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琴 ◎往人往事 自古以來封建社會的讀書人都以學而優則仕作為人生理想的追求目標,清朝的曾國藩文武雙全,被當時清朝統治者譽為“晚清中興明臣”,同僚稱他為“古今第一完人。”這主要是因為他把儒家讀書人的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貫徹得最極致。曾國藩少年得志,是憑著自身的努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的。他文能治國,是開展洋務運動的洋務派代表,武能安邦,平定太平軍,維護了清朝的統治。因此,他對自己的成才很是驕傲,也非常重視家族子弟的讀書教育。 曾國藩對自己家族中的弟弟們和兒女們讀書成才一事非常關心,即使是在他帶軍打仗,居無定所,動蕩不安時也不忘在家書中叮囑他們勤奮讀書,并且將自己在讀書成才上的心得體會一一寫出來教導他們。 靠科舉發家的曾國藩,他反復告誡家人子弟要多讀書,并且在教給他們的讀書方法上不出儒家的“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的思想。他在教導子弟讀書的同時,還不忘教導做人,將做人和讀書結合起來,因材施教,主要體現在他提倡的“讀書貴精專”、“讀書有一耐字訣”、“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說”、“一怕無恒,二怕沒看明白”、“須用困知勉行工夫”等觀點看法上。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教育子弟讀書時不做呆板統一的教育,而是根據子弟各自不同的年齡特征和天賦異同,給出具體的建議。例如,曾國藩對記性不好,但悟性較佳的兒子紀澤的教育采取的方法就是引導他“每日令其讀十遍,不必能背誦也,不必常溫習也。若蠻讀蠻記蠻溫,斷不能久熟,徒耗日工而已。若令其句句讀熟,則愈讀愈蠢。”而對他的另一兒子紀鴻學習書法時,他則提出“須用困知勉行工夫”,他認為學書法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樣的,做任何事情遇到困難才能獲得真知,都需要身體力行,不可追求成名太快,見效太快。他與國荃國保兩位弟弟通信時發現他們平時寫信條理清晰而失之繁冗,往往在已經說過的事上,又多加幾句,反讓人覺得不合適。于是他建議弟弟們,每次寫信動筆,不要怕寫不清楚,而要怕寫得太多。意思寫完了,修辭充分了就停止,不要再增加了。 一代儒將曾國藩,由于他生在特殊歷史時期的封建統治社會,受封建思想局限性的影響,雖然后人對他的名聲褒獎不一,但是他的教育觀讀書心得卻對后人至今仍然有繼承學習的價值。 |
|