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德秀的邦典都要靠自己染色,顏色均勻鮮艷。 姐德秀的"邦典織女"——嘎日 文字整理|阿布都 攝影|金大海
從山南地區貢嘎縣沿拉(薩)—澤(當)公路出發,在距離縣城17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小鎮名叫姐德秀。 坐落在雅魯藏布江南岸的姐德秀,是西藏歷史上煊赫一時的古代八大名鎮之一,一直以來享有“邦典之鄉”的美譽。在這個面積不算大的小鎮里,仿佛空氣中都飄蕩著家家戶戶編織邦典的聲音。千年的歲月沉淀了小鎮悠久的歷史,也承載著姐德秀人世代相傳的編織技藝 “邦典”,藏語意思是毛織圍裙,原是一種五彩的、細橫線條的氆氌(藏袍原料),后來成為藏族婦女喜愛系在腰間的裝飾品,也就漸漸成了藏式圍裙的代名詞。它的原料與藏族傳統毛紡珍品氆氌、謝瑪等相同,但比氆氌單薄、精致、小巧、鮮艷。藏族人用邦典來制作婦女的坎肩、圍裙和挎包,或者鑲嵌在藏袍邊上,現代人還用它裝飾客廳和臥室的墻壁。 “邦典”不僅是藏族婦女生活上的裝飾,也是一個女人成熟的標志。一位藏族少女長到15歲以后,家人就要擇日為她舉行成人禮。其中主要的形式就是頭戴巴珠卡,在腰部第一次系上五彩的邦典;然后還要接受老人敬獻的哈達和祝福的話語;此時老人心中往往是百感交集,這一天預示著又一個孩子長大成人了。…… 2006年,藏式圍裙“邦典”的織造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已故姐德秀著名“邦典”藝人格桑便是西藏第一批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早些年,格桑因有腿疾不能像鎮上其他男子一樣出去做工,一家五口人擠在親戚家的兩間房里,生活頗為拮據。頭腦活泛的格桑和妻子在家一同編織“邦典”,雖然一條賣價45元人民幣的“邦典”使這個家獲利甚微,但格桑的“邦典”染織、配色技藝在當地出類拔萃,還自創了新的編織技藝,并用“邦典”織法做出背袋、圍巾、披肩等多種產品,很受買家和旅游者的喜愛。 2002年,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格桑在鎮里開辦了“格桑民族手工業廠”,格桑每月從拉薩購來白色羊毛線和染料,染好顏色后發給工人編織,然后又將“邦典”和其他織品送到拉薩的買家手里。如今,手工廠里已有30多位工人,一條“邦典”市價賣到300元人民幣,手工編織的掛毯、披肩更是價格不菲,貨品訂單也不斷從國內外各處飛到這座不起眼的小院。 在格桑等“邦典”藝人的努力下,姐德秀的“邦典”在傳承了傳統的編織工藝的同時,創新了很多獨特的工藝。今天,純手工制作的“邦典”,以其別具一格的精致,讓姐德秀這個藏南小鎮蜚聲中外。 當格桑于2012年病逝后,他的遺孀,其在“邦典”事業上的搭檔和助手嘎日和女兒丹增卓嘎責無旁貸的承擔起了這份重任。
事實上,藏族并不是一個特別善于經商的民族,但格桑和嘎日的家鄉人“姐德秀巴”似乎是一個例外。 十多年前,我們在這里認識了一個叫巴勒布次仁的尼泊爾人,雖然已經是個徹頭徹尾的西藏農民了,但次仁的的長相、膚色和氣質一看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尼瓦爾族人,巴勒布次仁告訴我說他和他的前輩們就是為了商業利益不遠萬里從喜馬拉雅南麓跋山涉水來到高原古鎮姐德秀。西藏民主改革前,姐德秀地方還有六七位尼泊爾人居住經商。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甄別國籍時,愿意離開中國的發放路費,歡送出境:留在西藏愿意保留國籍的允許申請護照,自由出入境;愿意加入中國國籍的分配耕地,享受中國公民的待遇。巴勒布次仁和兩個小伙伴就是這樣自愿留在中國的。 就在那次采訪中,巴勒布次仁跟我們提起他們的先輩同胞和西藏傳奇商神羅布桑波的干系。 羅布桑波,西藏民間一般稱作聰本羅布桑波,“聰本”是“商主 ”、“商官”之意,他不僅是西藏歷史上的著名商人,而且也是像次仁這些半尼半藏的坐地商的引路人和他們在藏地經營商業的“精神導師”。 在我們到過的山南很多地方特別是在商業重鎮姐德秀,流傳著關于聰本羅布桑波在當地雇請商隊伙計的傳說和歌謠: 請看這老板的伙計, 年齡小不小十三歲, 大不大十三歲, 十三歲青年去康定, 當羅布桑波的伙計。
六十匹騾子的助手, 三十匹公騾前面趕, 三十匹母騾后面走, 前走馬嚼口拉一拉, 后走馬鞭子抽一抽。 …… 根據學者廖東凡研究,過去,在西藏人眼里,聰本羅布桑波是一位半人半神式的巨商。相傳他率領龐大的商隊,往返于藏漢區、中印尼,把茶葉運到藏地,把馬匹送到漢區。像織布機上的金梭銀梭,編織著民族友誼的紐帶。傳說他是宗喀巴大師的商隊總管,大師弘揚佛教、修建甘丹寺時,他提供了相當一部分資財,這也許是他名垂千古的原因之一。他死后,被尊為商人之神,許多城鎮的商業中心和農牧區季節性的集市貿易場地,傳說都是他親自開辟并立有他的神廟或塑像。每次大型的貿易活動或廟會之前,照例要祭祀聰本羅布桑波,商人們誠惶誠恐地頂禮膜拜,祈求他保佑財源茂盛。據傳,15世紀早些時候的帕竹王朝大臣米旺達孜,倡修了這座四門白塔,專門供奉聰本羅布桑波的頭蓋骨及其骨殖。在那個時候,拉薩并非西藏首府,商販寥落,市場冷清。米旺達孜此舉的目的,顯然是希望提高拉薩在整個西藏地方商業活動中的地位,吸引更多的人來這里經商。因此,白塔是商人之精神的體現,也是拉薩市場形成和發展的象征。 西藏邦典產在姐德秀,銷在拉薩城。 姐德秀的邦典藝人嘎日這樣告訴我們:她十三四歲的時候織完十五條左右邦典就要去拉薩銷售,有時候在八廓街上擺地攤,有時候批發給康巴坐商。第二天乘車回家又去織下一批邦典。但現在,由于媒體的宣傳,姐德秀的邦典織完就“走了”,不需要設立專賣店,也不用她們大老遠跑到拉薩促銷,老主顧們一個電話就把四五十條邦典訂走了,一條都留不住。所以姐德秀雖說是“邦典”之鄉,但你很難在當地買到稱心如意的邦典也看不到邦典店,就是這個道理......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購買閱讀《西藏人文地理》2013年5月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