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順適教育創始人趙偉志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有跡可循 育兒三階段必不可少
鳳凰網教育: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有多重要?在哪個階段是最重要的?
趙偉志:父母的價值觀會直接影響到孩子。通常說龍生龍,鳳生鳳,指的就是這個概念。孩子是一個未知的領域,他所有的觀點、感受全部從父母那里獲得。家庭教育對孩子整個的人生永遠是第一要素。家庭環境的創造,對孩子的正向人格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未成年人的教育有三個要素,第一個是嬰兒養性,這通常是指零到六歲這個階段,實際上這個零也包括受孕的時候。懷孕了之后,母親性情平穩,多去看一些正向的東西,保持平穩的心情,會對孩子有正面的影響。而悲觀的、負面的的情緒,會對孩子有負面影響。也就是說,在孩子沒出生之前,父母的影響就已經決定了他出生之后的基本條件。
這個階段格外重要,通常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個時候就已經具備了孩子將來成功與否的基本的、基礎性的東西。這個部分主要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得到足夠的、正確的、健全的愛,另一方面是得到充分的被認同。尤其是后者,中國的家長通常會拿著自己的孩子短板跟別人孩子的優點去比,沒有給予自己孩子充分的認同,這種情況下通常很多孩子的自我接納和自我約束的能力就會比較弱。
家庭教育中的第二個板塊叫童蒙養正。童蒙養正泛指6到9歲這個年齡段,這是價值觀形成非常重要的階段。前面說的嬰兒養性是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讓孩子有更多地自由,自由比全面更重要。而到了童蒙養正的階段,主要是指如何幫助孩子形成正面的思維觀念。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能量,看問題看正面。《易經》里面有第四卦叫蒙卦。蒙以養正,圣功也。意思是指孩子到了啟蒙這個階段,應讓他去以正面的態度,以正向的心態來面對人生。孩子的習慣養成就處在這個階段。比如十歲之前有沒有讓他大量的閱讀,詞匯量是不是豐富,決定了后面這個孩子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第三個部分叫少年立志,前兩個階段的重點是陪護,到了第三個階段就是陪伴了。這個時期是孩子的少年時期,青春期初中和高中,尤其是初中非常關鍵。如果前面兩個階段是打基礎,到了青春期就要開始引導他規劃自己的人生。這個階段主要任務還是家長,別指望學校的老師,雖然有的學校有這種科目。學校和家庭,教育任務是不同的。
到了這個階段,學生一旦進入初中,就應該開始引導他思考將來要過上什么樣的生活,為什么要學習,學習能給他將來帶來什么好處等。要思索將來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而不是單純說要考一個什么樣的大學。西方的孩子到了這個學齡就開始做人生規劃。有出息的人,或者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在青春期的時候立的志。按照發展心理學,到了青春期,應該幫助孩子把這個部分發展出來。這樣能很好地解決青春期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這個問題。據現在調查研究,青春期的學生學習動力不足這個現象非常普遍,高中能達到85%以上。很多學生學習動力不足,我認為主要原因是不知道為什么學,或者說不知道學習對人生有什么價值。也就是說學習意識沒有被喚醒,俄國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談到這么一句話:“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而在鼓舞和喚醒。”可見喚醒的重要性。
嬰兒養性和童蒙養正是基礎,少年立志這是關鍵。家長一定要清楚在什么時間給到孩子什么樣的教育,如何配合學校教育,把孩子的教育做起來。其實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補充。孩子教育的責任歸屬一定是家長。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這個問題,不再單純的依賴學校,而是主動的去配合學校。家長除了推動孩子的正向發展之外,還是孩子和老師之間的催化和媒介、橋梁,可以幫助老師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以便更正確的言傳身教。所以我個人認為,家長在教育中一定是主導的角色,而且是最關鍵性的因素。
以心理和行為干預為目的的適當體罰是可取的
鳳凰網教育:你怎樣看待中國家長體罰孩子?
趙偉志:坦誠的說,我小的時候父母也老是打我。我想,對于體罰,應該正確的看待這個問題。首先動機上來看,都是為了孩子好。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并不主張以體罰為唯一手段,我更不主張“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個概念。比如在美國,它不主張,也不提倡體罰,甚至體罰會成為法律的一個制約手段。但是在英國,它就會主張適當的體罰。但這種體罰它是以正面管教為主導方向,而不是以傷及心靈為目的。適當的體罰,比如罰站或者戒尺打他手心,這種意思是懲戒,懲戒是可取的,但是如果借這個機會去打的話呢,我是不主張的。
主觀上我不主張體罰,但可以適當地用一些行為干預的手段,約束一下孩子行為,通過外在行為,內化到他的心智模式的健康良性發展。但是作為家長或者老師的,千萬別斷章取義,把這句話認為是我主張體罰,這不是我的本意。我不主張體罰,但是當孩子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之下,要適當的進行心理干預和行為干預,這是有必要的。尤其是我們在干預一些學生的時候,你比如說這個孩子不想上學了,做很多工作都做不通,可以適當地進行行為干預。孩子兩三歲、四五歲的時候,有任何要求家長都會滿足,或者不講理的時候家長也不加制止,那么等孩子長大了就約束不了了。歸根結底,我不主張體罰,但是因人而異吧。
青春期的“叛逆”和“不聽話”其實是家長的錯
鳳凰網教育:家長應該怎樣有效的幫助孩子渡過青春期呢?
趙偉志:大家一談到青春期,首先會想到“叛逆”二字,在這個詞上我是有一些個人觀點的。所謂的叛逆是指孩子主觀上不聽家長的話,在這個點上,我覺得是不公平的。我認為青春期不應該叫叛逆期,而應該叫迷茫混亂期。青春期的孩子從個人觀點上認為,他長大了,因為長大了對孩子來說,是個幸福的事情,因為大人可以主宰自己,他愿意長大,所以男孩子會開始模仿抽煙,或者女孩子開始打扮自己。因為他覺得從心智上來說,已經成為一個成年人了,他是渴望能夠主宰自己的。可是他有長大的想法,但并沒有大人的心智模式,還不能像大人那樣考慮事情,掌握人際交往的準則。所以這個時候孩子開始迷茫混亂。青春期最關鍵的變化就是心理的變化和生理的變化。如果沒有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引導,那么就會影響到他的學業。因此我們把青春期這個階段,給它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叫彎道超車。也就是說青春期這個階段,上來就上來了,可能下來就下來了,這個階段是個最關鍵的時候。
通常這個階段,孩子會表現會出現一些學習動力不足,厭學,離家出走,對抗,甚至是網癮、早戀等情況。加上現在孩子接受外界信息又多,同時又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比較富裕,更多的孩子,在這種時代特征的環境下更開始混亂了。去年國家教育部到全國各個地方做了關于學習動力的調研,發現到了小學四年級以上,有30%到40%的學生會表現出學習沒有動力。到了初中會更嚴重,而初中到了高中會更厲害。作為父母如何在孩子的青春期正確的懂孩子,并且順勢把內在的動力轉變到對學習的需求方向上來,是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學生知道他為什么學、端正了學習態度的時候,不僅安全的度過了青春期的心理變化,更把這個動力變成一種學習動力。
趙偉志:孩子到了青春期家長怎么做呢?比如說吃了晚飯后在外面溜達,或者假期里面帶著去一些大城市或者人多的地方去,然后問孩子這樣的問題:你看社會上這么多人,有的是經商的,有的做警察,有的是醫生,這社會里什么樣的人都有,對你來說,你將來要過上一個什么樣子的生活呢?這個部分不著急有答案,這個部分叫喚醒他,喚醒他要對他的將來開始進行探索。這個問題不是問一遍就不問了,而是要隔三差五的問,而且問這個問題要深入的探討下去。家長不要把自己的主觀意識放在孩子身上。無論孩子回答什么都不要緊,他有可能說我將來要去當個農民,或者將來我要去經商,這些問題都不要著急下結論。而應該說很好啊,你開始為自己著想了,你可以怎么去設計設計呢?到了青春期,家長需要做的是陪伴著他,對他的將來進行啟發性的描述,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同時家長還要做另外一個事情,我認為這個比第一個事情還重要,是家長一定要去引導孩子,看他自身上有哪些優點。我曾經在家長的課堂里面讓家長去寫孩子的一百個優點。把這些優點告訴孩子,他會慢慢有自我認同,自我接納的能力。因為他將來的人生一定是用他的優點去創造的。認同他的優點,然后他就會內化,然后同時讓他去思考,你的這些優點,能為你將來從事什么職業提供幫助呢?你的這些優點如何去揚長呢?這樣就會更有針對性。
第三個部分叫避短,看看身上有哪些短板。15歲之前,家長一定要讓他知道孩子身上有哪些短板。當他認識到的時候,他會自我管理自己,也叫個人成長。我認為這三個步驟缺一不可,而且很重要。并且這三點,不論是什么受教育程度的家長都能去做,也能做到。關鍵是家長和孩子要是一種平等的關系,不要覺得孩子是你的私有產物。
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一定要建立在平等、自由和尊重的基礎上,因為這種關系會讓到孩子更加有動力。所以當你還用父母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管理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掉到情緒里面去,所以我覺得關系大于管理。而我們中國的家長非常容易在這個關系中錯位,就覺得你是我的孩子,你得聽我的,經常有家長說孩子不聽話,其實這種說法就暗示了一種帝王主義,我說了算,你得聽我的。這種關系不利于孩子健康發展,反而會形成對抗和叛逆。
以考大學為目的的人生規劃不是真正的規劃
鳳凰網教育:比起我國的家庭教育,國外的家庭教育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趙偉志:我們去看美國和加拿大的教育,它首先建立在一個平等自由和尊重的基礎上,他們的教育理念是把孩子培養成最好的他。我們中國家長的教育理念,是期待著自己的孩子成為自己所期待的人,所以會把一些主觀意識加在孩子身上。動機是好的,但是結果發現不行。比如說中國的很多孩子,可能學習成績比較好,但是高分低能,所以很多學生大學畢業之后,找不到自己適合的工作,甚至選專業都選錯了。
很多人讀大學,目的是為了找份工作,而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完善的自己,讓自己過的有尊嚴、有體面,更多選擇的機會和空間、權力。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會更認同把孩子培養成為最好的他這個理念。也就是說父母要都期待孩子出息,這個本身沒有錯,但你說喬木有出息還是灌木有出息?我覺得個人只能成為最好的自己。個人只要努力了,對自己人生負責任了,并且努力的過程中他沒有走偏路,那這個孩子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不要把孩子變成替父母完成某一個部分價值的榮耀的工具,這樣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展,它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體,他只能成為最好的他。
但回過頭來說,中國的本位的東西有很多好的東西,比如說孝道、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傳承等,還有儒家思想的文化浸潤、文化沉淀,我非常認同。把上面我說的方面和這個結合起來的話,我會覺得更好。
順適教育
家庭教育應順著孩子的性格方向開展
鳳凰網教育:什么是順適教育?
趙偉志:顧名思義,就是順著孩子方向來,用最適合的方法來教育孩子。俗語說“順四時而適寒暑”,就是說人們要順應四季的變化,這是一種生存智慧,也是一種生存規律。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順著水勢來。
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沒有標準。家長不知道什么標準是對的,百家爭鳴,誰都有自己的主導思想。從養花來看,養蘭花和荷花,肯定不一個養法。養魚或者養雞,它都有規律。孩子出生之后,家長自動的成為了父母,但你根本沒有上崗證。也沒人教你怎么干,所以父母這個角色非常不容易的。
順勢教育的概念、方法論以及指導思想是,第一,人的本能是健康向上的,在這個情況之下,家長知道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來。主要是生理的發展規律,孩子到了多大應該結婚,到了多大應該去生孩子等。身體健康方面的東西父母都了解。但在心理方面,因為中國心理學的基礎不厚,跟歐美發達國家比相對來講較薄弱。對孩子的心理發展這個部分,很多家長都不知道。那么我提出來一個主導思想,就是性格心理學。順著孩子的性格發展規律,比如“看三歲看小,七歲看老”、“江山易改,秉性難移”等等。性格心理學在我們中國沒有這門學科,很多人知道性格,但不知道性格具體的把握程度。
性格心理學會知道這個孩子是個什么性格。每個孩子的性格沒有好壞之分,目的是要如何讓他成為最好的他,把成人需要修正的那一部分,在孩子的時候就給他修正完畢,讓他成為一個最好的他,從這個點上良性的發展。所以你也知道這個孩子性格中有哪些好的部分,有哪些需要提升的部分,而不是等到樹大自然直。讓家長知道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結合性格心理學,結合發展心理學,結合腦神經學,就會知道孩子到了這個時候應該怎么養。這就是順適教育的基本理念,讓家長掌握住順應孩子的發展規律,掌握好這套理論方法,以及正確的教育理念,在合適的時候給他正確的教育。
【國學熱潮】
學習國學有助青少年重塑健康價值觀
鳳凰網教育:近年來國學學習成為熱潮,學習國學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趙偉志:國學主要提倡的是仁、義、禮、智、信、孝道、尊重等一些基本的人格素質、素養,這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最寶貴的一個部分。事實上在經過文革之后,這個部分有很大的缺失和創傷,臺灣保留的還比較好。在我看來,儒家思想的文化傳承是非常重要的。現在為止,市場經濟大環境下的青少年的價值觀塑造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孩子的教育家庭環境都會存在很多問題。
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國傳統國學好的部分呢,就一定要拿出來用。它給孩子的青少年教育或者整個的學生時代的教育起到很關鍵性的一個步驟。國學教育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禁止的,做什么應該是規矩等等。同時我想說,現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一個誤區,這個誤區就是:教育一定是教育施教者,也就是說一定要先教育家長,或者先教育老師,再教育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把孩子送到那里去,那意味著孩子有問題,而家長沒有問題,而實際上不是這樣子的。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家長一定也要接受教育,事實上很多事情是跟著家長學。所以我建議這種既要有孩子的國學班,同時家長一定要同步進行學習。因為你會發現老要求孩子改,而家長不改,這種情況根本不行,回去之后還會掉到原來的模式里面去。
第二點,就是應該與時俱進學國學。國學的部分一定要與時俱進,不只是于一種形式,不是基于形而上,比如我給你鞠個躬,彎腰到多少程度。不是你穿上一個漢服,這個就掌握國學了,不是,那是假的,那是做了一種秀。
我個人主張還是結合時代發展,別學迂腐了,要學它靈魂的東西,它同時也在發展進步。我非常主張學國學,甚至我愿意在中國的幼兒園教育里面,甚至啟蒙教育里面就要有,而不是把國學教育當做治療的方式,而是借著一種養來吸收,不是藥來治病。
家長也要學國學 形成氛圍孩子才愛學
鳳凰網教育:如何提高孩子學習國學的興趣?
趙偉志:就人為學習來說,很多人是不感興趣的,極少數人特別喜歡學習。所以學習國學要形成一個學習的氛圍。比如一個孩子可能不愿意吃飯,兩個孩子可能在一起就喜歡吃了。所以家長也要看這樣的書,跟孩子去交流。家長在家里形成學習型的氛圍,家里形成這種學習意識和學習環境。吃完飯之后把手機一關,也別看電視,跟孩子交流交流,學習學習。家庭教育說白了就是一個模仿教育,就是身教重于言教。
另外一個,我建議小孩子早點學國學。孩子不愿意學怎么辦呢?不要緊,形成一個氛圍。另外家長不要說,這么點小孩,能理解嗎?千萬不要這么認為。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你一定要去背誦,去朗讀,讀的過程中可能理解不了,理解不了不重要,重要的是把它內化。到了某一個時候,他突然就開竅,就會用上,所以我是建議一定要早學,不用管他理解不理解。
孩子學國學應循循善誘 盲目趕熱潮適得其反
鳳凰網教育:面對越來越熱的國學熱潮,應該怎樣正確地學習國學,而不僅僅把它當做一個孩子跟別人競爭的手段呢?
趙偉志:這個問題談起來真的很復雜,可能跟國情有關。國學熱的這種模式很容易形成一種形而上的東西,使得形式大于內容了,這是確實擔心的問題,這只是一個潮流,過去就過去了,刮一陣風。你提的個問題確實存在。我還是建議大家讓孩子學國學真正不是基于秀,而是真正的為了學知識。
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哪些書,哪些資料應該來學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家長應該掌握這個規律來為孩子選擇學習國學內容或者參加國學班。否則大家都趕潮流去了,潮流之后,孩子越學越煩,學不進去,沒有一個氛圍,最后形不成一個對抗,再然后就不去了。我是想讓家長明白一個問題,你不能盲目的學,也別哪里有個《弟子規》或者什么班,就去了。這種情況我見過好多,家長逼迫著孩子去了之后,發現一點好處也沒起到,反而形成了對抗。家長和這個孩子不知道學這個能給他帶來什么價值,就被迫著去學的。這種被迫的情況去學了之后,反而會形成對抗,甚至延誤國學,適得其反。
因此這一點上家長怎么做呢,家長就找出一個點來,去看一看,孩子認同的這些人,他們身上的素質是什么。比如說孩子可能認同周杰倫,周杰倫這個人怎么樣?他很專業,或者說他很敬業。再比如我們看成龍,成龍演電影,他這個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非常敬業。從國學里面,就是“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人道酬誠、商道酬信,業道酬精”。那孩子就會知道這從國學找出來了,原來國學里面早就有教育,這樣子就會認同國學,拿過來看。否則的話,他就不去看了。我認為功夫下在平時,家長還是要多了解你家孩子有哪些優點,有哪些短板,用哪些國學的東西能促進這個孩子的優點不斷的內化和固化。通過哪些古典的國學,讓孩子知道有哪些短板需要怎么去提升。
【80后父母】
80后們的孩子自我意識太強不利于融入社會
鳳凰網教育:對于80后父母,您有什么意見或者建議?
趙偉志:從我的個人角度去談這個問題,80后家長教育孩子,他們的好處是獨立、自我、創新意識比較強,這個我覺得是比較好的一個點。他們不是你說什么就信,盲目的聽從。但同時他們也有一些不足,這個主要體現在對集體價值觀的認同上,比如這些人更注重個人感受,而忽略了他人感受,不注重團隊合作和彼此的尊重。舉例來說,他們經常容易活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父母的感受、周圍人的感受不太會顧及。80后的的孩子會從這里學到更多,這樣的話自我的部分就強了。
舉一個例子來說,現在社會上這么多組織或者這么多企業需要人,但是你會發現這么多人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理想的工作。那這個問題背后的原因什么呢?背后的原因是要求別人適應他,而不是他適應組織。人是群居動物,他必須要在保持自己風格的基礎上,融入到社會里面來,跟人打交道,人與人之間要彼此包容、尊重、欣賞,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所以80后的這些家長,教育孩子方面,更應該注意這一點。如何讓孩子融入到社會里面來,能跟其他的人合作,尤其尊重別人,能懂得去欣賞,能負責任,這種人格素養非常重要。有這樣人格的孩子將來就會更好,會贏得更多的尊重,將來會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