癰藥粉調和使用,保濕不易干燥,使藥粉充分發揮作用,有利于解毒。 第三節 化瘀止血藥 【概述】 一、含義:兼有活血化瘀作用的止血藥,最適合瘀滯引起的出血。 二、基本功效和應用 功效:止血、活血化瘀(獨立功效)。 主治:出血證、瘀血證。 【三七】 一、止血。止血不留瘀,最適合瘀血引起的出血證。涼血止血、收斂止血加少量三七,止血不留瘀。 三七溫性明顯,血熱妄行,熱勢較重病癥不適合。 二、活血止痛或化瘀止痛。用于多種瘀血疼痛證,包括跌打損傷、婦女痛經、產后瘀血腹痛,瘡癰腫痛,張錫純曰風濕痹證有瘀血疼痛等,都用三七化瘀止痛,應用很廣泛。 最重要是治療外傷瘀血疼痛證。很多文獻稱三七為金瘡(兵器傷)要藥。適應金瘡的病理變化。無傷口有瘀血,有很強的化瘀止痛作用;有傷口“如漆粘物”,有良好生肌作用;有出血能明顯止血,且止血不留瘀。 三七能增強外傷患者對出血和疼痛的耐受性。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古人公堂受刑前,先吃點三七,不易瘀血,惡血不易攻心,不易導致出血性或疼痛性休克,患者耐受力增加。 三、補氣血 云南、貴州、四川一帶,很多產婦一般在產后都要用三七蒸蛋或蒸雞,不僅活血化瘀止痛,也有利于產婦氣血虧虛的恢復。 三七和人參地面部分、地下部分從形狀到氣味非常相似,同科同屬,所含皂苷類成分很多都相同。清.《本草新編》,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現代民間的一些用法,都把它作為一個補虛藥使用,尤其是兼有出血或瘀血的氣血虧虛患者。 用法:丸散劑作用比湯劑好。 【茜草】 止血。對出血證可發揮止血功效, 活血化瘀。對瘀血證可發揮活血化瘀作用, 清熱涼血。血熱證有清熱涼血作用。 最好作用是止血,活血化瘀次之,涼血更次。臨床出血證用得多,瘀血證用得相對少,血熱證用得更少。 生用主要是涼血止血,炒炭主要是化瘀止血,對于熱象不明顯的出血證也可使用。 作為活血化瘀藥,多用于:瘀血引起的月經不調,古方作為治療經閉的一個藥;跌打損傷和風濕痹痛。 【蒲黃】 一、止血。生用偏于化瘀止血,炒用或炒炭偏于收斂止血,廣泛用于各種出血證。內服外用都可。炒或生用直接散布傷口壓實或包扎能止血,止血不留瘀。 藥性平和,出血證有熱、沒熱都用。 二、活血化瘀。用于瘀血疼痛證,作用部位較局限,主要用于胸腹部。 三、利尿通淋。最適合血淋。利尿作用不明顯,主要在于改變尿道淋澀疼痛癥狀,須配伍利尿通淋作用明顯藥物,常配伍小薊常治療血淋。 近年來,把蒲黃作為降血脂藥。 現代研究蒲黃能明顯收縮子宮,用于婦科出血證,如產后瘀血引起的腹痛。 使用注意:因為收縮子宮,孕婦不宜使用。 l 【五靈脂】 化瘀止血。主要用于胸腹部,適合瘀滯性出血證。 五靈脂常和蒲黃配伍。名經驗方《失笑散》用于瘀血引起的腹痛。 兩藥都要包煎。蒲黃很輕,花粉浮在水面上不便于煎煮。五靈脂是排泄物,易使煎湯混濁。 五靈脂有特殊異味,用醋炒,一方面增強止血作用,一方面矯味。屬于十九反。 古方常和人參同用。 第四節 溫經止血藥 【概述】 既是止血藥又是溫里藥。作為止血藥用于虛寒性出血,配伍補虛藥;藥性偏溫,止血作用都不強;可單獨作溫里藥使用。 【炮姜、艾葉、灶心土】 一、炮姜 干姜用大火急炒到表面焦黑,里面焦黃,炒炭存性,里面仍有干姜的性味,稱炮姜或炮干姜。 作為溫經止血藥,主要用于中焦虛寒出血,如脾胃虛寒引起吐血或便血。溫中同時對下焦肝腎有一定溫里祛寒作用,下焦虛寒性出血也可配伍使用。 單獨作為溫里藥,功效類似于干姜,但溫中效果沒有干姜好。 二、艾葉 作為溫經止血藥,主要溫下焦。婦科病虛寒性出血尤其適合使用。 作為溫里散寒藥,也主要在溫下焦。小腹受寒冷痛,或痛經,或睪丸屬于寒凝等應用最多。也能溫中。 作為止血藥,炒炭后偏于止血。生用,內服外用均可。 三、灶心土 作為止血藥,能溫經止血,但溫性不強,止血效果還可以,尤其對吐血、便血類出血證。目前藥店用赤石脂代替。灶心土有止嘔作用,赤石脂止嘔作用極不明顯,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 古書又叫伏龍肝,傳說灶神的名字叫伏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