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五經(jīng)"是儒家的基本經(jīng)典。"五經(jīng)"原為"六經(jīng)",后因《樂經(jīng)》失傳,始為"五經(jīng)",其中包括《易》《詩》《書》《禮》《春秋》。根據(jù)《史記》記載,孔子刪《詩》《書》,訂《禮》《樂》,贊《易》,作《春秋》,也就是說,"六經(jīng)"先于孔子便有,孔子對于傳統(tǒng)的"六經(jīng)"進行了大量整理和刪述的工作,才使得"六經(jīng)"成為一個完整的經(jīng)典體系,并作為儒家思想的承載者流傳下來。 "四書"是一個晚出的概念。"四書"包括《大學》《論語》《孟子》與《中庸》。《論語》《孟子》原就各自成書,《大學》《中庸》則是《禮記》中的兩篇,后被單獨挑出,與《語》《孟》放在一起,構(gòu)成"四書"。"四書"的經(jīng)典體系出自南宋朱熹之手。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錢賓四先生曾說,中國文化史上有兩大最重要的人物超越眾人之上,前古是孔子,近古則是朱子。朱子所立"四書"與孔子所刪述的"六經(jīng)"一道,構(gòu)成了儒家最重要的兩大經(jīng)典體系。即后世所并稱的"四書五經(jīng)"。 朱子與"四書"的關(guān)系,集中體現(xiàn)在《四書章句集注》上。《四書章句集注》是朱子解釋和確立"四書"經(jīng)典體系的范本。元代,朱子學入王官,《集注》被定為科舉取士的教材,考試內(nèi)容不僅包含"四書"經(jīng)文,朱子的注解也在考察之列。往下一直到明清兩代,《集注》 一直是思想文化領(lǐng)域里面最有影響的經(jīng)典。可以說,朱子及其《集注》,足足影響了中國思想七、八百年。 關(guān)于四書與五經(jīng)的關(guān)系,朱子認為,"四書"簡易,"五經(jīng)"繁重。"五經(jīng)"中最基本的價值與道理在"四書"中都有所體現(xiàn),但"四書"更加親切與平易。從為學的次第來講,應當先學習"四書",再學習"五經(jīng)"。所以,朱子說:"四子者,五經(jīng)之階梯也"。"四子"即是"四書",學習"四書"是學習"五經(jīng)"的階梯。 朱子生平于"四書"用力甚多。《朱子語類》中曾記載他自己的話說:"某于《論》《孟》,四十余年理會,中間逐字稱等,不教偏些子。學者將注處宜仔細看。"他的意思是說自己對于《論語》、《孟子》下了四十多年功夫,注釋的每一個字都逐字地仔細斟酌過,好像在稱上稱過一般,不讓文義有絲毫偏移,所以學者應該仔細看這些注釋。對于這些注釋,朱子一直在修改,直到臨死前三天,他還在修改《大學》的《誠意》章。正緣此,朱子對自己的注釋非常自信。他曾說自己的《集注》是"添一字不得,減一字不得",而且"不多一個字,不少一個字。" "四書"的閱讀方法,朱子也曾做過規(guī)定。他認為,讀"四書",應當以《大學》為先,次讀《論語》,次讀《孟子》,最后讀《中庸》。為什么呢?朱子說:"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guī)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fā)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因此,朱子對于"四書"閱讀次序的規(guī)定,實際上包含無窮深意。但如果依照此等次序來讀"四書"的話,我們自然會問:《大學》的規(guī)模何在?《論語》的根本立于何處?《孟子》何以發(fā)越?《中庸》的微妙處又是什么呢? 讓我們不妨帶著這些問題,翻開《四書章句集注》,開始我們的"回到中國"之旅。
(作者簡介:穆 文,1983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碩士研究生。其專欄"四書筆記"將以經(jīng)典選讀或以主題闡釋的方式解讀《四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