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雨河; 編輯/陶有強 【提要】 學習《傷寒論》30年來不得其要,2013年至今有幸跟師衛(wèi)生部中日友好醫(yī)院經方大師馮世綸教授學習經方醫(yī)學始有所悟,用于臨床驗證了經方之療效。馮老指出:六經是六經證候的臨床表現(xiàn),如果證候不存在的話,那么六經也就不存在啦!又反復強調: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在馮老經方醫(yī)學理論的指導下,以28條的運用為代表,作為跟師學習的總結性文章,以報答馮老傳承之恩。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切) 白術、茯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本云桂枝湯,今去桂枝加茯苓白術。 本節(jié)重點論述桂枝湯的主證、主脈、主方以及隨證加減,尤其體現(xiàn)了《傷寒論》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fā)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的用方思想,更為可貴的是治不得法后的重新辨證理念,以及服方得效的衡量標準。28條的前半部分敘證看似桂枝湯方證,然用桂枝湯后仍似桂枝湯證如故,再詳細觀察病情變化時,才發(fā)現(xiàn)患者雖似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但無汗一證有別于桂枝湯方證,28條后半部分又敘證為心下滿痛,小便不利者,這就說明了“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的根本原因在于里飲影響了表氣,表氣不利,郁而發(fā)熱,內濕阻遏清陽之氣則頭項強痛,仲景據證而選用除里飲的茯苓、白術,所以方后云:小便利則愈,而不是汗出則解,故爾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主之。又因為曾發(fā)汗或下之傷及陰液,所以用芍藥、甘草酸甘化陰,生姜、大棗調和脾胃以復脾運濕之功。本方應該是增水行舟促進人體水液(代謝)的良方。 驗案舉例: 劉某某,女,26歲,初診于2014年2月10日,患者于2014年2月2日發(fā)熱(38.9℃),惡寒,微汗,頭痛項強,不欲食,白帶多,素月經正常,當地醫(yī)生輸能量,抗生素,清開靈(量不詳)已三日,仍如故,又加服桂枝湯一日一劑,約五日后,仍頭項強痛,發(fā)熱,無汗,脈浮,舌苔薄白,他醫(yī)因無汗又服麻黃湯一劑,仍無汗,胃脘滿痛不欲食,小便減少小腹?jié)M,豁然想到這不是“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嗎?這不是里飲影響氣化使表氣不通嗎?為什么初服桂枝湯,繼服麻黃湯,仍無汗,表不解呢?頓時急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方:芍藥15g甘草10g 生姜三片 大棗4枚 白術15g 茯苓15g 一劑水煎服,服第一煎微汗,小便暢利,服第二煎體溫降至37.2℃,身體爽快,服第三煎欲飲食心下舒。歷時十日的一劑痊愈。患者甚是感激。 馮老指出:“六經是六經證候的臨床表現(xiàn),如果證候不存在的話,那么六經也就不存在啦。”又指出:“辨方證是辨證的尖端。”胃脘不適不欲食而痛,不是心下滿微痛嗎?小便減少、小腹?jié)M不是小便不利嗎?衡量服藥后有效的標準是“小便利則愈。”正所謂“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由于里飲而影響表氣出現(xiàn)了疑似表證的桂枝湯證,用桂枝湯、麻黃湯是非其治也。 馮老指出:學習經方要從方證入手,有是證用是方,方可效如桴鼓。28條的臨床實踐,使我深深感到,方證是經方的靈魂。28條的脈證應該是:發(fā)熱惡風寒,頭痛項強身無汗,胃脘不適痛而滿,小便不利小腹?jié)M,舌淡苔白脈浮軟,治以養(yǎng)陰利尿,從健脾和胃除濕論治,方用養(yǎng)陰化濕的苓芍術甘湯相對于溫化痰飲的苓桂術甘湯。 一年的跟師學習感悟到讀經典必須做臨床,跟名師必須思考選方用藥的真諦。從臨床療效中學習經方。 作者簡介: 山西省孝義市中醫(yī)院副院長兼脾胃科主任; 山西中醫(yī)學院碩士生導師; 馮世綸經方醫(yī)學傳承班第一期學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