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atty。 克林姆《吻》是一幅正方形的畫作,呈現出一對相擁在一起的戀人,他們的身體藉由長袍纏繞在一起。1907-1908。奧地利美景宮美術館。(照片來自WIKI)。 女人三十 - 感情、情感、婚姻 這個時代給與比上一輩的女人更多的自由、自信跟可能性,但是對于愛情、情感跟婚姻,多少仍局限于傳統的壓力及枷鎖。 之前跟個朋友開玩笑的統計過倫敦他參加兩個創業家微信群,女人的比例是高過于男人。雖然這可能是因為樣本選擇及母體效度的限制,但是我想女人對于事業上追求,是ㄧ種趨勢,也越來越普遍。 這樣的條件下,女人除了事業之外,就是這些「紛紛擾擾」也往往「事與愿違」的愛情了。 現在的我,要怎么經營我的人生、交友圈、要不要有小孩? 這些比去煩心「到底那個人,會不會出現?」對我有更直接的影響。因為到這個年紀的女人,在感情上多多少少都已經跌跌撞撞,有沒有遍體鱗傷看的是運氣,有沒有相知相守的人,看的是緣份。這幾天因為太無聊,看了一部連續劇「女人三十(后面束刪)」恰恰好講的就是女人年近或年過三十后心境的轉變,在家庭、愛情及友情之間的角色跟這些關系對一個女人的意義跟影響。這篇分享文,就以「女人三十」為主軸,來探討,年過三十的女人對于自身角色的轉變跟不同關系之間的影響,從女人的角度。 記得國中的時候,非常期待二十歲的時候,可以脫離嚴格的家庭環境,呼吸自由的空氣,簡單的說就是期待變成「ㄧ只飛出籠子的鳥」;當我大學的時候,期待三十歲,在那時候希望三十歲時,可以享受自我、人生、有平穩安定的生活,可以有相知的另一半攜手胼足的過著簡單互相扶持的日子。 然而,事與愿違,以上所有”夢想”到目前為止,除了無以復加的『自由』,其他無一實現。在這幾年中,生活中不斷交錯填滿的就是斷斷續續的愛情與及時支撐、填補空檔的友情。 ▌感情的需求:友情與愛情的位置 經歷了幾段感情的起起伏伏之后,三十歲以上女人,友情的角色在愛情的襯托下儼然成為一種精神生活的堡壘、一種寄托、一種親密無法由家人及男友(老公)取代的位置。三十歲之后,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不停的在事業跟愛情間穿梭。在這過程中,當沒有感情相伴生活的時候,姊妹淘或者哥兒們就成為生活的支柱,當有感情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擔任解惑、訴苦或者分享的角色,雖然有時候男女不同。是的,對人來說,”分享”生活是ㄧ種精神的支助,是ㄧ種平衡、參與感與依賴。用友情來支撐、甚至可以說影響愛情。 友情在愛情中,到的是甚么樣的角色呢? 我想大家在求學的過程中,一直都是有同學(朋友)陪伴的,進到社會之后,也有所謂的同事。只是,與求學時期的朋友不同的是,職場上的朋友,不論在工作價值、升遷及生活圈的復雜與沖突條件下,能夠相知甚至深交的友情,得知不易也值得好好珍惜。職場的人際關系與氛圍通常充滿冷漠的防御心,重視個人生活及隱私也使得人際關系不容易延伸及建立。這雖然與個性及人際關系有關,但是不諱言,”大人的世界”說實在的不是那么光鮮亮麗,反而多了一些現實市儈。在這樣的環境之下,無論愛情或友情,對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是一種無形情感上的支持,單純的、誠懇的,讓自己不會感到孤單。簡單的說,就是一種陪伴。 我相信大部分的男人都知道,要追到一個女人、要維持一段關系,都曾經被告誡過女朋友姊妹淘的重要地位。「不管如何,我一定會陪在你身旁。」這是最常聽到我的朋友對我說的話。這句話,可以支持并給與膽量跟勇氣去追求自己要的愛情,至少,轉過頭沒有男人,還有一堆知己可以抱頭痛哭。對我來說,愛情是一種緣分,可遇不可求;而友情是一種環繞在身邊的空氣,不可或缺。相較于愛情所肩負的情感與責任,朋友之間簡單的相處及同理心,總比愛情來的輕松跟自在。雖然,有異性沒人性這說法其實還蠻容易印證的。 ▌情感的價值:安全感與依賴的需求
不少有關兩性及女人的討論都非常強調所謂的”與自己獨處”,怎么習慣跟喜歡獨處成為一門普遍卻不容易的功課。自己給自己安全感,換句話說,等于是問自己怎么去信任自己,從工作上? 從感情上? 從家庭? 還是從自己身上。自己的價值是甚么?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安全感是僅次于生理需要的一種最大、最基本的需要。他們甚至形容,人的整個有機組織,就是一個「尋求安全的機制」(a safety-seeking mechanism)。 女人對于安全感的需求,可能就跟男人對于征服感的需求一樣,是必須但是卻不知道怎么讓它安穩出現在生活之中。一個兩性感情blog 曾經刊出下面這樣一段話: 尤其是現在的都市女性,看了太多的悲歡離合,安全感似乎成為奢侈品。一個女人的幸福感往往與安全感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一個男人,如果你能讓對方有安全感,那么你的感情就成功了大半。 其實當我看到的時候,臉上出現的是微笑,因為當看過那么多起起落落分分合合,我有時候覺得,安全感不是一種完全100%對愛情的信任,更深一層的是一種”不離不棄”的肯定,通常不安全感來自于存在不同程度對感情失去的可能,因為看多了悲歡離合,或者背叛。這些了解跟感覺可能不只跟年紀有關,其實跟人生的經歷也有關。我說女人很敏感,男人可能會覺得是想太多,但是我必須要說,很多事情,女人那個天殺的第六感,可能比男人的”正妹”雷達還要準確。對于超過30歲的女人來說,與其花時間去質疑一段感情,不如將自己的安全感建立在跟感情較無關的工作之上,所以”剩女”就默默的浮上臺面了。看著這些超過30歲的單身女子的生活,我想工作給予的安全感遠遠超過感情不確定給予的不安全感。但這并不表示這一群女人不需要愛情,只是需要更成熟的愛情罷了。 甚么是成熟的愛情,上周末,一群朋友聊天時,剛好說到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愛情是一個瞬間,相處跟溝通才是感情維持長久穩定的方式。這樣就不免講到依賴,是以信任為基礎,一種相信一個人或者一個東西可以給自己更好的人生。很可惜的是,不少事業有成的女人,可能堅強太久,忘記了”依賴”的樣子。可是話說,是女人誰不想依賴,誰不想有人可以照顧自己,誰不想可以相互成長。只是現在的社會環境,好像還是以年紀跟婚姻去評判了一個女人的價值。那婚姻對女人的意義呢? ▌婚姻的意義:家庭與自我的平衡 約莫20年前,30歲的女人應該早就已經走入家庭,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女人的安全感被傳統社會環境限制,被慣性的依附在家庭、婚姻、生育的條件與價值之下。這樣的沖突與妥協,到了現代,同樣30多歲的女人,這一代女人生活中卻存在更明顯的沖突,社會給予的價值觀對自我認同變成一種若有似無的枷鎖。我們更為獨立、自主,也有更多工作上、人生上的選擇,卻掙扎著無法擺脫舊式價值觀枷鎖。 社會普遍認為女人應該以家庭為重,與其追求社會上的地位不如將家庭照顧好來的重要,所以大部分的論述還是圍繞在女人與家庭上面,現在的女人跟過去不同,有自己的工作、成就、事業、人生目標,家庭或許是另一種成就,但現在的女人更辛苦的是掙扎在這些不同角色之間,找到自我。最近這幾年,開始問自己,需要婚姻嗎? 究竟是需要婚姻還是一個可以相守的人。婚姻可能是ㄧ種枷鎖,但不諱言,如果沒有婚姻這張紙,現代人對于感情所愿意包容犧牲的程度,離婚率可能會更高。 那對女人來說,婚姻到底是甚么? 婚姻已經從一種必須,變成一種隨緣。不諱言,大部分的女人,仍然是向往婚姻的,只是不在只是為了結婚而結婚。不同的社會歷練跟人生經歷,對于感情的態度,已經變成一種追求滿足自我的一種實現。而婚姻儼然成為這個過程里的一個實現的方式。這該怎么說呢? 老一輩的人常說,女人在婚姻里面最重要的是家庭,丈夫跟小孩應該是妳生活的重心,所以不少有經驗的前輩都說過,女人在婚姻里面付出犧牲的遠遠高過于男人。為了家庭,大部分的女人選擇成為一個XX的老婆、XX的媳婦,XX的媽媽,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可能連自己甚么名字都忘記了。那你究竟是誰? 當妳為人妻、為人母、為人媳之后,妳真的很難做自己了嗎?根據周邊朋友的經驗,是這樣的。好或不好?我覺得看個人調適,另一方面,該怎么在這樣的角色轉變中,仍清楚的保持原來的自我,儼然已經成為是否踏入婚姻的一個主要考慮因素。 許多已經結婚的朋友說,他們決定踏入婚姻的時候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另一半愿意讓他們做他自己。是的,對于在社會、生活及人生已經有一定歷練的30幾歲的女人(當然也是大部分女人的希望)來說,婚姻的選擇已經與尋找及保留自我有著息息相關的關系,當兩者可以達到平衡的時候,結婚或許是ㄧ件美好,不會流于自我犧牲的選擇。 (katty 伯明翰大學 博士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