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斯地有奇山秀水柏峰 (陜西渭南) 《 光明日報 》( 2014年06月27日 16 版)
斯地有奇山,名曰華山。 華山清癯,神態超凡,別有一番天趣。 華山屬秦嶺山系,其險峻甲天下,仿佛生硬地從巨大的青石上刀劈斧砍而成。山色如雪,孤峰拔地而起,遠遠望去猶如燦然盛開的蓮花。此山端的突兀:一條小道穿巖過嶺蜿蜒而上,消失在一片蒼翠之中,有瀑布自天際而來,飛玉濺珠,銀河傾瀉。山坳峪深,密林幽幽,枯木野藤,山嵐鎖谷,紫氣繚繞。大宋年間,書齋里局促得實在煩惱的道學大師陳摶,踵武老子,西來漫游。一入潼關,便覺周身氣爽,如駕祥云,遙遙西望,但見白云散處,數峰秀出,花色如錦,異香撲面,不覺怦然心動,掐指一算,乃知此為學道修身洞天福地。于是,拂曉時分,相揖作別,獨自進山,杳然不知所終…… 吉人自有天相,冥冥之中安居華山,仿佛盡是天意。深山水流潔凈,梳洗已畢,一陣困意襲來,順便躺倒在一塊平整的巖石上,支頤酣睡,回歸天然。一覺醒來,長期縈繞心胸的以《易》釋道進而天地貫通的大問題竟然迎刃而解,他徐徐而起,撿起落枝,于巉巖空闊處,左勾右描,一絲不茍地將睡夢中所得之圖,繪制于地。筆起筆落,電閃雷鳴,鬼泣神驚,終成大端:《太極圖》誕生了!正因為華山是陳摶哲學取得圓滿之山,是我國道家學派走向中興的地域標志,華山便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 如此說來,華山奇也不奇? 山水相連,有奇山必有秀水。 植物吐穗開花謂之秀——那么,河流開花吐穗能不能也謂之秀呢?且慢,你見過河流開花吐穗么?就在關中平原最為開闊的東部地帶,河流開花吐穗了。你看:經過秦晉大峽谷,一路憋屈著萬丈狂瀾的黃河,此時一頭撞出龍門,自北向南奔涌而來,勢不可當,一瀉千里。然而,世間的事就這么妙曼,剛剛擺脫了束縛的黃河進入遼闊的中下游,形勢突變,橫亙于我國腹地分割南北的秦嶺,特別是鐵骨錚錚的華山,輕輕地這么一站,黃河就乖乖地來了個大轉身,扭頭向東呼嘯而去……當黃河扭頭東去稍一回望,洛河高調地撲向渭河,而渭河裹挾著洛河之水,卷起陣陣泥稠如漿的濁浪,一聲吶喊,重重地撞向黃河的后腰——此時,在關中東部的平野上,三條河流閃耀著明亮的光彩,水急浪涌,萬頃波濤,相擁相抱,交匯在一起——這等壯觀的水之“秀”景,估計舉世無雙、絕無僅有吧! 三河交匯的水之“秀”景,猶如古人形容寫文章,開首如鳳頭,中間似豬肚,最最關鍵的是結尾,要像豹尾一樣剛健有力,只有這樣才余味悠長。在陜北黃土高原深溝大壑之中穿行不歇的洛河,流經甘肅進入秦地,一改峻急性格變得端莊大方的渭河,早就擺弄好了鳳頭,鼓蕩起腰圓膀粗的豬肚,只等用盡平生氣力寫好最后一筆的豹尾了,它們怎能不把這入河儀式操持得轟轟烈烈,鋪天蓋地“秀”出花朵吐出穗呢! 再說,三河交匯不僅僅是自然景觀,也是我國歷史文化的“源頭”。《周易·系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黃河出現了圖,洛水出現了書,圣人照著它的樣子描畫下來。因此,這圖與書就繁衍出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傳說伏羲在黃河岸邊,突然發現有一只龍首蛇身的怪物,精神抖擻,背上龍鱗閃閃發光,伏羲見狀頂禮膜拜,其助手柏皇氏用燒過的木炭將圖案畫在大石上,獻給伏羲,伏羲借此發明了八卦圖。至于“洛出書”,相傳有神龜出于洛水,其甲殼上有圖像,結構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以五居中,五方白圈皆陽數,四隅黑點為陰數,稱為“洛書”。近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認為,我國先民依華山而居,故名其國土曰“華”。華山是我國先民的居住之地,而華夏古稱又來自這里,初始文化也必定產生于此——三河交匯處與華山遙遙相望,這里土地肥沃,平整如砥,自然是上古人類居住、生產的首選區域——物質條件好了,必定就有了精神文化的渴求,“河圖”“洛書”出現在這個地方,似乎也順理成章。 斯地有奇山秀水,奇山秀水又哺育了歷史悠久、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 (作者為教育研究專家、文學評論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