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源蠟燭線起源于300多年前的日本,當時日本糧食市場上有一位叫本間宗久的商人為了能夠預測米價的漲跌,他每天仔細地觀察市場米價的變化情況,以此來分析預測市場米價的漲跌規律,并將米價波動用圖形記錄下來,這種圖形就是K線最初的雛形,后來被迅速推廣到股市并向世界流傳。 1990年,美國人史蒂夫·尼森以《陰線陽線》一書向西方金融界引進“日本K線圖”,立即引起轟動,史蒂夫·尼森在《股票K線戰法》一書中第一次向西方金融界展示了日本長期以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4種技術分析手段,破解了日本金融界投資人的秘密,展示了蠟燭圖、三線反轉圖、磚塊圖、折線圖的魅力。史蒂夫·尼森因此而被西方金融界譽為“K線之父”“K線”是陰陽線的統稱。 2 表現方法蠟燭線就是將各種股票每日、每周、每月的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等漲跌變化狀況,用圖形的方式表現出來。 K線圖有直觀、立體感強、攜帶信息量大的特點,蘊涵著豐富的東方哲學思想,能充分顯示股價趨勢的強弱、買賣雙方力量平衡的變化,預測后市走向較準確,是各類傳播媒介、電腦實時分析系統應用較多的技術分析手段。 如右圖所示:K線最上方的一條細線稱為上影線,中間的一條粗線為實體。下面的一條細線為下影線。當收盤價高于開盤價,也就是股價走勢呈上升趨勢時,我們稱這種情況下的K線為陽線,中部的實體以空白或紅色表示。這時,上影線的長度表示最高價和收盤價之間的價差,實體的長短代表收盤價與開盤價之間的價差,下影線的長度則代表開盤價和最低價之間的差距。 3 什么是K線圖K線又稱蠟燭圖、日本線、陰陽線、棒線等,目前常用的說法是“K線”,起源于日本十八世紀德川幕府時代(1603~1867年)的米市交易,用來計算米價每天的漲跌。因其標畫方法具有獨到之處,人們把它引入股票市場價格走勢的分析中,經過300多年的發展,目前廣泛的應用于股票,期貨,外匯,期權等證券市場。 單根k線的畫法 它是以每個分析周期的開盤價、最高價、最低價、和收盤價繪制而成。以繪制日k線為例,首先確開盤和收盤的價格,它們之間的部分畫成矩形實體。如果收盤價格高于開盤價格,則k線被稱為陽線,用空心的實體表示。反之稱為陰線用黑色實體表示。目前很多軟件都可以用彩色實體來表示陰線 和陽線,在國內股票和期貨市場,通常用紅色表示陽線,綠色表示陰線。但涉及到歐美股票及外匯市場的投資者應該注意:在這些市場上通常用綠色代表陽線,紅色代表陰線,和國內習慣剛好相反。 用較細的線將最高價和最低價分別與實體連接。最高價和實體之間的線被稱為上影線,最低價和實體間的線稱為下影線。 用同樣的方法,如果我們用一分鐘價價格據來繪k線圖,就稱為1分鐘k線。用一個月的數據繪制k線圖,就稱為月k線圖。繪圖周期可以根據需要靈活選擇,在一些專業的圖表軟件中還可以看到2分,3分鐘等周期的k線。 K線圖有直觀、立體感強、攜帶信息量大的特點,蘊涵著豐富的東方哲學思想,能充分顯示股價趨勢的強弱、買賣雙方力量平衡的變化,預測后市走向較準確,是各類傳播媒介、電腦實時分析系統應用較多的技術分析手段。 k線是一種特殊的市場語言,不同的形態有不同的含義。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建議去看看《炒黃金炒外匯入門》《日本蠟燭圖曲線》[1]《超短線大師》《炒外匯A-Z》也可以在網上收集一下資料環球金匯網的免費電子書下載里面有免費這本書和其他外匯技術免費電子書。 4 K線周期K線的計算周期可將其分為日K線,周K線,月K線,年K線。 日K線是根據股價(指數)一天的走勢中形成的四個價位即: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最低價繪制而成的。 周K線是指以周一的開盤價,周五的收盤價,全周最高價和全周最低價來畫的K線圖。 月K線則以一個月的第一個交易日的開盤價,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和全月最高價與全月最低價來畫的K線圖。 同理可以推得年K線定義。周K線,月K線常用于研判中期行情。 對于短線操作者來說,用5分鐘K線、15分鐘K線、30分鐘K線和60分鐘K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5 常見K線形態分析一、烏云蓋頂 在股票、期貨、外匯市場里,在一段上升趨勢的末期,或在水平調整區間的上邊沿,市場價格在第1個交易日大力收陽,第2天卻高開低走,大幅下跌,跌幅達第1根陽線實體一半以下,這常常是一種見頂標志,表明后市價格失去上漲動能,可能轉而下跌,我們稱這種K線組合為“烏云蓋頂”。 形態特征: 1、第1根K線為大陽線,承接前期上漲行情。 2、第2根K線為大陰線,收市價深入第1根大陽線實體一半以下。如全部吞噬該實體,就是看跌吞沒形態,見頂意味更強。 詳解: 1、第2天的陰線下穿第1天陽線實體的程度越深,該形態構成頂部反轉可能性就越大,一般認為必須下穿過紅色實體的50%。如果沒有下穿過紅色實體中點,則最好等等,觀看后市有沒有進一步下跌信號。 2、烏云蓋頂發生在一個超長期的上升趨勢中,還是個禿頭禿腳的大陰線,反轉下跌形態更加確立。 形態原理: 市場本來處于上升趨勢中,有一天,出現一根大陽線。第2天市場開市向上跳空。此刻為止,買方完全掌握著主動權。然而市場并沒有繼續上沖,市場收市價在當日最低處,或接近最低處,并明顯的深深扎入了前一天實體內部。這意味著市場價格上升動力耗盡,買方策劃的最后一番上功失利,結果被賣方控制大局,形成下跌。 交易策略: 烏云蓋頂是一個見頂標志,預示價格可能會見頂回落。我們可以制定初始的空單策略,輕倉建空。在一段上漲趨勢中,不要被第1天的大陽線所迷惑,但也要觀看第3天走勢是否下跌,確定下跌形態。 在烏云蓋頂做空時候,一種設定止損的方法,是在第2天形成的K線高點之上設立止損單。 二、吞沒形態 也叫吞噬形態,是由兩根K線構成。看漲吞沒發生在下降趨勢的末期,第二根陽線的實體吃掉第一根陰線的實體;看跌吞沒則發生在上升趨勢的末期,第二根陰線的實體吃掉第一根陽線的實體。 吞沒形態可以顯示多空力量的消長。以看漲吞沒為例,后面的陽線一口吞掉前面的陰線,代表多頭勢力增長,氣勢如虹,空頭力量有敗退的跡象。看跌吞沒正好與之相反。 吞沒形態的重要性,因實體的相對長度、影線之間的關系與其他因素有關。第一根K線的實體很短,第二根K線的實體很長,而且,第二根K線的實體完全吃掉第一根線形——包括影線,這樣的吞沒形態,意義較大。 對于吞沒形態,我們還須結合這一形態所處的整體技術面來判斷:有沒有合理的風險收益比或有沒有壓力支撐位的配合 舉例來說,一個發生在支撐區的多頭吞沒,比起一個沒有支撐意涵的多頭吞沒,前者更有可能是有效的底部反轉信號。不要孤立地看待某一種K線形態,環顧四周,注意整體的情勢。 趨勢反轉信號的出現,確定的是市場心態正在發生變化,之前的市場趨勢有可能發生變化。 判斷反轉形態,有條重要原則:首先要確定市場的主要趨勢,明白大方向。僅當反轉信號所指的方向與市場的主要趨勢方向一致時,我們才可以依據這個反轉信號來開立新的頭寸。比如,假定牛市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個頂部反轉形態,雖然是個看跌信號,但做空的把握并不大,因為市場主趨勢依然是上升的;如果當前主要趨勢是下降趨勢,這時出現頂部反轉形態,做空的把握就很大了。 三、錘子線和上吊線。 這類反轉蠟燭線,既可看漲,也可看跌。若出現在下降趨勢中,代表下降趨勢即將結束的信號,稱為錘子線,意思是“市場正在用錘子夯砸底部”;它出現在上漲行情中,代表市場上沖運動也許已經結束,稱為上吊線,其形態就象是絞刑架上上吊的死人,預示市場不可盲目樂觀。 形態特征 1、實體部分最高價及收市價均在燭體頂部,開市價在最高價之下不遠的地方,下影線明顯過長,實體顏色(紅、綠)無所謂。 2、錘子線和上吊線,應該沒有上影線,但也允許有,必須非常短,一般認為下影線應是實體的2—4倍。 3、二者,下影線越長、上影線越短、實體越小,這類蠟燭線越有效。 形態原理 錘子線 市場在做空一段時間后,價格不斷下跌,賣方力量逐步消耗,而買方力量慢慢積聚,在某一交易日,價格大幅下跌,但底部此時以明顯呈現極強的吸納愿望,有買家大力將價格上推,一直達到當天最高收市或是接近最高收市價位收市。錘子線,一般處于下跌勢中,表明市場可能見底,如果當天收市價高于開市價(紅色錘子線),對于買方更是利好標志。 上吊線 市場在屢屢做多后,買賣雙方力量達到平衡,在一個交易日內,多方努力將價格上推,創出當天新高后,并無心維持高位,價格大幅下跌,賣方力量勢不可擋,多日來賣方被壓制的能量瞬間釋放,價格大力下挫,但當天收市價仍處于較高位置,接近最高價,形成實體部分相當小。上吊線,一般處于上揚市中,表明市場可能見頂,陰線比陽線效果更好。 交易策略: 1、首先應判斷其是否可靠,是否為反轉形態。可以根據上面的形態特征加以分析,還需要觀看第2天走勢是否配合反轉,不可盲目建重倉進場,可以當日建輕倉(比如1/10倉或更小等)試探,注意設好止損位。 2、上吊線看跌信號的確立,還應謹慎看其是在市場頂部,還是中繼指標。如果上吊線的實體與次日的開市價之間向下的缺口越大,那么構成市場頂部的可能就越大。 3、形成頂與底后,其后市有可能出現反抽,即價格再度試探錘子線底部,只要不破最低位,錘子線見底形態依然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