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扶”人更要以德“服”人
2014年06月28日 09:02:17 來源: 求是理論網 作者: 安祖妍 古人云:“德者,才之帥也。”,我國從古到今都講究“以德治國”。“官德隆,民德昌,國家興;官德毀,民德降,國家衰”這一富含哲理,意蘊深刻的歷史古訓,充分說明了為政官德在引導社會民風、促進國家興盛中的重大作用。 在中央最新修訂頒布的《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條例》中,也把“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置于首位。如今正處于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查擺問題、開展批評”階段,組工干部應在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機制不斷完善的大環境下自覺加強道德素養,常懷為民心,造福于百姓。 以德修身,變德修“臨時性”為“常態化”。 道德素養是組工干部素質的重要內容,“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的道德情操是環境的熏陶、實踐的磨煉的結果,是由個人的思想基礎和品質修養所決定的。能否堅持公道正派,實際上是一個人是否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政治上是否清醒、堅定的反映和表現。組工干部要不斷提升道德素養和黨性鍛煉,注重防范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變的堅固防線。要切實強化學習,整治“學習交流會議”做為走過場的“臨時課堂”的現象,堅持“每周一學、每月一講”的學習制度,用制度變德修“臨時性”為“常態化”。自覺遵守職業道德的一般性要求,恪守本崗位職業的特殊準則和規范, 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緊密聯系思想和工作實際,付諸于實踐,自覺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的道德自律要求來約束自己。 以德“扶”人、規范選拔,種好梧桐樹引得鳳凰棲。“國以才立,政以才治,國之興衰,唯在用人。”今年中央最新修訂頒布了《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條例》,進一步規范了選拔原則,以“德考”為先,由此可見黨對干部任用標準的堅定不移。“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打造一支黨和人民真正需要的干部隊伍,把“德”放在首要位置是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證。要改進干部考察工作,加強對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行、作風表現、廉潔自律情況的考察。用全面準確地貫徹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方針,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等競爭性選拔方式,進一步推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堅決整治和嚴厲查處跑官要官、拉票賄選等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除此之外,創新用人機制,優化人才環境,改善人才服務,切實做好識人和用人工作,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時考慮人才導向,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破除阻礙人才發展的堅冰,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將各類優秀人才“扶”上適合的崗位,為我所用,讓優秀人才既要“引得進”又要“留得下”。 以德“服”人、心系百姓,為民心杠桿“加碼”。“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組工干部自身要時刻認清人民群眾是衣食父母,應牢記黨的宗旨,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應體現在為民服務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以人民群眾高不高興、贊不贊成、滿不滿意為評判標準,多為人民群眾辦好事、干實事、解難事;自己要懷著對基層群眾的深情厚誼,站穩群眾立場,密切聯系群眾。心存百姓,把精力和心思放在為群眾排憂解難上,要做出實實在在的成效。肩負民生福祉,重在心中真正有百姓。所謂為政之道,是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要的是真抓實干,而不是做表面文章,搞飄渺規劃,特別是在工作作風上,要堅持深入基層、走近群眾;在全心全意為民服務的實踐中,加深理解“德”的內涵,深刻體會“德”的要求,切實履行“德”的規范,不斷積淀“德”的力量,更讓百姓心服口服。 古語曰:“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加強“德修”對于官德民風的肅清、防治干部選拔“移花接木”和 為民服務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群眾路線正是對組工干部“德修”與“德考”的踐行,讓德才兼備的干部在選拔中“脫穎而出”,做百姓的主心骨和群眾的貼心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