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麻黃升麻湯》[i=s] 本帖最后由 裘萬吉 于 2013-10-23 08:49 編輯 [/i]麻黃升麻湯用藥分析:上焦宣布功能出問題,脈浮桂枝湯中姜用生姜合桂枝,甘草,麻黃湯則麻黃合桂枝,甘草。此處脈沉遲而用麻黃,桂枝,甘草,合干姜。干姜是為內寒設。太陽宣布之氣受障礙于外則脈浮,而脈沉屬于行宣布功能的心君內部出了問題,所以才功能內收,遲則因于寒。內寒則氣凝結于內。仲圣只用一味干姜助以溫中散寒便可。此寒都已侵犯聚結于大本營了,心君行令已失職,則外之陰寒可想必盛,從手足厥逆已得見證。故通外用桂枝而更加麻黃。咽喉不利唾膿血,說明了上有火熱郁氣已傷及血,且已熱薰肉腐而化膿,相當于癰瘍出膿血。此處藥用白虎湯去粳米,可能是因為火氣已逆上而下已見寒濕盛了,再合當歸,芍藥,玉竹,天冬以活血祛淤兼補津液養血。火熱在咽喉而加用升麻。泄利不止加上白術,茯苓合前干姜,甘草成腎著湯以止下利。此方因內之上見癰瘍出膿血用當歸,芍藥,玉竹,天冬,合白虎湯加減。此處未見見其他白虎湯證而用之。是否表示熱熏肌膚的熱性瘡瘍均可合白虎湯而用呢?此證有內寒用干姜,可能膿血色為暗紅。因內有寒而白虎去粳米。從中可以聯想,若外有癰瘍是否也可以用此藥法之組合加減而治之呢?下部無脈而泄利不止(此處下無脈,可能因為血氣已上逆,有加之內有寒凝之故吧。)用了腎著湯,那么腎著湯本有小便自利癥,是否腎著湯可以用于大小便均自下利之證呢?按理應該可以,有待驗證之。又此出血傷失于上而用了玉竹,天冬,婦人漏下血證卻用了生地,阿膠,同用了當歸芍藥,陷經漏下黑而加用干姜,說明黑血證有內寒。無內寒血色當為紅色,若血色淡白,只能是血中水分太多了。漏下用了川穹,川穹可治婦人血閉無子。而此證有桂枝,血證見于上。但桂枝茯苓丸,治癥瘕見于下之血證,用桂枝而不用川穹,卻用了丹皮,桃仁,更加了茯苓,那么此證中有茯苓是否也同時配合了此血證呢?問題多多,值得對比精思而理其用意。則仲圣之意亦可略通矣。此方之用藥組合,泄盡了仲圣組方用藥的思路。真如仲圣序中自言:若能尋余所集,則思過半矣。看來若能背熟所有條文,縱橫向反復對比互參,則臨證心中便自有活法了。贊嘆仲圣之才秀矣。當謹以自勉。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淺談:[i=s] 本帖最后由 裘萬吉 于 2013-10-23 21:58 編輯 [/i]《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淺談:(28)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甘湯主之。(16)從前兩條文均有心下滿癥,而均用茯苓,白術。后一條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看,用茯苓配白術。是主心下有痰飲。配桂枝甘草湯 ,因見水氣上逆之癥,水氣上逆是因為心君向外宣布的功能障礙了,陽明上奉之路不通達,因而夾心下的痰飲水氣逆上。才有氣上沖胸或目眩癥。而此湯證則未見水氣上沖癥,卻有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癥。頭項強痛、翕翕發熱,說明有太陽氣交之地氣血運行障礙的病機,此障礙非桂枝癥的向外障礙,因無中氣上逆癥,由此可推為血脈回流障礙的問題。血脈回流不暢與心下痰飲互結,故心下滿而微痛。氣機處于欲向內收的狀態,故發熱而無汗,小便不利者 ,水氣病的應有病癥之一。而此方還用姜棗者, 因陽明津氣傷于太陽氣交,用之以補助陽明氣化生津也。此乃我目前之見,有待后識。兄何方人也,我乃浙江天臺人也。從兄的言論看,兄對中醫經典用功也深也。我本開有“萬吉推拿”以推拿調身保健為業。然情有獨鐘于中醫經典,于《傷寒論》用功有年,然總難以脫化,自從得知《內經》論醫理只重六節,有六節藏象篇置頂于第九篇。而《靈樞》針經亦以終始第九篇置頂。大概取戴九履一意吧,以天地之數始于一終于九也。《素問》與《靈樞》的理論構建始于一而終于九置頂。至九則理論已構建完成。而仲圣也自序說其理論來自于《素問》九卷等內容。由此想去,兩書的理論中心就在前九篇,而其他不過是為細說整個生氣通天天人相應的應對變化吧了。由此想到《傷寒論》以三陰三陽六節名病。仲圣應該是讀懂了《內經素問》生理學的最高境界六節藏象學。應該是先有其系統的六節藏象生理學為基礎,才由六節生理推出病理,用于臨證,才寫下了這千古不朽的大作《傷寒論》,流芳后世。可惜其六節藏象生理學已經失傳,只能由我們當今的中醫人能站在真正做學問的立場從新解讀經典,還源正宗正源的中醫生理學,即六節藏象生理學。由生理推病理則理易明,而今只以《傷寒論》的病理學的方證反推生理,則難明,故有千家千說之理。學中醫之難也,癥結即在于此,故有人目中醫為天書,是一門天才的學問,作為我們一般的凡人,學不通甚至讀不懂中醫,也是自然的事了。從此中醫理論成了一個迷。心往之而又難觸及靈魂也。我本一業余散人,只是略有所悟,故拋出之隨學感想,只作引玉拋磚。謹此。本人于此論壇只作紙上談醫,以期中醫人能對中醫經典的從新思考解讀。可能1800年來,六節藏象藏氣流傳的中醫生理內容,是一直被遺忘失傳了的內容。《傷寒雜病論》只有病理學部分而卻不見中醫生理學部分。可能真如孫思邈所說的,唐朝的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從那時起,中醫六節生理學已經失傳了。而從《內經》中又難系統的看到六節生理學的完整內容。而仲景應該是據內經九卷等內容綜合處理后得出了中醫完整的六節生理學,在生理學的指導下才有可能認識病理。無理論的實踐經驗是不可能寫下臨證第一書的中醫國寶大作的。應無理論的指導,因此后人臨證用經方,大多只能求方證對應,認為方證對應是經方辨證的尖端。卻都很難作出令人滿意的理論解釋,千人千解。從《內經》整部書的內容看,是從生氣通天觀來談醫理,人身一小天地也,談天以應人。論藏象有六節藏象。但無五行藏象篇。談病談理,多從三陰三陽。五行雖有論及,但無系統無專論。而《傷寒論》整部書就是以六節辨病論治。就是不見其理論。是今人學中醫之難也。略論《桂枝加附子湯》 只能看裘老師分花拂柳娓娓道來欽羨不已 四時者,春夏秋冬 八節者,四立二分二至 二十四節氣,節有十二,中氣有十二。其中四立皆屬于節。二分二至皆屬于中氣。 內經有說,根于中者,名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于外者,名曰氣立,氣止則化絕。 我的思考是,節,求之根于外,中氣,求之根于中。 內經還有說: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我的思考是:節,主升降,中氣,主出入。 病發于陽或者病發于陰,當有發于于節或發于中氣之辨。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則亞之。后學不敏,或有臆想。請諸前輩指證。一月的上半月為節,下半月為中氣。上半月氣主升而下半月氣主降。氣升主外屬陽而氣降主內屬陰。大概節以候陽,中氣以候陰吧。而每月隨四時寒熱溫涼之化,其陰陽氣各有多少,陽氣多而陰氣少者,病在陽則可能是伏氣后發病,病在陰則可能為時氣感而即病者。《金匱真言論》有冬病在四肢,夏病在藏之說。冬氣在內而外虛,時感于寒而即發者名傷寒,寒之傷于外而陽病。夏氣在外而內虛,傷于飲食生冷則病發于內而陰病。若反此者,可能是伏氣后發病,因生氣趨此則客邪宿疾不能容也。是正氣欲除宿疾之見證也。兄意如何?傷寒例倒沒看過,此二十四節氣與七十二候以決病生死。也不知如何而決。但《靈樞》有三陰三陽十二經脈決病法,十二經脈左右各一,合而為二十四脈,陽脈主表十二,陰脈主里十二,陰陽互為中氣。主治一身之病。而人身經絡之氣所行皆在五輸,陽脈六六三十六輸左右合為七十二。此中是否有聯系。不得而知。另外,想請教一下裘老師。 傷寒例:四時八節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決病法: 二十四節氣,節有十二,中氣有十二,五日為一候,氣亦同,合有七十二候,決病生死,此須洞解也。 其中節和中氣,裘老師有沒有研究心得。能否給后學講講? 張仲景教我們如何破病案:看過狄仁杰破案,曾嘆其才秀也。以其具有驚人的洞察力和記憶力以及對前后所看所聽的所有信息的綜合分析處理能力,才有斷案如神的能力。因想,若以此法用于看病,當同樣有神功。今細析《傷寒論》才略有所悟。從以下幾個條文分析看看傷寒論是如何分析治病的:(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16)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42)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45)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56)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 (265)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51)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52)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57)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43)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18)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95)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90)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91)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92)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93)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復下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101)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等等。 從以上條文分析如下: 正常人生病,病邪首先范太陽,病可繼續傳變,也可久在太陽。太陽主表,多見惡寒證,若有發熱的,病在太陽,若是無熱惡寒的則為病在陰,猶如冬月,天氣寒冷,氣收在內而外則生陽不足,故惡寒也。屬封藏太過病,病在陰。太陽病諸法亂治后,病仍不解的,為壞病,依脈證而治。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雖見浮弱了,仍可用桂枝湯以解外。太陽病外證未解,雖見里證不可下。此外證當有脈浮或惡寒等證,不可下。若有外證如頭痛發熱等證,而未見惡寒的,雖見里證多日不大便的,也不可下,當問其小便若何?若小便清的,為病仍在表而不在里,可發汗宜桂枝湯,由此可證大便秘而可用下法的,小便必已不清了或見濃而黃赤渾濁了。才有可能為可下之里證。但見頭痛發熱也不可就斷為太陽病而用汗法,須看脈,見脈弦細的,屬少陽病。《內經》有春病在頭之論。 太陽病脈浮或脈浮數可以麻黃湯發汗,但如果見有發熱汗出的,要用桂枝湯。或者太陽病已發過汗了,還見外證而脈浮數,則該用桂枝湯了。若太陽病留下殘疾咳喘病,無他節病證而病仍在太陽者,開始若不易出汗的可能該用小青龍湯,若得湯汗出病已減而不澈者,此時可能應以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為宜。 治病若本為太陽表證,而醫者用下法,結果又出現了下利清谷證,這時候見身疼痛的,不可解表,當先溫里,溫里宜四逆湯。用了四逆湯有可能諸證皆除。若是下利已解而身痛未解的,當用桂枝湯解外。或是傷寒下后或是病本就是發熱頭痛,但脈已見沉了。就不宜用解表法了,這里條文還說: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從此條可見,有表證而脈反沉的,可用四逆湯,或者此條可能是在說因為用下法后出現脈沉,可用四逆湯溫里以助受傷之里氣,里氣一足則自有能力由里到外振臂一呼而解。但也有可能用了四逆湯后而外證仍有不得解者。則有可能需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而解。此傷寒論有條文: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附辛湯主之。但從此條若不差看:可能見頭痛發熱,脈反沉證,已用過麻附辛湯而外證不差,就要想到可能是因為里氣太虛了,機體為了先救里而陽氣內調,才出現脈沉,就需用四逆湯先救里,因救里后外證隨之而解最好,若外證未解而脈已轉浮了,雖是浮弱,可用桂枝湯救表,若脈仍然見沉,則可繼用麻附辛湯以解外證。 太陽病經先下后汗誤治后,表里均受虛,而出現感冒狀的,應當汗出而解,此為治愈原則。表解里還未和的,有里實證才調病從下解。太陽病邪未全解,留有隱伏殘疾,出現面色微有熱色,身發癢的,此本因汗出不澈故也,可更發汗宜麻黃桂枝各半湯。不論傷寒中風(注:此處的傷寒中風應指太陽病,因傷寒一日太陽受之也。),若見有柴胡證了,只要有一個柴胡證即要用柴胡湯,不必等所有柴胡證皆俱全。等等。 裘萬吉 發表于 2013-10-26 08:40 由《春氣者病在頭》想到的 :[i=s] 本帖最后由 裘萬吉 于 2013-10-26 08:42 編輯 [/i]《內經》有:春氣者病在頭。春病在陰。(平春脈來為微弦,弦甚為太過,病在外,不弦為不及,病在中。脈微浮為秋病,浮甚為今病。而《傷寒論》有: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又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以上諸說法究竟有何區別與聯系呢?《內經》說:病有勝復。《傷寒例》說:有時氣病,有伏氣后發病。分析:治病以得氣為真,順四時之氣勢為治。先看四時之氣,春氣在陰,氣勢為由陰出陽,氣勢向上。陽者上行極而返下。故春氣由陰出陽,其氣先直奔于頭,而再自然返下,以重陽必陰也。今陽氣上行于頭而不能自然返下,氣爭于頭而痛生。是知春氣之在外病也。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應該與此春病在頭同。以春屬少陽。而太陽病外證反應以頭項強痛為眼目。以太陽主外,太陽布氣先行于上,太陽病則可首見頭項強痛證,屬時感太陽受病即發者,四時皆可為病。如上所說的:春見浮甚之脈為今病(今病就是即時發病);若春見微浮,即是有伏氣隱伏于身,待后應時得王氣而發,其實就是伏氣病欲解于此時也。由此可證:頭痛屬太陽伏氣病欲解于外者,其痛應甚于夏氣之時。那么太陽病欲解可能在陽氣開始向外生發增多的春時即有欲解之意,則在春時即開始頭痛,我想大概應該是到太陽病欲解時則更甚。欲解之機應是蓄勢至王時才有可能應勢而解,病得解則立時減輕或消息。此甚病時有如黎明前的黑暗。屬春氣者病在頭的少陽病,則春時已過,病勢即衰。欲解時的對沖時大概就是產生伏氣病的最多時機吧。如《內經》說:夏病在藏(即指在內意),冬病在四肢(即在外意)。在失氣之時的部位易受病,甚則即發,微則待時而發。此《內經》勝復病作之意也。六節各病均可發于四時,即《內經》說的:雖非其時,必有其氣。德化政令之變即其候也。故候氣之法即預知得病之法也。生氣通天,人天相應,德化政令之候于人者,皆有對應之狀也。想及于此,即知以后于《內經》當著意用功也。《內經》之與《傷寒論》能對比合一而治,則學醫將會成為人生的最大樂趣矣。特記之。 可遇 發表于 2013-10-26 09:34 中醫難學之因:[i=s] 本帖最后由 裘萬吉 于 2013-10-28 07:26 編輯 [/i]《靈樞》言:十二經脈者,所以處百病,決死生,不可不通。但在中醫人的心目中,多認為十二經談的是形而上。形而上不可見不可摸也,故難測度,是以學之難也。然而形而上必須有形而下作依附。有形才有氣。不是說,經穴者,脈氣所發嗎?經絡是指十二經脈和十五絡脈,是脈氣外發為經穴與絡穴。營在十二經脈內有序流轉,而營氣之充身內外,隨月之生旺而出入有多少。針灸補瀉,憑血氣在脈之虛滿而行補瀉。衛在脈外隨時出入,日行于陽,夜行于陰。刺陰陽之脈,在衛氣行陰陽經脈時而取之是為逢時,隨四時脈氣深淺及輸穴所在而刺之是為得氣穴為真。從以上看出,治病是為了調脈氣(營氣)之陰陽虛實,和衛氣之陰陽逆從。而營衛氣皆由水谷化生而得運行。其運行當隨時序變化而出入陰陽。有條不紋。以逆四時之行者為病。病有在絡而未入經者,有入經者,有在府在藏者。病則多見陰陽虛實,亦有苑陳者,有邪勝者。各依其情,補瀉虛實,祛瘀除邪即其治也。由此可見,經絡并非不可測度。看營衛所在而調便是矣。并不需要有形而上與形而下之分也。所分者,天道運行四時之序,營衛血氣陰陽內外所在多少也。選穴開方無不依此。故經曰: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發汗漏不止,蛋白尿,"陽加于陰謂之汗"。。。。。陰氣瀉矣,陰脈陽而汗。因腎主五液,汗舍于心。桂枝湯調心斂釋之太過,附子補坎中之漏。。。。。。 十二脈著,內屬臟腑,外絡于肢節,經何也?乃臟腑之使節。用針于穴在于調氣,迎奪,母子, 募輸,原絡,五輸,南北補瀉,從陰引陽,以右治左,候氣而刺,逢時。何難之有 裘萬吉 發表于 2013-10-29 14:42根于外者,名曰氣立。氣立來自天道循環,此人天四時之通應也,于人產生六節環道之天。 根于中者,名曰神機。神機來自身中,得血而養,血者神氣也。血脈充身以養神機。血脈者,地脈也,是神機屬于地道。天施地承,萬物化生,生化出乎地而由于天道六節之環轉,是天道統地道也。天道治則地道通人道和。此氣立神機升降出入之各有分主也。腳踏實地,以人為本。方為上策。若妄想人與天地間氣機交流,實屬于癡人說夢。 尊卑已定,只能順從。君可知人身一小天地乎! |
|
來自: johnney908 > 《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