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欞下 的梔子花 清晨,推開窗戶,迎來一縷金色的陽光,還有一份淡淡的清香。 我好高興,香從哪兒來?啊!是我窗欞邊的梔子花開了,可是,我差點忽略了。 也許是氣候變暖了,仲夏盛開的梔子,暮春就開放了!我的窗下就是一個花園,花園中種有一圈又一圈的梔子花樹。 那是怎樣的熱情而圣潔的梔子花呀!綻放的,待放的,還在打著花骨朵兒的……那熱烈,那執著,那圣潔,全然彰顯在花事上,花期是異彩紛呈的,有的整棵翠樹上大簇大簇地綻放,花滿枝椏,洋洋灑灑,像這樣早放的多是單層花,只有六個花瓣。綻放的花兒,素潔的花瓣,朵朵明亮,葳葳蕤蕤,散發著濃郁芳香;有的才開了一兩朵,羞澀地低著頭或嬌妖地迎風而笑,而多悄悄地綻裂出些許白縫,仿佛多情的女子在悄悄表白她純潔的心跡似的;有的還在孕育,綴滿的綠色的花骨朵兒,似乎在說:“我將要盡情地綻放!” 梔子花就是這樣,遵循著綻放的約定——盡情地去張揚自身擁有的美麗! 這自然讓我聯想起故鄉的梔子花來。
我的老家在南國的山野中,每當仲夏的時候,滿山遍野的梔子花開了。孩提時,采一朵,別在胸前,只恨自己是男身,不能像女娃那樣,頭頂揪上兩個小辮兒,再將花兒插個滿頭。再大一點,上小學了,對梔子花的更喜愛了,有時趁坐前排女同學不注意,幫她辮子上插一朵梔子花兒,惹得同學們哇哇直叫和女同學的非議、嗔怪。后來注意到城里的情侶結伴來山野采梔子花。我原以為僅僅是好玩,或采作食用。后來聽母親的解釋,梔子花又叫“同心花”,才知道梔子花是寄情物。后來讀到王建詩,詩幾乎白描,其中做入“梔子花”,寫意委婉,意象和意境很美。詩有四句:“雨里雞鳴一兩家, 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雨過山村》)詩中寫道,那時農事忙,連喜歡采擷梔子花的少女少婦,也顧不上了,似婉無關“做愛”之意。后來還讀到更多的寫梔子花的詩,如南朝梁·蕭綱。《詠梔子花》:“素華偏可喜,的的半臨池。疑為霜裹葉,復類雪封枝。日斜光隱見,風還影合離。”南朝文帝詠物細膩,辭藻華麗,清麗可喜。 唐·杜甫《梔子》:“梔子比眾木,人間誠未多。于身色有用,與道氣相和。紅取風霜實,青看雨露柯。無情移得汝,貴在映江波。”杜甫托物言志, 以梔子擬人,凸顯高潔。 唐·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詠梔子花》:“蜀國花已盡,越桃今已開。 色疑瓊樹倚,香似玉京來。 且賞同心處,那憂別葉催。 佳人如擬詠,何必待寒梅。”劉禹錫代花語:梔子花從冬季開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會綻放;梔子樹的葉,也是經年在風霜雪雨中翠綠不凋。于是,看似不經意的綻放,實則經歷了長久的努力與堅持。那不僅是同心愛情的寄予,平淡、持久、溫馨、脫俗的外表下,蘊涵的,是美麗、堅韌、醇厚的本性,即永恒的愛與約定。所以明 ·李東陽《梔子花》中更是視梔子花為知己:“抽白媲黃總稱才,誰遣山梔人畫來?似為詩家少知己,杜陵吟罷不曾開。”我還看過一篇散文《女兒·愛情·梔子花》,其中寫到一個城市的官宦女孩,不嫌貧窮,不顧親情阻撓,和鄉下小伙子戀愛、結婚、艱苦創業,永結同心的感人故事,那都證實了母親說的話很靈驗。梔子花不僅是同心花,還是禪客,托物言志,人品的象征。 我記得好像是汪國真還是席慕蓉有一首《盼望》,是,確定是席慕蓉的詩,其中有很美詩句: 如果能在開滿了梔子花的山坡上 /與你相遇 如果能 /深深地愛過一次再別離/那麼 再長久的一生 /不也就只是 就只是 /回首時 / 那短短的一瞬 是啊!人是未來佛,有過多少美好的盼望,四季如春,心暖花香;盼望志得意滿,前程似錦;盼望兒女情長,天長地久……而真實的一度春光,一時遂心,一瞬相聚,卻疏忽了,沒有珍惜,釀成一壇天真與堅持的回憶的酒,也許,人生中太忙了,把不少美事都耽擱了。耽擱了多少嗅一下窗欞下梔子花的芬芳的瞬間?耽擱了多少與朋友與情人美好的愛的約定?耽擱了多少原本屬于自己而匆匆逝去的生命中歡樂?
也許是梔子花的提醒:你是否羨慕過陶淵明的人生?是啊,他歸隱田園,品鄉間淡酒,觀風中寒菊,活得多么瀟灑自在!然而,你是否感受到他內心的無奈?他也有濟事的抱負,卻無從施展,在那個黑暗的時代容不下這一錚錚的魏晉風骨,于是他在無盡的無奈中選擇出世。他的無奈,他的焦灼,他的傷痛,你懂嗎? 是啊,你未曾看到,你只顧嗅五 去年花謝離家去,今年花開動客心。 蟄居省城,不近山野,我也感受到與梔子花有了一種永恒的愛與約定。 于是輕輕碰了碰梔子花的花瓣,花莖,花葉,花枝,花蕾,花瓣,及時而盡興地享受著梔子花的芳香。 2005.6.22于南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