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五行的本質是陰陽五行,木火土金水,自然界五種物質之間存在著一種單向順時針相生循環關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相生關系。

中醫五行
中醫五行學說常用類象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臟 肝 心(心包) 脾 肺 腎
六腑 膽 小腸(三焦) 胃 大腸 膀胱
五體 筋 脈 肉 皮 骨
五志 怒 喜 思 憂 恐
五神 魂 神 意 魄 志
五竅 目 舌 口 鼻 耳
五音 角 徵 宮 商 羽
五主 色 嗅 味 聲 液
五色 青 赤 黃 白 黑
五嗅 臊(膻) 焦 香 腥 腐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液 淚 汗 涎 涕 唾
五聲 呼 笑 歌 哭 呻
五榮 爪 面色 唇 毛 發
五方 東 南 中 西 北
五谷 中麥(小麥) 黍(大黃米) 玉米 稻 豆
五菜 韭 薤 葵 蔥 藿
五果 李 杏 棗 桃 栗
五畜 雞 羊 牛 犬 豬
五時
(年) 春 夏 長夏 秋 冬
五時
(日) 平旦 日中 日西 日入 夜半
五常(天)風 熱 濕 燥 寒
五化 生 長 化 收 藏
中醫五行與五臟
1、肺先行,萬物由呼吸為首,脾為五臟之母(統血),腎為一身之根(原氣、導源于腎包括命門,藏于丹田,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心包:無形,氣之所出;三焦:無形,氣之所經。
2、臟腑五行循環:金→水→木→火→土→金
對應為:陰經絡:肺→腎→肝→心→脾→肺;
陽經絡:大腸→膀胱→膽→小腸→胃→大腸。
3、臟腑五行相生關系(調理改善促進相生關系)-- 咖色線: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肺助腎 →→→ 腎助肝 →→→ 肝助心 →→ 心助脾 → 脾助肺
大腸助膀胱 → 膀胱助膽 → 膽助小腸 → 小腸助胃 → 胃助大腸
4、臟腑五行相克關系(藥物副作用、空氣污染、情緒等會引起相克關系)-- 藍色線: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肺傷肝 →→→ 肝傷脾 →→→ 脾傷腎 →→ 腎傷心 →→→心傷肺
大腸傷膽→→→膽傷胃 →→→ 胃傷膀胱 → 膀胱傷小腸 → 小腸傷大腸
五臟之間的相互關系
相生:木生火: 肝藏血以濟心.
火生土: 心陽溫煦脾土以助運化.
土生金: 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金生水: 肺氣清肅下行,通調水
道以助腎水.
水生木:腎藏精以滋養肝血.
相克:木克土:肝木條達則疏泄脾的壅滯.
火克金:心火溫煦有助肺氣宣發.
土克水:脾運水濕可助防腎水泛濫.
金克木:肺氣清肅下行可抑肝氣過度升發.
水克火:腎水滋潤以制約心火.
相生 + 相克 = 制化
五行與情緒變化
怒傷肝,悲(肺金)勝怒;
喜傷心,恐(腎水)勝喜;
思傷脾,怒(肝木)勝思;
憂傷肺,喜(心火)勝憂;
恐傷腎,思(脾土)勝恐。
五行指導臟腑用藥
青色,酸味的藥入肝,如山茱萸味酸入肝,補肝.
赤色,苦味的藥入心,如朱砂色赤入心,鎮心安神;黃連味苦入心,瀉心火.
黃色,甜味的藥入脾,如白術色黃味甘,補脾氣.
白色,辛味的藥入肺,如石膏色白味辛,清肺熱.
黑色,咸味的藥入腎,如生地色黑,滋養腎陰.
中醫五行學說運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解釋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關系,利用調整五臟間生克乘侮關系來治病。如:①肝木乘脾土,則臨床上見肝脾不和證,治療時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②腎生肝,(水生木)腎精能滋養肝脾不和證,即“水能生木”,當“腎水”不足時,肝木失養,病人出現“肝陽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證,治療時要滋水涵木,肝陽上亢的證候可以得到改善。③腎助脾(火生土),脾的運化功能需要腎陽的幫助才能正常進行,如果腎陽虛導致脾陽虛,臨床上出現脾腎陽虛證,產生腹瀉、水腫等證。治宜溫補腎火,資助脾陽(溫腎健脾)的方法。④脾益肺(土生金),脾氣健運,將飲食精微運輸給肺,從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虛精微不升,廢濁不降,容易產生痰濕,出現痰多,咳嗽等肺的癥狀,治療則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補肺的方法治療,往往取得較好的效果。⑤腎濟心(水火相濟),腎主水,心主火,腎藏精。正常時,心腎互濟,心助腎以陽,腎助心以陰,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狀態,中醫叫“心腎相交”。如腎水不足,則不能滋潤心陽,就會引起心火亢盛的癥狀,出現“心腎不交證。”治療應當滋腎水(陰)降心火,使病證得以痊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