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塘80公頃森林公園依河建
58600多棵喬灌木扮靚十里河岸,是都市居民家門口的寶地 斜塘河公園靠河邊種植的各類水生植物。
蘇報訊(“行走魚米之鄉”報道組)沿親水棧道漫步,溪石靜立,水生植物姿態各異;河岸往里,喬木、灌木、果樹、花卉等層次豐滿,色彩豐富;幽深小徑、休憩涼亭里,居民三五成群、悠然自得。園區湖東,依斜塘河而建的景觀綠化帶全長4.5公里,綠化、鋪地、道路合計約48.5公頃,含水域面積近80公頃,喬灌木總數58600多棵,呈現出典型的都市河邊森林公園風貌。
斜塘河素有“十里斜塘”之稱,水系東接吳淞江、西連金雞湖,有著700多年歷史的斜塘老街曾依河而建。在園區開發建設之前,斜塘河是當地的一條航道,也是灌溉兩岸稻田的農河,隨著園區開發建設推進,2004年,從星湖街至星華街的斜塘河整治工程啟動,河床清淤,河岸邊建生態綠化帶,打造一條城市景觀河。2006年,位于南施街、星湖街之間的斜塘河公園建成投用。 從南施街斜塘河大橋往西看,20米寬的斜塘河河際線優美,兩岸郁郁蔥蔥,森林后面就是林立的居民住宅,全開放式的斜塘河公園,成了周邊居民最佳休憩地。走在公園里,綠蔭蔽日,鳥語花香,不時能看到打拳、散步的居民,以及“包頭布”的斜塘老農民。“跟以前相比,真是天翻地覆,環境真格好”,正在公園做保潔的“原住民”潘老伯說。 園區市政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負責斜塘河公園的維護管理,公司副總經理史興根說,按照設計理念,就是要結合現代生活方式,建成一個為周邊居民服務的都市與農村、現代與古鎮相融合的河邊森林公園。陸地縱深100多米,樹木花草布局很有講究,以池杉、落羽杉、雪松、柏樹等塔形樹種為整體骨架樹,根據其耐水濕性疏密有致地沿岸線分布,這些樹木與闊葉大喬木共同“畫”出了河岸優美的林冠線,它們又與菖蒲、再力花、睡蓮、千屈菜、荇菜等水生植物組成了雅致的水際景觀,營造森林氛圍。 斜塘河公園景觀色彩豐富,第一層次,常綠大喬木以香樟、廣玉蘭為主,四季常綠,落葉大喬木以色葉樹為主,到了秋季有黃色、桔色、紅色、褚色;第二層次,小喬木和大灌木,豐富的色彩和誘人花香,增加亮麗景色;第三層次則是色塊灌木和地被植物,打破純草坪單調,有各種花色和較長花期。 作為開放式公園,斜塘河公園的綠化養護也很講究,“大多采用生物方法來進行,盡量通過施打生物農藥,施放腫腿蜂、花絨寄甲等害蟲天敵等方法。”園區市政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湖東管理分公司副經理冒海青說。 未來,斜塘河公園將與斜塘老街、園區體育公園連成一線,給居民提供更多休閑、文化、健身選擇。 延伸閱讀 環湖沿江生態林 建成5.4萬余畝 我市2003年11月作出加快“綠色蘇州”建設的決定,開啟了林業生態建設新局面。10年來,我市以太湖、陽澄湖、長江為重點,加快生態修復進程,共建成環湖沿江生態防護林5.4萬余畝,環太湖、陽澄湖森林覆蓋率從2005年的28.62%、15.42%分別提高到目前的42.61%、20.05%,沿湖、沿河、沿江生態環境有效修復,綴連起湖濱江岸旖旎的風景線。 全市道路綠化在整體布局上,充分考慮江南水鄉地域特色,樹種選擇上以鄉土樹種為主,濕地區域增配色彩豐富的水生植物,在主林帶、開闊地帶、公園等路段布置宿根開花地被植物,增加色彩。10年來,全市共完成了滬寧、蘇嘉杭、沿江、繞城高速公路以及滬寧城際鐵路、京滬高鐵等綠色通道建設,全市高等級公路綠網達812公里、增綠9.2萬畝,實現了綠化全覆蓋。近年來,綠色通道加快向鎮村道路、標準化養殖場、農田林網延伸,構建了大綠量、多層次的綠網骨架。 同時,以生態片林示范區為抓手,加快城市周邊生態片林集聚化發展,形成環城、環鎮、環村森林圈,為城市增綠肺、添景觀,為人們提供了休閑的好去處,有效帶動了周邊商業、地產的發展。 全社會對森林濕地功能和價值的認識不斷提升,各種社會主體參與林業建設和保護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利用植樹節、濕地日、“愛鳥周”,廣泛開展宣傳,“綠化庭院、美化家園”“雙百”行動、“太湖萬人植樹”、“保護母親河”、“濕地1+1”、“美麗蘇州 低碳行動”等綠色公益活動不斷掀起高潮,營造了關注森林、關注濕地、關注林業的良好氛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