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神的信仰崇拜,主要源自中原傳入的神靈、仙佛,糅合本地傳說的地方神仙;其中不少是道佛兩家共同信奉的,因而形成“多神信仰”。 1.北帝 即“玄天上帝”,又稱“真武大帝”。傳說是北方之神,自中原傳入后,為民間所崇信。從清迄民國逢農歷三月初三、二月二十五誕期,都熱鬧非常,市內各道觀與大小北帝廟,都舉行醮會(詳見“北帝誕”條)。 2.天后 民間稱“天后娘娘”,也有喚作“媽祖”或“娘媽”的,為航運女神。城鄉海河,隨處都建有天后廟。從清代到民國時期,每年三月二十三被定為天后的正誕日。廣州最具規模的天后廟,在市西蘭胡里,抗戰時已毀于火(詳見“天后誕”條)。 3.關帝 即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關帝廟多處均有,最具規模的,有小港關帝廟、禺山關帝廟、越秀山關岳廟(兼祀岳飛)。廟中的關帝多為坐像,后立其子關平,兩手捧印,并有部將周倉持青龍偃月刀侍立。每值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四、九月初九為關帝的誕期。民間多供在神樓上,以紅紙書寫“忠義仁勇關圣帝君”作神位。店鋪則專設神龕供奉關帝神像,兩旁有聯曰:“精忠昭日月,義勇貫乾坤”。橫披是“乾坤正氣”。朝夕燃香,誕日則設三牲酒果祭祀。 改革開放以后,一些三資企業、個體工商戶,掀起一股崇奉關帝之風,在廳堂上特設神龕,安奉關帝塑像。香案、燭臺配上電氣化燭光、香火,閃爍搖動。一些居民也在家中祀奉關帝。 4.觀音 傳說她能救苦救難,慈悲濟世,故為民間崇奉,婦女更為篤信。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誕期,前往寺廟進香的人絡繹不絕,有時還舉行醮會。人們敬備香燭寶帛、花果餅餌禮拜,延請八音、瞽姬,演唱全本《觀音出世》(木魚書),還請戲班演劇酬神等。 舊時民間還有儲蓄性的“觀音會”,一年期滿,作為賀誕經費。誕會期,善男信女均齋戒沐浴;廟會結束后,會友分發祭品,并聯赴市上齋菜館,如“榕蔭園”、“天真園”、“菜根香”等聚餐慶祝。 5.財神 名趙公明,字玄壇。原為商紂時道士,因助紂抗周,被陸壓散人射死。姜子牙封他作“財神”。張道陵煉丹,玉帝派他守護,封為“正一玄壇元帥”,故又有“趙公元帥”之稱。廣州民間店戶均有供奉財神的習慣。一般用紅紙書寫:“都天至富財帛星君”神位,朝晚祭香。每年七月二十二誕期,商民均備辦香燭寶帛、三牲拜祭,或到三元宮玄壇殿祈福。 6.龍母 傳說原為廣東省德慶縣悅城溫姓漁家女,自小隨養父打魚、紡織為生。一日,在江邊洗衣,漂來一巨卵,五色斑斕,遂撿拾回家,置針線籃內。十數天后,蛋殼裂開,孵出一條五色小蛇,她便將它放在江邊喂養。3個月后,小蛇長到有6尺,能助女捕魚。一夕她正在魚,蛇蜿蜒身邊,她失手剁斷蛇尾,蛇負痛逸去。翌年,蛇在風雨中突然歸來,遍身金鱗,頭上長角,人稱“掘尾龍”。女被尊為“龍母”。“龍母”死后,鄉人感德,遂建成龍母祖廟,至今已有千余年歷史。每年五月初八“正誕”和八月十五“閏誕”,前往祖廟進香禮拜龍母者,絡繹不絕。 7.金花夫人 是生育女神,據《廣州府志》記載:金花夫人原為廣州巫女。她14歲那年,廣州巡撫陳濂的夫人難產危殆,夢神告曰:“請金花女至則產矣。”巡撫因遣差役訪求,將女用轎迎至署,入門,夫人即平安產子。巡撫化悲為喜,迎女于上座,厚禮以送還。此女于是聲傳四方,后來民間凡遇難產者,紛紛求其救助。女至,孕婦多獲順產,遂以為神女臨凡。其后此女失足溺水而死,后人建廟于月泉側,以資紀念,名金花小娘廟。再后,廣州官紳又在河南江畔,建一金花廟,奉金花夫人與十二奶娘,并八十多位尊神,均與婦女生育有關,香火甚盛。金花廟于抗日戰爭時已毀于火。 8.灶君 是民間司灶之神。粵人稱灶君老爺,其妻曰灶君奶奶。據說灶君原來管理僅一家飲食,秦漢以后,擴大到掌握一戶的生死禍福,所以在廣州也是重要神之一,許多人家都在灶頭上以紅紙書寫“司命定福灶君”的神位,配置香爐、燈盞,早晚祭香、燃燈奉祀。 灶君誕是八月初三,民間雖有祭祀,但不及歲暮“謝灶”隆重。據說每屆年底,灶君便要到天庭,向玉帝匯報人間善惡功過。人們為求他說好話,家家戶戶在他臨行之前,備香燭祭品謝灶。謝灶日期,有所謂“官三民四家五”之說。 9.鄭仙 號安期生。傳說是山東王郎琊方土,南來廣州,在白云山一帶鄉村行醫采藥。因采得九節菖蒲,救活一熱毒攻心瀕危老人,為秦始皇獲悉,詔令采來進貢。鄭不愿以仙藥為暴君延壽,就在七月二十四,于蒲澗泉側絕壁處跳崖自盡。突然一只大仙鶴飛來,展雙翼把他馱到天上,白晝飛升。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在白云山麓修建了一座鄭仙祠。每年七月二十四為鄭仙誕,廣州市民登臨進香的,絡繹不絕(詳見《民間誕會》“白云誕”條)。 10.洪圣水神 即“南海廣利洪圣大王”。廟在廣州東郊黃埔廟頭村,建于隋朝,歷代帝王均派專使祭祀。傳說古時有波羅國船隊到此,參神后,四處游覽。貢使達奚司空,在廟前種下兩棵波羅樹,流連忘返。船隊因趕水流,揚帆遠去。達奚彷徨無計,佇立村頭,向海眺望七七四十九天,化為石人,鄉民稱之為“波羅神”。爾后洪圣廟也稱波羅廟。每年二月十三為洪圣誕(波羅誕)(參見《民間誕會》“波羅誕”條)。誕會期間出售一種特制的工藝品“波羅雞”,參神者都會買一兩只回去。傳說每十萬只波羅雞中有一只是會啼的“神雞”,能給人帶來好運。此風已延續幾百年之久。現波羅廟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旅游勝地。 11.城隍 廣州城隍廟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間遷至今中山四路忠佑大街內。廟分前后座,前殿供城隍塑像,白臉長須,手捧朝笏,肅穆莊嚴;兩旁侍立判官、神將、夜叉鬼卒等。神案擺設銅錫香案,兩旁懸掛銅制絲繡幢幡,正中高懸“正大光明”的紅底金字匾額。每年五月十一和七月二十四的城隍誕,市民前往參神祈福者甚眾,香火很旺盛。 12.閻王 廣州沒有閻王專廟,僅在城隍廟后殿,有一供像,兩旁侍立判官、無常、牛頭、馬面等。階下泥塑“十八層地獄”各種酷刑的恐怖景象,觸目驚心,婦孺多不敢進入。后因破除迷信,全部塑像搗毀一空,遂湮滅無存。 13.土地 原指社神。廣州村巷,多有供奉,設石龕,名“福德祠”。神像為須發皆白之土地公、土地婆,慈眉善目,笑容可掬,旁有聯曰:“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每年二月初二和三月二十九為誕期,民間多以香燭寶帛、雞豬酒飯祭祀,以邀福蔭;也有將兒女生辰八字粘于神像腳下,契作干爹娘以保安康的。民間多在居室門首左側置神龕,安奉“門官土地福德正神”;兩旁配祀“年月招財童子,日時進寶天官”。屋內廳中的八仙臺下,供奉地主。過年時用紅紙寫上“五方五土龍神,前后地主貴人”字樣。平日設香爐燈盞,燃香點燈以祀,節時則以寶帛酒食拜祭。建國后,此風幾絕,近年有所恢復。 14.文昌帝君 俗稱“文曲星”。古代星相學家認為它是吉星,主大貴。后被道教尊為主宰功名祿位之神。廣州多把它作為文運通達之神而敬重。過去學童破蒙,科場應考,多往文昌宮崇祀之。 番禺沙灣飄色舞鰲魚為引,必有文星出場,寓意“獨占鰲頭”。 15.鮑姑 晉代南海太守鮑靚之女,煉丹家葛洪(葛仙翁)之妻;善艾灸,在民間行醫濟世,頗得民心,死后被尊為神。今越秀山三元宮尚有鮑姑殿,羅浮山亦有食廟,信眾頗多,是廣州人心目中的神醫。 16.比干 商代貴族、紂王的叔父,因屢次冒死進諫,被紂王剖心。民間因其赤膽忠心而祀以為神。廣州人則視之為“文財神”,與武財神趙公元帥并祀之。 17.呂祖 民間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唐朝蒲州人,名巖,號“純陽子”。兩考進士落榜,遂矢志修道,64歲師從鍾離漢。得道之后,浪跡江湖,除害解厄。其濟世圣跡,歷來為民間所樂道。 廣州三元宮、純陽觀,均有專殿奉祀他。城鄉都有呂祖廟,香火甚盛,信徒也多。四月十四為誕期。 18.大圣 即小說《西游記》中的“齊天大圣”孫悟空,廣州寺院多有奉祀。八月十六為誕期。舊廣州人不少前往參拜祈福。神前置玻璃盅,滿注清水,插上一支玻璃漏斗(俗稱“乒乓”),由于氣流關系,會乒乓作響,就認作“大圣爺”降臨訊號,這時信徒就會誠惶誠恐以香燭禮拜。 19.何仙姑 傳說八仙之一。廣州增城縣人,原名秀姑,生于唐代景龍年間。父何泰,賣豆腐為生,今新桂鄉仍有他的墓葬。傳說她在14歲那年,與云游過此的鐵拐李、呂洞賓相遇,食云母片而成仙。一日在園里繡花,無意中把一條綠絲線繞在荔枝樹上,此后,這樹結的荔枝,果身都有一條綠線,成為色香味特佳的荔枝珍品--“掛綠”。鄉人在她居處,建“何仙姑廟”奉祀。誕期為三月初七,是日地方舉行醮會,熱鬧非常。建國后,廟改作小學校舍,神像祭器已蕩然無存。 20.孔圣 過去廣州人對孔子亦敬若神明,每年八月二十七和十一月初四為其誕期,地方官員、仕紳儒生等,均具三牲醴酒,分赴廣府、番禺、南海學宮和孔廟祭祀。平日文武官員經學宮前都要駐轎下馬,以表崇敬。 往昔的書院、學塾都懸掛孔子畫像,學童啟蒙、生員進舉都要先拜孔子,如有違犯則要在孔子像前罰跪認過。民國以后,實行新學制,此風遂廢,但個別私塾,仍有保持此習的。 21.康公主帥 在市內珠江南岸沙溪鄉,有一間建自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的“康公主帥廟”,殿宇巍峨,香火頗盛。每年七月初六為主帥誕,前往參神者絡繹不絕。在誕期三日內,禁食鴨和鴨蛋,因康公在一次戰爭中,兵敗潰逃,幸遇鴨群簇擁而來,迷惑敵軍而贏得時間,才得以逃生,遂立誓禁食鴨與鴨蛋,不忘救命之恩。善男信女們就也以此為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