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兩年前,我在圖書館里偶然讀到了一本書,那本書是在自然科學類生物學范疇的腦科學那個書架上被我翻到的。當時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氣讀完,有種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真是又驚又喜。因為它系統而又完整解答了一個很久以來一直盤繞在我心里的疑問:和大部分異性戀相比,為什么我會喜歡同性?這是先天造成的還是受后天環境影響的?有沒有科學上的理論依據能夠給我提供解釋? 我想不管是gay還是lesbian,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疑惑。因為好奇心是人類的天性,況且這還是和我們自身的選擇直接相關的問題。于是我想就這個問題,把我所知道的信息與大家分享,如果你讀完了感到對你的自我認知有所幫助,那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就達到了。囿于篇幅的限制,我在這里省去了書中很多真實而有趣的實例故事,只做理論上的陳述。有興趣的讀者在本文的最后可以獲得完整電子書的下載地址。 <男女差異> 我們的個性藍圖由46個染色體組成,它們一半來自母親,一半來自父親。前22對染色體兩兩配對,形成搭檔,決定將要出生的個體的身體特征,比如眼睛的顏色、鼻子的形狀和長度等等。而最后一對染色體則與此不同。母親的卵子提供了一個X染色體。在正常情況下,假如父親提供給受精卵的也是一個X染色體,胎兒就是女性,提供的是一個Y染色體,胎兒就是男性。 在受孕的最初幾個星期里,胚胎是沒有性別之分的。他擁有全部的基本設備,如發育不全的輸送管,系統等等,既可以發育為男性,也可以發育為女性。大約在受孕第六、第七周左右,胎兒的性別最終確定下來。男性胎兒發育出特殊的細胞,分泌出雄性激素,亦即睪丸激素的主要成分。而雄性激素會通知身體不必再去發育女性的器官了,同時刺激身體發育男性性器官。幾乎與此同時,如果胎兒是女性的,即基因為XX的,她的生殖器官就會依照女性的方向去發育,不會分泌出大量的雄性激素,結果最后生出來就是一個女嬰。 <大腦中的性> 正如6周大的胎兒看不出是男性還是女性一樣,胎兒的大腦也同樣如此,得經過一定的時間才會獲得自己的性別。 男性胎兒接觸到大量雄性激素之時,正是大腦開始成型的關鍵時刻。這個時候的雄性激素量非常大,是嬰兒期和青春期的4倍多。在男性發育的每一個關鍵期,都會有大量激素出現:一是在青春期,第二性征開始顯現之時;一是在受孕6周后,胎兒大腦開始成型之時。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出錯,一個男性胚胎可能有足夠雄性激素促使他長出男性器官,但不足以使他的大腦形成男性模式,于是,孩子出生后,身體是男性的,大腦卻是女性的。同樣,一個女性胚胎也可能在子宮中意外接觸到雄性激素,結果孩子就是男性的大腦和女性的身體。 兩性的大腦存有差異的地方,是大腦控制性行為的區域,這個區域叫做下丘腦。進一步的研究揭示,兩性的大腦結構還存在著其他差別。大腦皮層是覆蓋在兩個腦半球上的一層外皮。掌管復雜行為的最重要的控制中心就在皮層中。據發現,雄性的大腦皮層明顯比較厚,但僅僅是在右半球,雌性的左半球皮層比較厚。在關鍵期控制激素,同樣可以改變左右腦半球皮層的厚薄。“大腦根本就是一個性器官。” 加拿大一位在性別差異研究上卓有成就的心理學家如是說。 通過對從嚙齒類到靈長類的哺乳動物的實驗,科學家們發現:注射額外的激素可以改變正在發育的大腦的結構,而大腦結構的改變會導致行為發生相應變化。由于激素的中介作用,雄性和雌性的大腦在神經傳導物、神經連接體以及細胞和神經元的數量上,都存在著差別。 證據表明,大腦的性別分化程度是有深淺的:胎兒接觸到的雄性激素越多,那么胎兒成年后,其行為就越具有男性化特征;接觸到的雄性激素越少,成年后的行為就越具有女性化特征。 心理學家瓊·賴尼希博士是俄亥俄州金西研究所的現任主任,她描述過激素如何影響我們。她說,我們都受到懷孕期化學作用的影響。依據化學物質性質的不同、量的多寡和作用時間的早晚,她一一解釋清楚了:為什么有些女孩子會像男孩子那樣頑皮,為什么有些男孩子會對服裝、洋娃娃和小孩產生異乎尋常的興趣,為什么有些女孩子的數學會比其他女孩子學得好,為什么有些男孩子不大具有攻擊性,不自信,對運動不感興趣,比其他年齡相仿的孩子更愿意合作,愿意犧牲自己服從集體的意愿。 事實是,決定性別認同的是生物機理,而不是后天的條件作用和文化。準確的說,大腦的傾向是由雄性激素的濃度、作用時間以及適應性決定的。 這種作用在子宮里就已經完成。科學家們得出結論,不管是人還是其他動物,其大腦都有一個發育關鍵期,在這個關鍵期,激素對性別分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大腦正是在這個時候‘定型’的……一旦確定下來了,就很難在出生后改變它。正是依據激素對大腦神經網絡設定的這種作用,神經科學家才得以在孩子出生后判斷其大腦是‘男性的’還是‘女性的’。大腦在子宮里面就已經受到了激素的影響,在神經組織上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雌性激素和女性的生理周期> 事實上,在經期,女性的身體和心智都受激素的影響,因此,明智之舉是將它的周期描畫出來,并指出它的特點和影響。 在經期的前半段,只有雌激素存在,它的作用是促進從卵巢的卵泡中分泌出來的卵子生長。排卵時,雌激素含量達到最高點,卵子排出后,雌激素開始下降。在這個時候,第二種重要的激素---孕激素,在卵子最初生長的地方產生了,它的作用是改善條件,使卵子健康、成功地受精。此時,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濃度都會慢慢升高,直到最高點,如果沒有受孕,下一周期又告來臨,它們就會下降,如果受孕成功,它們會居高不下。 雌激素會對大腦細胞產生特殊的刺激作用,使它們更加活躍,所以,在月經周期的前半階段,在雌激素濃度上升之時,大腦特別警覺,能夠吸納、分析大量信息。感覺的敏銳度也會提高,不論是聽覺、觸覺、味覺還是嗅覺都會變得很靈敏。在這個階段,女性自我感覺良好,自信、幸福、樂觀、快樂、性欲強。進化給了女性一張化學周期表,在這張表上,女性心情愉快、心滿意足時,正是懷孕的最佳時機。 另一方面,孕激素又會產生抑制作用。實驗表明,它會嚴重降低大腦的血液流量,使大腦中的氧和葡萄糖大量消耗,進而使人感覺麻木,跟一個被巴比妥鹽酸藥物麻醉的人一樣。它會使大腦反應遲鈍,跟雌激素所引起的心情愉快、感覺靈敏相比,簡直是判若云泥。在這個時候,性與降低,產生焦慮感和疲倦感,而兩者一湊合,憂郁情緒就來了。與此同時,孕激素似乎也有鎮靜作用,是情緒穩定。這似乎是下半個周期的典型特征,在此期間,孕激素達到最高點。 在月經前4-5天,雌激素和孕激素都處于最低點,女性會產生強烈的畏縮性癥候。在這種月經前狀態下,由于缺少孕激素來穩定情緒,有沒有雌激素來振奮自我感覺,女性的行為會在敵意、攻擊性和嚴重的憂郁之間游移不定。 <大腦的成熟> 瓊·賴尼希是美國金西研究所的主任。他曾研究過接觸過多雄性激素的孩子和接觸過多雌性激素的孩子的行為模式。還是胎兒時,浸泡在超量雄性激素中的男孩子,他們的攻擊性分數是沒有接觸額外激素的兄弟的兩倍,而這樣的女孩子比她們的姊妹大約高出50%。胎兒期間接觸到過多激素,影響的不只是攻擊性而已,與獨立性和自信心有關的一組特性也受激素的影響。懷孕時有過多雄性激素的母親們報告說,她們的女兒非常獨立、自立,相應的,很少有依賴性,極少向人求助。 標準的人格調查問卷顯示,其母親懷孕期間服用過額外雄性激素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特別自立、自信、不依賴、個性強。相反,母親懷孕期間服用過雌性激素的孩子,喜歡集體活動,依賴性強。最溫順的是那些從未接受任何一點雄性激素的女孩子,也就是那些患特納氏綜合癥的女孩子。 問題的關鍵在于,激素對大腦的作用如何,取決于已經被設定好了的大腦結構是否會對該種激素起反應。例如,一個正常的女人,就算你給她注射睪丸激素,她也不會產生男性那樣的攻擊性,因為她的大腦并沒有被設定為對它其反應。但是,如果給一個原本沒有攻擊性的男人注射睪丸激素,他就會產生強烈的攻擊性,因為他的大腦對這種化學物質敏感。 <能力的差異> 研究表明,雌性激素高的女性在學術上表現不佳,而那些具有高濃度雄性激素的女性,在任何學術領域都比一般女性強。在傳統上男性有優勢的、與空間能力有關的領域中,男孩子氣的女孩子表現尤其突出。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女學者或許應該將她們的成功歸功于在她們出生前受到了雄性激素的影響。母親在懷孕時服用過雄性激素,其女兒綜合智商就比較高,考上大學的可能性也比較大。對于自然科學,她們似乎還有著與其性別不相適應的興趣。母親服用雄性激素的濃度越高,服用時間越早,胎兒長大成人后的空間能力就會越好。母親服用的雄性激素越多,胎兒的大腦就越偏向男性大腦結構,其空間能力就越好。睪丸激素還有一個好處,它使得大腦不容易疲勞、走神,有助于集中注意力。這在臨床上已經被重復觀察到了。 <睪丸激素> 睪丸激素既是一種具有攻擊性和統治欲的激素,也是一種性激素,對男性和女性來說都是這樣。失去雌性激素的卵巢的女性,依然會有性欲。停經后雌性激素不再分泌,可是女性并不會因此而失去性欲。但是,如果她們失去了制造睪丸激素并控制其數量的腎上腺,性本能就會萎謝。不過,可以通過注射睪丸激素來恢復其性能力,這種方法也可以用來治療性冷淡。睪丸激素是激發兩性性欲的最主要因素。睪丸激素越高,性欲就越強,無論是同性戀者還是異性戀者,正統保守者還是性變態者,莫不如是。在月經周期中,女性睪丸激素最高之時也是她性欲最旺盛之時,此時也最容易受孕。激素含量較低的男性,性情較為溫順,偏愛小胸脯的女人,而性格外向的男人喜歡乳房大的女性。 <心理的性別傾向> 就像懷孕期間服藥會改變胎兒大腦的正常發育一樣,子宮中化學物質的不平衡也可以改變孩子成年后的性別傾向。我們知道如何在實驗室里制造出同性戀的老鼠和猴子,有些科學家也認為我們有辦法在孩子出生前就能防止他將來搞同性戀。 德國科學家岡特·德爾納博士終其一生都在研究,一個人出生前的激素是如何決定性的影響他或她后來的性行為傾向的。他認為一個人將來是否會有同性戀行為,用羊膜刺穿術可以檢測出來,他進而認為,對胎兒進行產前激素注射可以矯正其將來的同性戀傾向。 德爾納發現,大腦的性別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漸進的。正是有沒有雄性激素決定著大腦組織是朝女性化模式發展,還是朝男性化模式逐步發展。 他認為,大腦的發展有三個階段,亦即 性中心階段、交配中心階段 和 性別角色中心階段。 首先,在第一階段,激素開始發出指令,發展出兩性身體的典型特征,其次,是向“交配中心”轉變的階段,它和第一階段有點重疊。德爾納認為“交配中心”和下丘腦是一回事。而下丘腦掌管著一個人成年后的性行為,它在男性和女性大腦中的分布排列并不一樣。在最后的階段,激素開始對胎兒的“性別角色中心”發生作用,安排大腦神經網絡,從而決定一個人的行為的一般傾向,例如一個人是否具有攻擊性,是善于交際還是慣于獨處,是敢于冒險還是膽小怯懦,這些人格特征在青春期,在激素的影響下都會充分表現出來。 德爾納認為,在每一個階段上,每一個中心都可以獨立地被破壞,造成不同的后果。 的確,在基本性別特征發育的第一個階段上,性別為雌性的胎兒如果接受了超量的雄性激素,會發育出類似雄性的性器官。同樣,交配中心,即下丘腦的發育也是可以破壞的,對于男性胎兒,降低雄激素的濃度,這個孩子以后就會有同性戀傾向,如果是女孩,高濃度的雄激素會使她將來發展出同性相吸的傾向。最后是性別角色中心,安排大腦神經網絡以及分布大腦功能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如果受到激素的干擾,對于男孩,會發展出女性行為傾向,對于女孩,會發展出男性行為傾向。 這個理論的好處在于它解釋了為什么一個具有明顯男性體格的男人,也具有很明顯的男性特性和舉止,但仍然會被別的同性所吸引。之所以發生這種情形,是因為在第二階段下丘腦的發育受到了干擾。同樣,它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男孩子外表和動作都很女性化,卻具有很強烈的異性伴侶傾向。原因就在于他們的性中心和性別角色中心形成時受到了干擾,但在交配中心形成時沒有發生激素不平衡的現象。簡單的說,這個理論解釋了為什么娘娘腔的男子不一定是同性戀者,以及為什么同性戀不一定是女人氣的男人。 我們的心理性別的復雜性、特性是在不同的時間里發展出來的,它們與不同階段、不同程度或不同中心的說法是吻合一致的。如果只是在交配中心階段接觸到“錯誤的”激素,人們也許就會對同性別的人感興趣,但他(她)的行為或外表并不會表現出很多不正常的性特征。比如很多女同性戀與正常女性一樣,對社會關系也感興趣,她們身上的天生的雌性激素不但會抑制睪丸激素的作用,還會完全按照大腦機理行事,從而使她們具有溫柔的一面,具有典型的女性特征。 我在這里討論的對象是指那些身體構造以及性特征屬于女性同時又具有同性戀傾向的女性。基于上述理論,也就是那些在大腦發展的第一階段(性中心階段)沒有遭受激素失衡,而在第二階段(交配中心階段)都不同程度的遭受激素失衡的女性。然而正是大腦發展的第三階段(性別角色中心階段)的差異性導致了所謂T、P、H的分化。如果女性胎兒在第三階段仍舊受到了高濃度雄激素的影響,那么她長大后成為女同性戀中的T的可能性就會明顯增加。哪怕她的外表很女性化,穿著也很女性化,但獨立而富有競爭性的性格,在性行為中更加主動而富有進攻性,都說明她是T不是P。純T和鐵T是指除了擁有女性的身體,其行為模式都非常男性化的女人。(這樣的女人往往女性的第二性特征也不明顯,比如平胸,窄臀,聲音低沉)。純P是指除了性傾向上偏向同性,其他方面均很女性化的女人(這樣的女人通常擁有比較女性化的外表,性格也相對比較溫順,是最不易識別的lesbian)。純T和純P好比一個區間軸的兩個端點,中點的地方叫做H。如果介于H和純T之間,就可以劃分為T;如果介于H和純P之間,就可以劃分為P。但大部分lesbian都同時具備一些男性的性格特征和女性的性格特征,只是程度和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而按照魏寧格在《性與性格》一書中所闡述的理論,一個人要找到與自己匹配的另一半,就需要知道自己身上男性性格占多大比例,女性性格占多大比例。比如,一個男性性格占比70%、女性性格占比30%的男異性戀者,他的理想對象就是一個男性性格占比30%、女性性格占比70%的女異性戀者。同理,一個性格偏P的lesbian,她的理想對象是一個性格偏T的lesbian。而一個兼具男女雙重性格的H,她的理想對象必然也是一個兼具男女雙重性格的H。只有這樣,兩個人的結合才會完美和諧。 <根源> 那么,造成性行為異常的最早的生物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既然子宮中的激素對孩子和成年人的性行為有這么大的影響,那么究竟是什么最早使激素出了差錯呢? 研究發現,母親高度緊張的心理會降低子宮中雄激素的濃度,這樣的母親生出來的兒子中,同性戀的比例要高于那些懷孕期間沒有經歷過緊張和壓力的母親所 生的兒子。在胚胎期間,雄激素的低濃度也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服用不恰當的藥物就也其中之一。德爾納相信,子宮中的激素濃度和后來的性行為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因此,監控激素的濃度,并對異常情況進行修正,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醫學方法。 如果女性尚在子宮里時接觸了大量雄激素,這樣的女性很少會有甚至不會有母性行為,她們在孩提時代就不喜歡玩洋娃娃,長大后也不愿意照看嬰兒,成年后做媽媽的興致也不高。 <總結> 同性戀的生物學因素很可能與腦結構的細微差異有關,而這種差異是由出生前暴露于雄激素中的時間不同引起的。 如果雌性胚胎在發育早期暴露于高水平雄激素環境中,她的性取向將會受到影響。 出生前的雄激素化作用除了影響性取向外,還要影響其他的性二形性行為。 出生前的雄激素對于雄性性行為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雄性性行為的發育至少部分決定于雄激素對人腦的雄性化(或去雌化)的作用。 人腦是一個性二形性器官,過去很長時間對此是有懷疑的,后來經過解剖學、局部腦代謝(PET)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的研究才確定了這一點。研究者認為,人腦的性二形是由于胚胎期和出生后的早期暴露于雄激素的時間不同引起的。出生前激素的存在對人類性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遺傳與性取向 遺傳對于性別定向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研究顯示,同卵雙生的男性對同性戀的一致性占52%,而異卵雙生的只占22%。同卵雙生的女性對同性戀的一致性占48%,而異卵雙生的只占16%。 總之,有證據表明,兩種生物學因素,即出生前雄激素的存在和遺傳因子影響人類的性取向。這也表明同性戀者對他們的性取向與異性戀者相比不應負有更多的責任。 參考書目: Brain Sex: The Real 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 Anne Moir / David Jessel (中文譯名:《腦內乾坤》) 下載地址: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2872876.html Foundations of Physiological Psychology (Sixth Edition) Neil R. Carlson (中文譯名:《生理心理學》(第六版) 蘇彥捷 等譯) Sex and Character Otto Weininger (中文譯名:《性與性格》) 下載地址: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178705.html 另外,BBC還制作了一部三集的紀錄片:兩性奧秘 Secrets of the Sexes 在線觀看地址:http://jishi.cntv.cn/liangxingaomi/videopage/index.s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