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戰爭中,對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藝形式,流光溢彩,星漢燦爛。抗戰對聯是一部鏗鏘激越、雄渾厚重的戰爭史詩。或揭露日寇暴行,號召全民抗戰;或痛斥內部磨擦,抨擊抗戰不力;或悼挽抗日英烈,激勵殺敵斗志;或口誅筆伐賣國,嘲諷威懾漢奸,……它好比是文化戰線上的“槍炮”,發揮了其特有的、有口皆碑的威力。一些名聯至今仍然膾炙人口。
揭露控訴日寇暴行 1937年日寇侵占南京后,屠殺手無寸鐵的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30多萬人,全城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燒毀,慘狀目不忍睹。下面這副對聯,記下了當時的慘景,對日寇發出了血淚控訴:
古城遇劫,民族受辱,卅萬同胞飲恨去;
那滾滾揚子江啊,是中華兒女流不盡的血淚。 然而,遭燒殺搶劫的豈止一個南京城?日寇的鐵蹄燃遍了大半個中國。
1941年春節,在桂林街頭,有這樣一副不尋常的春聯:
感時□濺淚;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描寫戰亂的詩句,人們耳熟能詳。作者為什么要把“花”、“鳥”二子隱去呢?試想:當年杜甫身經安史之亂,尚有花鳥可見,但日寇的狂轟亂炸,連花鳥也葬身火海,了無蹤跡。作者獨具匠心,寥寥八字,一語千鈞,字字血,聲聲淚,吐出的是仇恨的怒火。
嘲諷漢奸威懾敵膽
抗戰期間,民眾對賣國求榮的漢奸恨之入骨,這在對聯中也有體現。 有的經商之家結合行業特點貼出別具一格的抗日對聯。
有個打鐵店對聯寫道:“既鑄寶刀多殺敵;又錘利鏟盡鋤奸。”
重慶一家理發店貼出一副對聯:“倭寇不除,有何顏面?國仇未報,負此頭顱。” 這副對聯的含義超出理發之外,一語雙關,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洋溢其間。
有個茶館的對聯寫道:“空襲無常貴客茶資先付;官方有令國防秘密休談。” 聯語感傷時局,隱諷政府消極抗日,有如品茶令人回味。
山西臨縣一座觀音廟有副諷刺漢奸的妙聯:“保我眾生,必先驅逐日寇;慈航普度,最后獨留漢奸。”
1940年3月南京成立偽政府時,南京市警察廳長申省三獻上了強迫靈谷寺中的靈谷老人寫的一副賀聯:“昔具蓋世之德;今有罕見之才”。正當汪精衛欣賞的很開心時,有人發現賀聯隱含諧音,辱罵汪精衛:“昔具該死之德;今有漢奸之才”。
汪精衛成為日本的兒皇帝以后,1941年除夕,他洋洋得意在家門口貼上一副對聯,他無恥地以孫中山信徒自詡:“立民族民權民生之宏愿;開為黨為國為民之大業。”有位聰明的文人在聯中添加了幾筆,便成了與原意不同的諷聯:“立泯族泯權泯生之宏愿;開偽黨偽國偽民之大業。”過路人看了無不拍手叫絕!
軍民同仇御敵寇
1934年5月,愛國將領馮玉祥來到山東益都。這里是古代的青州,城西門有處范公亭,是為紀念宋朝的三任青州知府范仲淹、富弼、歐陽修而建。馮玉祥游覽后,有感于當時強敵壓境、國事如麻的狀況,揮筆題下一聯:
兵甲富胸中,縱教他虜騎橫飛,也怕那范小老子;
“七.七”盧溝橋事變后,國民黨將領解固基由黔(貴州)邊駐地開赴抗日前線,任第43軍26師152團上校團長。部隊臨開拔前,他寫家書寄給自己的母親, “兒已開赴抗日前線,古人云:能盡忠則不能盡孝,兒愿移孝作忠,以報國家民族”,并附有一聯表達其誓死報國之志:
死后愿為沙場鬼;
1937年10月14日,國民革命軍第8大隊30隊少尉報務員兼機槍手蔡振東,奉命飛赴南京作戰。 行前,他也留書一封給母親,并附一聯云:
奮翼凌云霄,殺盡倭寇方解恨;
蔡振東踐行了自已的報國諾言,在后來的戰斗中光榮犧牲。
除了將士們的抗日豪情,在抗戰期間關心抗戰、宣傳抗戰已成為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抗日戰爭時期,西安蓮湖公園里開設了一家茶社,名為“奇園”。奇園茶社門口掛著一副對聯:
奇乎?不奇,不奇亦奇! 園耶?是園,是園非園!
這副對聯,上聯首字嵌入“奇”,下聯首字嵌入“園”,突出了茶社的名字“奇園”。意思是: 稀奇嗎?不稀奇,但你說它不稀奇,它還挺奇特呢! 是娛樂場嗎?是娛樂場,但你說它是娛樂場,其實也不是個娛樂場!
奇園茶社,終日人來客往。可常人誰也不知道這奇園就是中國共產黨設在西安的秘密交通站。地下工作者在敵人的眼皮底下正不停地開展革命工作呢!可見,在人們不可明說“奇園”真相的那個時代,正是這副對聯淋漓盡致地道出了“奇園”的真實情況。
痛悼英烈化悲為力
日本侵略者血腥屠殺我國人民,中華民族付出了世界罕有的極其沉重代價,軍民傷亡3500萬人,損失5000億美元……。八年抗戰中,我軍民英勇殺敵,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譜寫了不屈不撓的壯麗詩篇。抗日英烈的光輝事跡也呈現聯中,如紅八軍追悼廣西死難烈士的挽聯:
死者長已矣,死而能伸民志,伸民權,死猶不死; 生也何為乎?生而成為奴隸,為牛馬,生亦徒生。
1941年9月29日,國民政府軍中將軍長武士敏率軍與日軍作戰,英勇犧牲。 太行山根據地黨政軍民為其舉行追悼大會,八路軍左權將軍敬獻一副挽聯,概括了他的功績:
盡忠于民族國家,努力求團結進步,磊落奇才,一世如君有幾; 堅持在敵后抗戰,英勇至殺身成仁,感懷將略,數年知己情深。
半年后的1942年5月25日,左權將軍也為國捐軀。第十八集團軍總政治部敬獻左權將軍的挽聯是:
苦戰一生,立下多少功勞,不幸為國捐軀,萬民悲慟哭名將; 敵后五載,消滅無數日寇,孰料今成永別,全軍揮淚吊太行。
表達對他豐功偉績的贊頌和緬懷之情。
1942年,國民黨第五軍師長戴安瀾率領遠征軍在緬甸同日軍作戰犧牲,毛澤東題贈挽聯:
外侮需人御,將軍賦采薇,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沙場竟殞命,壯命也無違。
云南騰沖縣滇西抗戰紀念館墓園有個巍峨肅穆的忠烈祠,門柱有副挽聯緬贊當年喋血沙場,為國捐軀的抗日英烈:
為民族爭生存,戰死沙場君無遺恨; 痛國家方多難,追思袍澤我有余哀。
被譽為“鐵血雄關”的廣西昆侖關,中國軍隊曾以犧牲1萬多人的代價,讓日軍留下4700多具尸體。 杜聿明將軍在昆侖關抗日戰爭紀念公園題寫的挽聯道出了那場戰爭的慘烈和壯士的英勇:
血花飛舞,苦戰兼旬,攻克昆侖寒敵膽; 華表巍峨,揚威萬里,待清倭寇慰忠魂。
同樣的對聯還有很多,1944年,安徽蒙城縣民眾獻挽彭雪楓將軍聯:
雪落淮北千村素; 楓飄皖東萬樹紅。
聯首冠以“雪楓”二字,與聯意貼切自然,高度概括了彭將軍的主要作戰地區和抗日功績。
位于河北邯鄲的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安葬著200名抗日先烈,其中包括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 董必武為陵園題寫的挽聯是: 做獻身金鑒,死留正氣壯河山。
國民黨第99軍軍長梁漢明,抗戰期間參加大小戰役數十次。抗戰勝利后,他率部駐九江,接收日軍投降。 梁漢明命日軍戰俘在廬山為我抗日陣亡將士修建紀念碑,并親自題聯刻于碑石:
歡呼勝利喜溢于聯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后,中華大地處處洋溢歡喜若狂的氣氛,歡呼抗戰勝利的對聯比比皆是。 如“萬里雄師歸國土;一杯春酒洗胡塵。”“白日高歌,春回大地;黃龍痛飲,光復山河。”等等。
重慶街頭出現一副構思機巧的賀聯:“神州同慶,當慶當慶當當慶;舉國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聯讀起來頗似歡慶鑼鼓的象聲,洋溢著一種喜悅之情。
貴州桐梓某兵工廠在所扎彩樓,配的對聯令人耳目一新: “三島君臣,原子彈前齊屈服;八年血債,投降書里可追還。”
有一副對聯寫道:
中國捷克日本; 南京重慶成都。
從字面上看,這副對聯,上聯為三個國名,下聯為三個市名,而其含蓄之意,則令人稱奇。上聯中的“捷克”雖是國名,但“捷”與“克”又分別為詞。“捷”有戰勝之意,“克”有克服、制服之意,連起來理解,便是中國戰勝日本。下聯中的“重慶”是市名,但“重”與“慶”也分別是詞。“重”為重新之意,“慶”為慶祝之意。連起來,就是南京重新慶祝它成為都城。南京本是中華民國首府,日本強占南京后,國民黨被迫將首府遷入重慶,而抗戰勝利后,南京又可成為都城了。在這里,漢字豐富的內涵,又使抗日戰爭的勝利增添了新的意趣。
1945年8月21日,侵略軍代表今井武夫到達湖南芷江乞降。 消息傳開后,芷江山城頓時沸騰起來,人們奔走相告,互致慶賀。在縣城東門貼出一副巨型對聯:
上聯“果真”二字,視抗日勝利為意料中事,指出了正義之師必勝,“玩火者必自焚”的歷史規律。下聯“竟不佑”三字,充分表現了對侵略者的諷刺與奚落。“亡日本”,意為趕跑日本侵略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