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們來看學習動力的第二部分:信心。 一個孩子有興趣,他就會開始去熱愛學習,會喜歡,會主動學,但是有興趣并不代表他也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我自己研究發現,中國的教育,包括很多國家的教育極其摧殘學生的信心,不只是傷害。而且這么多年以來,我們都是用這樣一種方式在學習,我們來模擬一下我們學習的過程。我們以數學為例,我自己教數學。我們老師講一個知識,通常是這樣講。大家知道,任何一個數學定理都不是一個很容易發現的事情。你比如說我們中國歷史上,我們能夠說得出來的數學家非常少,祖沖之他發現了圓周率,父子倆搞了幾十年,圓周率做得準確嗎?小數點后精確到六位,第七位就不準了。你知道很多數學家,從祖師爺開始,搞了一輩子沒搞明白,到師傅也沒搞明白,到徒弟還沒搞明白,到徒孫,也不知道多少人搞了多少輩子,最后發現了一個數學定理。但是大家想想,我們學生是怎么學習的,給他一節課45分鐘,可能要學習兩三個定理,所以我們老師通常是這么教的: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這個知識,給大家十分鐘時間,你們自己先做做這個題會不會?你想想看,那么多數學家搞了幾十年才搞明白的,你給學生十分鐘,你覺得他做得出來嗎?99.99%做不出來,所以這個時候老師開心了,你看你們不會吧,老師來教你們,這個題是這樣做的。這個學習的過程,用一個專家批評的話——他不斷地向孩子證明,反復證明自己果然就是一個笨蛋。 其實任何一個糟糕的老師都不斷地向學生證明,他果然就是一個笨蛋。因為任何一個知識都不是五分鐘十分鐘學生就能夠想得出來的,但是老師講課的時候卻會這樣講,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每上一次課,請問這個學生的信心是增加了還是減小了?學生從第一天上學,他就感覺自己是一個笨蛋,學完12年,12年來的學習經歷,證明了他果然是一個笨蛋。這就是一個自信心被扼殺的過程。這就是我們今天的教育,不只是中國,而是很多國家教育孩子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家長和我們的老師能做什么事情呢?有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把這個道理給他講清楚,一個數學知識,不只是數學,數理化,甚至英語,數學的任何一個定理都是無數的科學家研究了一輩子可能才研究明白的問題,但是我們只要花一節課就把它學會,甚至五分鐘就已經學會了這個定理。所以對于我們來說,學習是一個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濃縮他們的研究精華的過程。 我們不需要像他們那樣,花一輩子去研究這么一個簡單而無聊的定理,我們只需要花幾分鐘就把它研究明白了,所以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吸收別人的成果的過程,是節約我們生命的過程。所以我們需要給我們的學生把這些道理講明白,這樣我們的孩子在課堂上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他的情緒,他不是說這個東西我不行,因為我沒想出來,我不行,而是說這個知識,它本身就是很多人,很多年前就有一個結果,我就是一個學習的心態,所以他能夠把自己的心態放得比較平和,比較正確,比較積極,這樣來看待。 回到我自己的例子。當時學語文,剛剛講了第一個原因,看武俠小說,還有第二個原因,那個時候我們那個縣,在我們那個地方有一個民辦教師,他出了一本書叫《幸福的小芽》。因為是一個沒有正規出版的,這個老師他把他們班上同學的作文編輯了一下,訂了一本書,拿出去賣了。我正好看到了這本書,看到這本書,這本書后來確定了我對寫作的信心。它之所以能夠給我信心,不是因為這本書編的特別好,而是這本書里面的文章水平實在一般的學生的習作,文章水平不敢恭維。坦白說就是寫的比較一般的一本書。 但是恰恰是這本書給了我信心。為什么呢?以前我寫作文一直沒信心,假如我特別努力,寫得特別好,一百分的作文,我們老師會給我打70分,假如我這次隨便胡亂寫一點,寫得特別差,我們老師也給我打70分,扼殺一個人的信心,或者讓一個人徹底絕望,最好的辦法就是不管他表現好還是表現不好,你都給他一樣的評價。能理解嗎?假如說你的孩子,他今天表現特別差,你對他的評價和他今天表現特別好,你給他的評價是一樣的,那他就徹底絕望了。所以當時我們那個老師,不管我怎么寫得好,怎么努力寫,他也給我打70分,當時我就很絕望,但是看到這本書《幸福的小芽》之后,我就從絕望之中找到了一點希望,因為我發現這本書,我覺得我的寫作不比這本書中的語言差太多。 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后來不管老師怎么給我打分,我都認真地去寫,我就希望我的每一篇文章都能夠比這個里面的寫得好一點,后來果然我的作文參加市作文競賽,還得了三等獎,這個事情后來改變了我對語文的整體認識。后來到了小升初的時候,我的成績就還不錯了。 所以說到這個信心,對孩子來說,信心特別重要,我們能不能很好地保護他的信心,我們自己從小學到高中,就是這樣過來的,你非常清楚,我們學校是怎么教的,老師他就是這樣一種教學的方法。孩子通常都會覺得每學一個知識,他都覺得真是學海無涯,反正老師講的任何一個知識,自己從來沒有懂過,老師不講,基本上是不懂的,這樣一種心態對他自己的探索精神,對他自己去研究,其實會帶來非常大的挑戰。所以我們說一個學生,如果想讓他直接爬到桌子上,其實是比較難的。大家看這個圖,讓這個孩子爬到桌子上,他跟桌子一樣高,他怎么爬到桌子上呢?一個好的老師懂得不去跟孩子爭奪成就感。 很多時候,有的老師愛表現,把自己表現的特別強大,這樣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特別渺小,他會對老師非常崇拜,覺得老師什么都懂,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懂。這樣一種學習,會讓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崇拜老師并不是一個好的學習結果,如果老師能夠和學生建立一個平等的交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啟發,那么這個對學生來說,幫助特別大。家長也是一樣的,有的時候家長也會跟孩子爭奪成就感,這也是有問題的。所以一個好的老師,他不是去把孩子抱到桌子上,有的時候老師會把孩子抱到桌子上,這樣的老師會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那么一個好的老師應該是這樣的,他默默地悄悄地給孩子遞一把椅子,讓孩子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孩子自己就爬到椅子上去了,這個時候他才發現,跨一步,自己就爬到桌子上去了,這個時候他站在桌子上說,你看我多么強大。 這種教育方法,會讓一個孩子特別有自信。在這里,其實老師和家長是一樣的。我們很多時候去教育我們的孩子,會導致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了挫敗感,孩子會很沒有信心。孩子如果沒有自信了,相對來說,就不容易具有創造力。我以前看到一個微博,是中國人自嘲的。說猶太人在一個地方開了一個加油站,很快就有人會開一個餐廳,然后再過一段時間,可能又有人開一個超市,這樣很快這個地方就很繁華了。中國,很快這個地方又多了一個加油站,很快這個地方就有一片加油站了。我們由于不創新,不自信,就會陷入一種模仿,低水平的重復。大家最后陷入一個惡性競爭,搞價格戰,相互去攻擊這樣一種方式。這其實源于我們在教育中,培養我們孩子的時候缺乏自信。所以講到這里我們來看,我們剛剛講了學習動力,首先一個孩子要想取得好的成績,首先他內心要有學習動力。學習動力第一部分是興趣,第二部分是信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